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出
1. 「生孩子,養孩子,比在辦公室操勞一百倍」
前幾天,麗江華坪女高校長張桂梅接受採訪時說的一段話引起了網友熱議。
大致內容是,這位身患23種疾病,拿命奔走,在貧困山區辦起免費女子高中的「燃燈校長」,批評她的一位學生不該當全職太太。
那位女學生畢業後,「領她的娃娃和她的老公,抱著一大堆錢,回學校捐款。」然而張校長卻不接受她的捐款,讓她「滾出去」。
因為辛苦供養她、教育她的學校和老師,不願意看到她最後的結局只是嫁給了一個男人,而沒有通過自己的工作和努力去生活。
張桂梅
一石激起千層浪。一些網友認為,張校長喊話的對象是她的學生,在那樣的教育環境中千辛萬苦拼搏出來的女性,的確不該去做全職太太;另一些網友則認為,全職太太也在參與社會勞動,也在做著自己的貢獻,並不都是靠著男性吃喝的寄生蟲,真正要解決的是社會如何認定全職太太的這個「職」。這個問題可能更需要辯證地去看待「所謂對錯」。
但這個事情讓我想起暑假裡在小區認識的一些寶媽,她們中有好幾位都是全職太太,她們說得最多的,就是特別想出去工作,一點都不想生了孩子就接著養孩子,她們太想「復出」了,可就是沒人幫著帶孩子,對保姆又不能完全放心,只好自己做出犧牲。
而其他有工作的寶媽回答得最多的,就是又拼命工作又操心孩子就是「慢性自殺」,復出還是要謹慎。
產後要不要復出、如何復出,成了女人們永恆的命題。
2.再光鮮亮麗的女人,產後復出都要「扒層皮」
前些日子,章子怡在一個時尚品牌活動中亮相。從元月份生了二寶後,她幾乎是給了自己十個月的假期。這也算是她生完二胎後的首次公開露面。活動現場她十分開心,笑容滿面。可這次「產後復出」卻因為幾張沒有精修的生圖,遭到了網友群嘲。
有網友說,從照片上看起來,章子怡真的是老了,原本就瘦削的臉更瘦了,腳上的青筋和血管都是突兀的,髮際線也後退了不少。也有網友心疼地說,看了這幾張照片,才想起心中的女神已經41歲了。
章子怡
41歲,生了兩個孩子,身材沒走樣,氣質沒掉隊,審美還在線,這樣的完美女人產後復出,居然還要遭群嘲?身邊許多寶媽,都說這個熱搜讓她們一陣心塞。
又想起今年備受爭議的熱綜《中餐廳4》,同樣是生完寶寶亮相的趙麗穎,從前也算是娛樂圈勞模,用實力積攢了很多口碑,但這一次回歸,卻被一些網友diss她幹活懶,狀態不好,甚至還說動不動就拿腰疼需要休息當幌子。
可眼尖的網友在鏡頭轉到她臥室時,一眼就看到了她床上在角落的骨盆矯正器,小小的一個機器,刺痛了無數寶媽的心,產後的腰酸背痛、臀部下垂,一個小機器其實很難解決。
骨盆矯正器
胎兒在發育和分娩的過程中,都會對母體的骨盆造成極度的拉扯,使得寶媽在產後骨盆擴大鬆弛。所以產後的女人,腰酸背痛是常有的事,有時甚至還影響內臟功能。
從楊冪、佟麗婭、baby產後火速瘦身,到劉詩詩、趙麗穎、唐嫣等女明星生兒育女後的復出,人們好像都在評論,沒有成功回到產前狀態的女明星是沒有前途的。
當然,女明星們有她們自己的前途和桂冠需要悉心維護。而我們普通女性,為了不與社會脫節,為了成為孩子自立的榜樣,為了在職場中獲取價值感,為了家裡的現金流永不被拉垮,千般打算和萬般無奈之下,需要通過外表的恢復來向周遭的環境宣示:我們的身份也已經恢復了。
這是一條荊棘叢生的產後復出之路。生完孩子的你我也是。
3.生孩子之後,我曾以為我要完蛋了
老二快一歲的時候,有一天我尿褲子了。
那天晚上她肚子不舒服,總是翻滾著趴著睡,後來就乾脆哭醒了,要人抱著才能睡。
白天上班,晚上抱著孩子睡不能平躺,當時我確實感覺很疲憊。
後來終於輕輕把她放到床上拍睡著後,我感覺有點尿意,想著給她蓋好了被子就去趟衛生間。
可就在那一瞬間,我突然感覺到一股熱流順著褲腿流了下來,我腦子裡冒出了一個念頭:我完蛋了。
我要完蛋了
我居然尿褲子了!?我才三十出頭,我就小便失禁了嗎?
挪到衛生間,像木頭一樣換了褲子,心都是顫抖的。從前一直看產後盆底肌恢復和漏尿、遺尿的科普,我以為那都是極嚴重的時候才會有的狀況,從沒想過有一天自己就會遭遇。
我想起閨蜜之前說的,她生完孩子半年後,某一天工作開會時打了一個噴嚏,結果居然有一點尿迸了出來。她當時又尷尬又恐懼,她以為自己能調節好孩子的奶水和作息,能安排好自己離家期間孩子的生活,就可以像從前一樣「復工」了,但那一刻她才意識到,自己根本就沒有去評估身體狀況是否適合「復工」。
而身邊還有更多的女性,她們在產後疾病困擾的同時,還要面對懷孕、生產、哺乳所造成的身材走樣、膚質變差、脫髮掉發……
所有這些,都讓我們開始質疑:我是誰?我還是不是存在?我還能不能像以前一樣?
