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史之導演系列8:弗裡茲·朗

2020-10-03 半截小丑

在德國表現主義電影興起的時期,有兩位導演影響深遠,一位是導演系列上一期的主角F.W. 茂瑙,而另一位則是本期的主角弗裡茲·朗(Fritz Lang)。

弗裡茲·朗於1890年12月5日生於奧地利維也納一個建築師家庭裡。從小弗裡茲·朗就對畫畫有著濃厚的興趣,少年時期的他曾在維也納學習藝術和建築。當時的弗裡茲·朗,特別崇拜奧地利的畫家席勒,這位畫家的作品中充滿了對死亡的崇拜,這也對弗裡茲·朗的電影風格造成了深遠的影響。1910年,弗裡茲·朗拒絕了他父親希望他成為建築師的請求,憤然離家出走。此後四年間,他先後在慕尼黑、巴黎等地學習繪畫,並曾經到亞洲、北非等多個地方旅遊。最終,他定居巴黎,成為一名畫家和設計師。

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弗裡茲·朗離開了巴黎,回到了奧地利參與了戰爭。戰爭期間,他曾受傷三次,利用養傷的時間,弗裡茲·朗學習了電影劇本寫作。1918年,在離開部隊之後,弗裡茲·朗認識了德克拉公司的製片人埃立克·龐茂。在龐茂的邀請下,弗裡茲·朗開始編寫一些偵探片和恐怖片的劇本。在編寫電影《印度墳墓》的劇本期間,他認識了德國女作家哈布。兩人陷入愛河並於1922年結為夫妻。此後,妻子哈布在弗裡茲·朗的多部作品中擔任編劇的角色。

1919年,弗裡茲·朗執導了自己的第一部作品《混血兒》,此後他又陸陸續續創作了一些犯罪題材的電影。1921年,他的第一部代表作品《三生記》誕生,這部作品也被認為是德國表現主義電影的代表作之一。第二年,他又產出一部高質量影片《玩家馬布斯博士》。這部電影反映了德國社會的黑暗面,奠定了弗裡茲·朗在德國電影中的地位。1923年,德國烏髮公司合併了弗裡茲·朗所在的德克拉公司。在烏髮公司的投資下,弗裡茲·朗拍攝了《尼伯龍根》系列。

由於德國國內經濟的逐步惡化,1924年,德國烏髮公司為了避免破產,跟好萊塢的派拉蒙公司和米高梅公司籤訂了協議。此協議要求德國烏髮公司把旗下優秀的電影創作者送往好萊塢工作。因為這一規定,弗裡茲·朗在美國和德國之間來回奔波。1927年,弗裡茲·朗根據妻子哈布的小說,執導了《大都會》。這部電影由德國烏髮公司和派拉蒙公司合作出品。電影耗資巨大,其前衛的創作理念對後來的科幻片有著深遠的影響,被認為是當時最重要的電影作品之一。然而,影片上映後卻引發了激烈的爭論。因此,德國烏髮公司將電影重新剪輯,使得原先210分鐘的電影被縮短為114分鐘,因此,今天的我們並無法看到當年完整版本的《大都會》。

1928年,弗裡茲·朗成立了自己的電影公司,並拍攝了《間諜》和《月裡嫦娥》兩部電影。1930年代,隨著電影進入有聲時代,弗裡茲·朗拍攝了另一部他的經典代表作——《M就是兇手》。這部電影根據當時轟動一時的殺人惡魔事件拍攝。原本,弗裡茲·朗給電影取名《殺人犯就在我們中間》,但由於擔心希特勒在大選中的獲勝會導致此片被禁,因此使用了《M就是兇手》這一片名。

1933年,弗裡茲·朗拍攝了電影《馬布斯博士的遺囑》。同年,他那加入納粹黨的妻子哈布與為猶太人的他離婚。此後,弗裡茲·朗身處的德國形勢越來越危險,因此弗裡茲·朗不得不逃亡到德國。在1934年中期,弗裡茲·朗跑到了美國,此後在米高梅公司等影業公司的資助下,拍攝了包括《狂怒》等多部作品。然而在美國商業電影的環境下,弗裡茲·朗並沒有拍出像在德國時那樣出色的作品。1958年,弗裡茲·朗回到了德國,拍攝了一些作品。1976年8月2日,弗裡茲·朗於好萊塢的貝弗利山去世,享年86歲。

