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安藤忠雄作品越來越多,但我們離「清水混凝土詩人」越來越遠

2021-12-10 KLOOK客路旅行

國內安藤忠雄的作品越來越多,但總覺得很多作品在某種意義上都不像清水混凝土詩人的真品。

於是,KLOOK旅行體驗師@荒梁 決定去一趟安藤忠雄的出生地,日本大阪及關西周邊一帶,尋覓他建築履歷裡早期的經典作品。

本期作者

KLOOK旅行體驗師

荒梁

旅行者 / 攝影師

公眾號:荒梁

某個周末去上海的時候,

誤入那家頗網紅的新華書店。

WHAT?

我記憶裡的新華書店是下面這樣的……

但,這家新華書店竟然是這樣的……

真是活久見啊。

已81歲高壽的新華書店這兩年變得越來越新潮,

畢竟後浪洶湧啊,

只能將自己無聊呆板的形象趕緊拋棄。

而上海這家新華書店的絕招,

竟然是請來日本著名建築大師

安藤忠雄 操刀室內設計。

媒體介紹安藤忠雄,

一般都說:「從三流拳擊手到建築大師」,

「自學成才的亞洲首位普利茲克獲獎者」。

但再深入了解才發現他的牛X。

1941年出生在大阪,

自幼家境清貧的他16歲開始打拳擊維生,

根本沒機會讀大學。

因為興趣,18-21歲週遊日本參觀傳統老建築

隨後又花了7年窮遊歐洲、美國、非洲多地,

參觀和自學建築,就此找到一生摯愛。

28歲時回國後創立建築工作室,

1995年,54歲的他成為亞洲首位獲得

世界建築界頂級榮譽普利茲克獎的人物,

(先生將10萬美元獎金悉數捐給了大阪地震災區)

也被人譽為「清水混凝土大師」。

(清水混凝土的含義,請參見文末備註1)

在國內,我相信上海人會更熟知他,

因為僅僅在魔都他就創造了

保利大劇院、震旦美術館等建築,

以及上面刷圈的新華書店和它樓上的明珠美術館。

這些作品都很優秀,

但我卻需要「鄭重提醒」他的粉絲們:

在國內看得越多他的作品,

越無法感受「清水混凝土詩人」的成名之道。

👆僅僅通過空間的變幻,就讓天然去雕飾的清水混凝土演繹出別樣的立體光影效果。

之所以這麼說,

是因為梁叔特地背包去了安藤忠雄的出生地,

日本大阪及關西周邊一帶,

尋覓他建築履歷裡早期的經典作品。

站在它們跟前,

才發現在國內看的「安藤忠雄」,

某種意義上都不像清水混凝土詩人的真品。

*以下建築出場並非按照高低喜好順序,但驚喜的確是在最後

🎫

推薦使用

01. 「ICOCA卡」

來關西必備ICOCA卡,

可搭乘JR、地鐵、私鐵、巴士等交通工具,

在ICOCA卡標識的便利店、販賣機、商店等可使用。

02. 「關西週遊券」

有2/3日券可選,

想去大阪、京都、奈良、兵庫和滋賀

等關西城市都完全沒有問題!

03. 「JR PASS 全日本鐵路通票」

有7/14日券可選,

覆蓋全日本所有城市,

無限制免費乘坐券內包含的所有路線!

京都 / 陶板名畫之庭

初識大師的光影哲學

1990年,大阪舉行的國際園藝博覽會上誕生了8幅陶板臨摹的名畫(陶板畫的定義請看文末備註2),政府委託安藤忠雄設計一個室外的畫廊來安放展示它們,於是在京都建了這座陶板名畫之庭(Garden of Fine Arts)。

👆這是座從外表入口看不出乾坤的建築,在狹長的平面布局裡,安藤忠雄擷取了日本回遊式傳統庭院設計的精髓,用迴廊的方式讓參觀路線變得百轉千回。

👆莫奈《睡蓮》的陶板畫,長條的陶板放置在淺淺的水中,仿佛睡蓮正浮於水池當中,意境貼合得極為巧妙。

👆頂部看似沒意義的橫梁和中間的立柱,其實將庭院的立體空間進行了立體分割。走到不同的位置觀察它們,發現其像是門洞,又仿佛是畫框,隨著太陽的高低變換,空間裡會因它們生出了更多天然的「光影畫框」。

👆看向直道遠方,就能看到重重疊疊不同的立體「畫框」出現在眼前。這恐怕就是安藤先生說的:給予單純的幾何形式以迷宮般的表現,創造一種同時具有抽象性和具象性的建築。

👆雖然這是個「敞篷」的建築,但透過高牆上巨大窗戶看到的是外部的樹木。這一刻,感覺身處在一個巨大的居室當中。

👆雖然這是個「敞篷」的建築,但透過高牆上巨大窗戶看到的是外部的樹木。這一刻,感覺身處在一個巨大的居室當中。

👆長長的樓梯,在安藤先生的設計哲思中具有不可替代的蘊意,回頭我會講到。

它是我在日本參觀的第一座安藤忠雄作品,你會迅速被被他極具個人特色的風格所吸引:

1. 布滿對拉螺栓眼的混凝土表面讓人過目難忘,也是安藤作品的「籤名」方式,在日本看到這類型建築,都要留意可能出自他老人家之手;

2. 真是光線切割的大師!

