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 | 父母爭吵的背後,必定有一個受傷的孩子

2021-02-23 讀者

文 | 安靜的飄零燕

近日,位於南充儀隴縣新政鎮嘉欣路附近的一處監控視頻出現讓人揪心的畫面:

凌晨5點多,小女孩在街上遊走,赤身裸體,戰戰兢兢,時不時停下來東張西望。當時氣溫很低,周圍也沒有其他路人。

幸運的是,這一幕被正在巡邏的執勤民警發現了。隨即民警把自己的衣服給小女孩穿上,然後把女孩帶到了派出所。

後來經警方核實,小女孩今年三歲,當天凌晨,女孩的父母因家庭瑣事大吵了一架,氣頭上的兩人雙雙離家,把三歲的女兒獨自留在家裡。

女孩子驚醒後看到家裡沒人,便自己走出家門尋找父母。

真是一對心大的父母。還好遇上民警,如果沒遇上,後果可能不堪設想。

很多人都以為夫妻間爭吵,最受傷的是當事人。

其實不是,如果婚姻不幸福、夫妻經常吵架,為此付出代價的往往是孩子。

那個不諳世事的孩子,不懂得父母的恩怨情仇。

 

所以當他們看到最親的父母言語越來越難聽,行為越來越激烈,他們會無助,手足無措,更讓他們害怕的是,父母吵著吵著就分了,然後將他遺棄了。

 

新聞上這樣的事情也是常見。

 

有著這麼一對父母,兩人因為吵架離家出走,就這樣遺棄了兩個孩子。幸運的是兩孩子遇上了中國好叔叔。


對於這對渣父母,真想引用網絡上的一句話:「為什麼要吵架呢?你們就不能心平氣和的坐下來砍對方幾刀嗎?」

 

夫妻爭吵,雙雙一走了之,他們或者過得舒暢了,孩子呢?

 

他們的叔叔很好,但叔叔能代替父母的位置嗎?

 

明顯不能。

 

父母在孩子的世界裡是任何人都無法替代的,父母的缺席會導致孩子性格缺陷,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

 

會讓他們在成長的路上不停地懷疑:是不是因為我不夠好,爸媽才不要我了。

 

好吧,說讓對方心平氣和的坐下來砍對方幾刀只是氣話。

 

父母在孩子面前有過激的爭吵或暴力的行為,絕對會讓孩子留下一生難忘的陰影。

但生活中卻有不少這樣的父母。

 

2017年10月27日,在滬渝高速上一名女子因為和丈夫發生矛盾,割脈自殺。當時,車上還有兩個孩子。

而且這次還是她第一次自殺,這對夫妻兩人曾因家庭矛盾做出過激的行為,割腕自殺。

2017年6月30日,閔行一小區,夫妻兩人吵架情緒失控,媽媽將半歲大孩子拋下5樓後,然後自己也跟著跳下樓。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

「兒童的一般發展、記憶,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家庭的智力興趣如何,成年人讀些什麼,想些什麼,以及他們給兒童的思想留下了哪些影響。」

我不知一個女人經歷怎樣的絕望、怎樣的憤怒才會失去理智地在孩子面前自殺或帶著孩子輕生。

我只想說,父母過激行為讓孩子受到的傷害遠比父母當時受到的傷害大。

大人尚且心智成熟都無法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心智不健全的孩子又怎麼能消化父母激烈衝突給自己帶來的影響。這些童年經歷會活生生地銘刻在孩子的心靈裡,讓他們難以忘卻。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我們的行為影響著孩子,我們的一舉一動都會波及到孩子的情緒。

稍不留神會讓孩子失去安全感。

 

前幾天跟老公吵了一架,那陣子工作比較忙,情緒不太好。

 

有天晚上幫弟弟洗完澡,讓老公幫忙遞條浴巾,誰知對方專心致志在玩手機,完全沒反應,情緒上來,聲音也不自覺提高了,結果一場爭吵就這樣如期而至。

因為不是什麼大事,當晚臨睡前對方道歉,這件就算過去了。

 

但是,後來我才發現,這件事我們過了,但在孩子的心裡還未過去。有天,女兒跟我聊天,小心翼翼地問:「你會跟爸爸離婚嗎?」

 

我有些驚訝,爭吵那一刻我們大人都只顧及自己的情緒,而忽略了孩子的情緒。

 

「不會,我跟爸爸早就和好了」,在得到我跟老公的肯定答覆後,女兒像放下心頭大石般,鬆了一口氣。

 

我們總以為孩子什麼都不懂,其實孩子比我們想像中多慮和敏感。

 

夫妻當著孩子面爭吵不好,並不是說夫妻間不爭吵就是好的。

 

