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百科」盛世大帝——聖祖仁皇帝康熙(一)

2020-12-23 歷史風雲再起

【名人簡歷】

愛新覺羅·玄燁(1654—1722年),清聖祖仁皇帝,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後第二位皇帝。年號康熙:康,安寧;熙,興盛--取萬民康寧、天下熙盛的意思。康熙帝8歲登基,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他奠下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是一位英明的君主、偉大的政治家。死後葬於清東陵之景陵諡號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

【歷史功過】

「滿族是個了不起的民族,對中華民族大家庭做出過偉大的貢獻。清朝開始的幾位皇帝都很有本事,尤其是康熙皇帝。」這是毛澤東的評價。除去近代史上的幾十年;清朝在中國的歷史上還算是一個比較有作為的年代,尤其是聖祖玄燁——康熙大帝,他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皇帝,伴隨他61年的政治生涯載入史冊的,是他顯赫的文治武功。除鰲拜、平三藩、統一臺灣、穩定西藏,奠定了今天中國版圖的基礎;他立志治理黃河水患、減輕賦稅、實行科舉、提倡滿漢平等措施,促進了社會的繁榮。康熙一生對中國歷史和世界文明的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概括說來,共有八點:

第一,削平三藩,鞏固統一

第二,統一臺灣,開府設縣

第三,抵禦外侵,締結和約

第四,親徵朔漠,善治蒙古

第五,重農治河,興修水利。

第六,移天縮地,興建園林

第七,興文重教,編纂典籍

第八,吸納西學,學習科技

中國歷史上堪稱千古一帝者:前有唐太宗,後有康熙帝!

【名言名文】

1.治天下以懲貪獎廉為要。——《清聖祖實錄》

【賞析】康熙在位長達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為了鞏固清王朝的政權,日理萬機,平三藩,定新疆,收臺灣,戰沙俄,南徵北戰,東巡西狩,走出了一條勵精圖治、奮發圖強的道路,為國家的統一和邊疆的穩定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堅持勤政愛民,始終認為「治天下以懲貪獎廉為要」,在恢復和發展社會生產,傳播西方先進的科學知識等方面也作出了突出業績。

2.讀書一卷,即有一卷之益;讀書一日,即有一日之益。

3.朕自幼好看書,今雖年高,猶手不釋卷。誠以天下事繁,日有萬幾,為君者一身處九重之內,所知豈能盡乎?時常看書,知古人事,庶可以寡過。

孝懿仁皇后逝世後,康熙為悼念亡妻,作詩如下:

月掩椒宮嘆別離,傷懷始覺夜蟲悲。 

淚添雨點千行下,情割秋光百慮隨。 

雁斷衡陽聲已絕,魚沉滄海信難期。 

繁憂莫解衷腸夢,惆悵銷魂憶昔時。 

交頤淚灑夕陽紅,徒把愁眉向鏡中。 

露冷瑤階曾寂寞,煙塞碧樹恨西東。 

舊詩詠盡難回首,新月生來枉照空。 

彎影天涯無信息,斷弦聲在未央宮。 

淅瀝動秋聲,中心鬱不平。 

離愁逢葉落,別恨怨蛩鳴。 

寂寂瑤齋隔,沉沉碧海橫。 

玉琴哀響輟,宵殿痛慘更。 

音容悲漸遠,涕淚為誰流。 

女德光千禩,坤貞應九州。 

涼風銷夜燭,人影散瓊樓。 

嘆此平生苦,頻經無限愁。

失題

雨過風來緊,山塞花落遲。

亭遙先得月,樹密顯高枝。

天寧寺

小艇沿流畫槳輕,鹿園鍾磐有餘清。

門前一帶邗溝水,脈脈常含萬古情。

澄海樓

危樓千尺壓洪荒,聘目雲霞入渺茫。

吞吐百川歸領袖,往來萬國奉梯航。

波濤滾滾乾坤大,星宿煌煌日月光。

閬苑蓬壺何處是?豈貪漢武覓神方。

登澄海樓觀海

朱欄畫棟最高樓,海色天容萬象收。

海底魚龍應變化,天中雲雨每蒸浮。

無波不具全潮勢,此日真成廣漢遊。

仙客釣鰲非我意,憑軒帷是羨安流。

無題

挽弓策馬論英雄,漫捲黃沙破帝宮。

文治武功真大略,佩文新譜墨林崇

康熙28歲平定三藩時所作:

長相思(詞牌)二首

桃花飛,杏花飛,片片飛花林中隨,把酒輕鎖眉。

槐花落,桂花落,點點落花逐流水,徵人歸不歸。

歌千闕,詞千闕,天長地久情切切,與君吟留別。

詩一行,賦一行,墨染白素淚成霜,那堪秋風涼。

長相思, 長相憶, 相憶相思君知否, 情濃兩處愁。

長相伴, 長相守, 相守相伴妾所求, 恩深水長流。

【人物傳說】

銅幫鐵底三道亮子與黑妃的傳說

在寧安市石巖鎮四合村邊牡丹江中遊,水量不大時,可見又寬又長的三道亮子橫在江中。這就是在清代時就已聞名的寧古塔三道亮子,如今已有三百一二十年的歷史,至今未毀,這不能不說是黑龍江古代水利建築的一奇、一謎。那麼,為什麼古人會在偏遠的寧古塔牡丹江中修築如此堅固的三道亮子呢?這裡流傳著一個與康熙皇帝愛妃—黑妃密切相關的美麗傳說。

相傳東北地區的先民女真人—滿人和各少數民族,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創造了許多行之有效的捕魚、打獵的方法,而在江河湖泊中擋亮子—即用碎石堆築亮子,請君入甕—讓魚兒們自投羅網,就是其中的絕妙一招。從遺留至今的三道亮子的堅固程度和工程量可以得出,在那個年代,平民百姓是修不了這麼大的擋亮子的。所說三道亮子是康熙皇帝親下聖旨,朝廷撥銀子,由清朝寧古塔官府修築的,並以「銅幫鐵底」名傳東北。可是,清王朝廷為什麼要在偏遠的寧古塔牡丹江中修造三道亮子呢?

康熙皇帝一生娶了四位皇后、四位皇妃及妃、嬪等五十五人,其中有蒙古族、滿人十大家中的赫舍裡氏、佟佳氏、鈕祜祿氏、瓜爾加氏等各個民族的女子。熟讀經史的他深知,自己的祖先是在明朝初期的古建州—牡丹江與綏芬河一帶「龍興」成為明代東北女真人三大部之一的建州女真的。後三遷到遼東,太祖努爾哈赤父子率領以建州女真為主力的八旗兵統一東北,建立大清王朝,進軍中原,統一中國。從太祖努爾哈赤始,清朝的前幾位皇帝都十分看重與各個勢力較強的民族、部族聯姻,以之籠絡人心,依靠他們鞏固皇權統治,這就是歷史上的政治聯姻。而康熙皇帝更加重視皇族愛新覺羅氏的故鄉,在牡丹江邊設立寧古塔將軍,統轄東北的北部廣大地區。他還十分敬重他的女先輩,特別是出生在牡丹江支流海浪河的,金代第五位皇帝有「小堯舜」之稱的世宗完顏雍之妻烏林達氏。這位烏林達氏不僅美貌聞名朝野,而且聰明賢慧,有膽有識。為了保護丈夫,幫助丈夫取得皇位,當垂涎其美色的海陵王完顏亮命其進京時,她沒有拒絕,而是在進入京城之前自盡而死。完顏雍奪得帝位後追封烏林達氏為昭德皇后。

