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釗維:為什麼華人社會少見家族主題的紀錄片?

2021-02-07 財新文化

圖為《阿罩霧風雲II:落子》劇照。


財新文化,獲得微信「雙認證」(媒體認證及原創認證)的公號。


文|張釗維

(CNEX紀錄片基金會製作總監)

我曾聽聞過這麼一件事,是當事人告訴我的:在一個半官方的餐會場合,酒酣耳熱之餘,一個嘉賓跟座旁的專家學者提及自己是林家的後代。專家學者跟著問:「喔,是板橋林家嗎?」嘉賓回道:「他們家是商人,我們家是世襲!」


這麼霸氣的回答,在臺灣,惟有霧峰林家。


霧峰,位於臺灣中部靠山的一個小鎮。跟臺灣許多地方的開發一樣,18世紀中葉,這裡湧進了許多從福建而來的單身漢,胼手胝足,開創自己的新天地。這其中,一個姓林的小家族,在「林爽文事變」(編註:臺灣在清朝統治時期發生的一起武裝民變)之後,清廷對「天地會」的全面鎮壓當中,逃入霧峰重建家園。經過一兩代,他們發展成當地最強大的豪族,並且有自己的武裝部隊,還協助清廷剿滅臺灣的叛亂,甚至渡海參與平定太平天國之役,也在中法戰爭中立功。其後人被清廷封爵世襲,家族獲得臺灣與福建一帶的樟腦專賣權,並擁有大量土地。在清末臺灣建省之時,霧峰林家是臺灣最有影響力的家族,沒有之一。


用今天的話語來說,這似乎是一個企業家族白手起家的成功故事。但歷史並不僅止於此。今年由李崗監製、許明淳導演的紀實電影《阿罩霧風雲II:落子》,描述的是在20世紀初,日本據臺及大陸共和革命的時代風雲之中,這個家族的抉擇、奮鬥與命運。阿罩霧,是霧峰的舊地名。


影片的進路以林家來臺之後的第六代林獻堂、第七代林祖密為主角,雙線推進。林獻堂這一支在清廷割臺之後留在臺灣,在日本總督府的高壓統治下,糾集同好,成立臺灣文化協會,並在日本本土大正民主的風潮底下,推動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追求殖民地臺灣的自主權利。另一方面,林祖密醉心追隨孫中山,投入大陸的共和革命風潮中,與軍閥進行鬥爭。他在詭譎的環境中不幸遇害,兒子林正亨長大之後踵繼父親遺志,投入國民革命軍的抗日行列,最後受妹妹影響成為共產黨員。


在極度缺乏相關歷史影像的情況下,導演使用了蠟像劇場般的真人再現重演方式,將觀眾帶入人物角色的處境。相對於今天已經很普遍的紀錄劇情(docu-drama)演出形式,蠟像劇場在講求真實的前提下,呈現出導演自身對再現歷史與詮釋人物的節制。這種看似有點刻意的節制,在人物與歷史本身已極其風起雲湧的對比下,反而創造出比一般劇情演出、火上加油式的再現,更為真切的戲劇張力與想像空間。


本片的特色還不僅止於此。《阿罩霧風雲II:落子》是這個家族紀錄片二部曲中的下部;2013年推出的上部,從當年林家逃入霧峰開始,呈現這個家族如何在王朝的邊陲地帶進行經濟的原始積累,以及如何參與一次又一次武裝爭鬥,一步步獲得其相應的政治地位。這二部曲,是華人社會中少見的以家族為主題的紀錄片系列。


通常,紀錄片傾向於以某個典型人物、成功人士或爭議人物為主題,其家庭或家族,往往只是其中一個背景。然而,華人的文化話語經常自詡以家庭或家族為社會的基本組成單元,而非個人;在這種話語的印照下,我們缺少以家族為主題的紀錄片,是否意味著紀錄片工作者的失職?


但是,華人另有一俗語:「富不過三代」,這又意味著什麼?一方面,從魏晉世家大族一一被剿滅、晉升之路被科舉取代後,或許華人的家族傳承便隱含著低調的基因,以免遭忌甚至招來抄家滅族之禍;另一方面,每一次朝代甚或王位更迭,往往會給世家大族帶來滅頂之災。在這種情形下,家族血脈都難以延續,遑論財富與文化的積累與傳承。「富不過三代」,或許不僅僅是因為二代、三代的驕奢揮霍,更因為華人政治與文化歷史中對於世家大族的忌憚。


近年來,隨著經濟實力的提高,有許多累積了財富的人士開始談論貴族精神。然而,一個根本問題是,自詡以家族為傳統文化核心的華人社會,卻少見綿延數世紀的家族傳承(除了極少數,如曲阜孔家);而在所謂講求個人主義的西方,一樣戰亂頻仍,卻動不動可見到活躍於各領域的傳統家族,如義大利的美第奇家族。


