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追求訪首都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2020-12-23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王雅婧

問: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始終堅持的根本宗旨,從「一五」到「十四五」,「人民」二字貫穿始終。如何理解「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對於新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意義?

韓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黨和國家在經濟社會發展中長期堅持的根本原則,是我們黨始終不變的根本立場、執政理念和價值取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根本目的就是為了讓人民過上好日子,無論面臨多大挑戰和壓力,無論付出多大犧牲和代價,這一點都始終不渝、毫不動搖。」

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主義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體,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發展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面臨的國內外環境正在發生深刻複雜變化,但始終不變的是人民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主體地位。無論遇到任何困難和挑戰,只要有人民支持和參與,就沒有越不過的坎,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只有緊緊依靠全國各族人民的力量,激發全體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才能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才能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更多新成就。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能夠凝聚起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力量,形成治國理政的強大合力。隨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人民對美好生活有了更多期待和嚮往,這對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意味著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這就全面回應了人民群眾的訴求和期盼,進而也能夠更好地調動廣大人民群眾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

問:為什麼說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建議》充分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韓華:首先,《建議》起草過程充分聽取民意。堅持發揚民主、開門問策、集思廣益是建議稿起草的重要特點。整個過程聽取專家和基層建議,深入地方調研,把加強頂層設計和堅持問計於民統一起來,鼓勵廣大人民群眾和社會各界以各種方式建言獻策,社會期盼、群眾智慧、專家意見、基層經驗被充分吸收到規劃編制中來。今年8月,「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開展網上徵求意見,廣大人民群眾踴躍參與,留言100多萬條,有關方面從中整理出1000餘條建議。

其次,《建議》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確定為我國「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的重要原則,強調「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強調「保障人民依法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強調「激發全體人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強調「更好發揮中央、地方和各方面積極性」,強調「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廣泛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形成推動發展的強大合力」。《建議》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把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作為根本目的,明確回答了新時代新階段發展為了誰、發展依靠誰、發展成果由誰共享這個根本問題。

問:《建議》把「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作為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之一。如何理解和把握這一提法的深刻內涵?

韓華:首先,人民生活更加美好是適應新發展階段的現實要求。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黨的奮鬥目標。「十四五」時期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也相應提高。《建議》緊緊抓住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回應人民群眾訴求和期盼,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貫穿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明確了「十四五」時期「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的目標任務。

人的全面發展是契合新發展格局的構建需要。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徵程上,我們黨始終把推動人的全面發展作為自己的奮鬥目標。新發展格局是對「十四五」和未來更長時期我國經濟發展戰略、路徑作出的重大調整完善,是著眼於我國長遠發展和長治久安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是相互促進的,《建議》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提出了一系列新部署新要求。

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體現了新發展理念的發展要求。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人民群眾的共同期盼。我們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歸根結底是要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向著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不懈努力,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把脫貧攻堅作為重中之重,使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這就是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一項重大舉措。當前,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較大,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項長期任務,但隨著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我們必須把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腳踏實地,久久為功,向著這個目標更加積極有為地進行努力。為此,《建議》在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中提出「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在改善人民生活品質部分突出強調了「紮實推動共同富裕」,提出了一些重要要求和重大舉措。

問:推動「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應如何激發全體人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韓華:要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落到實處,為激發全體人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提供堅實基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是一個抽象的、玄奧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止步於思想環節,而要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各個環節。這要求我們要在認識上到位,行動上自覺,讓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落地生根。在保持經濟增長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問題,不斷增強人民群眾對黨的信任。

要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激發全體人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提供動力。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在不斷提升,經濟社會發展向著不斷滿足人民更高需求的方向邁進。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後,人民對於美好生活需要的內容和層次不斷地豐富,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能夠有效激發人民投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當前,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促進社會公平,增進民生福祉,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形成追求美好生活的社會合力。

