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大家」馬致遠的命運三部曲

2021-01-18 歷史小酒吧

關於馬致遠的評贊,最詩意的一段是:「萬花叢裡馬神仙,百世集中說致遠,四方海內皆談羨。戰文場、曲狀元,姓名香、貫滿梨園。」這是元末雜劇家賈仲明為他作的輓詞,馬致遠的兩大美稱——馬神仙、曲狀元都是出自這首曲。

這個神仙之名,不僅因其晚年隱居的閒適生活,更多地源於馬致遠在神仙道化劇上取得的成就。馬致遠現存雜劇七種,除兩部才子佳人劇外,其餘多為神仙道化劇,取材神仙修行或者教化、救度眾生的故事,表現出高潔出塵、澹泊飄逸的風格。

元代道教興盛,傳統文化又是導人向善、尋求生命真正歸宿的,因而神仙道化劇成為劇作家青睞的一大題材。馬致遠的人生軌跡,是一個從求仕、嘆世到歸隱的過程,他的心境如修行一般,也有一個從忿懣徬徨到參破人生的蛻變。創作中,馬致遠在闡釋修煉文化的同時,不知不覺也將個人體驗融入劇中。

薦福碑:功名失落的幻想

書生張鎬,心懷大志,滿腹文章,但是他福薄命蹇,只能屈居鄉野做一個教書先生。大名鼎鼎的範仲淹愛其才華,向皇帝舉薦他的萬言策,還送給他三份書信讓他去投奔三位貴人。這卻是他黴運的開始:他投奔的前兩人,還沒見面就被害死;皇帝任命他做縣令,卻被同名的張浩頂替,更因此遭到追殺。

風雨交加的夜裡,張鎬留宿龍神廟,佔卜時得了下下籤,憤懣之下題詩咒罵龍神。後來,薦福寺的長老讓他抄寫顏真卿之碑文,助其籌措盤纏。誰知,龍神半夜雷劈石碑,斷了張鎬最後一點財路和希望。張鎬萬念俱灰時,在寺中偶遇範仲淹,隨他進京直接面聖,一展才華。最終,張鎬苦盡甘來,高中狀元,並與先前眾人了結善惡恩怨。

博學多聞的馬致遠,取材前人小說中的名人軼事,創作了《薦福碑》。它更像一部包含神話元素的探討文人命運的劇作,劇中大量篇幅,展現了張鎬連續遭逢厄運後,表現出極度憤慨與失落的情緒。

他初遇範仲淹,便大吐苦水:「我去這六經中枉下了死工夫。凍殺我也《論語》篇、《孟子》解、《毛詩》注,餓殺我也《尚書》雲、《周易》傳、《春秋》疏。」「這壁攔住賢路,那壁又擋住仕途。如今這越聰明越受聰明苦,越痴呆越享了痴呆福,越糊塗越有了糊突富!」他佔卜得了下下籤,沒有反思己身,反而把一腔怨憤遷怒於龍神,又是一番狂妄無禮的謾罵。這些言詞,未嘗不是劇作者在現實中萬般失意下的牢騷和宣洩。

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張鎬在寺中得到一份抄寫碑文的差事。龍神卻摧毀石碑,懲戒書生不敬神明的行為,並告誡世人:「莫瞞天地昧神祇,禍福如同燭影隨。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福禍與時運和因果報應緊密相關,一切都有神的巧妙安排。「薦福碑」的故事流傳甚廣,有名諺為證:「時來風送滕王閣,運去雷轟薦福碑。」說的也是福禍與時運的關係。

張鎬儘管飽經憂患,但每次都是有驚無險,終於等來了命運的轉機,拜官職、結良緣。他也在劇終時頓悟,非是範仲淹舉薦之功,非是自身才學出眾,更重要的是時來運轉,冥冥之中自有神助。這也正是龍神給他的教訓。

張鎬的一番徹悟,也是馬致遠對自身際遇的反思。或許由於時運不濟,他才會二十年經營卻無緣躋身朝堂。而馬致遠對人物結局的處理,更反映出他內心對功名仍然抱有熱情和幻想。他期待能在某個時刻奇蹟般地發跡,得償平生報國的夙願。