如此,在當今華人成功人士熱衷於談論貴族、模仿貴族之際,或許應該先想想:如何先創造一個讓家族可以延續、文化傳承可以保存的宏觀環境,並且讓後代可以驕傲地說:「我們家是世襲。」


刊於《財新周刊》2015年第42期,刊發題為《家族史詩》。


特別聲明 財新文化由財新傳媒出品。財新文化所刊載內容之智慧財產權為財新傳媒及/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歡迎在朋友圈分享,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

◇ 分享 點擊右上角按鈕,選擇 發送給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 訂閱點擊右上角按鈕,長按下方二維碼識別添加或查看公眾帳號 或搜索 財新文化。



相關焦點

  • 張釗維採訪 | 身為創作者和紀錄片工作的支持者
    除了紀錄片創作,張釗維還以另一種方式給與青年紀錄片工作者以支持和輔助。他是華人新世代(CNEX)的發起人之一。CNEX為一非營利性的民間文創組織,由兩岸三地熱愛紀錄片的人士組成,目前由北京國際交流協會、臺灣蔣見美教授文教基金會、香港CNEX基金會共同推動。CNEX以開展文化資源、培養文化創意人才、促進華人社會和諧進步與華人文化的可持續性發展為願景,期望透過紀實文藝促進國際社會與華人的文化交流。張釗維對CNEX的信念是:網絡影像時代的「新青年」。
  • 周浩、李博、張釗維三位紀錄片創作者成為奧斯卡新評委
    其中,新入選的華人評審,不僅有演員吳京、趙濤、黃覺,還有被紀錄片部門邀請的周 浩(《大同》《棉花》),張釗維(《沖天》《成名之路》),李博(《時光機》《塑料王國》)。 張釗維(左)、周浩(中)、李博(右)在一起 據悉
  • 周浩、張釗維、李博|又有3名華人紀錄片從業者入選奧斯卡評審
    其中中國紀錄片導演周浩(《大同》導演)、張釗維(《沖天》導演,CNEX聯合創始人)、李博(《時光機》剪輯師)也在名單之中,之後他們可就奧斯卡獎項行使投票權。在此之前,華人紀錄片工作者已經有13人入選奧斯卡評審。
  • 張釗維:紀錄片是好寂寞的工作
    張釗維導演來自臺灣,是CNEX基金會製作總監、陽光衛視紀錄片工作室製作總監,他是一個特別文藝的人,寫過研究臺灣現代民歌的專論;最近他拍攝了一部講述抗戰時期國軍空軍的紀錄片,明明是講戰爭,卻拍的風格清新動人。最神奇的是,他的大學本科學的不是影視製作,甚至不是任何人文學科,他是臺灣清華大學電機系畢業的。幾十年間,夢想把張釗維導演帶到了離起點如此遙遠的地方,他是如何來講述這個故事的?
  • 紀錄片這麼弱勢了,我為什麼還要拍紀錄片?
    除了紀錄片創作,張釗維還以另一種方式給與青年紀錄片工作者以支持和輔助。他是華人新世代(CNEX)的發起人之一。CNEX為一非營利性的民間文創組織,由兩岸三地熱愛紀錄片的人士組成,目前由北京國際交流協會、臺灣蔣見美教授文教基金會、香港CNEX基金會共同推動。CNEX以開展文化資源、培養文化創意人才、促進華人社會和諧進步與華人文化的可持續性發展為願景,期望透過紀實文藝促進國際社會與華人的文化交流。張釗維對CNEX的信念是:網絡影像時代的「新青年」。
  • 張釗維:看見「看不見的手」
  • 美國影藝學院2020年度新成員名單公布,CNEX聯合創始人/《沖天》導演張釗維入列
    美國當地時間6月30日,奧斯卡金像獎的主辦方美國電影藝術和科學學院(簡稱「影藝學院」),宣布新增819位會員,繼CNEX聯合創始人蔣顯斌與陳玲珍受邀成為學院會員,CNEX聯合創始人暨製作總監張釗維也受邀擔任美國電影藝術和科學學院會員,未來三人將一起參與奧斯卡獎紀錄片獎項的評選工作。
  • 2017 CNEX「網羅人生」主題紀錄片高校巡展今日落地南京 導演張釗維到場交流
    昨晚,2017CNEX「網羅人生」主題紀錄片高校巡展安徽大學展映圓滿落幕,閉幕式影片《沖天》在安徽大學水上報告廳博北樓放映,影片導演張釗維出席並做映後交流,當晚在座的學生觀眾逾300人。此次合肥站展映活動還將在中國科技大學開展,展映時間為11.24-11.26。詳情可見往期文章:合肥,又見面了!
  • 2017 CNEX「網羅人生」主題紀錄片高校巡展今日落地南京 導演張釗維到場交流
    昨晚,2017CNEX「網羅人生」主題紀錄片高校巡展安徽大學展映圓滿落幕,閉幕式影片《沖天》在安徽大學水上報告廳博北樓放映,影片導演張釗維出席並做映後交流,當晚在座的學生觀眾逾300人。此次合肥站展映活動還將在中國科技大學開展,展映時間為11.24-11.26。詳情可見往期文章:合肥,又見面了!