3. 用建築創造獨立與封閉的空間。不走進去,你怎麼也不會發現這個位於大街一旁的混凝土建築裡的清風與徐陽。天際的陰晴風雲都成為畫庭的天然裝飾。他的混凝土建築就是一道封閉的世界,只有在他的意願下,對光線的切割才能讓這個別人進入這個世界裡。

旅行tips:

谷歌地圖直接搜索「京都府立陶板名畫の庭」,在京都地下鐵烏丸線北山站下車出站即可抵達。開門時間:0900-1700,周一閉館,門票100日元。

大阪 / 司馬遼太郎紀念館

不僅僅是兩萬冊藏

若不是因為安藤忠雄,估計我一輩子也不會有認識司馬遼太郎(1923-1996)。

作為戰後日本文學界的代表人物之一,撰寫了大量關於日本戰國時代、幕府末年以及明治維新初年這三個時期的歷史小說,深受讀者喜愛,獲得過日本最高文化勳章。

他逝世後相關機構他在大阪郊外的故居修建紀念館,安藤先生接下這個任務。

👆從近鐵奈良線出站後就看到關於紀念館偌大的指示牌,可見當地人對司馬遼太郎的尊重和熱愛。

👆再一次,需要在彎彎折折的日本鄉間巷子裡找尋那不一樣的一抹混凝土建築痕跡,到頭來總會有驚喜。

👆進入紀念館大門,周遭樹木繁密,一抬眼看不清紀念館的模樣。庭院裡種滿油菜花,那是司馬遼太郎生前最愛的花,可惜先生不知道這花在中國現在等同於「有才華」。日本也因為司馬遼的這個癖好,設立了「油菜花節」,籍此緬懷司馬遼先生。

👆眼前這條弧形的狹長玻璃走道,就是紀念館核心區的入口。

👆這條狹長、高挑的玻璃走廊一眼望去,看不到盡頭,略帶神秘。

除了長通道/樓梯,安藤先生習慣性會在建築外圍設置大面積的封閉牆面,上面的玻璃走廊右側也是如此。

對他而言,「一片封閉的牆體並不是僅僅是防禦性的,它是入侵性的,表現著佔有者在城市中居住的強烈意願。同時,它提供了一個私密生活在內部得以展開的場所。」

只是這一次,安藤先生用混凝土保護的私密世界,是司馬遼太郎先生那孜孜不倦的一生,那學海無涯苦作舟的精神空間,以及讓所有人驚嘆的兩萬多冊個人藏書。

*請原諒館內不允許任何形式的拍攝,所以下面室內的圖片源自日本網站報導以及安藤忠雄作品集一書

👆左側手繪圖是安藤為上海虹橋的新華書店所繪,右側則是2001年司馬紀念館的手繪圖,是不是有點神似?只是上海的書店是圓弧的走向,而司馬紀念館不是。這也是為什麼我看到上海新華書店時,沒有了驚喜感的原因所在。

紀念館內部採取下沉的設計,儘管外部看起來館子高度不高,但內部挑高甚高。第一眼仰著脖子看到這兩面高達11米的書櫃,有點頭暈。

裡頭3400多個330mm*330mm的書格,容納了司馬遼太郎生前兩萬多冊藏書,是他淵博學識的極致象徵。我總覺得不可能只有11米這麼矮。

有人認為形式上上海新華書店跟它很類似,不然。留意下圖,書架的盡頭有一大塊深淺不一的磨砂玻璃,光線從此處撒入房間,隨著一日和四季的變換而光影幻變,映照出流動不息的時間。

但佇立書房中抬頭仰望那些書籍,又感覺流動的時光在此靜止和凝固,它們是活生生的人生,也是沉甸甸的歷史。這種感覺,是打著室內照明燈的新華書店所無法比擬和永遠達不到的意境。

旅行tips:

近鐵奈良線,河內小阪站,出來谷歌地圖搜索「司馬遼太郎紀念館」。1000-1700開門,周一閉館(我第一次去就遇到閉館了)。

官網:www.shibazaidan.or.jp/



京都 / The Time's I&II

安藤商業地產上的遺憾


The Time's I&II,據說是安藤在京都做的第一個商場設計項目。去之前看網上的圖,並沒有太多出彩之處,去到現場的確驚喜感也不足。

商場附近就是京都的運河,高瀨川。這附近歷史文化積澱深厚,很多老宅子老街坊都在周邊,熙熙攘攘。說到老宅子,去過京都的都會注意到當地的古建房屋,它們的風格被稱為「京町家」,跟中國北京的胡同建築、 廣州的西關騎樓一樣,緊緊相鄰。

