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史導演系列之四:大衛格裡菲斯

2020-12-27 網易

2020-12-24 04:13:03 來源: 文尋旅遊

舉報

  著名影評網站TSPDT在其官方網站上公布了20世紀代前最偉大導演的名單,其中美國導演大衛·格裡菲斯是喬治·梅裡愛、盧米爾兄弟等眾多偉大導演中的佼佼者。與本系列中提到的盧米埃兄弟喬治·梅裡愛和埃德溫·鮑特相比,這位被卓別林譽為「所有人的老師」的偉大導演將電影技術提升到了一個更高的水平。

  

  電影事業

  童年生活

  在美國肯塔基州國家,在一個破碎的家庭,雅各布格裡菲斯,誰是南北戰爭時期的南方陸軍上校,歡迎他的孩子,大衛格裡菲斯。在一定程度上受父親的影響,大衛格裡菲斯從小就喜歡浪漫的英雄傳說。他喜歡維多利亞風格的詩歌,閱讀白朗寧、金斯利、丁尼生和胡德等。這使得格裡菲斯保持了浪漫和詩意的情懷,這對他的導演生涯產生了長期的影響。

  從劇作家到導演

  受童年的影響,格裡菲斯一直想成為一名優秀的劇作家。因此當17歲時,他是《路易士維爾信使報》的記者,業餘時間寫劇本。後來,在朋友們的建議下,他加入了巡演團,邊演戲邊寫詩。在此期間,格裡菲斯給自己起了一個藝名勞倫斯。不幸的是,在此期間,格裡菲斯的小作品很難出版。格裡菲斯申請編劇加盟愛迪生公司,卻出人意料地被安排扮演他的第一個電影角色。

  為了養家餬口,格裡菲斯離開愛迪生公司後,加盟加入了Biograph公司。這個選擇改變了他的一生。當時Biograph公司的發展非常緩慢,他欠銀行約20萬美元,平均售出不到20部電影。這時,公司的董事碰巧生病了。因此Biograph請格裡菲斯擔任公司董事。

  格裡菲斯的第一部電影《多莉歷險記》上映。在接下來的五年裡,他為Biograph製作了數百部電影,直到上映的最後一部。以前,格裡菲斯堅持在兩份合同中使用他原來的藝名「勞倫斯」,但在第三份合同中,他自願將自己的藝名改回DavidwarK(D),W)。從此,電影名字與電影藝術緊密相連。

  Biograph職業生涯

  為了幫助對電影導演一無所知的格裡菲斯,Biograph公司與攝影師BillyBitzer的Biograph公司合作。格裡菲斯與BillyBitzer一起研究開發了一套電影敘事的基本語法,使Biograph公司成為一家熱門電影公司。

  後,格裡菲斯不願僅限於拍攝長度短片單本劇,並開始嘗試長長度和更複雜情節的長片。拍攝《貝斯利亞女王》時,他積累了足夠的素材來剪一部長片,但是Biograph讓他剪了一部四本片。這讓格裡菲斯非常生氣。此外,由于格裡菲斯在這部電影上花費了3.6萬美元,是原來預算的兩倍多,因此Biograph的負責人決定將格裡菲斯提拔為不參與具體拍攝的製作總監。這一行動直接導致格裡菲斯於離職,成為獨立的製片人和加盟Reliance-Majestic的董事。另一方面,Biograph公司在拒絕並宣布破產。

  長期電影生涯

  與花費在《一個國家的誕生》上的50萬美元相比,格裡菲斯隨後的傑作《黨同伐異》花費了高達190萬美元,格裡菲斯把所有的積蓄都投進去了。當時,為了拍這部電影,格裡菲斯在日落大道附近建造了一個宏偉的場景。城牆內的宮殿深1600米,周圍的尖塔高70米。此外,電影演員的陣容也非常龐大,在波斯部隊出動現場,有1.6萬名群眾演員參與。為了保證如此龐大的演員陣容的調度指揮,工作人員甚至在演播室設置了電話線和臨時鐵路。在5年,這部電影花費了格裡菲斯大量的努力,然而該片的評價不如《一個國家的誕生》,甚至在許多美國城市中被禁。一方面,影片新穎的剪輯風格使觀眾不適應;另一方面,影片所倡導的和平傾向與國內流行的美國的戰鬥精神格格不入。這部電影給格裡菲斯帶來了巨大的損失,也標誌著格裡菲斯導演生涯開始走下坡路。

