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姿花傳》講記(一)

2021-02-14 明木的日常生活

《風姿花傳》是日本能樂理論的代表性作品,也是中古時期東方戲劇理論的巔峰。此書涉及的不僅僅是戲劇理論,還涉及人生理論,因為戲劇和人生有密切關聯。能樂是日本的古典歌舞劇,據說來自中國隋唐時期傳入的漢唐樂舞,卻又幾經演變,流傳至今,有著極濃烈的日本民族特色。理解日本文化的特點,理解日本的民族性,可以從理解能樂入手。 

 

能,是」有情節的藝能」的意思。如果推原起來,也可以指才能、能力,其極致也可以指能本身。《西遊記》中有悟能,做演員就要悟這個能。我聽說《風姿花傳》是在1990、1991年前後,當時讀到一句話:」要了解十體,更要牢記年年來去之花。」我讀了心有觸動,覺得很美。 

 

作者世阿彌(1363?-1443?),相當於中國元末明初時人。中國同時代的文化偉人很少,藏地的宗喀巴(1357-1419)是一個,漢地的張三丰也是一個。日本稍後為人們比較熟知的有一休宗純(1394-1481)。  

風,風體,指表演的某一類型,如藝風、演技、風趣等。風,從人的氣息而來,好比風雅頌的風。諾斯替分靈(spirit)和魂(psyche),靈的希臘文是普紐瑪(pneuma),也就是風。上帝創世,據說有兩樣東西不是他創的,水和在水上的靈(見《創世記》1:2),靈就是風。海頓弦樂四重奏《臨終七言》之七:」『我把靈魂交給你了』,說著氣就斷了。」(見《路加福音》23:46)這裡」靈魂」和」氣」在希臘文裡都是普紐瑪,也就是風。而在中文裡,風也就是《莊子·逍遙遊》」生物之以息相吹也」的息。  

姿,就是李漁《閒情偶記》所謂態度,也就是《西遊記》」大覺金仙沒垢姿」的姿。  

花,姿比風高一步,花比姿更高一步。本書往往」能」、」花」並言,花來自能,是演員的魅力,表演的精華。推廣來說,花也是佛祖和伽葉的拈花微笑,也是」蘭花與蘭花,各自獨語」(策蘭《託特瑙堡》)。  

傳,對能之花以心相傳,有人接受了,才是傳。書中有一句名言廣為流行:」若能將此花,由我心傳至你心,謂之風姿花傳。」  

此書另一名稱是《花傳書》(或《花傳》),成書於十四、十五世紀。一直秘而不傳,藏了幾百年,到了二十世紀初,才比較完整地重現於世。  

《風姿花傳》較早的譯文發表於《古典文藝理論譯叢》第十期,僅翻譯了其中第六、第七兩篇,譯者是劉振瀛,人民文學出版社1965年出版。完整的全文由王冬蘭譯出,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出版。我們現在探討的《風姿花傳》來自王譯,這是一篇非常認真負責的譯文。王譯還附有日語原文,有興趣的人可以校核一下。《風姿花傳》共有七篇,我想嘗試講解其中一、三、五、七篇的部分內容。如果準備深入了解,請研讀全文。 
    
第一, 年齡習藝條款篇  
本篇講述演員如何練功習藝,分為七個時期。 
    
七歲時期   

  
讓他們自然表演為妥,切忌一味臧否。若要求過嚴,孩童會氣餒,無意再學,便會停滯不前。  

因此,勿教與他們歌唱、動作、舞蹈之外的複雜演技。過於複雜的模擬表演,即使他們能演,亦不要教與他們。 

   
讓他們唱唱跳跳,自然就很好,不要太複雜。孩子要有天然的東西,如果過分嚴格,把大人的想法強加給孩子,壓力過重,會弄僵的。 
    
十二三歲之後

    
因本身為童姿,所飾角色均呈美態,而且正值聲音亦動聽之年齡。此二因素使其」能」瑕不掩瑜,相得益彰。一般孩童演」能」,不可讓他們做細膩的模擬表演。這不只與當時場合不相適,還將導致使其孩童將來無法長進之後果。但若演技出色,則均可飾之。    

已經進入對「能」有一定理解能力的年齡,但還是太小,還是比較嫩,不要拔苗助長。十二三歲的孩子天然漂亮,聲音也天然好聽。如果演技出色,不是外加上去的,那就什麼角色都可以演。    

