曝8寸晶圓代工產能「按片拍賣」,每片最多漲300刀

2020-12-23 立創商城

導讀:12月15日,臺灣經濟日報報導稱,某老牌晶圓代工廠正「拍賣」明年二季度8寸產能,每片晶圓價格最多漲300美元。

來源:經濟日報

爆料指出,臺灣某老牌晶圓代工廠近期提前將2021年第2季度部分8寸代工產能以「競標」的方式,供客戶競價,採取「價高者得」的方式分配產能。若客戶要求更多產能也均需通過競標,單位為「片」,據悉,每片晶圓價格因此拉高三至四成

爆料者指出,供「競標」的部分約幾千片,只佔二季度產能的一小部分,但仍然出價者眾。正常情況下一片8寸晶圓代工價格從300美元到600多美元,在這次競標中,傳出的每片加價幅度均在100至300美元之間

有IC設計廠商透露,針對2021年晶圓代工產能的分配,上述代工廠的做法是,根據2020年客戶的下單量先打九折,例如某IC設計客戶今年下單10萬片,則明年只能分配到9萬片,而且也會從2021年1月1日起調漲價格,漲幅約一成左右

但在產能普遍不足的情況下,還是有部分IC設計廠為滿足訂單增長,與代工廠協商加單,並在已經調漲的價格之上再支付額外加價來提前鎖定產能。

這是晶圓代工業破天荒出現通過競標爭搶產能,尤其本次競標是以「片」為單位更是聞所未聞。以每片晶圓價格增加三至四成來看,對動輒需要加單數千片的IC設計廠而言壓力不小,而最終成本將轉嫁於晶片價格,由消費者承擔

