暗戀為什麼是苦的?
因為愛不敢說出口,或者即便說出口也被忽視掉。
得不到回應的愛,在對方的眼裡會沒什麼存在感,痛苦由此開始。
要麼是懸崖勒馬,療療傷就該幹嘛幹嘛去;
要麼就是陷入其中難以自拔,但同時滿腹委屈暗自心傷。
我認識的一個女孩,年過三十,事業小成,有房有車,但看上去總是不太開心。
即便大家聊一件很開心的事情,她也總是有一點不開心在眉頭,化不開。
熟悉了之後我才知道,她之所以一直單身,是因為長久地暗戀著一個男孩,她戀愛的時候她等著,他不戀愛的時候也沒過她機會……
她好像習慣了這種狀態,甚至自嘲說就是這種命。
大部分時候,她都鬱鬱寡歡。
生活不是電視劇,不是所有的暗戀和欲言又止都會有happy ending。有很多人的暗戀,真的就是看上去很文藝實際則很苦澀的肥皂劇。
有人會說,我就想付出愛,我就想愛一個人,我不在乎他愛不愛我,也不會計較誰付出的多……
最開始也許可以做到。
但在暗戀中,當你長久地付出而沒有得到任何關注和回應的時候,漸漸就會生出委屈,生出怨恨,生出痛苦。
因為我們每個人的心裡,都渴望得到認可得到回應,所謂存在感。
在一篇名為《我們為什麼會愛上另一個人?》的文章裡,作者提到,說我們之所以很喜歡照鏡子,就是因為想要一再確認:我存在。
從前我以為喜歡照鏡子都是因為覺得自己美,儼然某位相識攬鏡自照,悠悠地嘆了一句「哎呀,天生麗質難自棄」,在座的幾個人都忍不住偷偷地吐了。
不過,長得漂亮的人不太避諱在公開場合照鏡子,而許多人喜歡私下裡照鏡子的。
即便不美如我,偶爾匆匆走過穿衣鏡都不忘記衝裡面的自己做個鬼臉,傻兮兮地笑著走開了。
現在想想,沒準兒也是種很有趣的心理現象——哎喲,我存在在這個世界上,你看,那是我。
總之,存在感是人盡皆有的一種心理需求。
你有,我有,大家有。
而且作為社會動物的我們,不但要自己意識到自己的存在,還希望更多人能夠意識到自己的存在,若是能夠得到關注、關切、關心,那就更好了。
所以,得不到的時候,就會忍不住,求關注,過度追求存在感。
我的朋友小P,沒錯,另外一個小P,因為被一個朋友拉黑,鬱悶了幾天。
認識超過五年,不生也不熟,算是普通朋友吧,平時聊得也不多。
老朋友拉黑她之前發了很長一段話:
你變了!你變得那麼多,你怎麼會變成這樣,變得我都不認識你了!你的朋友圈,我給你點了五六個贊,但是你從來沒給我點過贊,上次我給你評論你也沒有回覆我!
端午節我給你發過紅包,你收了之後說了一聲「謝謝」,但是你知道我為了攢那個紅包背後的辛苦嗎?我沒有關聯銀行卡,你給發紅包的錢是我一點點搶紅包搶來的……
小P剛要辯解幾句,卻發現自己已經不是對方的好友了。
在超過一千人的微信好友中,這位老朋友的存在感的確不是那麼強。
小P並沒有完全不看她的朋友圈,但不是心靈雞湯就是各種拉票,自己實在無從下手點讚;至於那個紅包……當時自己感激涕零說了無數謝謝,甚至還曬了朋友圈說朋友給自己發紅包好開心啊,還要怎麼樣?!
嗯,反正兩個人都委屈。
求關注和認為自己沒有太不關注的人,是一對冤家。
我們往往會對別人存在不切實際的期待,實質是,要求。
可怕的是我們還不自知。
尤其是年紀小時,我們對朋友甚至是佔有式的。
女孩子尤其如此,你跟我最好,那你就不能跟別人關係更好了,否則就覺得自己受到忽視,滿腹委屈,反目成仇也是有的。
長大後我們開闊許多,但是求回應、求關注依然存在。
說來說去,還是存在感的問題吧。
不管是友情,愛情,還是親情。
我們許多時候,會把存在感等同於感情。
但是過於追求存在感,本身也是對感情的傷害。
有一位男生曾經吐槽說,女朋友居然每天都不厭其煩地發自拍照給自己,而且不但要讓他看,還要求他曬到朋友圈?
而她更作的故事還有好多,譬如,男朋友必須每天早中晚至少三個電話,少一個都要懲罰;
男朋友工作再忙,晚上也要去接她下班一起吃飯再送她回家;
男朋友任何社交場合都要帶她參加——所以男孩幾乎推掉了自己大部分的聚會。
若是做不到?