美國一項歷時17年的心理研究發現:

夫妻鬧矛盾時,吵架可能更有益身心健康,壓抑憤怒的夫妻日後的死亡率是表達憤怒的夫婦的5倍。

 

吵架是夫妻表達內心的感受和需求,也是對自己和對方的內心的探索,而吵架是一種藝術,夫妻雙方都需要掌握吵架的目的和表達的規律。

 

長久的婚姻生活,磨擦肯定有的,爭吵也不會少。

 

正如溫格·朱利的《幸福婚姻法則》裡說的:在這個世界上,即使是最幸福的婚姻,一生中也會有200次離婚的念頭和50次掐死對方的想法。

 

既然夫妻偶爾的爭吵是正常的,那怎樣做才能避免孩子受父母的爭吵影響?

 

孩子面對父母爭吵往往會不知所措,甚至會認為是自己的原因造成了父母的不和。

父母有什麼問題儘量避開孩子,再進行溝通。如果可以,儘量不要冷戰,因為那樣會給孩子帶來更大的心理傷害

 

夫妻間長久的相處,讓我們對對方的包容度降底。我們喜歡抓住對方語言中的某一些字眼、言論,去爭論,質疑,指導,批評,這樣只會讓兩人之間的共同語言越來越少。

 

夫妻間的交流有90%的語言都是雞毛蒜皮的小事情,很多時候他只是隨便說說,你也就隨便聽聽就好,不必一不順耳就上升到三觀與對錯。

 

有時爭吵,雙方都正在氣頭上,情緒控制了理智,劍拔弩張,蓄勢待發,什麼東西都不管不顧,挑最難聽的話說,甚至動起手來。

過於激烈的爭執,對婚姻生活是一種傷害,對孩子成長更是一種傷害。

 

爭吵儘量給對方留有餘地,再大的衝突也不能上升到人身攻擊。不要讓爭吵發展到無法收拾的地步,這樣也能減輕孩子的恐懼感。如果一方實在怒火中燒可以先離開冷靜下。

 

 

生活中任何衝突都需要有先妥協的一方,婚姻生活更是。有些退讓不會讓你的尊嚴受損,也不會讓對方得寸進尺。

但這些退讓妥協能讓婚姻生活長久美滿。

 

而且願意低頭認錯的父母能給孩子樹立好的榜樣,讓孩子懂得做錯事勇於承認錯誤。

 

如果不小心讓孩子看到爭吵的場面。

事後,父母要當著孩子的面,輕輕鬆鬆地和好,還要坦誠地跟孩子溝通,鼓勵孩子把自己的感受說出來,然後有針對性地解釋和安撫。

 

家庭教育最重要就是為孩子創造良好的環境,讓孩子生活得有安全感是為人父母最起碼的責任。

作者:安靜的飄零燕,富書專欄作者,兩寶媽。本文首發爸媽內參(ID:shenduwenhua),轉載請加微信:fushunamei

編輯:寒江雪

本期責編:寒江雪

你當著孩子的面吵過架嗎?


