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苦與最樂》梁啓超

2021-02-08 最美現代詩


人生什麼是最苦呢?貧嗎?不是。失意嗎?不是。老嗎?死嗎?都不是。我說人生最苦的事,莫苦於身上背著一種未來的責任。


人若能知足,雖貧不苦;若能安分(不多做分外希望),雖然失意不苦;老、死,乃人生難免的事,達觀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麼苦。獨是凡人生在世間一天,便有一天應該的事。該做的事沒有做完,便像是有幾千斤重擔子壓在肩頭,再苦是沒有的了。為什麼呢?因為受那良心責備不過,要逃躲也沒處逃躲呀。


答應人辦一件事沒有辦,欠了人的錢沒有還,受了人的恩惠沒有報答,得罪了人沒有賠禮,這就連這個人的面也幾乎不敢見他;縱然不見他的面,睡裡夢裡,都像有他的影子來纏著我。為什麼呢?因為覺得對不住他呀,因為自己對他的責任,還沒有解除呀。不獨是對於一個人如此,就是對於家庭、對於社會、對於國家,乃至對於自己,都是如此。凡屬我受過他好處的人,我對於他便有了責任。凡屬我應該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夠做得到的,我對於這件事便有了責任。凡屬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現在的自己和將來的自己立了一種契約,便是自己對於自己加一層責任。有了這責任,那良心便時時刻刻監督在後頭,一日應盡的責任沒有盡,到夜裡頭便是過的苦痛日子;一生應盡的責任沒有盡,便死也帶著苦痛往墳墓裡去。這種苦痛卻比不得普通的貧困老死,可以達觀排解得來。所以我說人生沒有苦痛便罷,若有苦痛,當然沒有比這個加重的了。


翻過來看,什麼事最快樂呢?自然責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樂事。古語說得好:「如釋重負」;俗語亦說是:「心上一塊石頭落了地」。人到這個時候,那種輕鬆愉快,直是不可以言語形容。責任越重大,負責的日子越久長,到責任完了時,海闊天空,心安理得,那快樂還要加幾倍哩!大抵天下事從苦中得來的樂才算真樂。人生須知道有負責任的苦處,才能知道有盡責任的樂處。這種苦樂循環,便是這有活力的人間一種趣味。卻是不盡責任,受良心責備,這些苦都是自己找來的。一翻過去,處處盡責任,便處處快樂;時時盡責任,便時時快樂。快樂之權,操之在己。孔子所以說:「無入而不自得」,正是這種作用。


然則為什麼孟子又說:「君子有終身之憂」呢?因為越是聖賢豪傑,他負的責任越是重大;而且他常要把這種種責任來攬在身上,肩頭的擔子從沒有放下的時節。曾子還說哩:「任重而道遠」,「死而後已,不亦遠乎?」那仁人志士的憂民憂國,那諸聖諸佛的悲天憫人,雖說他是一輩子感受苦痛,也都可以。但是他日日在那裡盡責任,便日日在那裡得苦中真樂,所以他到底還是樂,不是苦呀!


有人說:「既然這苦是從負責任而生的,我若是將責任卸卻,豈不是就永遠沒有苦了嗎?」這卻不然,責任是要解除了才沒有,並不是卸了就沒有。人生若能永遠像兩三歲小孩,本來沒有責任,那就本來沒有苦。到了長成,責任自然壓在你的肩頭上,如何能躲?不過有大小的分別罷了。盡得大的責任,就得大快樂;盡得小的責任,就得小快樂。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遠不能解除了。