黃粱夢:富貴榮華轉眼成空

就像詩客詞人總免不了聯吟酬唱,元人創作雜劇也不是一個人的自娛自樂。馬致遠在元貞年間,加入書會,專注於雜劇創作。書會,即由戲曲作家和民間藝人共同組成的藝術團體。書會中的劇作家亦稱才人,這裡匯聚了許多像馬致遠一樣的失意文人。因而,馬致遠不僅深入地接觸雜劇藝術,更找到了同病相憐的知音人。

他們帶著幾分懷才不遇的疏狂,流連勾欄酒肆,編織生旦淨末的命運,也暗暗傳遞著潛藏內心的情懷。在書會的那段日子,馬致遠和三位作家合作編寫了一部《黃粱夢》。它改編自唐傳奇《枕中記》,講述了八仙中漢鍾離度化呂洞賓的故事。

一個人在夢中走過一生,經歷生老病死、榮辱得失,一切如同真實生活;夢醒時卻發現,夢中一生不過是現實中,一鍋小米都煮不熟的片刻間,而夢裡熱衷追逐的富貴榮華,刻骨銘心的愛恨情仇,更是鏡花水月。這就是「黃粱一夢」的主要情節,而雜劇的超越之處在於,將度化的經過展現得更為豐富真實。

劇中的呂洞賓一出場,便是進京趕考的書生形象。他雖有神仙之分,卻想著十年苦讀,一舉成名,反認為修道之事虛無渺茫、清苦寂寞。呂洞賓對漢鍾離苦口婆心的勸告置若罔聞,以至於神思睏倦,昏昏睡去。漢鍾離便為他演化出一個夢境,讓他去體驗富貴窮通、人間百態。

夢中十八年,呂洞賓考功名、拜高官、娶嬌妻,過著人間極致富貴的生活;他也逐漸迷失本性,在前線打仗時賣陣受賄,最終自食惡果,犯下死罪。在大起大落的人生中,呂洞賓也在逐步走進了修煉,先後斷了「酒色財氣」四大執著:因吃酒吐血,遂戒了酒;犯下死罪改為充軍,從此斷了財;休了不守婦道的妻子,也斷了色;忍受獵戶的斥責毒打,也不去鬥氣爭勝了。

呂洞賓在獵戶的追殺下猛然夢醒,猶自驚魂未定,呼號著「有殺人賊也!」可見在夢中入「戲」之深。漢鍾離繼續點化,幫助呂洞賓參破人我是非,徹悟大道,位列仙班。

如果說,馬致遠創作《薦福碑》,仍在渴求功名利祿,而到了《黃粱夢》,他已開始對這種人生進行省思。一個人,再怎麼追求人間福分,也不過是一世的榮光;然而這一世又豈是真正逍遙無憂?

且不說謀求功名由命不由人,即使登上高位,他真的能安享富貴嗎?為官的,貪汙受賄;做夫妻的,離心離德;做親人的,甚至不能保全其性命。而出家人擁有的是大自在,正如漢鍾離所唱:「俺閒遙遙獨自林泉隱,你虛飄飄半紙功名進。你看這紫塞軍、黃閣臣,幾時得個安閒分,怎如我物外自由身。」

馬致遠還藉漢鍾離之口,道出名利情帶給人的傷害:「酒戀清香疾病因,色愛荒淫患難根;財貪富貴傷殘命,氣競剛強損隱身。這四件兒不饒人。你若是將他斷盡,便神仙有幾分。」馬致遠正是看透人世間煩惱與苦難的根源,這才毅然隱退官場,做一名閒雲野鶴的神仙人物。

陳摶高臥:隱逸修行是歸宿

中華歷史是人神共存的傳奇歷史,歷朝歷代能人異士輩出。他們懷著濟世安民的慈悲,承天命輔佐帝王將相,留下一樁樁神跡和令人驚嘆的修煉文化。馬致遠在晚年,編寫了一部《陳摶高臥》,講述了大道陳摶襄助宋太祖得天下,卻淡泊名利一心歸隱的事跡。