👆京町家。

安藤先生設計The Time's I&II商城時,考慮了如何在擁擠的街道裡安插現代的商城,同時自己的風格儘量不跟街區的傳統風格產生太大的矛盾和排斥。所以他借鑑了京町家的很多理念和空間布局之法,只是將其放大,用混凝土的方式進化和演繹。

👆右下這個類似大倉庫頂部的建築,就是The Time's I&II,可以看出建築可施展的空間不大。

商場內的布局又見熟悉的安藤式迷宮變化,垂直和水平的空間遞進,扭轉,上下穿插,活脫脫是一座立體的迷宮。

但這樣的結構空間下,逛商場變成了一件頗需要健身毅力的事,顯得格外麻煩。這恐怕也是目前The Time's I & II兩期商城入駐商戶乏善的重要原因。

我在樓下的銘牌上,看到目前入駐的商家數量,實在可憐。這算是大師商業類作品的遺憾之一吧。個人建議可以不用來此觀瞻了,地址略過。

兵庫縣 / 縣立美術館

關西大型公共建築

1995年阪神地震撼動了附近一大片地區,災後重建工程裡,政府提出了修建 兵庫縣裡美術館和神戶水濱廣場的計劃,以此振奮民心。安藤忠雄接下了這兩個任務。

👆從神戶車站出來,理應抵達美術館北大門。但沒有那麼老實從主門進入,而是看到左側有一條長長的坡道,看不到頭。嘿嘿,安藤先生,還是改不掉的習慣啊。必須要沿著它去探訪一下……

👆這條長道引導著繞到了美術館的南側,也就是臨海的一側。這個方向才終於看清楚美術館是三座平行長方體玻璃建築+一個巨大的石壁基座組成。臺階下還有一個巨大的女孩雕像,沒搞懂她的來歷。

👆沿著臺階重回到建築的中心,這才看清楚玻璃大箱體的模樣。巨大的透明玻璃從屋頂一直延續到地面,從建築外部就能感覺到有明顯的錯層。

👆三棟箱體之間的聯結部分,是可供人休憩的平臺。

👆而兩座玻璃箱體中間,設置了一個巨大的內向螺旋樓梯,造型別致。從這裡可以連接上下樓層,我就是從這裡進入下面的主廳入口。

👆進入館內後,會發現建築內核還是安藤先生籤名式的清水混凝土樣式;而最外層通透的玻璃,將陽光、海岸、綠樹等外部景觀都吸收了進來,站在巨大的走廊即可感受到與外部自然環境的聯結感。這也算是一種空間變化的過渡吧?

坐在走廊裡,狠狠發個呆,看著太陽緩步移動,牆壁上巨大的玻璃框陰影也在壯觀地移動和變形,感覺安藤老師又在給人示範如何把玩光影的遊戲。

展廳最中央的天井處,有一個巨大的之字形樓梯,你可以據此通達不同樓層。或者選擇電梯也行。只是在長得這麼帥的步行梯誘惑之下,必須腿著上去啊,因為可以看看每一層視線的變化。一座好的建築,就好比一座山,不同角度都自有不同的風韻。

館內層高足夠,因此布展效果可以非常好,只是那不是我關注的重點。

這個建築是我在日本參觀的安藤先生第一個大型的公共建築,有了這個經驗,日後在觀看他類似的大型建築時,都會有了參照和對比,也逐漸意識到他最好看的作品類型是哪種……絕對不是這種大型建築。

旅行tips:

高鐵或近鐵神戶站下車都可以,下車後朝南步行10-15分鐘可抵達。

官網:www.artm.pref.hyogo.jp/chn/index.html

茨木 / 光之教堂

此行最大的……

光之教堂,是安藤先生最最最著名的代表作,很多人不認識他老人家,但估計也看過它的照片。沒有它,我也不會當年瞬間迷上安藤。(另一個理由我文末再交代)


它正式地名是茨木春日丘教會,同樣是混跡在日本小鄉村裡的一座建築,外觀根本看不出它的牛逼,只能頂多看出它和周圍建築風格上的格格不入。

👆這就是它周邊的環境,試想一下忽然冒出一棟冷淡的混凝土建築?

走到大門一看,我暈,關門!上面寫著要預約,我趕緊登錄網址看,預約檔期已經去到2個月之後了。WTF!我開始靜坐,期待有工作人員出來,我可以求情混進去看一下就好。果然,有一位男性出來了,但果斷拒絕了我……我差點對著他哭了,555,怎麼那麼絕情呢,我大老遠過來的啊!