弗裡茲·朗和F.W. 茂瑙兩位20世紀20年代偉大的德國導演,共同創造了德國表現主義電影的輝煌。而弗裡茲·朗執導的《大都會》等偉大的電影,註定不會被影史所遺忘。

相關焦點

  • 電影史之導演系列7:F.W. 茂瑙
    上世紀20年代,德國表現主義電影興起,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導演之一便是F.W. 茂瑙(F.W. Murnau)。本期導演系列的主角便是這位偉大的導演。值得一提的是,這也是此系列的第一位德國導演。從小,茂瑙就對戲劇等藝術有著濃厚的興趣,不僅閱讀了莎士比亞、易卜生和叔本華等人的戲劇,還經常把父親的別墅改造成舞臺,用來上演他導演的小戲劇。1907年開始,茂瑙先後在柏林大學和海德堡大學學習。在求學期間,茂瑙對表演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開始在大學舞臺上扮演一些角色,並將自己的名字改為茂瑙。1914年10月,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開始,茂瑙以軍人的身份參加了戰爭。
  • 電影史之導演系列2:喬治·梅裡愛
    這部轟動一時的影片致敬了法國傳奇導演喬治·梅裡愛,讓影迷重新想起了這位將魔法融入電影的偉大導演。喬治·梅裡愛對電影作出的巨大貢獻,就連導演馬丁·斯科塞斯自己都說:「作為一個電影創作者,我認為今天有關電影的一切,都是源自喬治·梅裡愛」。
  • 電影史之導演系列2:喬治·梅裡愛
    這部轟動一時的影片致敬了法國傳奇導演喬治·梅裡愛,讓影迷重新想起了這位將魔法融入電影的偉大導演。喬治·梅裡愛對電影作出的巨大貢獻,就連導演馬丁·斯科塞斯自己都說:「作為一個電影創作者,我認為今天有關電影的一切,都是源自喬治·梅裡愛」。喬治·梅裡愛於1861年12月8日,出生於法國的巴黎。
  • 電影史之導演系列3:埃德溫·鮑特
    後來電影產生後,他便在愛迪生的片場擔任攝影和放映的工作,甚至參與了一些導演方面的事務,因此學習了很多電影技術。在此期間,鮑特細緻地研究了發明了停機再拍的喬治·梅裡愛拍攝的影片,並萌生了將鏡頭按照一定程序進行剪輯的想法。1902年,埃德溫·鮑特製作出了一部長度約為6分鐘的短片——《一個美國消防隊員的生活》。
  • 電影史之導演系列5:吉加·維爾託夫
    回顧前蘇聯早期的電影史,電影眼理論絕對不可被忽略,而今天我們的主角,正是電影眼理論的提出者——吉加·維爾託夫。這部無聲實驗紀錄片開創了多種電影技術,但也遭受批評,甚至由於導演之前對虛構電影的攻擊,而被稱為新的大眾鴉片。與這部影片相似,維爾託夫的大部分電影都頗具爭議,而他所提出的「電影眼」理論也被很多人藐視。儘管在當時,維爾託夫的前衛電影思想無法被很多電影工作者所接受,但他的理論直接影響了幾十年後的世界兩個紀錄電影運動,即真理電影和直接電影。
  • 電影史之演員系列3:巴斯特·基頓
    之前的演員系列已經介紹了前兩位,今天我們就來看第三位——巴斯特·基頓(Buster Keaton)。電影史之演員系列1:查理·卓別林電影史之演員系列2:哈羅德·勞埃德巴斯特·基頓於1895年10月4日生於堪薩斯州的一個歌舞雜耍表演家庭裡。從3歲開始,小基頓就與父母一起在舞臺上演出。
  • 電影史導演系列之四:大衛格裡菲斯
    ,其中美國導演大衛·格裡菲斯是喬治·梅裡愛、盧米爾兄弟等眾多偉大導演中的佼佼者。與本系列中提到的盧米埃兄弟喬治·梅裡愛和埃德溫·鮑特相比,這位被卓別林譽為「所有人的老師」的偉大導演將電影技術提升到了一個更高的水平。
  • 電影史之導演系列6:謝爾蓋·愛森斯坦
    如果回顧早期的蒙太奇技術,有兩個電影導演不得不提,一個是提出平行蒙太奇和交叉蒙太奇的大衛·格裡菲斯,一個是提出理性蒙太奇的謝爾蓋·愛森斯坦。對於前者,我們在之前的系列中已經有提及過,而今天我們的主角正是前蘇聯導演謝爾蓋·愛森斯坦(Sergei M. Eisenstein)。
  • 電影史之導演系列4:大衛·格裡菲斯
    享有盛譽的影評網站TSPDT在其官網上發布過一個20世紀20年代之前最偉大的導演的榜單,其中美國導演大衛·格裡菲斯力壓喬治·梅裡愛、盧米埃爾兄弟等諸多偉大導演,高居第一。相比在這一系列中已經提及的盧米埃爾兄弟、喬治·梅裡愛以及埃德溫·鮑特,這位被卓別林譽為「所有人的老師」的偉大導演可謂是把電影技術往上提升了一個臺階。
  • 電影史之演員系列2:哈羅德·勞埃德
    1919年8月,勞埃德在拍攝電影時,由於道具被誤用了真的炸彈在影片中,勞埃德雙手牢牢抓住鐘錶指針來避免從鐘樓跌落的鏡頭已成為電影史上經典的一幕。實在難以想像,如此驚險的一幕是通過八隻手指實現的。然而,1930年在中國上映的《不怕死》一片,出現了諸多中國人形象,且這些形象多為形貌猥瑣之輩,侮辱了中國人。自此,勞埃德失去了中國市場的支持與中國觀眾的喜愛,遭到了中方強烈抵制。有聲片問世後,無聲喜劇片逐漸衰落。在1947年為拍攝《瘋狂的星期三》後,勞埃德告別銀幕。