相關焦點

  •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
    是啊,父母也是第一次當父母,難免會出現很多差錯。可如果父母能更早地預知,自我學習,也就能避免很多問題。所以今天為大家帶來了《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一本從心理學角度闡釋親子關係的書籍。 本書的作者陳志恆是一名心理諮詢師,曾在學校擔任心理輔導老師近十年,致力化解孩子成長的煩惱,有著豐富的青少兒心理諮詢經驗。
  • 父母吵架,是孩子看過的最可怕的恐怖片
    每對吵架父母的背後,都有不幸的孩子 知乎上有個話題:父母吵架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影響大嗎? 有一個網友這樣訴說他的痛苦:父母爭吵的畫面讓他到現在都缺乏信任感、安全感,甚至想過以自殺結束生命。為了不被別人討厭,會不由自主地討好別人,壓抑甚至扭曲自己的性格。
  • 為什麼不能在孩子面前爭吵,這是我見過最好的答案
    心理專家表示:孩子們的心理問題,75%是由家庭環境引起的,其中父母吵架是對孩子傷害最大的一項因素。 朋友小敏的童年,就是在父母的吵架中度過的。 有一次父母吵架把廚房裡的餐具都砸了,在滿地狼藉的碎片中,爸媽一人拉著她的一個胳膊,問她要跟誰。 小敏隨手拿一塊碎片劃向了手腕。
  • 青春期孩子多有三種需求,父母越不滿足,孩子心理越受傷,越叛逆
    ,並且十分好面子,他們希望父母能夠尊重和理解自己,擺脫管教和束縛,可以有自己的思想和情緒,如果父母當眾批評孩子、在熟人面揭孩子短,都很容易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2、需要隱私 青春期的孩子開始有自己的小秘密,尤其是對異性產生的好感,很容易被父母定義成早戀,有的父母聽到一點兒捕風捉影的話,就肆無忌憚地翻閱孩子的聊天記錄、信件以及日記等等,這種不信任的做法會讓孩子特別反感,沒有喘息的空間。
  • 12歲少年熊口逃生:那些內心強大的孩子,背後都站著這樣的父母
    有網友說:這樣沉著冷靜的孩子,未來無論遇到什麼挫折,相信都能很好地應對。教育學者張振鵬說,如果孩子易於慌亂,一碰到挫折和困難就手足無措,必定難以擔當起大事。在NBA中,將那些沉著冷靜、超級自信的球員稱之為「大心臟」。
  • 女孩青春期如何避免早戀,父母該如何處理才不會跟孩子發生爭吵?
    對於早戀這個詞,我是執否定看法,戀就是戀了,幹嘛分早、晚,難道只有中的才有資格,早、晚就不能戀了[呲牙]。再說避免,有句話叫「怕什麼來什麼」,這個墨菲定律,肯定聽說過吧。所以避免可取嗎,我想引導及提高孩子的眼光與目標,以後找的女婿,父母肯定滿意。
  • 父母為什麼不可以在孩子面前爭吵,這是我聽過最好的答案
    父母吼孩子,是生活中很常見的一件事。當孩子拖拉磨蹭、當孩子把家裡弄得一團糟時、當孩子思考半天卻寫了錯誤答案……媽媽心裡總有煩不完的事。更令人懊惱的是,每次吼完孩子心裡總是,罪惡感又湧上心頭。父母情緒失控帶給孩子的傷害不可估量父母將情緒發洩卻給孩子留下難以磨滅的痛吼叫會讓孩子變得膽小、內向。
  • 盤點2020親子熱搜,做一個終身成長的父母
    在這樣親密無間的相處中,看到真實的孩子,也看到真實的自己,讓我們反思,自己對孩子的期待是否過高,對孩子的了解是否全面,以及如何才能夠和孩子建立真實而有彈性的親子關係。唯有此,才不枉經歷這樣一場「兵荒馬亂」的特殊親子時光。 要說今年什麼劇最火,非《隱秘的角落》和《以家人之名》莫屬。
  • 每一個「電視兒童」的背後,都有一個失職的父母
    如,這種單向信任輸入的方式,會限制孩子的認知能力發展、傷害孩子的智力、破壞孩子的主動性;經常看電影電視還會消弱孩子的注意力,導致孩子做事不能專心。有育兒問題,留言就好。可是現今社會,幾乎家家都有電視電腦、人人有手機,孩子在走都走不穩的時候,已經學會怎麼按遙控器、拿著父母的手機玩遊戲了,想要杜絕孩子接觸電子屏幾乎是不可能。
  • 優秀的孩子背後,總有一個「壞」媽媽
    本文為親子微時光原創轉載請聯繫授權有人說,家有小孩,好人全給爸爸當了。媽媽每天叫起床、催上學,放學回來還要督促作業,讓孩子學教養、立規矩、抓成績……苦口婆心,最後卻成了孩子眼裡的「壞蛋媽媽」。而爸爸呢?
  • 「壞媽媽」才能培養出好孩子,孩子不需要一個100分的父母
    一個人的成功當然離不開他背後的女人,一個孩子的教育當然也離不開教育她的媽媽。媽媽身上可以有多種形態,時而嚴厲,時而慈祥,時而溫柔,時而大方。只有具備了這樣子的切換模式,才能培養出一個聰明優秀的孩子。但人家孩子不痛不癢的啥都不關事,該吃吃該喝喝照舊逍遙快活。看不下去的家長就開始用棍棒來徹底終結孩子,到了下一次孩子又進入了下一個循環之中。朋友從來沒有幫孩子收拾過東西,包括孩子的衣服、玩具、作業等。她表示大家都是有手有腳的人,為什麼我必須得去替她做呢?