  職業生涯結束

  格裡菲斯與卓別林和其他好萊塢角色成立了聯美電影公司,同年由聯美拍攝的《殘花淚》電影公司被認為是他的最後的傑作。在接下來的幾年裡,他的電影仍然很貴,但只得到了冷淡的反饋。最後,聯美和格裡菲斯終止了合同。

  格裡菲斯徹底離開了電影業。晚年,他總是與貧困作鬥爭,幾乎被人們遺忘。在此期間,他參加了的奧斯卡頒獎典禮,並獲得了奧斯卡終身成就獎。格裡菲斯在美國加州死於腦出血。

  技術創新

  敘述

  在的《小麥的囤積》中,格裡菲斯通過在幾個地方三個完全不重疊的故事之間的平行蒙太奇片段來比較窮人和富人的生活,這被認為是最早的平行蒙太奇。此後,格裡菲斯對他的編輯技巧越來越熟悉。在格裡菲斯的代表作中,鏡頭或段落是按照時間和空間的標準進行分割的,通過平行蒙太奇的編輯技術,將不同的衝突元素並列在一起,確立了以鏡頭為基本單元的電影時空結構原則。這一原則確立了現代電影的基本敘事形式。

  再會

  在格裡菲斯的時代,這部電影基本上用演員填滿了銀幕。然而格裡菲斯的電影中有不同的場景,經典電影敘事中全景中鏡頭特寫/特寫的鏡頭語言被格裡菲斯發現,格裡菲斯可以在情節中使用不同的場景和位置,完全打破了時空的舞臺觀念。在表現中將場景空間分割成不同層次的細節是電影敘事的一個重大突破。

  攝像機運動

  對風景的追求使格裡菲斯對相機的運動有了新的認識。以前,相機的運動僅限於左右和上下反射鏡。在格裡菲斯和他的攝影師Bitzer的共同努力下,電影中出現了更大的平移鏡和更豐富的鏡頭運動。