也許是敬重這位女先輩,也許是重視寧古塔地區,總之娶一位寧古塔美女是康熙皇帝的一大心願。一天夜裡他夢見在東北的一條大江邊,一位穿著樸素、臉上不飾胭脂卻如花似玉的民間美女,抱著一支大翠鳥跨上一條龍飛騰而起……醒來,這民間美女猶如在眼前,一顰一笑活靈活現。第二天早朝,他派一位來自寧古塔的大臣為欽差大臣,去寧古塔選秀女—選妃。特別囑咐一定要找到抱鳳騎龍之女。選妃,不公八旗的女兒有資格參加,平民百姓之女也可參選。欽差和官府的官員們反覆篩選,選出了旗人家的五十名美女。可欽差大臣仍一直愁眉不展,儘管他對美女們又是啟發又是引導,百般詢問,可始終沒有一個和萬歲爺一再交代的「抱鳳騎龍」沾點邊,這樣他咋交差啊!他這麼一說,寧古塔的官員們一個個地也傻眼了,天底下哪有一個閨女能抱鳳騎龍啊!寧古塔的副都統聽欽差大臣說皇上夢見在一條大江邊看到抱鳳騎龍之女的,這條大江一定是牡丹江無疑。便建議沿江尋訪。一天,他們來到牡丹江邊的小漁村。這裡是盛京三品協領瓜爾加氏瑚滿的老家,他的妻兒還住在這裡,以打漁為生。小漁村來了京城的大官,還是來選秀女的,自然是喜從天降,熱鬧起來。看了幾家旗人的閨女,欽差連連稱讚:「個個是美女啊!」便問瑚滿夫人還有幾位千金,瑚滿夫人說還有一個老四,抓雞去了,長得黑,大人不用看了。欽差大臣才想提起抱鳳騎龍的話頭,聽見身後有人咯咯一笑,一回頭,他看見不遠的牆豁口露出一張美麗的笑臉。黑黑的劉海兒下圓圓的臉龐如同滿月,紅唇白牙,笑得燦然。也許是在牆垛子的陰影之下,臉色紅中有黑,真像一朵盛開的紫紅紫紅的玫瑰花。這閨女看見媽媽在場,也不怕生人,一縱身跨上牆,懷抱著的大公雞驚叫了一聲。欽差大臣猛地一拍腦袋,大聲喊道:「這不是抱鳳騎龍之女麼!」他慌忙跪倒在地,向這女孩兒叩起頭來……

這位瓜爾加氏的民間美女,就是瑚滿的四女兒,乳名旱三春,生於康熙二十二年十月十六日,年方十七。康熙卅九年(1700年)十二月,康熙冊封她為和嬪,五十七年升為和妃。康熙皇帝非常喜歡這位來自遙遠的牡丹江邊的嬪妃,下令賞她父兄為官,在寧古塔新城裡修造皇親府,下撥銀兩在其故鄉寧古塔城修造皇親府,在她鄉下老家捕魚的牡丹江江中修築三道捕魚亮子,澤被一方。這就是旱三春被寧古塔人叫作黑妃、牡丹江中有名的銅幫鐵底的三道亮子的來歷。為此,黑妃的鄉親們還在牡丹江邊建了娘娘廟,歷時三年之久,上世紀60年代才毀掉。

其實「黑妃的傳說」並非古人的編造,黑妃確有其人。康熙皇帝的四位貴妃中就有一位是瓜爾加氏(瓜爾加氏是滿人十大姓氏之一,辛亥革命後滿人成滿族,多改漢姓關)。這位貴妃沒有生兒子,盛年時受康熙皇帝之命撫養早孤的孫兒弘曆(即乾隆皇帝),對弘曆—乾隆皇帝有養育之恩。為感念她撫育四子弘曆(即乾隆皇帝)的功勞,雍正繼位後尊其為皇考貴妃。乾隆登基之年,晉為皇祖溫惠貴皇太妃,康、雍、乾三帝創造了中國封建王朝的鼎盛時期—康乾盛世,尤其是對乾隆—中國最後王朝的傑出帝王的成才,出自牡丹江—寧古塔的「黑妃娘娘」是有一份功勞的。

康熙與「宮門獻魚」

「宮門獻魚」原是一道民間菜餚,名稱為「腹花魚」,是用鮮活鱖魚為主料烹製而成的。相傳,清代康熙皇帝在1670年巡視江南察訪民情,在暗訪宮門嶺時首次品嘗到此菜。

宮門嶺這個地方山勢險要,嶺下有個寬約丈餘的大山洞,形似宮門,洞口處還有個池塘。春秋時,楚武王領兵路過此處,見此嶺無名,便揮筆題名為「宮門嶺」。此處是南來北往的交通要道,平日行人車馬絡繹不絕,所以洞口外開設了許多店鋪,有飯館、酒店、雜貨鋪和客棧等。

一天康熙微服出訪來這裡,獨自跨進池塘邊的一家小酒店,要了一斤酒和一盤魚,就自斟自飲起來。不一會工夫,一盤魚便被吃完了,他覺得此菜口味不錯,就又要了一盤。店小二送菜來時,康熙問此菜何名,店小二答曰:「腹花魚」,見客人臉上露出好奇的神色,店小二便指著窗外的池塘說:「這魚就出產在這個池塘裡,平時它喜愛吃鮮花嫩菜,魚腹上滿是金黃色的花紋,所以就叫它腹花魚。」

康熙聽後說道:「店家,我給此菜改個更雅致點的名字如何?」店家聽了很高興,便拿來筆墨紙硯。康熙提筆揮寫了「宮門獻魚」四個大字,後面落上了題款「玄燁」二字。店家不知玄燁是誰,只是見字寫得挺漂亮,便將它掛在牆上。

一日,江浙總督路過此處,在店堂裡發現有落款「玄燁」的「宮門獻魚」題幅,不禁大吃一驚,忙傳店家前來問個明白,店家便將事情經過細說了一遍。總督聽罷驚呼:「果真是當今皇上御筆所題!」店家聽說是當今皇上所題,驚喜萬分,連忙跪倒在地,山呼「萬歲」。從此以後,凡路經此處的行人,不論是官吏騷人,還是富商大賈,都要在此店品嘗「宮門獻魚」。小酒店也從此生意興隆,每日賓客滿座。「宮門獻魚」因此揚名天下。

經歷代廚師的不斷改進,「宮門獻魚」在烹製和用料上日趨精細。主料鱖魚要取2斤左右的,洗淨後將魚切成頭、尾、中三段,頭尾先入熱油鍋略炸,再與經煸炒的牛肉碎、海米、榨菜、冬筍丁和蔥姜蒜末等一起加湯用旺火燒開,再轉用小火燉至熟透,收汁後即可裝盤。魚身中段剔骨去皮,用刀修成宮門狀,再片成半分厚的魚片,用蛋清、澱粉掛糊後下油鍋炸熟,並將其碼在盤中的魚頭和魚尾之間,淋上芡即成,此菜形似魚躍宮門,色香味俱佳。

【生平大事】

生於憂患,早承大統

康熙帝愛新覺羅·玄燁順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1654年5月4日)巳時(10時左右),於北京紫禁城的景仁宮誕生。他身上有滿洲、蒙古和漢人的三種血緣。然而,令人想不到的是,康熙帝的童年,竟遭遇了諸多的不幸。

玄燁兩三歲時就到宮外避痘,四五歲時出天花,沒有特效藥,發燒,疼痛,煩躁,恐懼,全靠他自身的抵抗能力,和保姆、太監的精心照料,才九死一生,躲過一劫。幼小的年紀,面臨生死的磨難。這場病災,還使玄燁臉上留下麻子,對於康熙帝來說,這是一種終身的生理遺憾,也是一種終身的心靈痛苦。

玄燁童年還一直受到皇父忽視。從2歲到7歲的6年間,他的皇父順治帝上演了與董鄂氏的愛情悲喜劇,在玄燁成長的6年裡,皇父根本無心、也無暇顧及他,沒有給予足夠的關愛與教育。

不幸接踵而至,八歲時玄燁痛失皇父。此前玄燁雖然被皇父冷落,但畢竟是有皇父的庇護。但他8歲(7周歲)的時候,年僅24歲的皇父竟然與世長辭。玄燁在乾清宮給皇父守靈、默哀、祭拜、哭號。這給幼小的玄燁,造成巨大的心靈打擊和精神創傷。