最後,你們猜猜我到底進去了沒進去?

還是好好說說這個教堂為何讓我著迷吧。這個教堂主體建築是一個長方體的混凝土空間,沒有任何外在的窗戶。

👆這個模型來自於兵庫美術館裡安藤忠雄展覽區

這麼一個空間,其實不僅封閉,還會很黑暗。在冰冷而質樸的混凝土的包圍之下,顯得壓抑和沉重,想像一下,會略帶不安。這些都暗喻的是基督教信徒們在遇到主和耶穌之前的懵懂蒙昧之態。

而傳統教堂裡的十字架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安藤在牆上開鑿的巨大十字型開口。它成為了這個黑暗和封閉的空間與外部光源的唯一通道。

不僅僅在視覺上完成了十字架的設定,而且在宗教內涵和精神意義上都達到了無法超越的高度:因為有了十字架的光,所以那些一直在黑暗和封閉的渾沌世界裡毫無方向、一直在尋找解脫的人,終於獲得了照耀人生的光明和希望……

👆第一次看到這道熾目的十字光,先震驚,隨後適應後則是無比的順從和平靜。

在最簡約的形態下,飽含了如此的深意,怎麼能不讓人激動萬分淚流滿面?我並不是宗教信徒,但依舊為此深深折服。這些年走過不少國家,看過無數不同類型的教堂,但我還是覺得這個看起來樸素簡陋的「光之教堂」,是最獨一無二的。

還有,這個光十字架,方位朝南。做禮拜的時間一般是早上,所以這個光十字基本上可以確保在做禮拜的時間裡都有足夠的「亮度」,並且隨著太陽的角度變化,十字架也會位移和變動,一邊做禮拜,一邊還能欣賞這場光影秀,是怎樣的一種體驗呢?

當然,這個教堂內如果僅僅依靠十字架採光,是不足夠的。所以教堂右側設置了斜插的直板薄牆,它將光線反射滲透進教堂內;同時其實屋頂和立牆之間也設置了縫隙來透光。

懂得了這個小小的「光之教堂」的意義,我覺得稱呼安藤為「清水混凝土詩人」其實不夠貼切,他該是「光的詩人」。在我看來,他並不是如何設計一棟建築,而是如何用一個容器或工具,將「光」有意義地呈現給大家,也籍此,他所有的空間都有了與眾不同的意義。

我以為,不會再遇到能與之比肩的富有深意的宗教建築了。結果,呵呵,呵呵,TNND兩天之後我就發現自己錯了……安藤啊,安藤……

旅行tips:

乘坐JR東海道本線,在茨木站下車後搭乘近鐵巴士,到春日丘公園站下車。巴士每個小時才一班的樣子,做好心理準備……另外,為保證真的能進去看,還是最好去官網預約吧!

淡路島 / 本福寺水御堂

瞠目結舌

這是一座佛教寺廟,藏在淡路島上鳥不拉屎的地方,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抵達後,差點以為自己走錯了地。

👆好像一兩個小時才一班bus經過這裡,抓狂的我在路邊發呆。

👆谷歌地圖將我導向了這裡,村到不能再村的地方。我簡直懷疑人生,也不太敢相信安藤先生設計的佛教寺廟是藏在深山裡的嗎?

👆背著20公斤負重快爬到不行我的,再抬眼時,竹林裡長出一大片碎石鋪就的區域,碎石上迎面立著一整塊安藤忠雄籤名式的混凝土圍牆,天,真到了。

繞過這道3米高的直牆和另一道弧形圍牆的屏障後,就會進入了本福寺水御堂的入口—— 一個混凝土材質的橢圓形蓮花池。

不好意思,池子裡空無一物。後來買了一張明信片,才看到這座蓮花池漂浮著蓮葉時候應有的樣子。蓮花池的右下角,看見一個像倒三角形的紅色區域嗎?這是個什麼東西,我待會告訴你。

大門入口似乎就是這個蓮花池中央的那個通道 ,一通向地下的樓梯擺在面前。

疑問油然而生: 日本大部分見過的寺廟都是木質結構。至少寺廟的模樣,都應該是高高在上,有著類似的殿堂、門窗、亭榭、遊廊等等……而且,佛教在內的多數宗教建築大多是向上走﹐以表達宗教修養的提升和對佛主或對神的逐步接近。

而這座寺廟竟然是一個埋在地下的混凝土寺廟?!安藤先生是不是有點太……離經叛道?

這個疑問不是我才有。這座本福寺水御堂1989年擴建,委託安藤忠雄設計一座具有獨特象徵意義的佛教建築。

那時候安藤先生的光之教堂剛落成,體現出他對於宗教意義超乎常人的理解和洞察,估計這是本福寺找到他的重要原因之一。教堂我能理解,畢竟安藤先生花了十年時間週遊歐洲 ,他不可能不了解基督教對於歐洲的意義。

當安藤提出了修建地下佛堂的方案,遭到所有人都反對:佛堂怎麼能夠往地下走?這不是侮辱佛主嗎?