相關焦點

  •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和價值取向
    作為黨員幹部研讀《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就要學習近平總書記以人民為中心、人民至上的執政理念、執政宗旨和一心為人民的崇高人生追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和價值取向,踐行黨的初心和使命,踐行黨的根本宗旨,永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為人民謀利益、謀幸福。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以人民為中心:中國共產黨執政價值取向與...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作者:齊衛平 東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特聘教授,華東師範大學終身教授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創新治國理政實踐的重大理論成果,它既是對中國共產黨思想傳統的繼承
  •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
    人民群眾是我們黨的力量源泉,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立場,黨員幹部必須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終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始終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在十九屆中央紀委四次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以優良作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牢牢堅守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對於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 湖南師範大學音樂學院「長沙彈詞」非遺研究中心正式成立
    9月18日下午,「長沙彈詞」非遺研究中心揭牌儀式在湖南師範大學音樂學院德樂樓順利舉行。湖南省文旅廳副廳長張帆,湖南師範大學副校長周俊武,原副校級督導、關工委常務副主任徐書華,湖南師範大學音樂學院院長廖勇、黨委書記羅嶸、瀟湘學者大兵出席儀式。儀式由羅嶸主持。  出席嘉賓共同揭牌,併合影留念。
  • 「長沙彈詞」非遺研究中心在湖南師範大學音樂學院成立了
    「長沙彈詞」非遺研究中心在湖南師範大學音樂學院正式成立。紅網時刻長沙9月19日訊(通訊員 董飛 李曉峰 記者 賀衛玲)長沙彈詞曾是老長沙酒肆茶樓、橋邊柳下最常見的一道風景,也是傳播湖湘民俗文化最地道的一種藝術形式。
  • 以人民為中心是唯物史觀的本質體現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就要始終堅持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堅持一切為了人民,堅持把黨的群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的全部活動之中。一、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在漫長的中華民族發展史中,中國人民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創造了燦爛輝煌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鑄造了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
  • 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科學性
    抱著為將來進一步研究哲學打下自然科學基礎的目的,他於1942年考入西南聯大物理系,第二年轉入哲學系,但仍繼續選讀一些自然科學的基礎課程,並堅持學完了高等微積分。在哲學系,他學的主要是西方哲學。再度接觸到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在1946年北京大學復校以後。北大轟轟烈烈的民主運動是在中共地下黨的領導下進行的,地下黨通過辦讀書會宣傳馬克思主義。
  • 「2020•學術前沿論壇」在北京師範大學舉行
    習近平總書記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論述,對我們正確把握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更好堅持和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揚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具有重要指導意義。本屆論壇延續了上屆論壇關於美好生活的價值追求,聚焦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從多學科、多領域、多角度共同探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社會治理創新的諸多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
  • 「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傳承與發展——紀念恩格斯誕辰200周年學術...
    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吉林大學、復旦大學、中山大學、廈門大學、華南理工大學、首都師範大學、華南師範大學,《哲學研究》《東北師大學報》《學術研究》雜誌社以及人民出版社的30餘位專家學者圍繞「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形成的存在語境」「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傳承的實踐原則」「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發展的內在邏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創新的思想智慧」等問題展開深入討論。
  • 成都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正式成立
    成都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楊曉陽,成都市教育局黨組成員、市委教育工委副書記何榮,成都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姚凱,四川省高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教研會會長、西南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唐曉勇,四川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陳馳、四川省社科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常務副院長曾敏、成都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蔣家勝等出席大會。