十歲時玄燁又痛喪母親。玄燁繼位的第二年,生母佟氏就病死了,這時康熙帝才10歲(9周歲)。佟氏去世後,玄燁晝夜守靈, 擗踴哀號,水漿不御,哭無停聲 (《清聖祖實錄》卷八),宮廷近侍,皇室近親,耳聞目睹,無不感動。 一個年齡才9周歲的孩子,兩年之間,父母雙亡,形影相弔,實在可憐,應當說是人生幼年之最大不幸。

但是,玄燁在不幸面前,沒有怯餒、退縮、消沉、頹廢;而是變不幸為有幸,勤奮學習,磨鍊意志,培養了自信、自立、自強、自勵的精神,成為康熙帝成長中的寶貴動力。

平定三藩

康熙帝親自執政後,大力整頓朝政,獎勵生產,懲辦貪汙,使新建立的清王朝漸漸強盛起來。當時,南明政權雖然已經滅亡。但是南方有三個藩王卻叫康熙帝十分擔心。

這三個藩王本來是投降清朝的明軍將領,一個是引清兵進關的吳三桂,一個叫尚可喜,一個叫耿仲明。因為他們幫助清朝消滅南明,鎮壓農民軍,清王朝認為他們有功,封吳三桂為平西王,駐防雲南、貴州;尚可喜為平南王,駐防廣東;耿仲明為靖南王,駐防福建,合起來叫做"三藩"。

三藩之中,又數吳三桂最強。吳三桂當上藩王之後,十分驕橫,不但掌握地方兵權,還控制財政,自派官吏,不把清朝廷放在眼裡。

康熙帝知道要統一政令,三藩是很大的障礙,一定得找機會削弱他們的勢力。正好尚可喜年老,想回遼東老家,上了一道奏章,要求讓他兒子尚之信繼承王位,留在廣東。康熙帝批准尚可喜告老,但是不讓他兒子接替平南王爵位。這一來,觸動了吳三桂、耿精忠(耿仲明的孫子),他們想試探一下康熙帝的態度,假惺惺地主動提出撤除藩王爵位、回到北方的請求。

這些奏章送到朝廷,康熙帝召集朝巨商議。許多大臣認為吳三桂他們要求撤藩是假的,如果批准他們的請求,吳三桂一定會造反。

康熙帝果斷地說:"吳三桂早有野心。撤藩,他要反;不撤,他遲早也要反。不如來個先發制人。"接著,就下詔答覆吳三桂,同意他撤藩。詔令一下,吳三桂果然暴跳如雷。他自以為是清朝開國老臣,現在年紀輕輕的皇帝居然撤他的權,就非反不可了。

公元1673年,吳三桂在雲南起兵。為了籠絡民心,他脫下清朝王爵的穿戴,換上明朝將軍的盔甲,在永曆帝的墓前假惺惺地痛哭一番,說是要替明王朝報仇雪恨。但是,人們都記得很清楚,把清兵請進中原來的是吳三桂;最後殺死永曆帝的還是吳三桂。現在他居然打起恢復明朝的旗號來,還能欺騙誰呢?

吳三桂在西南一帶勢力大,一開始,叛軍打得很順利,一直打到湖南。他又派人跟廣東的尚之信和福建的耿精忠聯繫,約他們一起叛變。這兩個藩王有吳三桂撐腰,也反了。歷史上把這件事稱做"三落之亂"。

三藩一亂,整個南方都被叛軍佔領。康熙帝並沒有被他們嚇倒,一面調兵遣將,集中兵力討伐吳三桂;一面停止撤銷尚之信、耿精忠的藩王稱號,把他們穩住。尚之信、耿精忠一看形勢對吳三桂不利,又投降了。

吳三桂開始打了一些勝仗,後來清兵越來越多,越打越強,吳三桂的力量漸漸削弱,處境十分孤立。經過八年戰爭,他自己知道支撐不下去,連悔帶恨,生了一場大病斷了氣。

公元1681年,清軍分三路攻進雲南昆明,吳三桂的孫子吳世潘自殺。清軍最後平定了叛亂勢力,統一了南方。

智擒鰲拜

康熙十四歲親政。鰲拜大權獨攬,仍把持著權力不放,要把年輕的皇帝變成任憑自己擺布的傀儡。蘇克薩哈要求辭職,還政皇帝。這一舉動觸及鰲拜要害,因為排名第一位的蘇克薩哈辭職(時索尼已死),遏必隆、鰲拜勢必也要讓出輔政的職務,鰲拜不甘心退出政治舞臺,他誣陷蘇克薩哈的辭職「背負先帝」,「別懷異心」(《清史稿蘇克薩哈傳》),羅織二十四條罪狀,要把蘇克薩哈斬首抄家。康熙不同意,以「核議未當,不許所請」。但跋扈成性的鰲拜在康熙面前揮拳捶胸,疾言厲色,對康熙恐嚇要挾,最後連康熙也無法改變鰲拜的決定,結果蘇克薩哈被處絞刑。

「是可忍孰不可忍」,年輕有為的康熙如何能容忍這樣驕橫兇狠的權臣。他在暗中準備著。他挑選一批有勇力的少年侍衛在宮中練習布庫(布庫即摔跤)。鰲拜上朝也不迴避。鰲拜以為不過是小孩子的遊戲,不以為意,他誤以為「帝弱好弄」,「心益坦然」(《嘯亭雜錄》),未加戒備。

康熙的祖母孝莊太后具有崇高威望和非凡才智,不容許任何人侵犯自己心愛的孫子。各種勢力迅速地倒向皇帝一邊。客觀形勢對鰲拜愈來愈不利,而他還懵然不察。康熙八年五月,武力奪權的時機終於到來。康熙與索額圖密謀,將鰲拜的親信派往各地,離開京城,又以自己親信掌握了京師的衛戍權。康熙召集侍衛武士說:「你們都是我的股肱親舊,你們怕我,還是怕鰲拜?」大家說:「怕皇帝」(《嘯亭雜錄》)。康熙即宣布鰲拜罪狀。在鰲拜單獨入朝時,由布庫少年突然擒拿下獄,宣布鰲拜三十條罪狀,但念鰲拜資深年久,屢立戰功,且無篡弒之跡,康熙對他寬大處理,免死禁錮。其黨羽或死或革。康熙奪回政權,經過周密策劃,精心布置,不動聲色,沒有動用大軍,沒有經過惡戰,在社會上未發生重大騷動,所以人們評論他:「聲色不動而除巨惡,信難能也」(《嘯亭雜錄》)。

康熙清除鰲拜集團,使皇權鞏固,扭轉了倒退的政策趨勢,撇開了阻撓歷史前進的保守力量,使清王朝的封建化和滿漢融合的政策得以貫徹,為進一步恢復生產力,削平割據,抵禦俄羅斯入侵,實現國家統一,建立繁榮的康雍乾盛世奠定了基礎。

抗擊沙俄入侵

1685年1月,康熙派都統公瓦山等赴黑龍江和薩布索等會議,決定在春暖後發兵收復雅克薩。

康熙發布諭旨:「兵非警察,不得已而用之。向者羅利(俄羅斯)無故犯邊,收我通達,後漸越界而來,抗害索倫、赫哲、飛牙喀、奇勒爾清地,不追寧處;剽動人口,搶擄村莊,捷奪貂皮,肆惡多端。是以屢遣人空諭,復移文來使,羅剎竟不報命,反深入赫哲、飛牙喀一帶,擾害益甚。愛發兵黑龍江,扼其來往之路,羅剎又竊據如故,不送還逋逃,應即剪滅。」在大軍向雅克薩進發之前,康熙又作了一次和平努力,直接寫信給俄國沙皇,希望沙皇「迅速撤回雅克薩之羅剎,以雅庫等地為界居住。朕即令徵討之大兵停止前進。如此則邊界地方可得安寧,而無侵擾之憂,互相貿易遣使,和睦相處。」但是俄國方面野心不死,準備頑抗到底。

