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電影沒有招安,作者要永遠秉持著自我的創作態度。
獨立電影沒有招安。
這記耳光是摑在導演李楊臉上的。
被稱為中國獨立電影脊梁的李楊的電影作品掛上龍標本來是夠稀奇的了。
作品表裡赫然放著神作《盲井》、《盲山》的他,拿出品質遠遜於前兩者的《盲·道》,就更加讓人瞠目結舌。
作為「盲」系列三部曲的完結之作,觀眾們期待的自然是可與《盲井》、《盲山》比肩甚至有所超越的《盲·道》。
可是《盲·道》的表現的確是太不如人意了。
對於起點高、作品質量高的導演,觀眾向來是不寬容的。
像這次《盲·道》就在豆瓣上遭遇了報複式的打分,評分跌落到4.7。
和《小時代》、《三生三世》比肩而立,這片子能爛到這個地步?
答案是否定的。
只是中國的粉絲向來有「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的壞毛病。
《盲井》的成功以後,不少人帶著粉絲濾鏡看《盲山》,恨不得把《盲山》捧得比《盲井》還高。(在我看來,《盲山》不如《盲井》)
《盲·道》的確不好,很多人恨不得上去踩兩腳才覺得出氣。
平心而論,《盲·道》又何至於是一部及格都到不了的作品?
大家只是接受不了這是李楊的作品罷了。
不過不同於大家首先關注影片本身,我比較在意的是李楊帳下無員親身上陣為影片掛上龍標的執念。
中國獨立電影在地下深耕已久,甚至給大家一種錯誤印象:獨立電影就是地下電影。
獨立電影回歸地面,爭取更大範圍的傳播或是爭取更多的市場份額,在我看來是獨立電影走向健康、正常發展的一條必由之路。
過程中大家存疑的可能就是,走上地面,表達的自由是否會受到妨礙。
我們國家電影的話語環境並不寬鬆,審查的確會讓人聞之色變。
但我們的獨立電影中的人文關懷和價值取向與主流價值觀並不背道而馳,只是在劇情和表達上走了刁鑽、尖銳的路子。
帶著鐐銬跳舞,是可行的。
反而是獨立電影投入市場,電影作者的創作態度的變化,真的可能限制電影的表達。
簡言之,獨立電影的作者開始考慮電影能不能回本能不能賺錢,甚至把這種強烈的目的性帶入電影創作中,影片的表達自由就大大被削減了。
這部《盲·道》,劇組有多缺錢我是真的看到了,導演自己都要兼任主角。
作為一個導演,可以像畢博士一樣對自己的導演水平一無所知,但是對於自己的表演能力應該要有一個清晰的認知。
李楊對這個角色的把握是很失敗的,面部的表情和動作都顯得很粗糙。
但導演的選角功力又是看得到的,李易祥、王雙寶、王寶強、黃璐,一個個都完美地契合了角色。
他自己演主角,我真的只能理解為拍攝經費不足。
除了這個重要失誤之外,影片還是有不少迎合市場的舉措,最明顯的就是頻繁而無意義的煽情。
煽情對於絕大多數觀眾來說是行之有效的,近來在票房表現上最為成功的一部電影——《前任3》,導演田羽生就是深諳此道的好手。
這也就是我最擔心的,電影作者為了迎合市場而扼住了自己發聲的喉嚨。
作者不受幹擾的創作態度,才是獨立電影的靈魂,無關題材,無關技法。
獨立電影的慢慢成熟,慢慢突破商業電影的桎梏打開一番新局面,可以預想是個並不短暫的過程。
就像馮小剛炮轟觀眾爛一樣,的確很多電影觀眾在審美上並沒有更高層次的需求:
「我看電影,就是圖一樂」,
「茲要是看見嶽雲鵬那張臉,綜藝大電影我也笑得出來」
那其實獨立電影跟觀眾就該是個互生互促的關係,觀眾的審美得到鍛鍊了,自然獨立電影的市場表現也就好了。
去迎合市場,但是又怎及得上正經八百的商業電影,真就是個吃力不討好的昏招。
就像我開頭講的,獨立電影沒有招安,向審查、向市場低頭,改易自己的創作態度,那這片子真的已經稱不上獨立電影了。
不過就算導演在創作態度上並無改變,但這部影片還是有兩個先天缺陷,即便是拍《盲山》、《盲井》那時候的導演都未必能克服。
那些個經不起推敲的劇情和演員的表現不佳,我就不囉嗦了。
首先,《盲·道》這部影片是導演脫離《盲井》、《盲山》中所熟稔的鄉村題材和方言語境的一次嘗試。
很可惜,這次嘗試無疑失敗了。
《盲井》中的河南話和《盲山》中的陝西話可以說是兩部電影的骨架,臺詞幹練有味兒,人物也隨著方言立體起來。
而鄉村題材也讓他的敘事更有真實性和震撼力,《盲山》中最後村民圍堵帶走白雪梅的警察,這一幕乍看多麼駭人,仔細一想,這還真就是那裡的農民。
而《盲·道》就不一樣了,導演對城市人的話語、行為模式都沒有很深入的理解,最後趙亮被殺時反覆迴響在畫中的「不要多管閒事」的呼聲顯得太生硬太刻板了。
臺詞也組織得很囉嗦,沒味兒。
尤其聽到盲女對趙亮的那句「長大以後我要嫁給你」,硬生生把兩人的父女之情給扭曲了,已然不是俗套可以形容,簡直就是惡俗了。
只有隨著劇情,鏡頭再次回到鄉村時,我才覺得,那個對鄉村熟悉的導演回來了。
尤其是晶晶被繼父性侵,軟弱的母親只敢在屋外痛哭懺悔的那一幕,我覺得導演是真懂鄉村。
另一處就是對「盲」的處理,前兩部的盲其實指的都是以主角的經歷來展現周圍人的心盲。
以主角離奇的經歷展現的是周圍人對罪惡的視而不見甚至反為倀鬼。
言在此而意在彼。
《盲·道》裡則真的出現了盲人,把盲女晶晶被控制去乞討和萍水相逢的大叔趙亮的解救作為主線,但是對周圍人的刻畫太流於表面,太單薄了。
不論是控制盲女甚至將另一個小孩打成殘疾來乞討的犯罪分子,還是晶晶那母親、繼父,形象都不立體,看過之後都沒有很深的印象。
給人的感覺就是配角僅僅為劇情服務,沒有深層的含義和象徵。
完全就是言在此而意在此,只是想講一個大叔解救盲女的溫情故事。
對於被人販子控制的兒童乞丐這一社會問題欠缺深度的拷問和挖掘,只是簡單地隔靴搔了搔鄉間重男輕女的癢。
這兩個缺陷比起劇情、演員來,我覺得是更致命的問題。
不過即便如此,我還是要打一個及格分:題材不新穎但鮮有人觸及,故事雖俗套但是完成度高。
畢竟要當一個好觀眾還是要不偏不倚一些,不能老「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
這樣對電影是很大的傷害。
我們當然期待獨立電影能走出一條自己的路子。
但在此之前自己要學會當一個好觀眾,客觀地評價和對待電影。
如果不想電影行業面臨「劣幣驅逐良幣」的困境,好觀眾會是最後一道防線。
/END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
本文由電影爬蟲(film5252)授權轉載
▲點擊圖片,閱讀往期精彩
▲更多精彩,長按圖片識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