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完《盲·道》之後,估計就比較難得看到李楊導演的作品了,說實話,在了解了李導的導演生涯之後,我很有感觸,他為了這三部作品犧牲了太多,曾經擁有著在北京買十套房的資產,結果全心全意投入到導演事業上去了,而幾乎沒怎麼賺到錢,第三部還是在朋友的接濟下才勉強度過難關。
這是一種什麼樣的精神?
也許不是因為王寶強,我都不大可能接觸到李導的作品,因為《盲井》是王寶強的成名作,所以王寶強即使在成名之後,也不忘稱李楊為其恩師,本來只是好奇一下,想接觸依稀王寶強的成名作,結果卻喜歡上了這位導演的作品,這算是意外收穫麼?
王寶強主演的盲井中的元鳳鳴確實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過更讓我印象深刻的卻是電影講述的故事,如果不是因為這部電影,我倒也無法更深刻地理解「盲井式」犯罪,也無法對這樣的犯罪更加小心,畢竟現實生活中類似的詐騙也在時時上演著,而只是程度不同而已,這個社會需要這樣的人來提醒大眾——雖然不必人人自危,但是保護我自己的生命安全卻是必要的。而這個人看起來就是李導,他做了一件很多人應該做的事情,但是他並沒有得到直接的回報。
看完了《盲井》我心裡久久不能平靜,我覺得中國並不缺少這樣優秀的導演以及有著精湛演技的演員,但是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這樣的作品必將遭受各種各樣的困難而不能大肆推廣,不過好在這幾部作品在網上流傳甚廣,也算是寬慰,李導說他並不打算追究網上的盜版,因為能夠好好傳播,發揮作品的影響力更重要,是的,通過這樣的的觀點你完全可以體會李導的良苦用心。
看完了《盲井》,我又看到了《盲山》,盲山更像是活在社會中的一座大山,拐賣婦女兒童的事件其實一直存在,也屢禁不止,每每聽到類似的犯罪報導,我們並沒有直觀感受,只是覺得這些犯罪分子可恨,應當千刀萬剮,卻無法體會那些被拐賣的婦女兒童所背負的悲慘命運,而李導用影片把這一內容具體地展示在我們面前,讓我們看到了這些生活裡的黑暗面,讓我們對那些被拐賣的人的悲慘生活有了更直觀的認識,也更容易喚起我們心中對於守衛婦女兒童的那份責任心。
人心是冷漠的,李導似乎在告訴我們這個道理,但是實際上李導是希望大家不要冷漠,在演員們表現的冷漠自私的背後,是李導對待生活的一顆積極的心——他希望人們能夠走出冷漠,在他人需要幫助的時候能夠伸出援手,這才是電影真正的意義。
看完《盲山》,來到《盲·道》,從《盲·道》的表現手法當中,我看到了諸多的妥協,感覺影片已經被刪減得不成樣兒,不過這樣沒什麼,畢竟能上映總比被禁播來得好,雖然電影的表演不盡人意,但我想李導已經盡力了,已經可以了。
十年才能出三部作品,我想對於任何一位導演來說都是很不容易的,我們外人無法體會李導在這期間所經歷的艱苦困難,但我知道他一定有著非同尋常的經歷,而這經歷恐怕是一般人難以承受的,但是他挺過來了,是的,挺過來了,非常不容易。
我想對李導給予我崇高的敬意,或許他的作品難以讓部分人滿意,但是從網上的評價來看,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雖然作品沒有帶給李導豐厚的商業回報,但是我想他的精神一定會留在很多人的心中,而他的作品中傳遞的理念和情感,一定會在很多人心中生根發芽!
謹此感謝李楊導演讓我看到這麼優秀的作品,有緣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