在兵荒馬亂的五代時期,陳摶在華山隱居清修,仰觀宇宙星象,俯察天下大勢,等待與真命天子結緣。一日,趙玄朗(宋太祖)、鄭恩兄弟途經華山腳下,陳摶望山下王氣繚繞,便知大宋的真命天子已經出現,便化作算卦先生,與之相會。陳摶為二人算卦,透露其稱帝、稱王的尊貴命運,並開示了龍興之地汴梁。之後,他繼續回到山中隱居。

歷史上的陳摶,也曾熟讀經史百家之書,考科舉不第,因而棄儒入道,長期隱居修行。馬致遠把陳摶作為雜劇主角,很大程度上視其為自己的化身,通過對陳摶的演繹,表現他徹悟的人生哲理以及選擇的最終歸宿。

只不過此時的馬致遠已經看淡了仕途的創傷,他沒有讓角色再去表現受挫之後的不平與憤懣,而是讓陳摶以淡定超然的心境,自述平生經歷:「我往常讀書求進身,學劍隨時混;文能匡社稷,武可定乾坤。」「從逢著那買卦的潛龍帝王,饒了個算命的開國功臣,便即時拂袖歸山隱。」

陳摶出山輔佐帝王,不為功名,而是為了「從後罷刀兵,四海澄清,且放閒人看太平」。求仙慕道的陳摶,不愛人間榮華,因此不願做出師的諸葛亮、辭官的陶淵明,只願學隱居垂釣、累徵不起的嚴子陵。他一旦完成助宋的天命,便立刻歸隱山林,過著「醒時煉藥,醉時高眠,倒大快活清閒也呵」的神仙生活。

而宋太祖那邊,出於報恩和求賢的心理,召見陳摶,許以高官、美女、道觀,希望留他在身邊輔政。劇中最精彩的部分,就是陳摶堅定道心,數次拒絕天子美意。在戲文中,就是一段段耐人尋味的唱辭。

他視富貴如浮雲,唱道:「三千貫兩千石,一品官二品職,只落的故紙上兩行史記,無過是重茵臥列鼎而食。雖然道臣事君以忠,君使臣以禮,哎,這便是死無葬身之地,敢向那雲陽市血染朝衣。」

他自述隱居山林的逸趣:「身安靜宇蟬初蛻,夢繞南華蝶正飛。臥一榻清風,看一輪明月,蓋一片白雲,枕一塊頑石。直睡的陵遷谷變,石爛松枯,鬥轉星移。長則是抱元守一,窮妙理造玄機。」

在劇終,宋太祖退而求其次,要在宮中為陳摶修建道觀,請他做主持。陳摶毅然不為所動,自道:「本不是貪名利世間人,則一個樂琴書林下客,絕寵辱山中相。推開名利關,摘脫英雄網,高打起南山吊窗。常則是煙雨外種蓮花,雲臺上看仙掌。」

整部劇,處處透露著道法玄機以及文士氣質。馬致遠塑造了一個心懷蒼生又不食人間煙火的修道人形象, 也是一位功成身退、深藏身與名的賢達隱士。修行和隱逸,是許多元人的生命歸宿,在隱逸中與道結緣,修身養性;在修行中擯棄世俗,在遁世生活尋求生命真正的解脫。

《薦福碑》《黃粱夢》《陳摶高臥》,這三部馬致遠雜劇的代表,分別作於不同時期,恰恰拼接成一個完整的人生歷程。讀馬劇,我們仿佛洞見了劇作者多舛卻灑脫的人生。儘管我們對馬致遠生平所知甚少,但那一個個從紅塵步入世外的生動角色,正是馬致遠對後世情深意長得真誠自白。