因此,於1685年1月20日(清康熙二十三年十二月十六日)清軍抵雅克薩,向雅克薩猛烈轟擊,城內到處起火,俄軍傷亡嚴重,心膽俱裂,走投無路,只得投降,撤出雅克薩。

立廢太子,悲苦而死

康熙帝在他青壯年時期確是很有作為,為清王朝的鞏固和國家的繁榮宵衣旰食,功勳卓著,不愧為封建時代的偉大帝王。但到晚年,由於眾多的皇子爭奪帝位,把他搞得心力交瘁。

康熙十四年(1675年)十二月十三日,只有22歲的康熙帝親臨太和殿,參照漢族的「嫡長制」,冊立剛滿周歲的嫡長子胤礽為皇太子。康熙帝特別關心皇太子的成長,比對眾皇子的教育傾注了更多的心血。皇太子天資聰穎,學業進步很快,而且身體健壯,眉清目秀,一表人才,康熙帝非常喜愛。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三十六年(1697年),康熙帝三次親徵噶爾丹,先後有十多個月的時間不在京城,他命22歲的皇太子胤礽坐鎮京師處理朝政。皇太子不負眾望,令康熙帝也很滿意,從此對皇太子充分信任,寄予莫大希望。

這時,康熙帝自己進入中年,皇子們逐漸長大成人。太子與索額圖結成一黨,威脅到了皇權。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三月,康熙帝分別冊封成年諸皇子,相對削弱了皇太子的力量。同時,諸皇子及其黨羽共同盯住並打擊皇太子及皇太子黨。於是,在皇帝與儲君、諸皇子與皇太子之間的矛盾錯綜複雜、日益加劇。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五月,康熙帝以索額圖「議論國事,結黨妄行」之罪,令宗人府將其拘禁,不久死於幽所。又命逮捕其諸子,交索額圖弟弟心裕、法保拘禁。康熙帝嚴懲索額圖,打擊並削弱外戚勢力,給皇太子敲警鐘。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五月十一日,康熙帝巡幸塞外,命皇太子、皇長子、皇十三子、皇十四子、皇十五子、皇十六子、皇十七子、皇十八子隨駕。在巡幸期間,發生了幾件事,促使康熙帝與皇太子矛盾激化。

第一件事:胤褆等皇子向康熙帝報告了許多皇太子的不良表現。這些報告,有些是不實之詞,但是康熙帝深信不疑。

第二件事:7歲的皇十八子胤衸患了急性病,康熙帝十分焦慮,皇太子卻無動於衷。康熙帝一方面疼愛年幼的皇十八子,一方面又回想起十多年來一直耿耿於懷的一件事: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七月,烏蘭布通之戰前夕,康熙帝出塞,途中生病,令皇太子與皇三子馳驛前迎。胤礽到行宮給皇父請安,看到天顏消瘦,竟沒有憂戚之意,也沒有良言寬慰。康熙帝認為皇太子冷漠無情,缺乏仁義之心。所以在胤衸病死的當天,康熙帝就下令拘執胤礽。

第三件事:在返京途中,康熙帝發現皇太子夜晚靠近他的帳篷,從縫隙向裡面窺視,便立即懷疑皇太子可能要「弒逆」。於是康熙帝下決心立即廢掉皇太子。

皇太子從康熙十四年(1675年)初立,至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初廢,長達33年之久。這時康熙帝55歲,皇太子35歲。為了培養皇太子,康熙帝可謂費盡苦心。廢皇太子一事使康熙帝心力交瘁。這時,康熙帝已經進入老年,而接班人卻變得更加渺茫。

儲位空缺,諸子紛爭愈演愈烈,使康熙帝認識到有必要把這個缺位補上,以堵塞諸子爭儲之路。鑑於朝中保奏皇八子的勢力大、呼聲高,康熙帝考慮唯有用嫡長子抵制一途可行。所以,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初九日,以復立皇太子胤礽 ,遣官告祭天地、宗廟、社稷。次日,康熙帝分別冊封諸皇子,試圖以此促進皇太子與諸皇子以及諸子之間的團結。

然而,皇太子復立,原有的君儲矛盾並未解決,皇帝與太子的矛盾終於又發展到不可調和的地步,康熙帝決定再廢皇太子。五十一年(1712年)九月三十日,康熙帝巡視塞外回京當天,即向諸皇子宣布再廢皇太子。康熙帝第二次廢黜皇太子不像第一次時那麼痛苦。因為他發現,立皇太子就難免有矛盾;不立皇太子可能更好。

康熙帝因其諸子皇位繼承糾葛,大傷元氣,鬱結成疾,病情日重,於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1722年12月20日)在北京西郊的暢春園抱憾而死。

康熙晚年被立廢太子的風波搞得心力交瘁,加上他晚年得了中風,半身不遂,精力不濟,內政外交漸廢,吏治逐漸敗壞。清初除徵地丁糧外,對火耗不加禁止。有人認為放縱徵收火耗容易助長官員的貪慾,應當取消,但康熙帝認為官員薪俸薄,容忍了這種做法。他說:「諸臣為秀才,皆徒步布素,一朝得位,便高軒駟馬,八騶擁護,皆何所來貲,可細究乎?」結果助長了腐敗,導致康熙末年虧空巨大。康熙五十八年(1719)國庫儲備47368645兩,康熙帝死的那年(1722),國庫僅有銀八百萬兩。

【秘聞軼事】

康熙與洋酒

康熙是一位熱衷於飲用葡萄酒的皇帝。這是因為有一次他得了重病瘧疾,幾位西洋傳教士向他建議,為了恢復健康,最好每天喝一杯紅葡萄酒。於是康熙皇帝保持這個喝紅葡萄酒的習慣一直到去世。康熙在位六十一年,是中國歷史上當朝時間最長的皇帝,康熙皇帝把「上品葡萄酒」比作「人乳」,因此他養成了經常飲用葡萄酒的習慣。

1714年,在天主教向中國傳播時,圍繞著對孔子和祖先的崇拜,對天的祭祀,關於天主的名稱等一系列問題而引發的爭論,史稱「禮儀之爭」。在發生著名的「禮儀之爭」之後,除了耶穌會以外,其他的傳教士都被趕出中國,造成葡萄酒短缺,康熙還特別命令人們在全國四處尋找葡萄酒。

根據學者的研究考證,最早向康熙敬獻葡萄酒的是法國耶穌會的傳教士們,其中Louis Le Comte(中文名字李明)是來自波爾多地區,因此可以推斷向皇帝敬獻的葡萄酒中有波爾多葡萄酒。

康熙極為簡樸

他在生活上要求也極為簡樸,據史書載,他穿的龍袍上必須有補丁,聖履上也要打著包尖,滿朝文武也競相仿效,一時間,京城裡出現了不少專賣舊官袍帶履的商店,買賣很是興隆。再有康熙在飲食方面也很節省。據說有一天,康熙與當朝陳老丞相談論天下事後,忽然問道:「不知愛卿每日午宴用些什麼?」當聽說只有價值兩個小錢的炸豆腐一碗,窩窩頭兩個為午膳時,康熙很高興,立即傳旨:「由即日起,朕每日午膳只用炸豆腐一碗,窩窩頭兩個,不許再備別的食物。」吃了三天後,御膳房總管怕皇上常年吃窩窩頭,御膳房沒事可幹了,騙皇上說三天夥食費高於往日,要求還恢復往日標準,康熙又不能下去親自核實,只得同意改回原來的吃法。不過皇上也吃過三天窩窩頭,卻傳遍了民間。

混帳康熙帝:火燒公主強佔臣妻藥迷太子

和碩公主是孝莊太后的女兒,在名分上應該算是康熙的姑姑,當年為了籠絡吳三桂,後來和碩公主被指派嫁給了吳三桂之子吳應熊。雖然是包辦婚姻,但兩人在京城居住時,關係也還融洽,並育有一子。