  • 《本來面目》921特別放映 導演張釗維現場哽咽26秒
    《本來面目》映後,由右至左:導演張釗維 監製楊蓓、主持人史祖德 放映當日正值中國臺灣發生「9.21大地震 映後剛開始,談起拍攝帶給自己的收穫,導演張釗維表示做《本來面目》的映後跟以往有很大的不同,以前談論的多數是討論創作和技術層面上的事,而這次總是會先從自己的歷程以及與法鼓山的因緣說起
  • 【光影】巡展 | 張釗維導演映後Q&A回顧
    我看了《海豚灣》以後,我覺得導演拍那部片子其實是在進行一種自我救贖,然後我還看了用動畫形式表現的紀錄片《和巴什爾跳華爾茲》,表現對於黎巴嫩大屠殺的記憶的,我覺得導演做這部紀錄片也是心靈治癒的過程。我覺得作為一個好的紀錄片導演,其實是要解決他自己的一個本心的問題。A//張釗維導演:其實這幾年來,特別是做了《沖天》之後才比較清楚地去想。
  • 導演張釗維:我想把觀眾從看世界的窗口「推」出去
    採訪 編輯丨 印雪嘉賓丨張釗維近年來,隨著網際網路的高速發展與內容製作工業化的形成,我們在紀實影像領域多了無數種觀看的可能,
  • 張釗維:一個愛國青年的成長
    小趙亮相時身穿中山裝,扛著五星紅旗在小鎮街上揮舞,高喊反日口號。對創作者來說,成長的經驗似乎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故事來源。即便在商業電影的領域,好萊塢也發展出YA片(Young Adult)的類型,蓋青少年是當今電影市場的主力消費者之一。但是在紀錄片的領域,要表現人物的成長,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最大的障礙,就是時間。
  • 張釗維:四十年民歌路
    四十年民歌路文|張釗維(CNEX紀錄片基金會製作總監)初秋的臺北西門町,電影院一條街,侯季然導演以兩年時間錘鍊完成的紀錄片《四十》進行試映會。除導演團隊外,促使這部紀錄片得以誕生的中華音樂人交流協會的陶曉清與李建復也出席。
  • 張釗維:異鄉人的痛楚
  • 第十一屆CNEX華人紀錄片提案大會徵案啟動
    ▸CCDF◂CNEX Chinese Doc Forum自2010 年起,為推動紀錄片的產業化,CNEX 基金會提出了「華人紀錄片產業平臺計劃」,首度舉辦國際大型提案活動 CNEX 華人紀錄片提案大會(CCDF,CNEX Chinese Doc Forum),每年邀請世界各地的電視臺買家、
  • 十二月影像季系列活動 | 2017CNEX「網羅人生」主題紀錄片高校巡展(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排片表
    2006年參與創辦CNEX,為兩岸三地第一個以扶持獨立紀錄片為宗旨的非營利組織,並拓展紀錄片的跨國合作與傳播。張釗維的代表作品有《沖天》、《教改學堂》、《反對者陳獨秀1879-1942》、《財富之道》、《築之夢》等。
  •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展覽推薦巡禮紀錄片】第7期《齊家——明清以來人物畫中的家族生活與信仰》
    為更好的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時增強評選活動社會影響力。2020年四季度,由國家文物局指導,人民網支持,人民文博承辦的【「國家文物局2020年度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展覽評選」20場重點推薦展覽巡禮紀錄片】項目已正式啟動,紀錄片於2021年3月正式上線。
  • 社會場域中的獨立紀錄片
    獨立製作人拋開對「烏託邦」理想主義色彩的追求,由關注社會精英轉向關注社會底層,自下而上觀察中國社會的變革。與此同時,獨立紀錄片人開始通過參加國際電影節,接受國際紀錄片創作思潮的影響,「直接電影」、「真實電影」成為紀錄片人觀察與思考社會的視角。平實和紀實使得這一時期紀錄片更加貼近紀錄片的本來面貌,更加符合紀錄片的本性,更加彰顯作品獨立的品質。
  • 2017 北京國際電影節紀錄片@UCCA
    ,獲得了廣大紀錄片愛好者的喜愛和支持。今年四月,我們繼續推出「網羅人生」主題影展,試圖探討在國族疆域、倫理枷鎖、個體與群體之間人生的多元態發展和可能性。本次影展在全球範圍內搜集了近幾年受關注最高的影片,試圖用紀錄片這種求同存異的影像方式,來發現群體中最典型的狀態,替他們發出吶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