相關焦點

  • 元曲大家馬致遠「曲狀元」的美譽是怎麼來的?
    」一起被譽為了元曲四大家。所以馬致遠還被譽為「馬神仙」有過一副對聯,生動形象的說明了這一點:「萬花叢中馬神仙,百世集中說致遠」。  他的散曲在藝術上取得了非常高的成就,馬致遠的散曲帶有更多的傳統文人氣息。他擅長把哲理、深沉意境、奔放的情感、礦大的胸懷給溶於一體,語言放逸但卻不失本色。對仗工整妥帖。
  • 「瘦馬非馬」馬致遠元曲名作 暗示揚州妓女悽苦生活
    最近一首網上熱門歌曲《笑納》,開首兩句「撐傘接落花,看那西風騎瘦馬」,唯獨第二句用粵語唱出,讓人聯想起馬致遠元曲名句「古道西風瘦馬」。其實前一句歌詞「騎瘦馬」詞義指騎著瘦馬,但後一句「瘦馬」,卻未必與動物的馬有關。
  • 「元曲大家」關漢卿的散曲本色
    比如元曲四大家的甄選,在歷史上就爭議頗多。不過對於誰是元曲作家中的魁首,大抵無異議,此人正是譽滿天下的關漢卿。元代《錄鬼簿》的輓詞中稱他:「驅梨園領袖,總編修師首,捻雜劇班頭。」簡言之,就是雜劇第一的意思。民國時期,學術大師王國維也在《宋元戲曲史》中說:「關漢卿一空倚傍,自鑄偉詞,而其言曲盡人情,字字本色,故當為元人第一。」
  • 元曲四大家是誰 元曲四大家說的是誰呢
    元曲是盛行於元代的一種文藝形式,包括雜劇和散曲,有時專指雜劇。元代是元曲的鼎盛時期。那麼,我們經常說起的」元曲四大家「是指哪四位呢?小編帶大家了解一下。元曲四大家,指的就是關漢卿、白樸、馬致遠、鄭光祖這四位元代雜劇作家。當然,史上還有其他說法,不過都未見流行。
  • 悟迷世事飽諳多,二十年漂泊生涯——「斷腸人」馬致遠的漂泊人生
    他們將漢族與蒙族文化有機融合,最終創造出了可以令世人,都能接受的「元曲」文化形式。「元曲四大家」之一「斷腸人」馬致遠馬致遠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中,絕對是一個極具聲望的大文學家。雖然他給後人留下的文學作品,從數量上來說並不是十分客觀。
  • 元曲四大家及其代表作
  • 馬致遠名句賞析
    生年約在公元1250年,卒年約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年以後,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並稱「元曲四大家  2、撥不斷——馬致遠  嘆寒儒,謾讀書,讀書須索題橋柱。  題柱雖乘駟馬車,乘車誰買《長門賦》?  且看了長安回去!  3、落梅風——馬致遠  薔薇露,荷葉雨,菊花霜冷香庭戶。  梅梢月斜人影孤,恨薄情四時辜負。  4、落梅風——馬致遠  人初靜,月正明。
  • 【公基專項】元曲四大家
    元曲四大家指關漢卿、白樸、鄭光祖、馬致遠四位元代雜劇作家。四者代表了元代不同時期不同流派雜劇創作的成就,因此被稱為「元曲四大家」。一、關漢卿關漢卿,號已齋,亦作一齋,漢卿是他的字,是元代著名的戲劇大師。關漢卿被稱為「曲聖」。
  • 元曲四大家:關、白、鄭、馬各有春秋,流派不同,但雜劇影響深遠
    在我國歷史上出現雜劇,影響較廣的時期則在元朝時期,尤其是元曲的四大家:關漢卿、白樸、鄭光祖、馬致遠。他們分別代表了元代雜劇,不同時期的熱門人物,其四人的雜劇流派均各有春秋,雜劇的創作成就超出同領域人。元曲四大家,流派是各有春秋,關漢卿揭露社會黑暗;白樸寫唐朝愛情故事;鄭光祖寫男女的愛情生活;馬致遠則抨擊文臣武將;但歸結起來,他們都屬於雜劇流派,只是在思想上不同罷了。且看他們四人的思想內容領域:有批判、有讚揚、有美好等。
  • 馬氏名人——馬致遠
    馬致遠(約1251年-約1321年至1324年間),一說字千裡,號東籬,一說名不詳,字致遠,晚號東籬,元大都(今北京)人,原籍河北省東光縣馬祠堂村,著名戲曲家、作家、散曲家、雜劇家,被後人譽為「馬神仙」,還有「曲狀元」之稱,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並稱「元曲四大家