可惜世事難料,康熙十二年(1673年),吳三桂舉兵叛亂,康熙隨即便將其子吳應熊下獄為質。在叛亂開始的時候,吳三桂這邊的形勢還不錯,一度佔領了大半個江山,於是便向康熙提出,釋放自己的兒子,並要求和大清劃江共治。康熙得報後大怒,昭示全國,要在次日午門立即處死吳應熊及兒子,以表明朝廷平叛的決心。

消息傳來,和碩公主方寸大亂,想到自己的丈夫和無辜的兒子馬上要一命歸天,不覺心如刀絞,肝腸俱斷。為了挽救丈夫和兒子的性命,和碩公主急忙換上黑衣喪服,哭天搶地趕到暢春園慈寧宮後,跪拜不起,向孝莊太后苦苦求情,要孝莊太后看在自己和外孫的面上,去求康熙放他們父子一條生路。

孝莊太后見和碩公主哭成這個樣子,也是老淚縱橫,心有不忍,心想一邊是自己親手帶大的公主和外孫,另一邊是自己的孫子和朝廷威嚴,正當她左右為難的時候,來慈寧宮向太后請安的康熙在門外已經看到了剛才所發生的一幕。

康熙聽後不覺長嘆一聲,也只好心一硬,走進屋,便跪在孝莊太后面前道:「皇祖母,現在前線將士們正在流血流汗,吳三桂的氣焰囂張,不殺吳應熊就不能夠鼓舞士氣,這件事恐怕我不能答應你!」隨後,他又對悲痛萬分的和碩公主說;「姑姑,您的心情和苦處我不是不知道,但是,不殺吳應熊,吳三桂一定會更加猖狂,到時候,豈不是會有更多的人死於非命?侄兒孝義不能兩全,也只能請姑姑體諒了!」

次日午時,吳應熊和兒子便被絞死,並昭告全國。還算看在皇親國戚的分上,吳氏父子給留了個全屍。眼見自己的丈夫和兒子做了政治的犧牲品,和碩公主對此也只能是欲哭無淚。政治是殘酷的,康熙的鐵石心腸和不徇私情,可見一斑。

遇此大禍的和碩公主從此也就心灰意冷,一心向佛,後來她路過五臺山殊像寺,見寺後西北角有個偏僻的客堂,便將它改名為「善靜室」,並留下來作為自己的修習之所。但是,沒過多久,有人密報和碩公主和寺內一和尚經常在一起研討經文,兩人之間似乎有些曖昧,萬一傳出去,恐怕會對皇室聲譽不利。

康熙聽後非常生氣,便偷偷的派人去五臺山殊像寺放火,想把寺廟全部燒毀,也乘機把和碩公主和那和尚一起處理掉。但令人驚訝的是,熊熊大火燒了三天,殊像寺被燒得片瓦無存,唯獨「善靜室」卻絲毫未損,和碩公主和和尚們也安然無恙。

康熙得報後,認為這是天意,想必和碩公主也沒有所謂的「愛戀」緋聞,便下令重建殊像寺。後來為了紀念這段故事,有人便提議把殊像寺改成「清白寺」或「無瑕寺」,以示和碩公主的清白。不過,由於五臺山是文殊菩薩道場,殊像寺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滿人本是關外的遊牧民族,入關前尚處於奴隸社會的晚期,風俗粗蠻未開化。儘管在皇太極的時候曾經頒布過禁令,禁止皇族內部亂倫婚娶的事情發生。但是,風俗的改變並非是一天兩天的事情,譬如在皇太極死後就發生了皇太后下嫁攝政王(多爾袞盜嫂)的亂倫事件,而當時皇族視之當然,並不為恥。

一直到康熙時期,還曾發生過類似的事件。《清代外史》中記載,康熙年間有位格格是皇太極的幼女,順治的妹妹,輩分上算是康熙的姑母。順治遁入空門時,這位格格因為年幼,尚未出嫁。康熙即位後,此女也一直留在宮中,後來,有大臣請求為之遣嫁。康熙聽後,說:「現在還談什麼嫁不嫁的,我早已納為妃媵了。」

臣屬們大吃一驚,說:「宮闈之類乃王化所基,倫常不能紊亂。今公主於皇上乃是父親一輩,皇上怎麼能娶自己的同姓之姑為妃呢?」康熙頗不以為然的說:「未必。所謂同姓不婚,指的是母與姊妹及自己所生之子女,若是姑母輩,既非我母,又非我女,也不是我同生的姊妹,就算納之為妃,也沒什麼。」大臣盟聽後極為惶恐,力諫不可,但康熙終究還是不聽。

電視劇《康熙大帝》裡有個蘇嘛剌姑,恐怕就是由這個事情演繹來的。在歷史上的皇帝中,康熙的生育能力是最強的,一生中養育了五十二個子女,實屬罕見。康熙一生身體強健,即使到晚年,也是雄風不減當年,其好色之名,時人也偶有語及。

據說在康熙年間,名臣張廷玉的弟弟張某在京為官,當時還有另一漢人官宦世家姚氏,兩家世代通婚,張某的老婆姚氏,當時號稱國色天香,在京中漢人朝官中,其美色在這些人的妻妾中公推第一,張某心裡也好不得意。

不料有一年皇太后祝壽,詔令漢官命婦也同滿人官命婦一同進宮叩祝。後來張家和姚家的女眷便精心打扮,盛裝朝服的跟隨眾人進宮為老太后賀壽。到了之後,康熙也在那裡,皇太后很高興,便在內廷中賜宴,讓這些人在宮裡好吃好喝,隨便遊玩,玩了一天才散。

出宮後,這些女眷們散後便仍舊乘坐原先的肩輿回家,其他人都安然無恙,只有一家出了問題。當時傳聞說某京卿張某的老婆,回來的時候衣服雖然仍舊是原來的衣服,但人卻已經面目全非,根本不是原來那個人。張家和姚家雖然知道是怎麼回事,卻畏禍不敢聲張。由此,漢官命婦入宮之例,便從此停止。

康熙一生中總共有52個子女(32子20女,其中12子9女幼殤),是中國歷史上子女最多的皇帝。皇帝不用實行計劃生育,不過,女兒多點無所謂,但兒子多了就不好辦了,畢竟皇位只有一個。

清朝前期奉行「有德者即登大位」,而不是嫡長子繼承制。但「有德」這個評價標準在現實中不好操作,遠不如血緣關係來得固定可靠。正因為如此,各皇子才為爭奪皇位而打得不可開交。

本在康熙十四年的時候,皇后所生的皇次子胤礽被冊立為皇太子。事實上,在胤礽之前還有一個哥哥,即皇長子胤褆,但由於他的母親只是一般的嬪妃,而皇次子胤礽的母親是皇后且年紀輕輕又死了,皇后臨死前,康熙十分痛惜,為了滿足她的最後願望,便決定立其子胤礽為皇太子。

但是,在康熙四十七年的時候,皇太子胤礽以「賦性奢侈」、「暴虐淫亂」、「語言顛倒,竟類狂易之疾」為由被廢。過了一年,又說胤礽「雖被鎮魘,已漸痊可」,恢復了其皇太子的地位。但是,僅僅過了兩年,康熙再次以「狂疾益增,暴戾僭越,迷惑轉甚」的藉口,將胤礽永久廢黜並加以禁錮。

表面上看來,好像是皇太子得了精神病,但民間多說其真正原因並非如此,而是在康熙四十七年的時候,發生了這樣一件觸犯聖怒的事。

這年,康熙帝出巡塞外,興致很高,把自己最喜愛的小兒子胤衸也給帶上了。但是,塞外畢竟不是皇宮的溫室,一行人在路上風餐露宿的,加上氣候變化多端,結果出身在深宮大院的胤衸抗不住風寒,在路上就得了重病。康熙帝對此子十分溺愛,一下子變得手足無措,急令御醫趕來診治。在胤衸病重的時候,據說康熙甚至不分晝夜的親自照料胤衸,還經常把小兒子抱在懷中,但是,胤衸最終還是不治身亡。

