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心——經典原文
第二恐怖者,既是凡夫,身口意業常與罪相應,以是因緣,命終之後應墮地獄、畜生、餓鬼,受無量苦。如此實為可驚可恐,可怖可懼。
恐怖心
有慚愧心的人才能精進,才會深入探討道理;了解業、報的因果關係後,就會心生恐怖。凡夫在日常生活中,不論身體的行動、口頭的語言,以及心靈的動念,稍有偏差,即刻造惡。
心念偏差,是因為習慣以自己為中心,不論是「我愛」、「我怨」、「我歡喜」、「我恨」,都有一個「我」,因此對現前的境界,內心起種種分別。
比如看到平時怨惱的人,心中就生起恨的念頭;而看到喜歡的人,內心就起愛執,這種有分別心的人真的很痛苦。因為當看到喜歡的人和別人說話,或是對別人表達親切的態度時,執著的嫉妒心也隨之生起,內心無法排解,就容易造作身體的惡行,或口頭的惡語。
許多人都是在不知不覺中造作諸惡,大多數人的日常生活是惡多善少,所以說「凡夫身口意業常與罪相應」。心裡要常常自我提防,須知一失人身,萬劫難再;一旦脫離今生人體的軀殼,生命終了時很可能墮入地獄、畜生、餓鬼三惡道中,所以應該感到恐怖。
佛在世時,常常在行動中應機說法。《六度集經卷六·佛以三事笑經》提到,有一次佛陀和阿難走在市集中,看到一位賣魚的老人站在攤子旁悲傷地哭泣,一邊哭,一邊叫苦。
佛陀停步,傾聽老人為何嘆苦。聽到老人說:「為什麼上天對我這麼不公平?本來這個生意是我兒子在做,但是他卻突然死了,我年紀這麼大了還要出外捕魚、賣魚,真是命苦啊!」佛陀聽畢,臉上微微露出苦笑。
之後探頭去看魚攤上掙扎求生的魚兒,佛陀搖搖頭,又微微地笑了一下,往前走出市集,看到一隻豬,全身滿是豬糞,一直往佛陀這邊走來,佛陀看了同樣是微微一笑。
阿難平時對佛陀的一舉一動,都很用心觀察。於是問道:「佛啊!您看到哭泣的老人、掙扎的魚以及路上的豬,都露出無奈的笑容,這當中有什麼因緣嗎?能否請佛陀開示?」
佛陀說:「這些人事的確都有因緣。那個老人會那麼辛苦,是因為以前在捕魚時,從不曾想過魚也有它們生活的境界,而將魚群一網打盡,造成魚族的親情分離。因為他當初造業,所以現在必須承受失去兒子的苦,這是世間人的愚痴啊!此外在那些掙扎求生的魚裡面,有一條魚的前生是一位天人。我看到曾經飛騰自在的天人,如今卻落在魚缸中掙扎,抬頭在看我。」
阿難問:「怎麼會那麼恐怖呢?之前還是逍遙自在的天人,怎麼今生就變成在水缸中待價而沽的魚呢?」
佛陀回答:「為善者得福而生在天界,天福享盡之後,一樣難以免除惡報。天人墮落魚身,被捕獲至市集叫賣,這只是他墮落惡道的第一個時期,未來要受的苦還多著呢!」
佛陀又說:「至於那隻豬在無量劫之前,曾經行邪道,畫符催咒,損害很多人的身家性命。他有一位好樂佛法,且樂善好施的朋友,常常勸告他:『信仰要正確,我帶你去聽出家人說法,就能了解人間的道理。』但是他都說:『我沒空,你先去。』」
「兩個朋友一個向正道行,一個向偏私的路走。當時那位向正道精進,生逢佛法,又能謹慎自己的行為、持清淨戒律的年輕人,就是今天的我——釋迦牟尼。而那位往邪道走的朋友,從此步步陷入邪思、邪見、邪行,就是今日所見的豬。他不是現在才落入畜生道,長久以來,他已不斷在三惡道中輪轉,至今尚無法出離。今日在路途偶遇,雖然他想跟隨我,但是佛道和畜生道有如天地之隔,豈是容易跨越。當初相異的一念,今日的道路全然不同。我感動無奈,所以三次輕笑。
「笑是笑眾生愚痴,不知六道中無一處恆常不變。就算生為天人,福盡一樣要墮落在苦難處;有的是現在才開始受苦,有的已久處三惡道中。也有的人一直在造惡,但稍微得到一點報應,就怨天怨地。這都是眾生的愚痴啊!」
聽完佛陀對阿難的解釋,可以知道從市集到鄉村一路走來,所看到的無不是讓人提高警覺的事情。除了感念佛恩以外,我們也要感恩阿難,很多的法都是因為阿難的微細觀察,鍥而不捨向佛陀請教,佛陀才一一道出其中的因緣。
修行,最重要的就是了解業報輪迴之後,要生起恐怖的心,因為開口動舌、語默動靜、舉手投足,無不是業,無不是罪。我們要時時提高警覺,因為一失人身、墮落三途實是可驚可恐、可怖可懼的事。
本文選自【法譬如水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上篇
瀏覽往期內容,請點擊「藍色字」連結:
【法譬如水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滅障七心:慚愧心
【法譬如水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七心總論(三)
【法譬如水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七心總論(二)
【法譬如水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七心總論
【法譬如水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罪出三障(六)
【法譬如水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罪出三障(五)
【法譬如水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罪出三障(四)
【法譬如水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罪出三障(三)
【法譬如水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罪出三障(二)
【法譬如水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罪出三障
【法譬如水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滅罪之緣·禮敬三寶(八)
【法譬如水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滅罪之緣·禮敬三寶(七)
【法譬如水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滅罪之緣·禮敬三寶(六)
【法譬如水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滅罪之緣·禮敬三寶(五)
【法譬如水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滅罪之緣·禮敬三寶(四)
【法譬如水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滅罪之緣·禮敬三寶(三)
【法譬如水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滅罪之緣·禮敬三寶(二)
【法譬如水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滅罪之緣·禮敬三寶
【法譬如水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造逆破戒(二)
【法譬如水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造逆破戒
【法譬如水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起懺(九)
【法譬如水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起懺(八)
【法譬如水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起懺(七)
【法譬如水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起懺(六)
【法譬如水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起懺(五)
【法譬如水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起懺(四)
【法譬如水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起懺(三)
【法譬如水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起懺(二)
【法譬如水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起懺
【法譬如水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入懺
【法譬如水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慈濟是慈悲道場
【法譬如水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轉惡緣為善緣
【法譬如水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水懺》之名
【法譬如水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開啟懺悔法門
【法譬如水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作懺緣起
【法譬如水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人前行懺,自淨淨他
感恩您的關注!更多內容,請掃描以下二維碼關注公眾微信號:靜思大良福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