相關焦點

  • 梁啓超:最苦與最樂
  • 梁啓超|對待家人的態度,是你最真實的人品
    對待家人的態度,就是最真實的人品。 戊戌變法失敗後,梁啓超被迫流亡日本。 獨自一人漂泊海外,他所顧念的不是個人安危,而是是家中的雙親。
  • 1904年,是梁啓超最鬱悶的一年
    至於梁啓超的成名,李禮老師分析了兩個主要原因,一是晚清「變革者」群體的逐漸下沉。而梁啓超創辦報紙,定期發表文章,擁有了廣泛的讀者群體。除此之外,梁啓超還形成了「筆帶感情」的寫作模式,塑造了親近民眾的文風。因此,不管是在國內,還是流亡到日本,梁啓超的文字都受到各地的歡迎。
  • 敬業與樂業 | 梁啓超
    敬業與樂業梁啓超我這題目,是把禮記裡頭「敬業樂群」和老子裡頭
  • 爬格子的苦與樂
    爬格子的苦與樂所以,對爬格子的苦與樂體會深切。爬格子爬格子,一個「爬」字,形象地道出了其中的艱辛,謝亦森先生寫的這段順口溜,我認為是最精到的刻畫:一疊稿紙桌上擺,彎腰曲背爬呀爬!我覺得,爬格子之苦,還有承受世俗偏見的精神之苦。對爬格子的人有偏見,這大概是各級機關都存在的現象。最形象的說法當屬「一等秘書提提包,二等秘書訂車票,三等秘書寫材料,四等秘書編簡報」。寫材料、編簡報都屬於爬格子的範疇,被定位為三四等機關幹部,可見偏見有多重!
  • 我樂苦多
    我問小花想刻什麼內容,小花說想刻「我樂苦多」四個字。我從沒聽說過這四個字,問小花,小花說就是我的痛苦和快樂一樣多,而且特別強調「我特別喜歡這句話」。出於一個業餘塗鴉客的職業精神,我度娘了一下,這四個字是日語,五月天阿信的博客就是用的這四個字為名,他在博客裡寫過一段文字:我樂苦多 在日本有很多看不懂的怪怪成語,例如說「一生懸命」、「天地無用」,日本人稱為「四字熟語」。   其中,位在二年坂的一個店名最讓我摸不透,他叫「我樂苦多」。
  • 寫作莫問苦與樂:收穫樂趣最重要
    石祥大哥「十五的月亮十六元」的故事,感動了很多人,中國音樂家學會副主席張藜聽到這個故事,靈感大發,提筆寫下了唱響大江南北的歌曲《十五的月亮十六圓》……寫作莫問苦與樂,收穫樂趣最重要……就像自己寫出中國第一壽星、世界上最長壽人的新聞,不說我國的媒體,就是全世界的媒體都給予報導
  • 梁啓超之敬業與樂業
    敬字為古聖賢教人做人最簡易、直捷的法門,可惜被後來有些人說得太精微,倒變了不適實用了。惟有朱子解得最好,他說:"主一無適便是敬。"用現代的話講,凡做一件事,便忠於一件事,將全副精力集中到這事上頭,一點不旁騖,便是敬。業有什麼可敬呢?為什麼該敬呢?人類一面為生活而勞動,一面也是為勞動而生活。人類既不是上帝特地制來充當消化麵包的機器,自然該各人因自己的地位和才力,認定一件事去做。
  • 辛棄疾最棒的一首詞,暗藏玄機,梁啓超稱讚: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閒愁最苦!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這首《摸魚兒》上闋寫景,描繪春意闌珊、春光流逝,留春不住,如怨如慕。所謂景語即情語,從景之蕭索闌珊就能讀出詞人之悵惘無奈!景既可惜,情亦可憫!而下闋則轉而寫美人遲暮,借用漢武帝皇后陳阿嬌失寵、趙飛燕、楊玉環死於非命三大美人的典故寄託自己的幽怨之情,一句「閒愁最苦」何其鬱悶感慨!
  • 那日午後,飲冰室,當梁啓超遇到梁啓超…
    4月6日、7日,由佛山粵劇傳習所演出的話劇《康有為與梁啓超》即將在天津大劇院上演,而劇組人員已經先期抵達天津。來津以後,扮演康有為的張琳老師、扮演梁啓超的徐經緯老師及劇組其他幾位主創老師非常希望到天津梁啓超飲冰室參觀,於是,在這個溫暖的下午,幾位老師一同遊覽了位於天津梁啓超故居內的梁啓超紀念館。
  • 離苦得樂
    諸經論中為三苦、八苦等。 三苦者:(一)苦苦。此身已是苦果。更加眾苦逼迫身心,苦上加苦,故曰苦苦。(二)壞苦。此土無真樂,雖有少分之樂,樂不久住。當樂壞時,不勝憂惱,故曰壞苦。(三)行苦。非苦非樂,因念念遷流,故名為行。
