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2日 15:45
電影《盲道》,在中國電影資料館1號廳準時放映。這部電影歷經一年時間與電影審查部門不斷溝通、修改,終於拿到公映許可證。李楊導演為電影《盲·道》籤名,留檔中國電影資料館,這是個紀念性的時刻!
一個裝瞎的落魄大叔,一個真看不見的流浪乞討女童,一段騙中有騙的中國式「碰瓷」,一段冒險與救贖之旅;浮華都市的燈下黑,地鐵裡的乞討江湖,從農村到帝都的千裡摸黑,近在身邊的流浪蘿莉小史詩!
近幾年,現實主義題材的電影層出不窮,我們習慣於把能引起人的共鳴的作品稱為好電影。感同身受所以熱淚盈眶。現代人很忙,忙著生活,忙著證明自己的存在,忙著讓自己不那麼忙,總有些身影,總有些聲音只是過眼雲煙,比如:中國社會的底層人民。
幸運的是,中國有這樣一個良心導演,他始終關注中國社會底層。李楊的早期作品電影《盲井》,根據真實的黑煤窯偽造礦難、殺人詐保案改編,並寫實地記錄了煤礦業底層工人的生存現狀;而《盲山》將一種批判的眼光投向了中國長期不斷的社會問題——人口拐賣。依舊改編自真實事件,講述了女大學生被販賣至山區、慘遭強暴的故事,這在當時一度引爆社會輿論。時至今日,買賣婦女的案件在中國部分落後的農村地區,仍時有發生。因為真實,所以《盲井》於2003年4月15日在中國香港上映《盲山》國內公映版,在警察的幫助下,雪梅終於逃出了這個山村。但是她的孩子卻不得不留在那裡。海外公映版,雪梅為救父親,把菜刀砸向自己痛恨的黃德貴.
此次李楊導演睽違十年,終攜《盲·道》回歸「盲系列」。其間辛酸不言自明,《盲·道》因題材原因,只劇本審查階段就經歷了長達一年的修改。但是這些都改變不了李楊關注底層的初心,繼礦工生存與拐賣婦女之後,《盲·道》將鏡頭轉向因人口拐賣與民工潮而產生的百萬流浪乞討兒童。電影人要不忘初心,李楊坦言:「接下來可能會拍商業片,但我拍攝的電影永遠都會關注底層,關注小人物,關注弱勢群體。」
繼《盲山》、《盲井》之後,第5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銀熊獎導演李楊「盲」三部曲收官之作《盲·道》正式定檔2月2日,為流浪乞討兒童/失明兒童發聲。每個孩子,都該回家。
眾網友、影友及李楊的粉絲也紛紛表示:
從《盲井》《盲山》到《盲·道》,
始終沒有被商業綁架,依然堅守藝術,
致敬這位良心導演!
導演李楊砸鍋賣鐵拍的良心電影,
片子能過審挺不容易的,
支持導演!支持《盲·道》!
2月2號全國上映一定去影院支持《盲·道》。
小寒大寒,又是一年。願每個流浪兒童都能,回家過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