胤衸死後,康熙痛苦萬分,但更讓他傷心的是,其他的皇子對胤衸的病情漠不關心,甚至根本就是無動於衷,特別是作為兄長的皇太子胤礽,在自己的小弟弟生病的時候幾乎不聞不問,就連胤衸病死了,都沒有絲毫哀傷的表示。由此,康熙對自己的這些兒子們十分的失望,特別是對皇太子胤礽,更是失望之至。

這時,又發生了一件「帳殿夜警」的事,更是讓事態火上澆油。原來,在胤衸病死後,康熙對皇子們大發雷霆,喜怒不定,這讓這些皇子們感到十分恐慌,而皇太子胤礽挨了罵,更為的忐忑不安。由於心情緊張,皇太子胤礽派出自己的親信去偵察康熙帝起居,其本人也曾在夜間偷偷到康熙帳前窺視動靜。不巧消息走漏,其他皇子便把此事密告了康熙。

康熙聽了大為震怒,隨後便召集了所有的隨從大臣和武將,並令將太子和其他皇子全部拘來。康熙當著大臣們的面,痛罵這些無情無義的兒子們,特別是對皇太子胤礽,康熙更是新帳老帳一起清算,痛罵道:「你實在是太不像話了!太過分了!你平時奢侈無度,比我的花費還要厲害,倒也算了,派你去南巡,你竟敢向當地的官員索賄納賄,膽子也大過天了!連外邦進貢的物品,你,你都敢貪入私囊!」

康熙想到最近發生的事情,越說越氣:「你幼弟十八阿哥病危,我日夜照料,焦慮萬分,你身為兄長,竟然可以無動於衷,你這樣毫無孝悌的人,怎麼能當太子?你還敢在深夜裡向我的帳殿窺視,難道你是想看我死了沒有嗎?你的親信日夜監視我的一舉一動,到底用意何在?」

說到這裡,康熙痛哭流涕,對這些兒子傷心不已,幾近昏厥。最後,康熙宣布:「胤礽廢去太子名號,他這樣的人不能繼承祖宗的家業!」

不過,話說回來,也是因為康熙兒子太多,皇子們之間很少有親情的,即使是同母所生(如四阿哥(雍正)和親弟弟十四阿哥)。但最關鍵的原因是,皇子們對大位都是覬覦已久這一點,皇太子胤礽是不可能不知道的,他平日的緊張心情也大都是由此引起。

但是,康熙雖然兩次廢立太子,但仍舊無法解決諸皇子為爭奪儲位的紛爭。在康熙年老力衰後,各皇子更是結黨營私,勾心鬥角之勢日益嚴重,而老年的康熙也沒有能力再去處理好這件事。最終,康熙至死之前都沒有公布皇儲人選,這樣也就有了雍正繼位是否正統的爭論。

康熙廢黷皇太子胤礽,官方說法是因其瘋癲狂躁,已不能為君,但民間卻傳說這是雍正下迷藥所為。清人筆記《十葉野聞》卷上記載了這樣一個類似於武俠的故事。

相傳胤禛(即雍正)少年時,經常隻身行走江湖,結交奇人異士,以備日後不時之需。有一次,胤禛漫遊到河南嵩山,便隱瞞身份進了少林寺,拜了少林武僧為師,並在那裡習武半年,後來,師傅見他並非學武之人,便教了他一些皮毛後贈他一鐵杖讓他下山。

回京途中,胤禛遇到太子賓客在街上仗勢欺人,把人家打得滿臉是血,當時卻又無人敢管。胤禛心中不平,便走過去問苦主為何如此,旁邊的惡少年大喝道:「你是什麼人?敢來管這閒事?你難道有三頭六臂,不想活了不成?」胤禛大怒,盯著此人看了半響,突然抽出鐵杖猛擊其頭,致使那惡少年腦碎而斃,太子賓客見惡少年被打死,嚇得一鬨而散。隨後,胤禛便從容返回自己的王府。

太子黨人得知後,深夜派遣劍客入雍王府準備行刺胤禛。當夜,胤禛正在一喇嘛的陪侍下誦經,突然見窗外白光閃閃,上下無定,覺得十分古怪,便命喇嘛去看看怎麼回事。喇嘛說:「不用,我已派某力士去辦了。」

第二天早上起來,胤禛見院中的樹枝都有如刀削,蓄養之獵犬也有身無頭,還有數十名武士橫屍園中。胤禛正驚詫間,喇嘛過來稟告說:「這些都是昨晚來行刺的劍客,他們技窮力竭,被力士所殺。今晚他們可能還要來報復,請殿下當心。」

胤禛聽後,趕緊命手下侍衛嚴加防範。當晚,果然西風四起,風聲鶴唳,屋宇震搖,只聽見屋頂上金鐵鳴動,兩邊人馬在屋頂決鬥,哐哐噹噹,甚為激烈。周邊的居民聽得膽戰心驚,但沒人敢去看個究竟。

次日,太子宮的人皇皇然的出去搶購數十棺木。雍王府也是如此,人員走進走出,十分緊張,當時人想一定發生什麼大事情了。這時,太子宮和雍王府都在廣招喇嘛前去誦經作道場,朝中大喇嘛被雍王府先招了去,不料他前腳剛進,後腳就有人命令他立刻趕去太子宮。大喇嘛礙於雍王府的情面,說不能復命。太子聽後大怒,揚言要將大喇嘛捕殺。大喇嘛心裡害怕,便託國師求情才逃過一劫。太子知道是雍王府所為後,極力要報復。

這時,有個奇士從四川來,到雍王府求見胤禛。兩人一見,胤禛發現原來以前結交過的好朋友,十分高興,便留他下來,談論技擊武藝。兩人正談得開心,奇士突然作色道:「殿下有難,為什麼不告訴我啊?」胤禛問:「你怎麼知道?」奇士道:「聽說太子宮新得一奇人,能以鐵冠在百裡之外取人首級,今晚就要來禍害殿下了。幸好天不絕殿下,讓我得知此事,今天是特來報訊的。」胤禛問:「那你有什麼辦法對付嗎?」那奇士冷笑一聲:「他是以喇嘛咒語為護符施展其魔術的。今晚我們以貝葉蒙首,那鐵冠必然來而復去。我們可以先在庭外張一袈裟,就像蜘蛛張網一樣,鐵冠到時必然跌落其中,我們就可以先收了備日後之用。」

當晚胤禛聽從其言,果然獲得鐵冠。太子聽說鐵冠丟失,十分惱怒,爾後竟然積恨成疾。胤禛得知後,派大喇嘛前去太子宮,說:「我有阿肌穌丸,可以治殿下的病。」太子道:「你上次不是在幫助胤禛嗎?我哪裡敢吃你的藥?」大喇嘛說:「哎呀,不是這樣的。胤禛暴虐,眾叛親離已經很久了。他現在已經遨遊四方,不敢回來,殿下要是不信,可問某喇嘛。」某喇嘛本是太子的親信,但其實也是大喇嘛的徒黨。太子不知其計,便問某喇嘛,喇嘛說:「大喇嘛是西天活佛之師,其丸能治百病。服之必然有效。」太子相信了他,便令大喇嘛進藥丸服用。

阿肌穌丸本是媚藥,或興奮藥,並不能隨便亂用,濫用必然致使神經中樞受到過度激刺,最後形態顛狂,無法自制。幾天後,太子果然便發狂了,大喊大叫,毀壞身邊器物,最後連大小便都失禁了。太子妃大駭,趕緊上報康熙帝。康熙帝派人去看視,得到回覆說太子已不復成禮,安靜的時候像得了大病一樣奄奄一息,躁動的時候就像野獸一樣狂呼亂叫。康熙不得已,只好下詔廢其儲位。