  • 積極人生劉一凡:親子衝突:孩子不在屈服於父母的嘮叨怎麼辦?
    親子衝突孩子不在屈服於父母的嘮叨怎麼辦?/本文內容來源積極人生大學「 父母訓練營 直播大課」,郭宇宸&劉一凡 老師分享。02我們是如何面對父母的嘮叨?當孩子不斷被父母嘮叨時,他背後的感受是什麼?他的心理需求是什麼?
  • 斷絕親子關係:為何江戶時代斷絕親子關係很常見?背後原因很無奈
    摘要:斷絕親子關係:為何江戶時代斷絕親子關係很常見?背後原因很無奈現代社會,親子間難免會因為一些瑣事發生爭吵,如果吵得過於激烈偶爾也會出現要斷絕關係的話語,但一般情況下也就是說說而已,並不會成為事實。不過,在日本江戶時期,斷絕關係,或者說斷絕血緣關係卻是家常便飯的事情,事實上,背後的原因卻很無奈。最經常見到的就是「人別帳」,斷絕關係後將會從人別帳上刪除姓名。在當時的日本,人別帳是由設置在町內的居民組織或者負責管理的町役人,進行徹底調查所轄區域內的狀況後製作而成的,副本由町保管,正本則由町奉行所保管。如果家庭成員中父子需要和兒子斷絕父子關係時,就需要使用到人別帳。
  • 媽媽坐錯地鐵,被女兒踢踹數腳,溺愛的父母,養不出孝順的孩子
    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應該是幫助孩子看到自己的潛力、是激勵孩子努力奮鬥、是喚起孩子內在的生命力。當孩子情緒失控時,父母應該教會接納自己的方法。父母可以告訴孩子:你可以生氣、不滿,可以有不同的想法和見解,但是你應該知道有些事情是不能做的,那是為人的底線。
  • 媽媽輔導孩子作業失手將其打死,易怒父母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現在在網上經常能看到家長輔導孩子寫作業或者是處理親子矛盾衝突的視頻,有的家長會被孩子氣得大吼,甚至使用暴力。上個月看到一則讓人後怕的新聞:陝西一位媽媽發現兒子寫作業不用心,一氣之下,把孩子打了一頓。第二天凌晨,孩子突然嘔吐不止,媽媽緊急將其送到醫院,但最終孩子因頭部多處受傷,搶救無效死亡。媽媽也被判刑3年。
  • 親子音樂會|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愛就是陪伴
    家長帶著孩子去現場聽音樂會,能夠提高孩子們的注意力,培養孩子的樂感,提升孩子的藝術品位和修養,由此,瞳年藝術劇開辦了適合孩子們的親子音樂會。親子音樂會與古典音樂會不同,它打破了傳統音樂會的表演形式,把少年兒童的音樂啟蒙教育理念融入其中,用一種新穎的表演方式,把家長和孩子們變成音樂會表演的一部分,更有原創卡通人物,拉近了孩子們與音樂的距離
  • 《包寶寶》:別以愛之名吞噬孩子,父母要打破過度粘連的親子關係
    直到有一天,她發現自己做的包子突然有了生命,變成了一個白白胖胖有手有腳的小嬰兒,這讓她激動萬分,內心突然柔軟起來。在她精心的照料之下,包寶寶很快健康的長大,他開始像很多其他孩子一樣,有了自己的意識和想法,希望能夠見識外面的世界,結交更多的朋友。
  • 父母一吵架,孩子就變得「懂事」?懂事背後是恐懼心理的表現
    不知道大家在生活中有沒有發現這樣一種情況,就是當父母發生爭吵的時候,孩子都表現得特別懂事,其實這種懂事只是父母眼中的懂事。之所以孩子會有這種「懂事」的表現,是因為他們對父母的爭吵不知道該做何反應。書上的字一個也沒看進去,腦海裡全都是父母的爭吵聲,他想出去制止卻又不敢,只能躲在屋子裡把自己封閉起來,不去聽外面的爭吵。而父母卻一點也沒發現小林的反常,反倒覺得孩子長大懂事了。孩子的內心世界是很小的,小到只能夠裝得下父母。
  • 強勢父母,孩子命苦?
    父母強勢主導小孩的一切,「我是為你好!」這句話再熟悉不過,但簡單幾個字的背後,卻隱藏親子間的裂縫與苦難。「我做錯了,我終生要受懲罰,這是畢生的掙扎……爹地說我冷酷無情、冷酷無情、冷酷無情……荒謬,對了!荒謬的悲劇…」象是認罪自白、又似喃暔自語,電影《鋼琴師》的主角,患了精神分裂症的鋼琴奇才大衛.赫夫考,全劇不斷重覆類似的訊息。
  • 「作業沒完成,爸爸失控砍傷孩子」:情緒不穩定的父母,是孩子一生的災難
    我們總以為孩子不懂,其實他們什麼都懂。 孩子年紀雖然還小,但他們心裡明鏡兒似的,他們能敏感地捕捉到父母間不同尋常的氣氛,並且感到很不安。 曾經有一個繪本是《一生氣就大吼大叫的媽媽》,很多父母看完都覺得很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