  • ...華南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胡國勝教授為華僑城中學上黨課
    學校邀請華南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教授,廣東黨的建設研究院副院長,法學博士胡國勝教授為深圳市華僑城中學黨員解讀《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胡國勝教授打破了傳統黨課的古板形式,以獨到的見解、深入淺出的講述方式和睿智詼諧的語言風格,給予了該校黨員深刻的思想啟迪。
  • 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創新發展貢獻中國智慧:
    編者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共產黨人要把讀馬克思主義經典、悟馬克思主義原理當作一種生活習慣、當作一種精神追求,用經典涵養正氣、淬鍊思想、升華境界、指導實踐。為進一步推動形成讀經典、學理論、強素質、作表率的濃厚氛圍,2020年中央和國家機關「強素質·作表率」讀書活動以「重溫馬克思主義經典,深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為主題,將邀請一系列國內權威專家,導讀《共產黨宣言》《德意志意識形態》《資本論》《國家與革命》等經典著作。
  • 「心有所信 方能行遠—全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論壇」在復旦大學召開
    胡勁軍表示,自2001年起,上海在國內率先創立「部校共建新聞學院」模式,上海市委宣傳部與復旦大學籤署了共建復旦新聞學院的協議,二十年來的事實證明,在新聞學院中大力開展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研究與教育,同時積極促成學界與業界的對話,對於我們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和價值取向,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 首屆世界馬克思主義大會 薩米爾·阿明:無法繞開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
    在開幕式後的主旨演講中,北京大學中國道路與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協同創新中心主任顧海良向與會學者發出倡議:「要營造一批國際馬克思主義理論學術交流、學術互鑑、學術分享的平臺,在中國鑄就國際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高地,推動國際馬克思主義學術界更加了解中國化馬克思主義。」
  • 「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和時代價值研究」課題開題論證會舉辦
    本報北京6月10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楊寶光)今天,共青團中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在中央團校召開了「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和時代價值研究」課題開題論證會。團中央書記處書記徐曉出席會議並講話。
  •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回答了為什麼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什麼樣的生態文明、怎樣建設生態文明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推動生態環境保護髮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在此進程中,一條重要的經驗就是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積極回應人民群眾所想、所盼、所急,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
  • 東亞區域史學術研討會暨首都師範大學東亞歷史研究中心成立儀式在京召開
    11月14日,由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主辦、首都師範大學東亞歷史研究中心承辦的「東亞區域史學術研討會暨東亞歷史研究中心成立儀式」在京召開。研討會由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副院長姚百慧主持。首都師範大學副校長楊志成、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黨委書記董增剛、中國歷史研究院世界歷史研究所所長汪朝光、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所長楊伯江、中國歷史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長金以林等分别致辭。
  • 馬克思主義國際政治經濟學的理論特徵與當代價值
    儘管這並不意味著後發展地區人民的社會狀況能夠馬上達到與發達國家人民相同的水平,而且前者難以避免地出現對後者在不同程度上的依附現象,但畢竟為當地社會的發展打下了社會基礎。作為一切發展為了人民的社會主義國家,中國並不單純地追求國家權力和民族利益,而是更加注重全人類的共同發展。中國的實力越強大,在國際生產體系中所處的位置越優越,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同時,也就越能夠向世界各國提供普惠的福利,有力地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理想的實現。
  • 首都師範大學科德學院國際文化學院成功舉行金課建設研討會
    2020年12月23日上午,首都師範大學科德學院國際文化學院全體教師在1706召開金課建設主題研討會。出席此次會議的學校領導有科德學院副校長周瑛,教務處處長曹洽以及教學督導袁景華教授。會議由國文學院邱珂書記主持。邱珂書記簡明扼要地介紹了此次會議的召開目的及會議流程。
  • 【院校庫】首都師範大學全日制MTA為全脫產學習
    首都師範大學MTA項目介紹項目介紹首都師範大學,是國家「雙一流」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首都師範大學資源環境與旅遊學院始建於1954年的地理專業,1957年建立地理系,2001年7月正式更名為資源環境與旅遊學院。下設地理系、旅遊系、地理信息系、遙感科學與技術系、環境系,擁有9個地學類國家級、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辦學六十多年來,學院培養各級各類人才7000餘人,分布在首都的各條戰線上,成為各行業的骨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