  • 元曲四大家
    元曲四大家指關漢卿、白樸、鄭光祖、馬致遠四位元代雜劇作家。四者代表了元代不同時期不同流派雜劇創作的成就,因此被稱為「元曲四大家」。關漢卿,號已齋,亦作一齋,漢卿是他的字,是元代著名的戲劇大師。
  • 元曲十大巔峰之作,你讀過幾首?
    元曲是繼唐詩宋詞之後又一個藝術高峰,所以人們習慣說唐詩宋詞元曲。事實上,元曲包含兩類文體,一類是散曲,包括小令、套數兩種基本形式;另一類就是包括對白、專為表演的雜劇,名篇包括《竇娥冤》、《西廂記》等。我們今天要說的元曲是散曲,散曲沒有動作、說白,只供清唱吟詠之用,類似於詞。
  • 馬致遠:斷腸人在天涯
    這就是元代著名的戲曲家馬致遠為我們描繪的經典畫面,如泣如訴,讓人忍不住潸然淚下。登樓意,恨無上天梯每個人年輕時都信心滿滿,對未來充滿了希望,就像古希臘科學家阿基米德說的,「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撬動整個地球」。年輕的馬致遠也幻想著,只要給我一個機遇,我定能建功立業。
  • 圖賞|看元曲選圖 賞關漢卿雜劇
    點擊標題下「中國崑曲社」可快速關注【小編閒話】南宋滅亡之前,關漢卿生活在燕京一帶。南宋亡後,即南下至揚州、杭州等地。
  • 馬致遠與白樸同吟《天淨沙》,都是詠秋佳品,你更喜歡哪一首?
    元曲作家們也不例外,都有與秋同悲之心。同屬於「元曲四大家」的馬致遠和白樸,他們不僅創作了著名的雜劇,如《漢宮秋》、《牆頭馬上》等,也留下了許多散曲(小令)佳作。比如,兩人曾不約而同地以「天淨沙」的曲牌寫下了悲秋之作,馬致遠的為《天淨沙·秋思》,白樸的為《天淨沙·秋》。
  • 《黑暗物質三部曲》首發第二季預告!「莫裡亞蒂」現身奇幻世界
    BBC One 與 HBO 合制奇幻劇集《黑暗物質三部曲》(His
  • 「枯藤老樹昏鴉」其實是仿寫,看過楊廣的原句,才知馬致遠有多牛
    早前筆者給大家介紹過很多例子,比如蘇軾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很明顯是借鑑了李白的「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因為寫得太好,以致如今很多人都沒注意到詩仙還有這麼一個句子。而王勃更是模仿的高手,他的「落霞與孤鶩齊飛」和「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其實都是從前人的詩句中找到靈感,仿寫出來的。
  • 中國最好的戰爭片,仍是「大決戰」三部曲
    看到標題,不作他想,必然說的是「大決戰」三部曲。
  • 公基考點|元曲四大家
    當時有姓名記載的雜劇作家就有八十餘人,關漢卿、白樸、馬致遠、鄭光祖四位元代雜劇作家,代表了元代不同時期、不同流派的雜劇創作成就,因此後人稱他們為「元曲四大家」。按主體分類:個人、家庭、社會、民族、國家等 。元曲四大家(1)關漢卿,號已齋,亦作一齋,漢卿是他的字,是元代著名的戲劇大師。大約生於金代末年卒於元成宗大德初年,元代雜劇作家。
  • 「哥斯拉」三部曲,超硬核科幻動畫,喜歡看特效的一定不要錯過!
    最近小初喜歡上看日本的硬核科幻動畫,從90年代的「攻殼機動隊」到今年的「副本:義體置換」都比較不錯,今天給大家推薦個好看的「哥斯拉」系列動畫。「哥斯拉」三部曲是在2017年~2018年上映的三部動畫電影,由靜野孔文和瀨下寬之擔任導演,Netflix(俗稱網飛)全球發行,大名鼎鼎的虛淵玄編輯,曾參與過「魔法少女小圓」,「心理測量者」等眾多優秀的作品。按動畫劇情來看,這三部曲的順序是「哥斯拉:怪獸行星」、「哥斯拉:決戰之都」、「哥斯拉:噬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