相關焦點

  • 8寸晶圓按片賣,不被看好的國產成熟晶片工藝,反而供不應求了?
    比如1980 年代以 4 英寸矽片為主流,1990 年代是 6 英寸佔主流,2000 年代 8 英寸佔主流,到2019年,12寸晶圓出貨量佔到了67%了。
  • 8寸晶圓代工報價明年飆4成!晶圓封測IC設計同步瘋漲
    微信公眾號:芯世相(ID:xinpianlaosiji) 繼8寸晶圓產能緊缺漲價、半導體元器件上漲、覆銅板等原材料上漲後,由晶圓緊缺引發的「多米諾骨牌」效應繼續傳導至封測領域:受產能緊缺和原材料上漲影響,封測廠第四季已經陸續針對新訂單調漲價格20
  • 中芯對比臺積電:中芯8寸晶圓產能全球最高,臺積電12寸最高
    眾所周知,臺積電是全球最強的晶片代工廠,目前拿下了全球55%+的晶片代工訂單,也是全球市值最高的晶片企業,目前的掌握的製造技術是5nm。而中芯國際則是中國大陸最強的晶片代工企業,在全球範圍內雖然只有5%左右的份額,但也排名全球第5名,目前掌握的製造技術是14nm。關於臺積電、中芯這兩企業,網上有很多的對比,比如市值、營收、利潤、工藝等等。
  • 成熟的8寸晶圓供應緊張,先進的12寸晶片,卻又沒那麼緊張?
    最近到處都是8寸晶圓缺貨的消息,臺媒甚至報導稱為了賣個好價格,某老牌晶圓廠,甚至把8寸晶圓按片賣,漲價幅度最高達50%,還很多IC廠搶著下單。事實上我們知道28nm以下的晶片製造都是採用12寸的晶圓了,只有成熟工藝的晶片,比如28nm以上的晶片,才使用8寸晶圓。按2019年的數據,全球的晶圓出貨中,12寸以上的晶圓佔比高達67%,而8寸的晶圓大約在20%左右,此外還有一些6寸的、4寸的晶圓也有少量銷售。
  • 大陸MCU代工產能不足供貨不順,臺系MCU迎轉單
    晶圓廠產能吃緊情況吹起一波轉單潮,據悉,大陸中小型MCU業者受到排擠效應影響,無法取得足夠晶圓,下遊終端客戶為求晶片供貨穩定,已轉向找臺廠拿貨,盛群總經理高國棟今(20)日就證實,確實接獲轉單,臺IC設計廠將迎來一波轉單商機。
  • 【回應】"競標風"吹向晶圓代工,傳某代工廠加價幅度最高達300美元...
    1.臺媒:「競標風」吹向晶圓代工,傳某代工廠加價幅度最高達300美元一片集微網消息,據經濟日報報導,業界傳出,某老牌晶圓代工廠近期提前將明年第2季的部分8英寸代工產能,以競標方式分配產能,若客戶要求更多產能,也都以競標方式爭取。
  • 聯電8寸晶圓廠跳電,險些失火!8吋產能雪上加霜,有漲價理由了?
    1月9日下午,產能僅次於臺積電的晶圓代工「二哥」$聯電(UMC.US)$位於我國臺灣竹科市廠區傳出爆炸響聲。下午1點多聯電竹科廠區傳出疑似失火,有民眾目睹聯電8C廠出現濃濃白煙,而緊急報案,消防員獲報後到場,發現是虛驚一場、沒有人員傷亡,疑似因為設備跳電,導致現場煙霧瀰漫。
  • 聯電8吋晶圓廠跳電事故,逾10萬片晶圓受影響
    劉啟東表示,受停電波及的8A及8B廠約佔聯電八寸晶圓的產能一半,懷疑是零件故障導致,確實原因仍待進一步調查,目前仍然是以備用發電系統供電中。 至於對營運的影響,他說,聯電8A和8B廠約佔聯電八寸晶圓廠產能的一半。
  • 中芯的8英寸晶圓產能是世界最高的而臺積電的12英寸產能是最高的
    另一方面,中芯是中國大陸最強的晶片代工企業,全球份額只有5%左右,但也是世界第五,製造技術14nm。臺積電和中芯在網上有很多比較,比如市值、營收、利潤、技術等等。其實一句籠統的話就可以概括兩者的區別,就是臺積電主要靠先進技術賺錢。目前,7納米、16納米和5納米技術是中芯賺錢的三駕馬車,佔其收入的60%以上。
  • 8寸晶圓廠老兵不死,馬來西亞Silterra重現生機!
    隨著市場對8寸晶圓廠的需求捲土重來,讓馬國當地的半導體業者見到了成長的機會。諸如X-Fab以及Silterra等馬來西亞自家的晶圓廠以其現有的8寸晶圓產能,具備充分利用這一市場需求的優勢。 根據美國半導體產業協會(SIA)指出,2020年全球半導體銷售預估將成長5.1%至4,331億美元(2019年銷售為4,123億美元),2021年則將成長8.4%。
  • 晶圓產能缺到2022年,ST決定自2021年全線漲價!