姿態、聲音、演技俱佳,何嘗不可?然儘管如此,此時所開之「花」,並非真正的「花」,只是「一時之花」而已。此時期所學演技簡單易學,所以不能成為評價演員藝術生涯之準則。  

  
比如說《閃閃的紅星》的主角,十二三歲的時候演得好,後來再演其他不行了。美國秀蘭?鄧波兒做童星紅極一時,成年後再演其他電影就不怎麼成功,總沒有小時候出彩。 
    
十七八歲之後    

 
對此時期的學藝不能抱太大希望。因處於變聲期,首先便失去聲音美之」花」,身體長高失去形態美。在此之前聲音動聽,姿態俊美,所學內容簡單,易學易演。而現在突然進入截然不同的另一時期,演員會失去其信心,觀眾再表現出覺其可笑之態,則羞怯畏縮,顧慮重重,以至不想再學。  

十七八歲毛孩子真是蠻討厭的,觀眾的過度反應也會把他嚇退。女孩子這個時候還好,黃毛丫頭十八變。很奇怪的是,一些小時候漂亮的人這時會變難看,而一些小時候難看的人這時會變漂亮。青春期變聲,在京劇的術語裡叫」倒倉」。因為唱念做打首先就是唱,所謂」倒倉」,就是比喻吃飯的糧倉倒了。  

此時期的學習,即使被人指點恥笑亦不要介意,要閉門練功,在自己音域所能達到的範圍之內,早晚練習發聲。要立志奮起,意識到「此時定終身」,決心一生獻身於「能」,除此之外不可多想。若在此時期退下,其」能」演技將不會再有所長進。    

這一時期相稱於孔子的」十有五而志於學」。要立志奮起,決心一生獻身於」能」,但十七八歲的人誰會有這個覺悟,所以既需要自己下決心,也需要師父的督促和管束。從童子功練起的,這個時候要限制住。這個時候正是你開始練功的時候,也是思想變動的時候,如果退下就算完了。    

若過於拘泥音調,會使姿態出現毛病,且將導致將來聲音變壞之不良後果。  

聲音要養起來,但不單單是靜養。上次講《逍遙遊》提出在行動中養。靜養不一定能養好,可以在行動中養,中間有一段是靜養。我有一位朋友,想做一件事,但覺得力量不夠,有些畏難。我說如果你好好做,做這件事也能養你。當然如果一定要透支,那也不行。好好地做這個工作,奉獻出去,本身就是養。用不著躲起來養,但是也不要透支。一個人應該奉獻於社會,藏是藏不好的,而且天下哪有地方可以藏。當然每個人力量不一樣,衡量自己也不能一樣。有些人自己透支,好像多麼忙碌,實際上是找藉口,真的用得著你這麼忙嗎?明明是為了另外的目標。我再保留一下,獻身也是有的,那麼你要達到大乘菩薩行的境界。大乘菩薩行是獻身,但是自己是知道的。而現在的人沒有這個境界,根本就是沒有弄好。    

二十四五歲時期  

正因如此,觀眾觀看其演出時會覺得很精彩,以為出現了高手。此演員亦被引起注目。競演中,儘管對手是名人,此演員憑藉當時青春之」花」的魅力,一旦戰勝對手,觀眾會過高地評價其人其藝,演員自身亦會認為自己已成為高手。  

這種情形古今中外屢見不鮮,例子舉不勝舉。比如說名人當時在走下坡路,而無名演員有東西出彩,於是一下子紅起來了。這是新陳代謝的規律,永遠是有的。但是你要知道,這時紅一下有用嗎?沒有用。    

要注意,這對演員是極其有害的。須知,此並非真正的」花」,只因演員年輕,觀眾感覺新鮮,故成為一時新奇之」花」而已。有鑑賞能力的觀眾是能夠看得出來的。    

觀眾對名人有點審美疲勞了,所以看到年輕演員的新鮮就覺得好。但這不是真正的」花」,是天時、地利給你的,不是修煉出來的。如果你是一個有鑑賞能力的觀眾,一下就看出來了,這個」花」是一時的。但是年輕演員不自知,而當演員必須自知。    

所以,要知道此時期之」花」只是初學時期之」花」而已,若認為自己已達到相當的程度,遂不務正業,舉止隨便,以大演員架勢演出,則謂淺薄無聊至極。  

這樣的例子太多了。永遠會有這種人,過一百年你去看,還會有這種人。過去有,現在有,將來還會有。那就是這本書的厲害了,世阿彌把」象」講在裡面,永遠有這種人。我看到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有一個告誡,可以引用在這裡,作為這一時期人的藥石:」年輕的演員們,警惕那些崇拜你們的人!你們可以和他們周旋,但不要和他們談藝術。從你們最初的第一步起,便及時學會聽取、了解和喜愛批評你們的苛刻的真話。發現那些能和你們說這種真話的人。多和那些能和你們說真話的人談你們的藝術吧。」(《我的藝術生活》,瞿白音 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2年版,139頁)  