安藤解釋說,蓮花池靜謐聖潔,體現佛教「步步生蓮」本意,在蓮花池的包圍中慢慢拾階而下,進入廟宇﹐其實有洗滌心靈的含義,也是重回佛教原點之意。

人世間所有的人,通過這樣一個從地表走向地下的黑暗通道 ,就像是我們回到一個封閉的內在空間,思考人性 ,然後回歸內心的過程。


人總是要落到最低落、最黑暗的時候,才會有超脫生死的頓悟。

這番說法一出,寺院住持懇求安藤先生趕緊施工,實現這個偉大的設想。面對樓梯,我在想:蓮池之下,樓梯之下,是否真的能頓悟人生?


👆沿著樓梯走到底,光線從明到暗。右側嚴禁進入,是員工 通道 。左側,為進入佛堂的路線。門口擺著一個小桌子,桌上放一盒子,寫著自覺供奉400日元香油錢。

原來這地下,有一層4米高的弧形圍牆,紅色木質結構,造型像是一塊塊長長的木板圍成的木桶。 通道 入口寫著「土足嚴禁」,還放著一個鞋拔,看懂了,要脫鞋進入。

若不是安裝了地燈, 通道裡視線會更加昏暗。但紅色的光線已經跟外頭的世界截然不同。弧形通道看不到盡頭,又是一種安藤籤名式的「 通道誘惑」,它在預熱來客的情緒,勾起人們的好奇,讓人禁不住想像黑暗的盡頭是什麼在等待。

當我覺得走到最黑暗的地方,再邁兩步,就會發現眼前又越來越亮,然後右側就出現了圓形的大殿,紅光撲面而來。

這圓形大殿象徵生生世世﹐循環不息的輪迴,而大殿的方框屏風則悉數採用 日本傳統建築裡的方柱造型。佛祖像背後是通過窗欞射入大殿的光線,整個空間就此被紅光籠罩,恍如佛光四射,令人震撼。

磕頭,許願。更多的規矩不太懂,於是只好安靜觀察大殿的細節。大殿裡有護身符和經書之類的物品可請,寫上了數額,自覺投放。請了四本經書隨身帶走。

從大殿出來繼續往前,就會抵達大殿的後部。這時候就會看到大殿紅光四射的光源從何而來。原來最外層的混凝土圍牆開了一個大口,安裝著巨大的窗欞。

還記得我上面明信片裡提到的那個右下角的紅色區域嗎?那就是下面這個開口所處的位置,窗欞外是一個採光井,這樣光線就能透過窗欞,化身成為照亮大殿的柔和的「佛光」,構思是不是妙到毫顛了?

走到這裡,內心已經激動得走不動了,盤腿坐下來,好好地思考一下人生。在這靜到深處之時,乃是廣闊的虛無,是見過天見過地然後見自己。

通過這樣如鳳凰涅槃般的紅色,再走出來的時候,抬頭一看樓梯之上,狹窄的混凝土世界頂上是一片天空在等待自己——象徵著新的天地在接納自己的重生。

這一進一出﹐意味著當我們從煩囂亂世踏入地下,深入到最黑暗的低處,才能明了貪嗔痴的虛幻,見心見性,置之死地而後生,最後方可能重見天日。

放下,淨化,死亡和重生,這就是本福寺水御堂全部的意義。足以震撼掉宇宙觀的意義……

以為「光之教堂」已經飽含安藤先生最極致的宗教寓意,結果他用這座小小的寺廟再次告訴我一件事:永遠不要用世俗的眼光預測他的極限。所以,對他在北海道的大頭佛作品也很期待,希望某日能拜訪。

旅行tips:

日本〒656-2305 Hyōgo-ken, Awaji-shi, Ura, 1310。谷歌上的公交導航都在此都不太準確了……而梁叔忘記了當時的公交車線路。所以,自求多福吧。

淡路島 / 託託海風酒店

bonus

淡路島是日本瀨戶內海裡的一個獨立島嶼,跟南北大陸的聯結就靠兩座大橋,基本意思是——特別偏僻。如果不是因為要來淡路島看本福寺水御堂和夢舞臺,我不會選中這裡,而且如果不是因為booking上當時沒有其他選擇,我也不會入住它家。

先坐JR,再換大巴,再換島上並不多見的計程車,才能抵達這個面海臨山的酒店——差點以為是黑店。但命運的玩笑砸過來時,真的措手不及。看,我背著包站在酒店門口時,看到了什麼:

長著一副標準「安藤忠雄」臉的清水混凝土建築!


