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T`T WORRY BE HAPPY...
「二十多年過去了,這幅海報一直在腦海裡浮現...」
引子:這個話題說起來有些赧然。 影視作品看了不少了,歲數也已不小,但偶爾還是會對一些影視劇感覺有所觸動。 而且,這些作品未必就有很高的藝術成就,談不上什麼雄偉的構思和恢宏的氣度,也缺乏直指靈魂深處的深刻。
可,就在那一瞬間,很真實的,被觸動了。
就好像路邊小攤一串烤魷魚,一碗炒麵皮,簡陋而且溫馨。箇中滋味,只有自己知道。
所以,還是應該真誠的對待自己,於是將這種觸動記錄下來,也可以順帶分析一下自己被觸動的原因所在。
其中一部作品,就是日劇《悠長假期》。
此劇是1996年日本富士電視臺拍攝,按照日劇的習慣一般是每周一集,總數11集。(由於大結局內容較多,第11集實際分成了上下兩個半集,相當於12集)
第一次看這部劇至少是在十五年前,初看時對日劇裡主人公習慣性的奔跑,以及較為誇張的語言和表情不算很接納。 一不留神看進去了,就會發現對這些表象確實不必太在意,就像烤魷魚上偶爾的焦痕一樣。雖有缺漏,卻是真實可愛的一面。 之後那半年成為木村粉,連續刷了《空中情緣》《冰上情緣》《華麗家族》等木村系列電視劇。
最近得閒,二刷後發現,雖然間隔了十多年,此劇仍是自己心目中日劇的巔峰之作。(關於此劇的廣泛性影響,就不在此贅述了。 紅遍亞洲20餘年的天王巨星木村拓哉,最好的作品,其實就是這一部)
那麼,為什麼自己會感覺很觸動呢? 大致原因,可能有三個:
第一、音樂很好。
那個時代的日劇,音樂製作都很精良;而這部劇的主題曲、背景音樂,一直是日劇系列中的上佳之品,首席日劇配樂樂團「CAGNET」就是成名於此劇。
推薦一個歌單集合:https://www.xiami.com/collect/41362031
cagnet樂隊雖然是日本配樂樂隊,卻成立於美國加州。 首席製作人是日向大介,而他的日向敏文也是一個配樂大師,主要作品是日劇《東京愛情故事》主題曲和配樂,對,就是那部著名的東愛,是另一個日劇巔峰。
插曲有數十首之多,其中最好聽的,是如下幾首:
這幾首都是很好的背景音樂,對,背景音樂。 既沒有搶掉主題的風頭,又能很好地襯託出當時主人公的心境和劇情發展。
竊以為,是居家品酒和外出駕車的首選。
需要額外說明的是,本片主題曲《LA LA LA LOVE SONG》是音樂人久保田利伸推出的單曲。
久保田利伸和CAGNET的音樂造詣,並不局限於此片。 在後期很多影視作品包括周星馳系列電影和《愛樂之城》等後期影視劇裡,都可以找到這部日劇音樂的影子。
第二、男女主角,都是在演自己。 因此很投入,也很真實。
木村拓哉之後的成就無人不曉,山口智子此劇之後基本告別影視圈。
那年木村拓哉24歲,小有才華嶄露頭角;山口智子31歲,模特行業多年算一個還不錯的二線明星。 看過此劇的人會瞬間發現:這不就是劇本最初的設定麼? 一個落魄的過氣模特和一個小有才華的藝術新苗之間的姐弟戀?