要懂得即使被人稱讚,即使與名人競演時獲勝,亦只是一時新奇之」花」而已,應更忠實地模擬表演(「物まね」),向名人悉心請教,更加刻苦地練功習藝。可以說,若將一時之」花」誤認為是真正的」花」,離真正的」花」則更遠矣。然而人們會被一時之」花」所惑,並不知其將凋謝。    

其實將演劇理論用到其他創作上也一樣,」花」的枯萎凋謝,就是所謂江郎才盡。這是極其無情的淘汰,時代無情,大浪淘沙,好的都留不下,何況一時之」花」還不能算好。 
 

三十四五歲時期     


此時期之「能」,乃一生中最為輝煌之」能」。到此,若對以上各條款能夠充分理解掌握,演技出色,定會得到天下(註:原文「天下」,這裡泛指京都的有識之士。)首肯與承認,亦會博得聲譽。若至此時期尚未得到充分肯定與評價,沒有多大名望的話,無論多麼優秀的演員,亦要認識到自己尚未掌握真正的「花」。若尚未掌握真正的「花」,四十歲以後演技大概就會退步。


這句話很好:」若至此時期尚未得到充分肯定與評價,沒有多大名望的話,無論多麼優秀的演員,亦要認識到自己尚未掌握真正的『花』。」這就是孔子說的後生可畏,」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論語?子罕》)。如果到四十歲、五十歲還不能出名,這輩子你就很難出名了。你沒有懂真正的」花」,而演員終究是受到年齡限制的。  

是否掌握真正之」花」,四十歲以後會得以驗證。演」能」的上升期至三十四五歲為止,下降期自四十歲以後開始。注意,這期間若尚未得到天下的承認與肯定,便應認識到自己對」能」的演技並未掌握。 

    

一個人真正到了什麼程度往往自己不明白,但到四十歲、五十歲你不能不明白了,如果不行,必須承認。三十四五歲就是但丁所謂人生的中途,他在林中遇到了豹、獅、狼,也遇到了引導他的羅馬詩人維吉爾。這一時期是演員的全盛時期,也是人生的高峰。這時要對自己有個審視,決定是不是應該退下來,這需要自知之明。在此之前,如果你沒法判斷自己能不能出名,還可推諉於外界因素,還可以等等看。但到了這時候,你不要再尋藉口了,必須認識到不行就是不行。當然也可能有漏網的大魚,極其出類拔萃的人,但一般是個規律。退出來做些其他的事情,不是也蠻好嗎。    

在此時期要謹言慎行。這一時期正值熟悉以前所學方法,領會理解今後所需方法的一個時期。這一時期對「能」若還未掌握,未得到肯定承認,以後便無望了。  

你看這個上升時期,沒有一個階段不需要積累,沒有一個階段不需要練功。好不容易到了高峰,不就是好了嗎,然而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了。很奇怪,我的青春還沒有過完,怎麼就走下坡路了呢。真是非常殘酷。 

四十四五歲時期  

自這一時期,「能」表演方法變化很大。所以即使自己已為天下所承認,對」能」已經掌握,還要有一個優秀的繼承人。 

這就是好多演員過了全盛期以後去辦學校、做老師的原因。譚詠麟啊,周小燕啊,以及劉詩昆啊,都走上了這條路。 

即使自己的演技並無退步,無奈隨之年齡增長,演員形體自身之美及觀眾感覺之美都隨之減退。    

梅蘭芳五十年代演的戲和拍的電影,我覺得還是好的,但是終究不如三十年代、四十年代風靡全國。梅蘭芳當年訪問紐約的時候,數萬人迎接,這樣轟動的場景,時過已難再現。 

   
除非特別俊美的人,即使相當不錯的演員,演出不戴假面的」能」時,亦讓人覺得老氣,不忍卒觀。所以,自此一時期始不可再演不戴假面之」能」。    

就是說你要揚長避短,要藏拙了。哪個方面不行,自己要知道。    

進入此時期後,應避開身體激烈動作的演出。要選基本適合自己的風體,輕鬆自如地表演,要讓年輕人擔任主角,自己作為年輕人的陪襯角色,以不顯眼為宜。即使無合適繼承人,亦不要去演動作激烈的曲目。  