緩過神來,才慢慢發現這的確是安藤先生設計的酒店。於是,它成了此次朝聖背包行的bonus,亦是驚喜吧。

👆截自安藤忠雄作品全集。

依山而建,本來難度就不小,但用不同高低位置的獨立樓體降低了一棟主建築的麻煩。而且從高位往低位走,借用的是長長的電梯。每個角度都能看到瀨戶內海的美景,靜謐舒適。

雖然不是面對西面的海,但日落後的天色染映了藍色的海,靜美到讓人忘記呼吸。

PS, 講點建築外的題外話。因為這個酒店,雀躍了半天。但豈料到最後被它折磨得也是茅臺級別的醉:

一,若沒有提前在酒店預訂餐飲,是不能臨時去餐廳就餐的,我猜是人太少吃任何一點東西都需提前備餐……

二,這荒郊野嶺的山上,沒有任何餐廳和便利店可言,更沒有公共運輸。最後酒店幫忙叫車送我到附近山下隨便一村裡吃了家唯一開門的拉麵館。吃完後發現根本沒車能回酒店!於是在伸手不見五指的荒蕪山路上,爬了半個多小時回去,一路走得是寒毛聳立。

👆這是爬山回酒店前最後一盞路燈,之後,全黑


三,酒店晚上一個人都沒有,前臺都沒人。出房間,去樓下泡溫泉,蒸桑拿,全程無人。短短一晚,腦海裡的驚悚故事劇本都想像了無數個。快入睡前忽然床頭那個寂靜的電話響了,響聲在房間裡迴蕩,嚇我一跳。差點不敢接。前臺來電跟我確認明早不需要早餐……

所以,這才是bonus,好的壞的,都給你,如此留下恆久的記憶。

其實此行還看了大山崎美術館其他幾個作品,但個人認為不夠典型,可以忽略不談。

日本各地遍布不少安藤的作品,也可見其勤奮。但生意越做越大,手下的人越來越多,反而慢慢淡化了他成名的清水混凝土風格。

的確,時代的審美和材料的偏好都在進化,建築同理,成名的絕技未必能保障自己後來武林霸主的地位,安藤忠雄自然也要跟隨潮流而成長與變化;其次,77歲的他只是一個金字招牌,即便親力親為仍舊是他的作風,但很多動作我相信都是由工作室裡的其他設計師完成。

關鍵一點,我之前也只懂得從「清水混凝土詩人」的角度去理解他,因為當時沒有親自到他的建築前參悟過。

就像看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的溼壁畫,就得在壁畫所在的教堂環境下觀看,任何一個將壁畫挪到美術館裡的做法,都削弱了畫的整體意義和效果。

同理,安藤「清水混凝土」的建築理念,的確只有去日本國內觀看,才能體味那原汁原味的內涵。

但他遠遠不是這個頭銜所束縛的人,他是「光的詩人」,他有著永遠出奇制勝的思路,材質只是一個膚淺的方面,最終他只是「利用最基本的幾何形式,就改變了光的形式,為個體建築創造出豐富多彩的微觀世界。」——這是普利茲克評委會對他的評價。 

最後一點感悟,就是安藤第一品的好作品,絕對不是他做的各種商業類型的公共建築項目,而是那些小而精、帶有濃烈宗教意味的建築。不信教的他,以匪夷所思的創意,讓經手的宗教建築都成為可傳世的絕品。

只有在這種建築類型裡,似乎才看到先生一生所求,是完美的極簡主義,是一氣呵成畫出來的一個乾淨的圓。除了宗教建築,還有就是他做的很多私人住宅項目,也是個個驚人的美。

所以你還問我為何喜歡他嗎?

嗯,其實我只是單純喜歡9月13日出生的人而已。

🎫

推薦使用

01. 「ICOCA卡」

可搭乘JR、地鐵、私鐵、巴士等交通工具。

02. 「關西週遊券」

無限制搭乘關西城市內各種交通工具!

03. 「JR PASS 全日本鐵路通票」

全日本城市都能去!無限搭乘!