康熙皇帝一夜召幸三十妃

康熙他與歷朝歷代的帝王們一樣不僅期盼自己長生不老,而且希望自己永遠擁有強烈的性慾,以駕馭後宮嬪妃,以追求聲色犬馬。他在服食所謂「不老藥」仙丹的同時,還遍尋「壯陽藥」,欲幸遍後宮美色。(他兒子雍正也是服用春藥的高手)

據清乾隆年間畢沅編著的書上關於康熙的記載,「帝自為皇帝,以好內聞;既立,耽於酒色。故事,嬪妾進御,晨詣閤門謝恩,主者書其月日。及帝之初,一日謝恩者三十餘人。」意思就是說,康熙做皇上就以好色出名。老年之後還是如此。根據宮中舊例,如果宮妃在夜裡奉召陪皇帝睡覺,次日早晨要到閤門感謝皇帝的寵幸之恩,主管的太監會詳細記錄下受幸日期,有一天到閤門前謝恩的宮妃有三十餘名。史學界就此段文字獲知,康熙性能力超強,一夜竟然召幸了三十餘名嬪妃。

康熙即位做皇帝中期,正是他一生中性慾最為強烈的年齡。既然皇帝有與任何女人發生性關係的特權,後宮遍是佳麗美色,獲得這種權力的康熙自然大喜過望,不會放過每一個春宵良辰。真可謂春宵一刻值千金!所以,康熙一夜召幸三十多個嬪妃還是相當可信的。但這也有讓人懷疑的地方,以一夜十二小時、三十個嬪妃計算,康熙與嬪妃上床一次的平均時間是二十四分鐘。在這麼短的時間,康熙不可能在自然生理狀態下完成這輪番的召幸過程。因此史學界認為,康熙如果不藉助於藥物,在床上不可能如此強悍。

書不離手的康熙

康熙八歲喪父,十歲又喪母,很是可憐。他後來回憶說,幼年在「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歡」。幼年的憂患,激勵了康熙奮發學習、自立自強的精神。

康熙的父親是滿洲人,母親是漢族人。祖母是蒙古人,他深受祖母的教誨,又向蘇麻喇姑(蘇墨爾,孝莊隨嫁貼身侍女)學習蒙古語,向滿洲師傅學習騎射,跟漢族師傅接受儒家教育。康熙的勇武與奮進,受到了滿洲文化的影響;高遠與大度,得益於蒙古文化的薰陶;仁愛與韜略,來自漢族儒學的營養;後來,他的開放與求新,則是受了耶穌會西方文化的薰染。康熙帝吸收了中華多民族的、西方多國家的,悠久而又新進、博大而又深厚的文化營養,這為他展現帝王才氣。實現宏圖大業,奠定了基礎。

康熙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嗜書好學的帝王。他五歲入書房讀書,晝夜苦讀,不論寒暑,甚至廢寢忘食。又喜好書法,「每日寫千餘字,從無間斷」。他讀「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必使字字成誦,從來不肯自欺」。後來他要求皇子讀書,讀滿百遍,還要背誦,這是他早年讀書經驗的傳承。

康熙繼位後,學習更加勤奮,甚至過勞咯血。他讀書不是為消遣,而是為「體會古帝王孜孜求治之意」,以治國、平天下。他在出巡途中,深夜乘舟,或居行宮,談《周易》,看《尚書》,讀《左傳》,誦《詩經》,賦詩著文,習以為常。直到花甲之年,仍手不釋卷。

康熙帝診病用藥顯神通

據清宮醫案專家介紹,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李光地忽又添加脾胃之病,腹瀉不止,幾近虛脫,康熙帝聞知,即在李光地的奏摺上硃批道: 「李大學士,朕出門時並未聞脾病,近來如何?若用藥,須十分小心。」在李光地的另一份奏摺上,康熙進一步下諭說:「卿年高之人,瀉久自然傷元氣,亦不可看得輕了。赫素處有一種木瓜膏,最能治瀉,卿即傳旨要來,每日不過五六錢,不論時吃一些看看。還有止瀉膏藥,此系外治,可以無礙用得。」為治好李光地的腹瀉,康熙帝後來又硃批道:「目前土旺,脾病益加小心。調理之宜,不可少忽。況京中水苦土鹼,亦該知道。凡中溼熱,最難醫治。」由此可見,康熙帝對脾虛瀉洩的病機、用藥、調理及水土環境等等,都有真知灼見,堪稱內行了。在醫學實踐方面,康熙研究過中藥藥理、養身之道及人體解剖等。由於他對醫學頗有研究,以致能常給臣下開方治病,並囑咐用藥的要求。

