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周教授在病床旁,邊彈邊唱。
黃柒金和同院的兩位專家厲周和方素珍一同給小葉會診。
「Edelweiss, edelweiss, every morning you greet me...」 慢版的《雪絨花》從病床邊傳來。一名醫生輕撥吉他弦,低聲吟唱,鼓勵的目光望向一旁的小夥子。小夥子已兩周沒說話了,但此時,他淡漠的臉上亮了起來,嘴唇微翕斷續跟唱,眼睛裡也有了神採。
這兩三天以來,在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的病房裡,都會出現「醫生為病人彈唱」的動人一幕。22歲的大學生小葉接受切除腦內腫瘤後,情感表達功能受到影響。醫院神經外科、普外科和腦康復專家一起合作,為小葉制訂了音樂療法和感覺統合訓練相結合的輔助療法,收到的效果,讓小葉家人喜出望外。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伍仞 通訊員胡瓊珍、伍曉丹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喬軍偉 通訊員胡瓊珍、伍曉丹
手術前腦瘤有半個網球大 小夥術後感情淡漠不言語
22歲的浙江小夥子小葉本是個陽光男孩,熱愛運動,尤其是籃球。可是去年12月開始,他的左半邊身體越來越乏力,走路不穩。直到今年1月中來到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看病時,需要兩人架著才能勉強挪動。
該院神經外科副主任醫師黃柒金介紹,小葉的異常情況是由於大腦中長了個腫瘤,大約有大半個網球大。腫瘤處於大腦中央深處部位,由於影響到了中腦、丘腦,除了偏癱,小葉還出現了情感表達障礙,能說話但卻極少開口,只是偶爾吐出一兩個字。家人焦急萬分,爺爺和媽媽更是看著他就忍不住掉眼淚。即使知道手術風險很大,家人還是選擇相信醫生、博一把。1月22日,經過7個半小時,黃柒金教授團隊順利為小葉切除腦瘤。
手術後,小葉左半邊身體有了好轉,在家人攙扶下慢慢地可以邁開步走路了。然而,他的臉上始終沒有流露出任何表情,無論家人如何開導,也始終不發一言,仿佛把自己「關上」了,身邊所有事都與他無關。這個春節,葉家過得極其壓抑。
醫生找到「開關」 吉他彈唱英語歌
2月7日,黃柒金請來同院的普通外科副主任厲周、兒科腦康復專家方素珍來會診。「大腦角是所有感覺通路通過的地方,丘腦是所有感覺的『中轉站』,所以,小葉的腫瘤位置影響了他情感的表達。」方素珍向記者解釋。她給小葉帶了一個專業感統刷子和醫用振動棒,教家長如何擦刷小葉的皮膚和振動其四肢、背部、口唇周圍,輸入皮膚觸覺和關節肌肉感覺。在了解到小葉一向喜歡聽英語歌后,她用手機放起了電影《鐵達尼號》主題曲,小葉「馬上像突然覺醒了一樣。」曲畢她問小葉:「這是什麼歌?」沒想到小葉開口說出「泰坦尼克」。方素珍評估,小葉手術後的各條神經通路都是通的,但是開口說話、情感表達還需要激活訓練,否則時間長了就容易退化。而他對音樂表現得尤其敏感,英文歌可能是他康復治療的「開關」。
當天中午,素有音樂特長的厲周就回家取來了一把吉他,在小葉病床旁,彈唱起一首《雪絨花》。厲周解釋,之所以選擇這首歌,是因為它經典,傳唱度高,相信小葉會有共鳴。果然,音樂響起,小葉淡漠的表情馬上鬆弛了,手術後一直上翻、不與人對視的眼睛也有了神採,嘴角慢慢有了微笑,突然就開口跟著哼唱了起來。之後,在大家的鼓勵之下,爺爺、媽媽、姑姑……小葉把身邊的親人一個個都叫了出來。家人喜出望外,高興極了。「真是難以置信!真是太感謝幾位教授了!」小葉的姑姑說道。
不會彈吉他的醫生不是好義工
厲周教授瘦瘦高高,戴著藍底紅白花的帽子彈起吉他,讓人乍眼一看以為是潮流音樂人。「用歌聲幫助腦外科手術病人康復,這次是第一回。但是為腦癱、腦外傷、自閉症兒童唱歌,我們一直都在做。」厲周說。
原來,厲周和方素珍除了是各自領域的專家,也是一對夫妻。厲周素有音樂特長,除了彈吉他還會彈鋼琴,兩人的兒子也學琴,方素珍笑稱「我們家什麼樂器都有」,她本人手機裡也存了多首兒歌,「康復時要把各種感覺以愉悅的方法輸入大腦,大腦才能夠接收。另外,節奏感強,也能很好地激活大腦功能」。他們一家三口都是腦康復科裡特殊兒童患者的義工,常常用音樂來幫助孩子們。
據介紹,這只是康復過程的開始。「這幾天的音樂治療,每天都有進步,但第二天剛開始治療時,他又恢復淡漠的狀態,需要唱幾首歌才能慢慢『醒』過來。像小孩子一樣,他有很多能力要重新學習,不會一下子就滔滔不絕,還有一個漫長的過程。」厲周說,「估計半年後會有大變樣。但最大的問題可能是智力,因為丘腦同時也是記憶中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