——

KLOOK客路旅行出品

攝影 / 撰稿:荒梁

編輯:Carmen

「跟著我們玩點不一樣的」

相關焦點

  • 永遠的「清水混凝土詩人」——安藤忠雄
    "我經常自問,為什麼西方人會對我們的作品感興趣,一切都是同樣的,西方面臨的問題和我們的感覺具有某種共同性。也許我的作品對那些追尋人性、文明、文化與自然之間新型關聯可能性的人們提供了某種刺激。"臨近高中畢業的安藤忠雄突然意識到在拳擊一道上他或許有天賦,但是這種天賦並不夠多,不足以成為自己未來的支柱。——有人說:「當年安藤忠雄在萬神廟看了一天太陽的影子,就從職業拳擊手變成了建築師。」而安藤忠雄自己說:「那是因為,當時的我一無所有。拳擊打得失敗,卻對建築充滿業餘的興趣。如果那個時候我擁有某種其他手藝的話,也許就很難接觸新的事物了,我只會全身心地投入到已有的技能上。
  • 安藤忠雄 | 用清水混凝土為上海寫了幾首詩
    在前兩日接到有關「安藤忠雄在上海的建築作品」選題時,我表面水平如鏡,內心卻蠢蠢欲動著。本就熱愛,故為其創作,又何樂而不為。城讀改版後的首篇,我們沉浸式地探索了安藤先生在上海著名的兩大建築作品,為大家「奉上」一抹絕佳的城市建築之美,用特殊的光影感和空間感傳遞日式美學,傳遞這位「鋼筋水凝土詩人」心中的愛和藝術。徜徉其中,也願你能歡喜。
  • 上海保利大劇院設計者——「混凝土詩人」安藤忠雄演講會
    這不僅僅是一場建築藝術的呈現,更是安藤忠雄這位混凝土詩人對於人生夢想追求的詮釋。在中國,安藤忠雄以其獨特的建築理念和傳奇的人生經歷獲得了眾多支持,他的作品遍布全國各地,上海保利大劇院就是他近年的又一巔峰巨作。上海保利大劇院是安藤忠雄文化作品中體量最大的一個項目,同時也是中國首座水景劇院。既傳承了他的建築理念,也充分體現了建築與自然的和諧之美。
  • 【AT】安藤忠雄用3.6萬方清水混凝土,打造上海最大的劇院!
    安藤忠雄在中國應該是知名度最高的日本建築大師,他的清水混凝土讓很多人為之傾倒。儘管這個方案做的如此精彩,但要成就這樣一個經典作品,遠遠不是靠畫圖就可以解決的,施工才是真正的難點。安藤忠雄是眾所周知的清水混凝土大師,他的建築一向是以清水混凝土而著名,在他的作品中往往大量的採用這種材料,所以他的方案往往給人非常冷峻的感覺。
  • 「安藤忠雄藝術空間」將在這裡建成!閔行這個昔日混凝土廠,未來將...
    落日餘暉泛著澱浦河的波光,散發出獨特的城市魅力……站在閔行區梅隴鎮羅陽路869號,你既可以看到其前身天利混凝土廠的歷史,更可以期待其未來華麗的轉型!今天(12月27日),天利地塊升級轉型項目「品域·上高地」正式發布,未來這裡將打造成融合科技、文化、藝術創意為一體的商業園區,「安藤忠雄藝術空間」也將在此建成。據了解,該項目將於2021年1月4日正式啟動開工,預計2022年竣工,該項目致力以「建築文化新高地、產業生態新高地、品質生活新高地」三大高地,打造上海城市更新新典範。
  • 初識 日本國寶級建築師—安藤忠雄
    一首歌,一段MV,讓越來越多的人關注這座教堂,特別是設計師安藤忠雄。然而,位於北海道星野度假村的水之教堂僅是安藤忠雄無數傑作的其中之一。教堂是用安藤忠雄最擅長的清水混凝土建造而成,於1989年完工。初次進入這個教堂可能會覺得有些奇怪,完全找不到一般教堂多處擺放的十字架。但仔細看看就會發現,祭壇後方的一整面牆被挖出了一個巨大的十字架形狀空隙,當光透過縫隙照進來的時候,光之十字架便呈現在教徒的面前。教堂內的桌椅都被塗成了暗色,使得「光」這一要素得到了更極致的體現。
  • 致敬 | 安藤忠雄:全球19個建築作品集合(1976—2016)
    成就了建築史上的一個傳奇被稱為「清水混凝土詩人」水御堂設計:安藤忠雄真言宗本福寺水御堂,位於日本兵庫縣南部淡路島,建於1991年,是由日本當代建築鬼才安藤忠雄設計的鋼筋混凝土建築,1991年竣工,並榮獲第34屆建築業協會獎
  • 致敬 安藤忠雄:全球19個作品集合(1976—2016)
    全靠自學成才開創自己的風格流派獲得建築界的諾貝爾——普裡茲克獎成就了建築史上的一個傳奇被稱為「清水混凝土詩人」>住吉的長屋,1976在住吉的聯排別墅(1976),是安藤忠雄建造的第一座房子,是他最好的設計之一。
  • 【花海】安藤忠雄:坐落於花海中的頭大佛