相關焦點

  • 《康熙大帝》:康熙算哪門子的小說主角?
    那些驚鴻一瞥的匆匆過客,成就了康熙,也成就了《康熙大帝》。愛新覺羅·玄燁,清聖祖皇帝,也就是清朝的康熙皇帝。其八歲登基,十四歲親政,為中國封建王朝最後一個盛世「康乾盛世」的開創者。他和他的兒子雍正,孫子福臨,被中國當代的小說家二月河寫成了「康乾三部曲」:《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
  • 康熙盛世的歷史思考(組圖)
    從這種意義上說,康熙大帝是一位政治家,而不是一位改革家。爾後,雍正帝在位時間短,乾隆帝缺乏魄力,也都沒有解決這道難題。再往後,內憂外患,矛盾叢生,失去解決的機會。  第二,皇位繼承沒有建立章法。清朝的皇位繼承,沒有採取明朝的「嫡長制」。它在清太祖、太宗朝是「貴族共推制」。順治朝用的是皇帝臨終「皇帝遺命制」。康熙帝則採取「立皇太子制」。他將兩歲的胤礽冊立為皇太子,就是皇位的接班人。
  • 越南版康熙帝,死後尊「聖祖仁皇帝」,曾預言鴉片戰爭清朝必敗
    至於仁皇帝這個諡號,真的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連追尊的皇帝都不曾有這個諡號,只有康熙帝是獨一無二的仁皇帝。 不過在世界歷史上,康熙帝就不是唯一的聖祖仁皇帝了,都知道古代東亞國家受中華文化影響很深,朝鮮、越南等國家也引進了廟號和諡號。
  • 朕愛吃素 | 康熙大帝-國際素食日
    見到這一奇怪的現象,康熙便令定海總兵黃大來上龍舟詢問舟山情況。黃大來向皇上詳細講述了普陀山觀音道場百廢待興的事項。晚上,康熙細想白天所遇到的老婦人,和黃大來所啟奏的普陀山廢狀,感到奇怪,突然間省悟這奇異的老婦人定是觀音菩薩顯身。於是決定重建普陀山普濟寺大圓通殿。聖令一傳出,八方信眾紛紛解囊,共襄盛舉。1699年,康熙第三次南巡。三月,御駕杭州。
  • 康熙(的Mail)來了
    金庸的武俠小說我想大家應該很早以前都讀過了,但我是在大學畢業之後才開始接觸,而且最近才終於讀完「鹿鼎記」這個長篇。結尾金庸大師寫了一篇附錄,是關於「康熙朝的機密奏摺」,讀了覺得相當有意思,不知道看過鹿鼎記的人有沒有印象?這篇講的主要是康熙皇帝為了能掌握地方輿情,建立了一套非正式的通訊機制。原本地方官吏奏事給皇上要透過「通政使」這樣的通訊部門,奏摺需經過層層審核和批示才會傳到皇帝手中,類似現今的公文制度。
  • 彼得一世的精鐵甲和康熙大帝的蘭花指
    彼得一世與康熙皇帝(17—18世紀)彼得天生條件好,這個當然沒得比。據說他身高兩米多,是世界上最高的皇帝,往那一站自帶玉樹臨風、君臨天下的氣場。論身世遭際,這彼得和康熙其實有幾分相像,兩人都生活在十七到十八世紀,都是少年天子,彼得十歲即位,康熙八歲登基;彼得躲過了13個兄弟的明槍暗箭,才牢牢握住了權杖;康熙滅掉了驕橫跋扈的鰲拜,才把江山坐穩;彼得和康熙都雄才大略,勵精圖治,一起被後人尊稱為「大帝」,成為近代史上少有的明君雄主。不過,在親政之後,彼得一世和玄燁面對是完全不一樣的圖景。
  • 康熙皇帝是被雍正毒死的嗎?
    對於康熙皇帝的死因也有著各種傳言,而牽涉其中的依然是清朝歷史上爭議最多的雍正皇帝,因為有人說康熙就是被雍正害死的,這也是後世對雍正的皇位合法性持懷疑態度的原因,但到底康熙是怎麼死的,有著各種爭論,無論是哪一種說法都拿不出確鑿的證據。
  • 閻崇年:康熙大帝是中國皇朝史上的千年一帝
    從這種意義上說,康熙大帝是一位政治家,而不是一位改革家。爾後,雍正帝在位時間短,乾隆帝缺乏魄力,也都沒有解決這道難題。再往後,內憂外患,矛盾叢生,失去解決的機會。  第二,皇位繼承沒有建立章法。清朝的皇位繼承,沒有採取明朝的「嫡長制」。它在清太祖、太宗朝是「貴族共推制」。順治朝用的是皇帝臨終「皇帝遺命制」。康熙帝則採取「立皇太子制」。他將兩歲的胤礽冊立為皇太子,就是皇位的接班人。
  • 《康熙大帝》① | 所有的遇見,都是一種償還
    導讀:今天我們開啟一本新書——《康熙大帝:奪宮初政》。《康熙大帝》是由著名作家二月河所著的一部長篇歷史小說。作者用生動形象的筆法,將清康熙皇帝愛新覺羅·玄燁的聰明才智與政治品格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這位被後人稱之為「千古一帝」的康熙皇帝,不僅開創了「康乾盛世」的不朽偉業,也通過南徵北戰、東徵西討抵禦了外侮、安定了內政。
  • 「鑑賞」皇帝御書
    碑題、銘、序共一千二百字。唐高宗 《李勳碑》唐高宗李治《李勳碑》。唐高宗李治,唐朝第三位皇帝。唐高宗初諡天皇大帝。史稱唐天皇。是亞洲第一位創製且採用「天皇」的皇帝。唐高宗書法受唐太宗(李世民)薰陶,筆致神採奕奕,後半尤見縱橫筆勢,有晉人風度。
  • 清朝康熙大帝和俄國彼得大帝,哪個更偉大?
    清朝享國268年,有過12個皇帝,要問哪個皇帝最傑出,答案多半是清聖祖康熙。智取鰲拜、削平三藩、一統天下、開創盛世,聖祖光輝子孫們難以企及,乾隆主動退位以示尊敬,康熙大帝名頭屬實響亮。保守的康熙再看清朝。從國家角度看,康熙平定鄭氏後大清帝國已趨於穩定,開始進入鼎盛,也就是後世所稱的「康乾盛世」,到過中國的外國人也對清朝一片讚美,比如之後的伏爾泰就說中國是 「舉世最優美、最古老、最廣大、人口最多而治理最好的國家」,這時的中國是領先於俄國的。康熙被認為是清朝最聰明的皇帝,他的武功不遜於彼得,對於接受西方事物,他也一點都不保守。
  • 康熙皇帝為什麼不吃巧克力?丨壹讀百科
    這不是穿越劇,而是真實的歷史。作為一名資深吃貨,壹讀君(yiduiread)非常樂意講述歷史中這一段看起來很荒誕的小插曲。請自備小板凳和筆記本。歡迎投餵的值班壹讀君丨劉十九康熙皇帝想要巧克力接到皇帝「要巧克力」的聖旨,我們的武英殿總監造赫世亨同志並沒有眼前一黑,因為皇帝給他指了一條明路。
  • 【八卦】康熙皇帝其實很好色,曾納自己姑母為妃
    他甚至認為酒的危害很大,「官家子弟,敗家破產,身罹疾病,皆由於此;而貧窮者才得幾文,便沽飲盡醉,行兇遭禍,抑何比比!」又說:「樂酒無厭,心恆狂亂,遂至形骸顛倒,禮法喪失,其為敗德,何言勝者!」可見他對酒都非常理性的戒除或節制,以免引來災禍,並藉以養生。由於注重養生,康熙皇帝當然講究「清心寡欲」,他以為「人能清心寡欲,不惟少忘且病亦鮮矣」。
  • 73歲《康熙大帝》作者二月河逝世!身家千萬的他仍住農家小院…
    12月15日,又一位名人和我們說了再見,他就是二月河。40歲時開始文學創作筆下五百萬字的「帝王系列」《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三部作品堪稱經典的作品!40歲開始寫書的他一口氣寫出《康熙大帝》、《雍正皇帝》、《恨水東逝》等經典著作。因為作品內容大都圍繞帝王皇家展開,因此,二月河的作品被統稱為帝王系列。二月河對於主人公的精準塑造吸引了不少影視公司注意,很多人慕名而來,因此,他的作品前前後後都被改編成電視劇搬上大熒幕,至此捧紅了陳道明、陳寶國等人,也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
  • 康熙大帝與美國崛起
    如果當時康熙大帝沒有驅逐傳教士,今日世界會是什麼樣子?
  • 康熙大帝和路易十四這對300年前的cp,我給滿分!
    東端的大清帝國,這一時期執政者是康熙大帝,西端的波旁王朝,這一時期是路易十四的天下。康熙大帝好學上進,勤於政事,雄才大略,崇尚節約,如果說他是我國最出色的皇帝,一點也不為過。 大事記 1:收復臺灣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以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出兵攻臺,在澎湖大敗劉國軒所率領的鄭氏海軍,收復了臺灣。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政府在臺灣設一府(臺灣府)三縣,即臺灣縣(今臺南)、鳳山縣(今高雄)、諸羅縣(今嘉義),隸福建省,並在臺灣設巡道一員,總兵官一員,副將二員,兵八千。在澎湖設副將一員,兵二千。從而加強了中央對臺灣的管轄,促進了臺灣經濟文化的發展。
  • 康熙大帝八年皇子生活的八大不幸
    然而,令人想不到的是,康熙大帝的童年生活,竟遭遇了諸多的不幸。康熙帝生來就貴為皇子,他的童年生活,可以說是錦衣玉食,跟普通百姓相比實在是大幸、大大幸、大大大幸。但是康熙帝8年的皇子生活,竟然也遭受了普通人難以想像的8個不幸。
  • 哲人王與太陽王——康熙皇帝與路易十四的相互想像
    美好的社會和良善的政治永遠是人類社會嚮往的理想之境。柏拉圖在《理想國》中設想了這樣一種人,「天賦具有良好的記性,敏於理解,豁達大度,溫文爾雅,愛好和親近真理、正義、勇敢和節制」,這樣的人才能從事哲學的學習。他們「把握永恆不變的事物」,「不會被事物的多樣性搞得迷失了方向」。只有這樣的人,人們才肯把國家託付給他們(柏拉圖《理想國》第六卷)。
  • 「名人百科」被蕭太后掩蓋光芒的皇帝——遼聖宗耶律隆緒
    【名人簡歷】遼聖宗耶律隆緒(971—1031年),小字文殊奴。景宗耶律賢長子。耶律賢在歷史上是一個比較有作為的皇帝;因長期患病,由皇后蕭綽執掌朝政。 公元982年9月,景宗外出遊獵,病死於雲州焦山(今山西省大同市西北、內蒙古豐鎮以南舊長城附近)。
  • 萬寶龍推出限量版鋼筆:致敬康熙皇帝
    康熙皇帝。;「Limited Edition 10」在墨玉打造的筆帽上再現康熙的書法作品;「Limited Edition 89」重新演繹了康熙檢閱八旗士兵時穿著的盔甲。「Limited Edition 10」的靈感源自康熙皇帝對書法藝術的熱情,墨玉打造的筆帽上雕刻有陶淵明的詩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