4.我們根本就不是從前那個女人
更可怕的是,「復出」並不是產後的全部。
因為,當一個女人生了孩子之後再次回到工作單位、回到社會大環境中,她根本就不再是原來的她,她不是原來的那個員工,她不是重新出來工作。當然,她也更不只是一個嬰兒的母親。
她是一個「需要做好母親的員工」以及一個「需要做好員工的母親」。
作為母親,有多少女性都是在陪孩子熬過夜晚的急診之後頂著熬腫哭紅的眼睛再去上班。我們也是頭一回做孩子的媽媽,也不知道頭孢會不會過敏,打針會不會掙扎出針頭,我們對孩子的哭鬧束手無策,還要忍受排著長隊的人們罵罵咧咧。我們要兼顧好白天的工作,也許單位正是最忙的考核期,我們還要留心在家照顧孩子的公婆、爸媽的信息,就怕收到一條信息,問孩子又發燒咳嗽了應該怎麼辦……
羨慕
又有多少媽媽,每天晚上餵三五次夜奶,早上七點繼續爬起來上班,而且依然要像她的男同事那樣,為了一份講話稿而顧不上吃午飯……
這時的我們,不叫「復出」,因為我們早就成了另一個女人。而我們,也實在不必拿從前的標準去為難自己。
5.復出,為什麼這麼難
和身邊的寶媽們交流了一下,發現在產假接近結束的時候,其實大家都很矛盾:
一方面,我們很想讓生活「重啟」,想回到同事中間,想一整天都不用餵奶,想在屬於自己的舞臺上再大放光彩,甚至還想向別人證明自己變得更能幹了;
可另一方面,我們又牽掛家中的那個小嬰兒,想著他一天都不能吃到隨時供應的新鮮母乳,就突然比那個小嬰兒還要失落。
小嬰兒
更難過的是,很多新手母親都為自己對孩子的不耐煩、為自己急於離開孩子而產生了深深的愧疚。因為她們想離開家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要離開自己被嬰兒吞噬的焦慮。這種愧疚和掙扎,也讓「復出」變得十分複雜和煎熬。
復出,為什麼這麼難呢?溫尼科特在《嬰兒與母親》的開篇就講,女性在懷孕後,直到生了孩子之後的好幾個月,都要經歷一個特殊的時期。
對於女性來說,在這個時期,很大程度上她就是嬰兒,嬰兒就是她。而且在嬰兒看來,除了他們自己,其他什麼都不存在,所以母親就是他們的一部分。
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時刻。我們很多媽媽都有體會,比如我們就是會比其他人懂得嬰兒是需要被抱起還是需要被放下,需要單獨待著還是需要被翻個身。這些從來沒人教過我們。
母親
也就在這種時刻,我們和孩子兩個實際上不同的人會感受「一體感」。而所有這些細微的東西,都能幫助我們的孩子逐步開始面對世界。這個時期,我們高度專注於孩子和對孩子的照料,我們的自我也在支持孩子的自我。
這就使得,我們一度很難再次抽離出真正的「自我」,去面對世界。所以,產後復出這條路就異常艱難。
我們看上去充滿活力又疲憊,也許正是因為,產後的我們才是那個「第一次」面對新世界的嬰兒。
6.我們該怎麼復出?
當然,我們不需要過度焦慮,也不需要吸引外界對女性的同情,更不是去勸女性不生孩子。至於要不要去做全職太太,更加不是一種道德評判。我們只是需要知道,該怎麼才能更好一點:
復出也是孩子的復出。在自我的抽離這件事上,我們的離開其實很多時候就是因為孩子也已經逐漸開始擁有了自己的世界,他們已經知道,媽媽不是自己的一部分,媽媽離開一下,很快還會出現。這時候,是孩子面對整個世界的復出。而媽媽們對此不需要那麼多的心理負擔。
復出需要做很多的準備,但這些準備可能大多都要做在生孩子之前,甚至是懷孕之前,而不是在真正做母親之後再去籌備復出。而這個準備,不僅僅是職場的儲備,更是社會關係的儲備。比如和自己的老公、公婆或者父母的關係,他們能否成為助手和幫手,都會影響到我們的復出。
母親
產後復出並不是去做原來的自己,全職太太也可以有自己的復出。
聽過很多來訪者講,懷孕和生育對自己來說更多的是被限制。但事實上,感受到被限制是因為我們一直在和過去的自己比較,而不是放眼去開發在這個新身份之下我們究竟應該去做什麼。
就比如,與其覺得自己瘦不回原來了,不如想想在目前的狀態下,怎麼穿得更美。對於全職太太來講,仍然也有自己的復出之路,雖然沒有走到工作中,但依然需要給自己一個明確的時間點,開始一種新的生活。儘管大部分時間還是陪伴孩子,但可以有不同的生活目標和態度。
生活目標
復出,其實就是母親做回母親,放手嬰兒開始做一個探索世界的嬰兒。全職還是不全職,孩子都會長大,我們都會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