像成龍到了一定年齡後,除了演電影,還從事慈善事業。他應該從這個地方來表演,兼顧自己的社會角色,是大哥的形象。單單在電影裡跌打滾爬不夠,應該揚長避短。    

進入此時期後,若還有」花」尚存,即為真正的」花」。至五十歲尚能使」花」不凋謝的演員,四十歲之前大概都能博得聲譽。  

日本人也真是的,一直要到衰敗了,你才能看得出真正的」花」,以前這些都還不是真正的」花」。所以如果有」花」,終究會有人認識你的,怕埋沒大概就是自己沒才。  

有過聲譽的演員,一般都很優秀,對自己有正確的認識。這種對自己的正確認識,才是真正掌握」能」的演員的認識。 

無論哪個行業做到第一流的人,如吳清源啊,李昌鎬啊,諾貝爾獎獲得者啊,或者奧運會冠軍啊,終究有其特別之處,而這些特別之處互相貫通。大概一個人博得聲譽,必須對自己有正確認識。對自己沒有正確認識,要長期領先是不可能的。    

五十歲之後  

到了這一年齡,一般是除了什麼也不演外別無他法。諺語曰:」老駿驥不如少駑馬。」然而儘管如此,真正掌握」能」的演員即使能夠上演的曲目越來越少,已經沒什麼精彩之處,但惟有」花」尚未凋謝。 

   
沒有辦法了,時過了,你戴假面也不行了。這就是新陳代謝,有真老虎來了,你的位置要讓給年輕人坐坐了,不會永遠佔住這個地方的。然而這個時候還有」花」,非常厲害。    

先父觀阿彌在他五十二歲那年的五月十九日故去。那月四日,他還在駿河國淺間神社演出了」奉神能」。他那天演的」能」異常華美,觀眾自下而上,皆同聲稱讚。那時他早將所演曲目都讓給初學時期的我演,自己甚至演輕鬆自如的曲目也有所保留,但同時對曲中某一重要角色的表演深入揣摩精益求精。儘管他所演甚少又有所保留,但使人感覺其」花」更加豔麗。 

這個是工夫,一個老人死之前還是這麼美。守住這個氣,把它集中在一點上,深入揣摩,精益求精,一旦釋放出來,豔麗不可方物。能樂的」能」一般指技能,而達到技能的極致,實際上就是能量的變化。    

因為這是真正掌握」能」的演員才擁有的」花」,他所演的」能」,用樹木來比喻的話,即使成為枝葉很少的樹,即使成為無枝無葉的老木,但仍有最具魅力的」花」開於其上,此為我親眼目睹」老木開花」之實例。 
    
你去看這裡的七個時期,幾乎沒有一個時期完全是好的,真的很喪氣。」真美啊,你停一停」,但這個東西是不停的。你在往上走的時候,還沒到,好像剛剛掌握了一點,就已經往下走了。但是美的極致,所謂」幽玄」,就是在這最後的地方。枯樹上面還開出嬌豔欲滴的花,日本人就是留戀這個東西。日本的歌舞伎有時由老人演,他一絲一絲地熨貼到觀眾的心裡,真是美。中國小說比如王安憶《長恨歌》中的王琦瑤,她一直保持這個東西,保持了很長時間。最後被」老克拉」破掉了,因為她動心了,一動心這個東西散了,散了以後出來一個醜陋的老婦人。王琦瑤五十歲的時候還很嬌美,一般少女不能跟她比,這時一下子滑到底了。其實作者已經揣摩到這一層次了,這是她對人物藝術形象畫廊的貢獻。觀阿彌到死還有這個東西沒有散掉,非常值得研究。我相信不是因為父親在兒子眼裡才覺得豔麗,而是確實豔麗不可方物。把能量集中在極小的某一個點上,在最後一招大放光彩,這是可能的。 

  

為什麼我說這也是一個學習理論?大家可以對照,雖然都是年輕人,還是知道一下為好。這幾個階段都是重複發生的,不可能脫離的。人生就是有非常大的局限,就是沒有辦法,就是這樣殘酷。 

