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原名《三國志通俗演義》,一百二十回。作者羅貫中,元末明初人,是一位擅長小說、戲曲的通俗文學家。他在民間傳說、話本、戲曲的基礎上,運用陳壽《三國志》和裴松之注的正史資料,加以整理和創造,寫成了這部長篇巨著。
全書可大致分為黃巾起義、董卓之亂、群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國歸晉五大部分。在廣闊的歷史舞臺上,上演了一幕幕氣勢磅礴的戰爭場面。作者羅貫中將兵法三十六計融於字裡行間,既有情節,也有兵法韜略。
原文閱讀
建議讀書本,不在此贅述,閱讀批註的方法,可以參照下面這篇文章。
【推薦】學語文,沒有比這更好的方法了!
《三國演義》第5回小動畫
視頻來源網絡,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故事梗概
第五回:發矯詔諸鎮應曹公 破關兵三英戰呂布
曹操在陳留起兵,發矯詔聲討董卓。前來討伐董卓的各路諸侯立袁紹為盟主。劉關張三人隨公孫瓚至。呂布部將華雄連斬鮑忠、祖茂、俞涉、潘鳳等數將,關羽「溫酒斬華雄」,曹操撫慰,袁術輕視。呂布斬殺多名八路聯軍大將,張飛衝出和他交鋒50多回合不分勝負,關羽上來夾攻,30回合戰不倒呂布。劉備也上來夾攻,三英戰呂布,打得非常激烈,呂布力窮,虛刺劉備一戟便敗退。諸侯大軍一起掩殺,呂布退還虎牢關。
經典情節
【溫酒斬華雄】
董卓當權,把持朝政。十八路諸侯興兵聲討。交戰中,先後有四位各諸侯中的悍將被董卓的部將華雄斬殺。盟軍各將都有些驚慌失措,袁紹正擔心沒人可拿下華雄時,關羽自告奮勇,願與華雄交鋒。袁紹嫌他地位低微,稱其「安敢亂言」,喝令將其打出。曹操上前阻止,關羽才有了出戰的機會。曹操端了杯熱酒為關羽壯行,而關羽願先去斬華雄,回來再喝酒,便提刀而出。俄頃,關羽拍馬而回,擲華雄人頭於地,而斟的酒還是熱的,令眾諸侯驚訝不已。
【三姓家奴】
呂布本姓呂,五原人。丁原用他做主簿,後他在赤兔馬和金銀珠寶的利誘下,殺害丁原改投董卓,先後父事丁原、董卓,因而張飛蔑稱他為「三姓家奴」。這體現出呂布性情輕狡反覆,唯利是圖,註定了其能稱雄一時而不能成大業的命運。
獨立思考
思考題1:作者在寫「關羽溫酒斬華雄」之前,花了大量的筆墨寫了華雄的勇猛,目的何在?關於關羽出戰前那杯酒的處理有何意義?試作簡要分析。
參考答案:先寫華雄敗孫堅、斬祖茂、俞涉、潘鳳之勇猛,及關羽出戰時,再寫關內諸侯的聽聞、驚恐等,屬於對比襯託手法,其目的是為了襯託關羽的勇猛。而寫關羽斬華雄時,避開刀光劍影,關羽提著華雄歸來時「其酒尚溫」的細節,使關羽頂天立地起來。這杯酒,匯聚了人物的矛盾關係,成為提挈全篇的文眼,關羽凱旋時,「其酒尚溫」,寥寥四字卻勝過千言萬語,令人充分領略到關羽武藝之高超,獲勝之迅捷,從而將關羽的神勇渲染的淋漓盡致。
思考題2:請你就「發矯詔諸鎮應曹公」,略談曹操的政治才能。
參考答案:(1)能審時度勢。董卓入京,廢少帝,立劉協為皇帝,於是「京都大亂」。曹操憑自己的政治敏感和遠見卓識,斷定追隨董卓只能自取滅亡。後曹操組織義軍,號召起義。但他明白,憑藉一己之力,無法與董卓抗衡,於是發矯詔於諸鎮。(2)能明哲保身。曹操發了檄文後,各鎮諸侯皆起兵響應,此時人馬雖眾,但群龍無首,於是推舉盟主,曹操首先推舉袁紹,理由是「袁本初四世三公」。其實,曹操知道,諸侯會盟,各懷鬼胎,誰都想取得自己相應的地位和利益。同時,他也明白,在時世還沒有明朗的情況下,出頭的椽子會先爛。因此,曹操選擇了幕後。(3)能重視人才。在華雄屢次取勝而又無人敢迎戰的情況下,關羽主動請纓,但袁紹以貌取人,不予理睬,但曹操力薦。在關羽戰勝後,袁紹說「都與趕出帳去」。而曹操卻說「得功著賞,何記貴賤乎」。由次可見其對人才的重視,這也是他取天下最重要的原因。
在線課堂小檢測
課堂測試題目不在此展示
學生可以直接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
參與在線測試
測試提交之後,可系統會自動批改打分,
打分後即可查看每道題目的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