    只因為這是建築大師安藤忠雄的最新作品?「看上去只是個白房子啊?」不,往下看,這個「白房子」才沒有你想得那麼簡單!如果攝像機拉高了拍,你會發現,巨大的花壇中出現了半個遮面的佛頭,建築完工的時候,安藤忠雄一個人站在佛像前凝望了幾刻鐘。就如墓地主人當初所設想的,這個祭奠生靈的地方現在成了神聖和光明的代表。安藤忠雄叫這個建築頭大佛。在安藤忠雄之前,大概從來沒人想過佛可以這樣存在,然而對於安藤忠雄來說,他生來就是為了打破規則的。頭大佛並不是第一個。
  • 沒文化的野生建築大師安藤忠雄
    安藤忠雄,沒錯吧?我有個朋友的男票是安藤忠雄的死忠粉,特地問她結婚後房子能不能接受裝成清水混凝土的樣式,朋友翻了個白眼跟他說:你可以弄個單間刷成那樣。安藤忠雄,年輕時有點文藝氣質安藤忠雄有個孿生弟弟,兩歲的時候,父母決定將他們分開撫養,弟弟跟隨父母成長,最終成為一名商人,而他則與外公、外婆同住。
  • 安藤忠雄教堂三部曲——光之教堂
    光之教堂絕對是日本建築大師安藤忠雄教堂系列設計中的巔峰之作, 其他兩座教堂遠離塵囂,位於風景宜人的山中,而光之教堂建造在城郊的住宅區,是一座老教堂的擴建工程,遠遠比不上另外兩座教堂得天獨厚的環境,但正是在這些諸多約束下,安藤忠雄創造出了另外兩座教堂難以企及的藝術效果。
  • 日本建築教父「安藤忠雄」全國首展空降BFC,快來朝聖!
    不管你關不關注建築,但肯定或多或少有聽到過「安藤忠雄」這個名字,他的作品遍布全世界,到哪裡都能打造出頂流地標建築。從我們熟悉的上海保利大劇院、震旦博物館、光的空間(新華書店&明珠美術館)到北海道的「水之教堂」、大阪的「光之教堂」、「住吉的長屋」....他以裸露的清水混凝土獨樹一幟,開創自己的風格流派,對光影巧妙運用,令人震撼。
  • 安藤忠雄作品全集:1975至今
    Dimensions: 23.5 x 5.7 x 29.2 cm Shipping Weight: 3.4 Kg 淘寶 MEid1tmC2Gz 微店 這本全新的安藤忠雄作品概覽涵蓋了他從
  • 在廣東順德,安藤忠雄設計了一座美術館
    這位於1995年獲得普利茲克獎的日本建築師,以對清水混凝土材質的使用、乾脆凝練的現代主義風格,以及對建築與環境空間關係的重視著稱。他也是目前活躍在全球建築界中設計美術館數量最多的一位建築師。安藤忠雄為順德設計一座美術館的決定多少令人有些驚訝,順德的很多頭銜——粵劇發源地、世界美食之都、中國家電之都——都與當代藝術無甚關聯。
  • 深入探訪安藤忠雄作品+三年一次的藝術祭
    大阪是安藤忠雄的故鄉他的清水混凝土與光給我們帶來了一個個震撼的建築作品
  • 安藤忠雄大展現場報導,在東京相遇「光之教堂」
    不管是生平經歷還是作品風格都太過於特別:作品幾乎全由混凝土構築,成為建築家前是個為了能吃飽飯而站上拳擊臺的拳擊手。自學建築後開了個人工作室,卻幾乎沒有生意,天天在大阪喝酒澆愁,結果酒友是當年三得利啤酒的董事長,邀請他設計了大阪的三得利美術館……世界上大抵不會有第二個這樣走「非精英路線」的建築家。
  • 一周藝術人物|安藤忠雄新作「換妝」,吳濱獲國際設計師大獎
    法國巴黎 | 建築師安藤忠雄巴黎新作揭幕,舊證券交易所變身私人博物館安藤忠雄日本建築大師安藤忠雄近日又迎來新作揭幕了。改造團隊除了安藤忠雄,還有法國國家遺產總建築師Pierre-Antoine Gatier、NeM architectes、Marca Architects 以及 「鬼才設計師」Ronan&Erwan Bouroullec 兄弟。據悉,整個項目前後共耗資1.7億美金,修繕與改造面積達11000平方米。整個計劃不但要保護建築的歷史完整性,而且對建築的全部改造,都必須是可復原的。
  • 菜鳥驛站,離我們越來越遠了
    所以更喜歡多花幾塊錢從京東購買或者指定順豐快遞,因為可以送貨上門啊!商業的本質是服務,只有把用戶服務好了,這家公司才能體現他的服務價值!菜鳥驛站到底怎麼了?完全不管客戶的體驗嗎?感覺離我們越來越遠!菜鳥聯盟的初衷是什麼?
  • 董卿離春晚越來越遠,謝娜卻越來越近
    可以說,如今的董卿離春晚越來越遠,此時,再讓一位離春晚越來越遠的主持人去主持「我要上春晚」,屬於趕鴨子上架,即使優雅大方的董卿很符合央視的氣質,但再主持這類節目已經不是「兩情相悅」,還會投入嗎?當董卿離春晚越來越遠,就有人離春晚越來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