  光分布

  在格裡菲斯的電影中,他試圖用火作為光源,並試圖模擬白天日光的變化。

  表演

  由於新發現鏡頭的變化,格裡菲斯開始在拍攝電影時導演演員表演,被認為是電影史上第一個知道如何導演演員表演的人。

  如前所述,格裡菲斯的一生充滿傳奇色彩,在他和合作夥伴的努力下,電影技術向前邁進了一大步。無論這部電影幾百年來如何發展,格裡菲斯永遠不會被遺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電影史之導演系列2:喬治·梅裡愛
    這部轟動一時的影片致敬了法國傳奇導演喬治·梅裡愛,讓影迷重新想起了這位將魔法融入電影的偉大導演。喬治·梅裡愛對電影作出的巨大貢獻,就連導演馬丁·斯科塞斯自己都說:「作為一個電影創作者,我認為今天有關電影的一切,都是源自喬治·梅裡愛」。
  • 電影史之導演系列2:喬治·梅裡愛
    這部轟動一時的影片致敬了法國傳奇導演喬治·梅裡愛,讓影迷重新想起了這位將魔法融入電影的偉大導演。喬治·梅裡愛對電影作出的巨大貢獻,就連導演馬丁·斯科塞斯自己都說:「作為一個電影創作者,我認為今天有關電影的一切,都是源自喬治·梅裡愛」。喬治·梅裡愛於1861年12月8日,出生於法國的巴黎。
  • 電影史之導演系列3:埃德溫·鮑特
    後來電影產生後,他便在愛迪生的片場擔任攝影和放映的工作,甚至參與了一些導演方面的事務,因此學習了很多電影技術。在此期間,鮑特細緻地研究了發明了停機再拍的喬治·梅裡愛拍攝的影片,並萌生了將鏡頭按照一定程序進行剪輯的想法。1902年,埃德溫·鮑特製作出了一部長度約為6分鐘的短片——《一個美國消防隊員的生活》。
  • 電影史之導演系列5:吉加·維爾託夫
    回顧前蘇聯早期的電影史,電影眼理論絕對不可被忽略,而今天我們的主角,正是電影眼理論的提出者——吉加·維爾託夫。這部無聲實驗紀錄片開創了多種電影技術,但也遭受批評,甚至由於導演之前對虛構電影的攻擊,而被稱為新的大眾鴉片。與這部影片相似,維爾託夫的大部分電影都頗具爭議,而他所提出的「電影眼」理論也被很多人藐視。儘管在當時,維爾託夫的前衛電影思想無法被很多電影工作者所接受,但他的理論直接影響了幾十年後的世界兩個紀錄電影運動,即真理電影和直接電影。
  • 電影史之演員系列3:巴斯特·基頓
    之前的演員系列已經介紹了前兩位,今天我們就來看第三位——巴斯特·基頓(Buster Keaton)。電影史之演員系列1:查理·卓別林電影史之演員系列2:哈羅德·勞埃德巴斯特·基頓於1895年10月4日生於堪薩斯州的一個歌舞雜耍表演家庭裡。從3歲開始,小基頓就與父母一起在舞臺上演出。
  • 電影史之導演系列8:弗裡茲·朗
    在德國表現主義電影興起的時期,有兩位導演影響深遠,一位是導演系列上一期的主角F.W. 茂瑙,而另一位則是本期的主角弗裡茲·朗(Fritz Lang)。此後四年間,他先後在慕尼黑、巴黎等地學習繪畫,並曾經到亞洲、北非等多個地方旅遊。最終,他定居巴黎,成為一名畫家和設計師。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弗裡茲·朗離開了巴黎,回到了奧地利參與了戰爭。戰爭期間,他曾受傷三次,利用養傷的時間,弗裡茲·朗學習了電影劇本寫作。
  • 電影史之導演系列4:大衛·格裡菲斯
    享有盛譽的影評網站TSPDT在其官網上發布過一個20世紀20年代之前最偉大的導演的榜單,其中美國導演大衛·格裡菲斯力壓喬治·梅裡愛、盧米埃爾兄弟等諸多偉大導演,高居第一。相比在這一系列中已經提及的盧米埃爾兄弟、喬治·梅裡愛以及埃德溫·鮑特,這位被卓別林譽為「所有人的老師」的偉大導演可謂是把電影技術往上提升了一個臺階。
  • 電影史之導演系列6:謝爾蓋·愛森斯坦
    如果回顧早期的蒙太奇技術,有兩個電影導演不得不提,一個是提出平行蒙太奇和交叉蒙太奇的大衛·格裡菲斯,一個是提出理性蒙太奇的謝爾蓋·愛森斯坦。對於前者,我們在之前的系列中已經有提及過,而今天我們的主角正是前蘇聯導演謝爾蓋·愛森斯坦(Sergei M. Eisenstein)。
  • 新浪潮必備:怎樣閱讀戈達爾的神書《電影史》?
    以特呂弗、戈達爾為首的新浪潮的導演憑藉不斷革新的電影語言和影像,為法國電影乃至世界電影帶來了新的紀元。正如戈達爾所言,新浪潮導演是第一批意識到電影史的導演,但倒不如說他本人是第一個意識到電影史,創造了「電影史」的導演。1989年,這位新浪潮電影大師受電視臺委託拍攝了關於電影史的系列紀錄片。在將近十年的時間裡,他完成了這四部名為《電影史》的紀錄片,其中每部被分為A、B兩個章節。
  • 電影史之導演系列7:F.W. 茂瑙
    上世紀20年代,德國表現主義電影興起,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導演之一便是F.W. 茂瑙(F.W. Murnau)。本期導演系列的主角便是這位偉大的導演。值得一提的是,這也是此系列的第一位德國導演。從小,茂瑙就對戲劇等藝術有著濃厚的興趣,不僅閱讀了莎士比亞、易卜生和叔本華等人的戲劇,還經常把父親的別墅改造成舞臺,用來上演他導演的小戲劇。1907年開始,茂瑙先後在柏林大學和海德堡大學學習。在求學期間,茂瑙對表演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開始在大學舞臺上扮演一些角色,並將自己的名字改為茂瑙。1914年10月,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開始,茂瑙以軍人的身份參加了戰爭。