相關焦點

  • 《風姿花傳》講記(三)
    但是這本講真話的書究竟對不對呢?也不見得。我有個保留,就是他多多少少有點著急,有點急吼吼,這或許跟日本的民族性有關係,用我的話來說就是所謂」島嶼心態」。中國人往往大大咧咧,以大國自居,結果則容易虛驕。日本人看那個櫻花,非常繽紛,非常美麗,但花期很短,不免感受到生死無常,所以常常有一種夢幻感,以此來激勵自己。激勵自己永遠是對的,但也不必過於著急。所以對真話也要分析,也不能太信,儘管它本身是對的。
  • 《風姿花傳》
    《風姿花傳》是日本著名音樂人谷村新司演繹的。雖然是首日文歌曲,卻有濃濃的中國風。因為它是日本大型動畫片《三國志》的片尾曲,主題是中國故事。
  • 須田一政 | 風姿花傳
    須田一政日本攝影師1940—在眾多我們熟知的日本知名的攝影師中,須田一政的名字遠不及森山和荒木那麼響亮《風姿花傳》是從1975年開始,在《每日攝影》上分八次連載完成的長篇攝影系列。「若能將此花,由我心傳至君心,謂之風姿花傳。」這句話出自日本室町時代一代能樂大師世阿彌的藝術理論著作。須田一政借用此書表達自己的攝影觀念,他所做的也是用攝影來將自己心中的感覺傳達給他人。
  • ♫ 風姿花傳
    《風姿花傳》,是日本動畫《三國志》的主題曲,由日本音樂家谷村新司演唱。
  • 風姿花傳
    若能將此花,由我心傳至君心,謂之風姿花傳。又追蹤到一塊時空碎片,看到了42號郵局所在的城市在古代發生的故事。
  • 《風姿花傳》,一聽難忘!
    《風姿花傳》是日本動畫《三國志》的主題曲,由日本音樂家谷村新司演唱,但被大家所喜愛的卻是它的背景音樂。其更表現出了濃重的滄桑感和幽深感。所謂花之下,實指桃花之下,也就是桃園之中。日本文化習慣用花來讚美英雄,感時傷世。谷村新司在這些基礎上,把風花傳心和桃花結義巧妙聯繫起來,一旦結拜,生死相許。知己,就像另一個自己,彼此守望,彼此欣賞,彼此慰藉,無關乎年齡、性別、距離、貧富,他能懂得你的一舉手一投足,能讀懂你的言外之意與欲語還休,會珍惜你如自己的生命。女為悅己者容,士為知己者死,莫過如此。
  • 陶笛《風姿花傳》| 那是花開的笑容
    風寂寞 雨飄泊   連微笑都變得脆弱花交錯 夜沉默   像昨夜裡的煙火你微笑或是冷漠   終於能夠不再執著到最後都錯過   無法點亮這幕燈火我像風中急速著夢 那是花開的笑容乘著風在夜空   畫下 最初的感動哈啊…哈啊…  也許回憶太傷痛哈啊…哈啊…  花也只能落在風中《風姿花傳》是日本動畫《三國志》中的主題曲,由日本音樂家谷村新司演唱。
  • 陶笛《風姿花傳》竹音藝術演奏視頻
    《風姿花傳》外文名稱:風姿花伝 (ふうしかでん)詞曲:谷村新司演唱:
  • 杉本博司的「風姿花傳」
    三人的一招一式,一嗟一詠,貌似毫釐不差地踩在幾百年來的程式框架上,但表演上的細微差別,卻讓人想起世阿彌的不朽名作《風姿花傳》中所傳的秘笈。 SANBASO, divine dance Mansai Nomura + Hiroshi Sugimoto _ ODAWARA ART FOUNDATION斯道之中,「花」乃「能」之生命。
  • 你若盛開 春風自來《風姿花傳》演唱者:谷村新司|晨曦曲·早安!
    2020年 早安 晨曦心語若能將此花,由我心傳至君心,謂之風姿花傳。人生的花開花落都在人心裡,傳的是知、情、意,交會的是心靈深處細微、真實、美好的感動,唯有懂得風姿的花才能傳送,唯有懂得花語的心靈才能領悟。你若盛開,春風自來!(網文佳句)
  • 風姿花傳,我是負責傳達非凡普通人能量的信差
    風姿花傳,我是負責傳達非凡普通人能量的信差 2020-08-21 20: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蟻丘經講記
    Swe)(Min Kyaw Thu)佛法弘揚協會秘書(Secretary Buddha Sāsana Nuggaha Organization) 中譯者序緣起雖然作為佛教徒已經十多年,而當翻譯員也超過七年,這卻是我首次出版一本屬於佛法方面的譯作,因為內容涉及許多巴利語,在這次過程中不免遇到一些困難,幸好在我的居住地(澳門)有一個小型的緬甸南傳佛教組織