她會哭得梨花帶雨:你是不是不愛我了?你根本不在乎我!
喔……這根本不是存在感的問題,而是,我必須是你的全世界!
也有女性跟我傾訴說,婚姻中最大的痛苦,是發現彼此成了空氣。
他們在同一個屋簷下,一起吃飯,一起睡覺,可是他們沒什麼共同話題,家庭瑣事三兩句說完之後,再無其他。
她忙忙碌碌,上班,下班,做飯,洗衣服……可是,她覺得像是面對著一堵牆壁,做任何事情都沒人回應,哪怕找茬兒跟他吵架,他都冷冷看一眼,默不作聲。
他們之間的問題我並不是很清楚,但我看得心疼,所謂「家會傷人」,這也算是一種吧?
無論什麼時候,無論我在忙什麼,只要豆豆哥喊「媽媽」,我一定會下意識地回應「喔」(也可能是「昂」,也許是「啊」)。
心理專家說,有些孩子之所以會有很嚴重的心理問題,甚至發生悲劇,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他們得不到任何回應與關注。
在他們最需要得到父母親人在乎關注的時候,卻沒有得到,久而久之,就會封閉內心,甚至走極端。
我們大部分家庭的孩子當然不至於如此嚴重。
但是我一直覺得,在幼小的孩子們急需通過與父母(也可能是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的連結,與這個世界發生更多關係的時候,我們應該通過自己的身體力行,讓他有恰當而合適的存在感。
這往往與他的安全感又是緊密相連的——我沒有專業知識,是直覺。
總是在玩手機的爸爸,一次次忽視孩子的呼喚「爸爸」,久而久之,孩子也許會有很沮喪的心理:手機在爸爸的心目中,比我重要。
總是盯著電視的爺爺,即便孩子呼喚幾十次也得不到任何回應,那以後孩子成為「電視土豆」也會覺得理直氣壯吧?你們大人都這樣,憑什麼我看電視就不行!
……
我偶爾會委婉地告訴家人:豆豆叫你們的時候,最好回答一下。
最開始他們覺得小孩子隨便叫一叫,也沒什么正事兒;但是久而久之,大家好像都很習慣地回應他「哎,怎麼啦豆豆」。
你給孩子回應,不是溺愛,而是在表達愛。
讓他知道,你關注他,在意他,任何時候,所以,孩子,你別怕,我愛你。
但是我完全不贊成以孩子為中心這件事。
養成孩子的過度驕傲,自大,甚至覺得自己才是最要緊的人,自己的任何要求都應該得到滿足……超過限度了。
凡事都有個度。
中國人講所謂的和諧與平衡。
若是恰好在那個度上,就會相對舒服,自由,舒展,你自在,別人也愜意。
但太強求,就有可能得不償失,甚至過猶不及。
存在感這件事就是。
太過強調存在感,是很可怕的事情。
朋友吐槽,公司裡一位已經不在業務口而負責零碎行政工作的老同事,經常拿些不打緊的小事兒,弄得怨聲載道。
他原本身居要職,如今生怕別人不知道他還在這裡,所以弄出一些么蛾子——這種人到處都有哦。
能夠得到別人的認可與承認,甚至關注,當然是好事兒。
這意味著你的優秀與出挑,從各種角度對你印證你對這個世界的重要性。
但更要緊的是,你認可自己。
一個人,首先要在心裡認可自己的存在,自己的價值,自己的獨一無二,才可能會有真正的內心世界——先不要說強大的內心了,有一點內心的空間就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了。
有時候你的付出得不到回應,就如同面對牆壁,悄然無聲。
但若是你足夠認可自己,肯定自己,哪怕面對空無一人遼闊無際的荒漠,你也不會茫然無措,陷入因為別人看不到你你就看不見自己的迷局。
你不會因為別人的忽視與沉默陷入委屈、痛苦的,大不了拍拍屁股站起來走開:喔,沒人理我是吧?沒關係啊,我該做的都做了。
真正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澹的人生。
在我們每個人的人生裡,都會有慘澹甚至痛苦的時刻,哪怕成不了猛士,你也至少要成為一個勇敢的人。
不要把所有的期待都寄托在別人的身上;
不要總是在意別人對自己的在意;
不要因為別人的不在意陷入循環委屈→痛苦→付出更多→等不到回應→委屈……中。
人生不止一種模式,我們永遠都還有其他的路可以走。
存在感?
不愛那麼多,只愛一點點,就剛剛好。
「天使讀者資助計劃」:每月1日在主題文章下讚賞1塊錢,成為小木頭「天使投資人」。8月天使已經超過310位,若你要加入,請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或找8月1日推送文章,成為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