  • 電影史之電影公司系列3:環球影業
    然而,這也導致了在這些作品中,響徹影史的片子少之又少,唯一讓後人關注的可能也就是1930年的《西線無戰事》了。為了改變這一情況,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公司一改過往大量拍攝低成本電影的策略,轉而謀求「少而精」。
  • 電影史之導演系列1:盧米埃爾兄弟
    自從,開啟人類電影歷史篇章的盧米埃爾兄弟正式開啟了他們的逐夢之旅。專門製作和放映電影的專業電影公司和電影院開始發展起來,演員們也步入社會名流之列,他們的演出費也隨之水漲船高。盧米埃爾兄弟的一生為電影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開啟了電影的篇章。相比後來的導演,他們沒有涉及剪輯、調度等技術,但他們的成就足以讓影迷附以他們「導演」的稱號。甚至,除了「導演」這個身份,他們還配得上「發明家」、「企業家」等稱號。
  • 電影史之導演系列1:盧米埃爾兄弟
    自從,開啟人類電影歷史篇章的盧米埃爾兄弟正式開啟了他們的逐夢之旅。專門製作和放映電影的專業電影公司和電影院開始發展起來,演員們也步入社會名流之列,他們的演出費也隨之水漲船高。盧米埃爾兄弟的一生為電影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開啟了電影的篇章。相比後來的導演,他們沒有涉及剪輯、調度等技術,但他們的成就足以讓影迷附以他們「導演」的稱號。
  • 新浪潮必備:怎樣閱讀戈達爾的神書《電影史》?
    以特呂弗、戈達爾為首的新浪潮的導演憑藉不斷革新的電影語言和影像,為法國電影乃至世界電影帶來了新的紀元。正如戈達爾所言,新浪潮導演是第一批意識到電影史的導演,但倒不如說他本人是第一個意識到電影史,創造了「電影史」的導演。1989年,這位新浪潮電影大師受電視臺委託拍攝了關於電影史的系列紀錄片。在將近十年的時間裡,他完成了這四部名為《電影史》的紀錄片,其中每部被分為A、B兩個章節。
  • 《實驗電影史與錄像史》:紀錄歐美電影發展歷程
    【基本信息】書名:《實驗電影史與錄像史》(光影譯庫系列)作者:〔美〕A. L.李斯譯者:嶽揚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定價:38.00出版時間:2011年8月【內容簡介】《實驗電影史與錄像史》介紹了歐美非主流電影的一個分支——實驗電影的發展概況。所謂實驗電影,通常指由那些有意背離傳統電影理路、採取非主流創作思維和方法拍攝電影的導演所攝製的非主流影片。
  • 戈達爾:電影史因他而被一分為二
    特呂弗說:「電影史可以分為二部分,沒戈達爾的電影史和有戈達爾的電影史。終於在1960年拍攝了《精疲力盡》,並拿到了第1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次年就憑《女人就是女人》拿到第11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以後來戈達爾的影片來看,《女人就是女人》最戈達爾電影的就是美麗的女主安娜卡裡娜了。當時戈達爾為之傾倒的女人。
  • 想了解電影史?先看看這三位大導演拍的紀錄片吧
    今天就來為大家安利出自三位大導演之手的影史紀錄片。馬丁以不同導演的創作路線作為切入點,為在好萊塢製片廠體制內工作的導演劃分了四種身份:敘事者、幻術師、走私犯與反叛者。有趣的是,通過馬丁對心水導演與作品的論述,我們能更好地看清他作為電影導演的特質。
  • 電影史「十大悲劇」電影推薦
    以下便是本人在這種認知下推薦的電影史「十大悲劇」。註:篇幅有限。更多悲劇電影望大家奔走或回帖相告。導演:維託裡奧·德·西卡國家:義大利上映:1948「推薦理由」「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的代表作品。也是偉大導演德·西卡的代表作品。這是一部發生在現實中的關於一位父親的「悲劇」。
  • 中國電影史專家李道新推薦片單:20位中國導演的100部佳作
    最新的一期課程的老師是北京大學長年研究中國電影史領域的李道新教授,在課堂上李老師給學員們分享了一份自己整理的中國電影自誕生至今的「20位導演的100部佳片」——以李老師的閱片量和學術研究深度,這份片單可以說非常有代表性和含金量了。本節課的作業是從這100部影片中任選10部進行簡短點評,下文即是小夜對十部自選影片的自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