  • 那些年我們追過的小說,遠古篇:風姿物語,悟空傳
    更早期的什麼龍槍系列,銀河英雄傳之類的書,那些算是中國網絡小說的啟蒙書籍,但是都不是本土產物,就不說了。第一本:《風姿物語》小說中最出彩的反而是一眾配角,比如說白起,畢生心血只為守護家人,比如說世外劍仙李煜,他和周嘉敏(小周后)的愛情讓人唏噓,比如說陸遊和周瑜,他倆竟然成了師徒,陸遊捍衛人間界,然後小喬和公瑾全力守護艾爾鐵諾,還有什麼王五守護武煉,織田香守護日本,石崇捍衛魔族……反正亂七八糟,每一卷都可以當做一個獨立的小故事看。
  • 【日本演歌】風姿花伝(風姿花傳)|谷村新司
    《風姿花傳》是一部中國題材的日本動畫電影《三國志》的主題曲,由谷村新司作詞作曲,橫山菁兒為這部電影配樂製作。為了體現《三國志》這一中國題材,作曲與配樂風格都呈現出中國風的元素,特別是前奏部分,當二胡帶出主旋律的時候,很容易將人的思緒帶回中國悠久的歷史氛圍除了這首歌曲優美動聽的旋律外,我更喜歡歌名「風姿花傳」所表達的寓意:風,流動的空氣。它是怎樣的身姿,怎樣的容貌,我們是看不見的。
  • 【法譬如水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七心總論(二)
    一直打到兒子長大了,和女友論及婚嫁時,女方家長一聽到男方的父親是邱文吉,說什麼也不肯把女兒嫁到邱家。此事深深刺激了他,不斷自問:「難道自己真的是垃圾?」結果喝酒喝得更猛。 有一天,他半醉半醒地坐在公園,正好有慈濟人在那裡做資源回收。剛好他身邊有鋁罐,志工就向他打招呼,然後走過來撿罐子,雙方因此聊了起來。
  • 【法譬如水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滅障七心:恐怖心
    「笑是笑眾生愚痴,不知六道中無一處恆常不變。就算生為天人,福盡一樣要墮落在苦難處;有的是現在才開始受苦,有的已久處三惡道中。也有的人一直在造惡,但稍微得到一點報應,就怨天怨地。這都是眾生的愚痴啊!」 聽完佛陀對阿難的解釋,可以知道從市集到鄉村一路走來,所看到的無不是讓人提高警覺的事情。
  • 組圖:《大江大河》大片曝光 王凱楊爍董子健楊採鈺同框風姿卓然
    新浪娛樂訊 1月11日,《大江大河2》收官日曝光一組《大江大河》大片,只見王凱楊爍董子健楊採鈺四位主演同框風姿卓然,王凱文質彬彬,楊爍盡顯成熟風範,董子健眼神清澈有少年氣,楊採鈺復古花裙人比花嬌。新浪娛樂訊 1月11日,《大江大河2》收官日曝光一組《大江大河》大片,只見王凱楊爍董子健楊採鈺四位主演同框風姿卓然,王凱文質彬彬,楊爍盡顯成熟風範,董子健眼神清澈有少年氣,楊採鈺復古花裙人比花嬌。
  • 《法華經》視文講記第4集——「如是我聞」真實義
    對照「性相」:「如」就是「性」,「是」就是「相」,「我」就是「性相一如」。對照「真俗」:「如」就是「真」,「是」就是「俗」,「我」就是「真俗一體」,「真俗不二」。用「三身功德」來講:「如」就是「法身功德」,「是」就是「報身功德」,「我」就是「化身功德」,「聞」了就是佛。佛具三德。
  • 【講記原影】85b
    論云:若有多人,集為軍眾,欲殺怨敵,或獵獸等,於中隨有一殺生時,何人得成殺生業道?頌曰:        軍等若同事皆成如作者        釋曰:如軍等中,若一人行殺時,眾皆成業道,如親作殺者,彼由同許,為一事故。
  • 解讀向巴恩珠上師道次第略論講記 (一)
    (下拉到文章底部可收聽語音)通知:近期每周一三五晚8點到9點,qq課堂共學至尊向巴恩珠仁波切講授的《道次第略論講記》,向巴曲措領學,下載學習資料可加qq共學群:471424228。解讀向巴恩珠上師道次第略論講記(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