嚴重懷疑劇本就是為他們二人所寫。
山口智子的熱情洋溢、大大咧咧,恰好吸引了木村拓哉的謹慎懦弱、脈脈溫情。 年齡的差距,反倒帶來了絕佳的性格互補。
有個片段,山口智子為了鼓勵木村繼續彈鋼琴,想顯示一個奇蹟給他看。 於是就自己跑去苦練一周,然後在木村回家的瞬間,彈起一首當初木村溫暖自己的曲子。 最初導演的設定是木村呆住半晌,即可。 實際演出那一瞬間,木村很真實的潸然淚下。 二人的情誼,其實已經超越了演技本身。
國產著名電影《芙蓉鎮》拍攝期間,謝晉導演為了更好的效果,鼓勵男女主角姜文和劉曉慶發展了一段姐弟戀,電影效果爆棚。 多年後,劉四面楚歌之時,姜拔刀相助,也是一段佳話。
木村和山口呢? 拍攝此劇前,山口智子剛剛和唐澤壽明成婚。 31歲的女模特,嫁的如此金龜婿,也算是終身有託幸福美滿了。 可惜. 據傳在拍攝間歇,曾有對話如下:「要不是已經結婚了,這部戲結束後肯定...」
兩人單獨相處時候的自然和親情,已經超越了性別的初級隔閡,確實不是基礎演技的範疇。
木村此時的臺詞:就這麼靠一會好麼? 依戀之情溢於言表。
此劇播出後,山口智子基本告別影視圈。 8年後,某綜藝節目上兩人首次會面,木村一臉痴呆、言不由衷,二人目光也很少對視。
可見,真情仍在。
後期曾經傳出木村和松隆子的緋聞,基本可以確定是瞎扯。 坦率的說,木村雖然懦弱溫和,其實內心還是很孤傲的。(正是劇中男主的人設) 怎麼會看的上松隆子這種年幼無知的黃金女郎? 他的內心所屬,一直沒有變過。
四年之後,木村傳出婚訊,是比他大兩歲的工藤靜香。 外向潑辣特立獨行,很多人傳說她是男性性格卻又內心細膩,這不仍是個變相版的山口智子麼?
BTW:工藤靜香的特立獨行,從其交友圈就能看出來。 她最好的朋友之一,就是中島美雪,稱得上是忘年交了。 美雪阿姨不但給工藤寫歌,也順帶青睞小青年木村,極罕見的為他出演的電視劇寫、唱主題曲。
再後來,影視圈裡關於木村和山口後來又如何,應該如何,一直是火熱的話題。 很少有人會顧及到唐澤壽明和工藤靜香的感受吧。
山口智子的果斷退出,還真是個不錯的選擇。
第三、劇中人物,都是很真誠的對待感情,對待自己和他人。
劇中配角,無論是放蕩不羈的竹野內豐,還是傻白甜的松隆子,八卦毒舌的閨蜜小桃,忠厚纖細的攝影師山崎大叔,都稱不上是很優秀的人。
居然有人說竹野內豐比較帥,實在是時無英雄,sigh...
一臉白水煮蛋+松鼠咬合肌的松隆子,直至《四月物語》才對她印象有所好轉。
注意背後的柔和七星,那時候認為是最好的外煙,沒多抽抽不起。
不過他們都是很好的人,從來不曾想主動傷害別人。 喜歡了,就喜歡;不喜歡了,就坦白相告。 看到別人開心,就分享;看到別人失落,就覺得幫助是一種義務。 看到女友和陌生異性同居,解釋一聲就不再追疑; 宣布交往結束後再單獨相處,他人也不會多加非議...
這種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實在是難得。 也許,真的只存在那個時代的電視劇中吧。
如果再有時間看電視劇,還是會奢望這種題材。
如果人與人之間可以這樣簡單相處,該是多麼令人愉快的一個世界;
如果不是,也很大可能確實不是,還是參看此前的舊文《保持距離,在雲端,就好》。
還是不要那麼靠近吧。
結語:
心理學名詞:投射,移情。
投射:(也可以簡稱為指桑罵槐)是指把自己的想法轉移到別人或物的身上。 看影視劇,就把自己的價值觀加之於主人公,並據此予以置評。
移情(也可以簡稱為越俎代庖):就是既往的情緒轉移到當下人的身上,重複再現。
看影視劇,這兩個概念很少能避得開。
那麼,如果你看過此劇,又打開此文看到此處的時候,產生了相似還是相反的觀點?這個觀點,是你自己的投射,還是移情?
一笑。
反思我自己,為何這部日劇是對我觸動最深、相隔這許多年依然觸動很深呢? 自然的,投射和移情一個都不能少。
而且,深思發現,還有尋找。 尋找到自己在年輕時刻的相似瞬間,和男女主人公的相似之處,會有很多的共鳴。
這些共鳴,其實在現在這個年紀不值一提,就像路邊小攤一樣難登大雅之堂。 可它,確實是真實的存在過。
雖然, 這部1996年的劇,至今已經22年了啊.
這22年裡,發生了什麼? 改變了什麼? 又沒有改變什麼?
花絮:1991年的冬天,適逢情人節,衛視中文臺當晚連續播出了《東京愛情故事》全部11集,對,一個通宵。 我在好友家借宿,疲憊不堪早已沉沉睡去;好友趴在那裡足足看了一個通宵,早晨見他依然神採奕奕、若有所思。
現在回想起來,也是一段真實感情的存在吧。
備註:好友男,比山口智子小5歲,閨女已經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