  • 愚痴最苦
    在一切苦難當中,愚痴最苦,為什麼?愚痴,對於一切事實真相無知、迷惑,於是隨著自己的情緒造業,這一樁事情就太可怕了!4 造業,業因遇到緣,果報必定現前。特別是毀謗聖教,叫別人聞不到正法,叫人家沒有機會轉迷為悟,你這個罪怎麼得了!如果受害的人多,受害的時間長,所有一切受害人的罪業,你一個人承當,那個麻煩就大了!
  • 【10張門票免費送】十年飲冰,難涼熱血,一起走進梁啓超紀念館
    原創 樂遊天津 樂遊天津俗話說,百年歷史看天津,
  • 梁啓超與兩次「社會主義」論爭
    另一方面,根據現實狀況,梁啓超認為:「中國今日有不必行社會革命之理由,有不可行社會革命之理由,有不能行社會革命之理由」[4](544頁)。梁啓超分析道:「歐洲為什麼有社會主義?是由工業革命孕育出來,因為工業組織發達得偏畸,愈發達愈生毒害,社會主義家想種種辦法矯正他,說得都是對症下藥。在沒有工業的中國,想要把他們悉數搬來運用,流弊有無,且不必管,卻最苦的是搔不著癢處。」
  • 佛教:世間千百苦,這種卻是最苦!
    世間的眾生真的很苦,被我們常常掛在嘴邊的就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在此其中有一種是無明之苦,世間苦惱千千萬,無明是最苦!什麼是無明?無明就是黑暗,指我們生活中遇到的困惑、煩惱,即內心的障礙。
  • 《飲冰室詩話》:梁啓超「當革其精神,非革其形式」的詩歌探索
    ——梁啓超梁啓超在提出這句話的時候,正是處於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中國近代文學的之時,在那個時期,社會在改革,制度在改革,思想在改革,文學也在改革,而梁啓超則提出了「詩界革命」這一概念。每每提及改革,生存還是毀滅都會是一個不得不面對的問題,存什麼,又滅什麼,改什麼,或革什麼,是保守與革新之間難以調和的爭論。
  • 父親節前,「梁啓超」為什麼火了?
    6月12日,新東方聯合創始人@徐小平 轉發了@真格基金王強 的微博並評價其「戲路很窄」,又後悔當年《中國合伙人》電影沒讓他真身出演,還說這也是自己的#人生第一課#……梁啓超的「火」、老搭檔「突如其來」的盛讚,都源於一部話劇:《中國家風——梁啓超和他的九個兒女》,這是可以堪稱中國近代史最偉大父親——梁啓超的教子故事。
  • 以忙為樂,則不苦!弘一法師4句話,助你走出內心的困境,收藏了
    1、以忙為樂,則不苦。梁啓超曾在文章中提到唐朝的百丈禪師,他對弟子常說的一句話叫「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人活著就要工作,如果今天不幹活,那今天就不能吃飯了。結果呢,越想偷懶就越不能空閒,環境逼著你去「996」,根本樂不起來。事實上,我們改變不了環境,我們只能改變自己,如果你參透了「苦中作樂」,那你就化解了「怕苦」這個心理。人生就是如此,觀念一變天地寬,除非自己想通,不然就永遠在苦境掙扎。2、以勤為富,則不貧。
  • 許知遠:那個叫梁啓超的年輕人
    寫下這句話時,梁啓超49歲,卻已經經歷了太多我們無法想像的事情。他的一生,足夠串聯起一部中國近代史。 姑且省略掉那些剪不斷理還亂的歷史事件,單從一件小事,便可窺見看梁公如何影響我們現在的生活:作為《時務報》的創始人,梁啓超兼主編、主筆、校對、編輯……數職於一身。
  • 「最強老爸」梁啓超背後的女人
    名義上來說,她既不是梁啓超的夫人,也不是他的小妾,卻為他生下6個兒女。王桂荃,梁啓超的第二夫人,牛娃們事實上的母親,就是這個站在這位「最強老爸」背後的女人。對牛娃們成功教育的軍功章,有梁啓超的一半,也有王桂荃的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