    當時ST還將部分晶圓訂單外包給臺積電和三星。htoesmc受到上述改變的影響 ,ST的MCU開始出現小幅漲價。htoesmc「儘管3月份ST宣布減產之前,已經將部分晶片外包給臺積電和三星代工,不過,現在全球晶圓代工產能都很缺,而且還有越來越缺的趨勢。
  • 8寸晶圓廠突發斷電 聯電回應:正在恢復中、財務影響不大
    全球半導體行業目前面臨著行業性的產能緊缺問題,8寸晶圓產能尤其緊張,關鍵時刻代工大廠聯電還掉鏈子了,上周有2座工廠突發停電,引發了市場擔心。據報導,1月9日下午,聯電竹科力行廠區發生跳電事故,並傳出爆炸聲響,樓頂冒出陣陣濃煙,疑似出現火警,新竹市消防局派遣化學車前往搶救。
  • 晶圓產能緊張難緩解 MCU晶片價格「上漲有理」?背後國產廠商或迎...
    老牌MCU廠商中穎電子(300327.SZ)在2019年年報中表示,過去5年來家電主控MCU的升級換代不大,主流晶片製程較多為8寸晶圓的0.11um製程。另外國內MCU頭部企業兆易創新在今年10月接受結構調研時也表示,MCU產品有使用8寸,12寸也在進行布局。但當前8寸晶圓正面臨產能不足的「窘境」。
  • 「芯視野」8英寸晶圓代工江湖「告急」(上)
    代工產能一再「告急」。近期,8英寸晶圓代工產能緊張程度進一步加劇,據傳代工廠不僅已開啟漲價模式,而且訂單排期已至明年下半年。不少設計廠商為了確保拿到產能,在輪番上演各種「攻心計」,畢竟,能否拿有產能已成為一些設計廠商的「生死線」。「溢出」效應而之所以8英寸產能爆滿,是市場需求的重重「溢出」效應所致。
  • 外媒:即使東芝出售工廠 也難以緩解8英寸晶圓代工商產能緊張狀況
    【TechWeb】11月27日消息,據英文媒體報導,本月中旬,曾有媒體報導東芝正與尋求提高8英寸晶圓代工產能的聯華電子,洽談出售兩座8英寸晶圓代工廠,但很快東芝就表示,他們尚未作出出售的決定。雖然東芝是否出售兩座8英寸晶圓廠尚無定論,但英文媒體在最新的報導中表示,即使東芝出售兩座8英寸晶圓代工廠,晶片代工商8英寸晶圓代工產能緊張的狀況,也不太可能就因此緩解。
  • 英文媒體稱臺積電取消2021年12英寸晶圓代工折扣
    【TechWeb】12月17日消息,在此前的報導中,英文媒體曾多次提到,8英寸晶圓代工商產能緊張,交貨時間延長,代工商在考慮提高2021年的代工報價。而從英文媒體最新的報導來看,晶圓代工漲價,有從8英寸晶圓延伸到12英寸晶圓的趨勢,已經出現了臺積電取消12英寸晶圓代工折扣,變相漲價的消息。
  • 8寸晶圓產能擠爆,2021年LDDI供應更緊張
    反觀上遊供應端8吋晶圓受到其他高毛利晶片的產能排擠影響,導致LDDI的供需比由2019年的3.3%下降至2020年的1.7%,呈現供給緊縮態勢。另一方面,TrendForce分析師Jeff Yang表示,LDDI市場一直呈現價格上漲的趨勢,這是確保2020供應增加的前提。由於上遊和下遊半導體供應鏈的發展,2020的兩個季度中LDDI價格環比上漲20-30%。
  • 為什麼7nm、5nm的晶片用12寸的晶圓?一塊晶圓可生產多少晶片?
    眾所周知,現在我們常見到的晶片,全部是矽基晶片,即利用矽晶圓製作出來的。而矽晶圓是一種厚度大約在0.8mm以下,呈圓形的矽薄片。而這種圓形薄片有很多替代,比如8英寸大小,12英寸大小,18英寸大小,甚至更大的。
  • 8年磨一劍!這家臺灣晶圓代工「新秀」挑戰聯電
    等了8年,力積電董事長黃崇仁終於等到了這一刻。 「剛好,我們是8 年前的這個時刻下市」,11月30日,力積電上市登錄前說明會一開始,黃崇仁拋出這句話。
  • 晶圓代工雙雄時代落幕,張忠謀曹興誠世紀大和解
    眾所周知,聯電以整合元件設計(IDM)為主,而臺積電在張忠謀的領導下卻專攻晶圓代工,也正是因為這一點惹怒了曹興誠。在曹興誠看來,這完全是剽竊自己的創意。他宣稱晶圓代工的概念是他第一個提出的,並在張忠謀回臺的前一年告訴了他,當時張忠謀並未採納此想法。不料張忠謀在擔任聯電董事長時,竟利用政府資源和自己私人關係與外企共同合資創立純晶圓代工的臺積電,外界也因此稱張忠謀是「晶圓代工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