  • 電影史之導演系列1:盧米埃爾兄弟
    自從,開啟人類電影歷史篇章的盧米埃爾兄弟正式開啟了他們的逐夢之旅。專門製作和放映電影的專業電影公司和電影院開始發展起來,演員們也步入社會名流之列,他們的演出費也隨之水漲船高。盧米埃爾兄弟的一生為電影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開啟了電影的篇章。相比後來的導演,他們沒有涉及剪輯、調度等技術,但他們的成就足以讓影迷附以他們「導演」的稱號。甚至,除了「導演」這個身份,他們還配得上「發明家」、「企業家」等稱號。
  • 電影史之導演系列1:盧米埃爾兄弟
    自從,開啟人類電影歷史篇章的盧米埃爾兄弟正式開啟了他們的逐夢之旅。專門製作和放映電影的專業電影公司和電影院開始發展起來,演員們也步入社會名流之列,他們的演出費也隨之水漲船高。盧米埃爾兄弟的一生為電影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開啟了電影的篇章。相比後來的導演,他們沒有涉及剪輯、調度等技術,但他們的成就足以讓影迷附以他們「導演」的稱號。
  • 電影史之演員系列2:哈羅德·勞埃德
    在影片中,勞埃德雙手牢牢抓住鐘錶指針來避免從鐘樓跌落的鏡頭已成為電影史上經典的一幕。實在難以想像,如此驚險的一幕是通過八隻手指實現的。然而,1930年在中國上映的《不怕死》一片,出現了諸多中國人形象,且這些形象多為形貌猥瑣之輩,侮辱了中國人。自此,勞埃德失去了中國市場的支持與中國觀眾的喜愛,遭到了中方強烈抵制。有聲片問世後,無聲喜劇片逐漸衰落。在1947年為拍攝《瘋狂的星期三》後,勞埃德告別銀幕。
  • 戈達爾:電影史因他而被一分為二
    特呂弗說:「電影史可以分為二部分,沒戈達爾的電影史和有戈達爾的電影史。終於在1960年拍攝了《精疲力盡》,並拿到了第1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次年就憑《女人就是女人》拿到第11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以後來戈達爾的影片來看,《女人就是女人》最戈達爾電影的就是美麗的女主安娜卡裡娜了。當時戈達爾為之傾倒的女人。
  • 席捲電影史的新浪潮
    席捲電影史的新浪潮電影自誕生就伴隨著「編劇、導演、製片人,誰是影片主創者」的爭論,而法國新浪潮運動中提出的「作者電影「論無疑提供了新思路。下面就為大家推薦幾部這場運動中的代表作。漂亮的塞爾吉新浪潮開山之作《漂亮的塞爾吉》講述了青年瓦揚回鄉養病時,發現幼時好友賽爾吉因酗酒墮落潦倒,瓦揚幫助好友重獲新生,自己卻因病發和勞累倒下的故事。影片觸及了法國當時落後的村鎮生活和酗酒問題,揭開了「新浪潮電影」的序幕。
  • 想了解電影史?先看看這三位大導演拍的紀錄片吧
    今天就來為大家安利出自三位大導演之手的影史紀錄片。馬丁以不同導演的創作路線作為切入點,為在好萊塢製片廠體制內工作的導演劃分了四種身份:敘事者、幻術師、走私犯與反叛者。有趣的是,通過馬丁對心水導演與作品的論述,我們能更好地看清他作為電影導演的特質。
  • 這7部經典的三部曲系列電影,都曾經在香港電影史上產生巨大影響
    系列電影是對於第一部電影成功的延續,倘若能夠拍成三部曲,並且可以在電影史上留下深刻的影響力,那就更見其中的深厚功力了。1986年的《英雄本色1》對於導演吳宇森和主演周潤發、狄龍及張國榮來說,都可謂是意義非凡,四位核心人物合力打造了香港電影史上經典的暴力美學時代,當然這其中幕後少不了一直創新不止的徐克的功勞,所以到了《夕陽之歌》的時候徐克直接接過了導演的接力棒,不過相較於前兩部來說《夕陽之歌》的風格也是標新立異,如今看來這三部電影都夠經典。
  • 電影史之電影公司系列3:環球影業
    然而,這也導致了在這些作品中,響徹影史的片子少之又少,唯一讓後人關注的可能也就是1930年的《西線無戰事》了。為了改變這一情況,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公司一改過往大量拍攝低成本電影的策略,轉而謀求「少而精」。
  • 《實驗電影史與錄像史》:紀錄歐美電影發展歷程
    【基本信息】書名:《實驗電影史與錄像史》(光影譯庫系列)作者:〔美〕A. L.李斯譯者:嶽揚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定價:38.00出版時間:2011年8月【內容簡介】《實驗電影史與錄像史》介紹了歐美非主流電影的一個分支——實驗電影的發展概況。所謂實驗電影,通常指由那些有意背離傳統電影理路、採取非主流創作思維和方法拍攝電影的導演所攝製的非主流影片。
  • 電影史筆記02:中國電影的探索時期
    一、民族電影業初見雛形1.製片機構勃興:全國179家(上海142家)2.影片年產量激增3.影院建設:全國156家,上海39家(1926)4.電影教育:電影培訓機構18所5.創作群體、創作流派豐富6.編劇、導演美術等各式人才回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