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盲·道》2.2將映,李楊導演「盲三部曲」收官

2021-02-08 影視獨舌

來源:新浪娛樂

日前,由旗幟(上海)數字傳媒、北京鯤鵬星雲文化及北京小馬奔騰聯合出品,由導演李楊執導的電影《盲·道》曝首款海報,並宣布定檔2月2日國內上映。繼前兩部引發社會普遍反響的《盲井》、《盲山》之後,此次李楊攜新片《盲·道》歸來,已是砥礪十年,才有此收官「盲系列」的力作。

電影《盲·道》聚焦底層乞討兒童,講述了一個落魄搖滾大叔與流浪失明女童的冒險與救贖的故事。本片中,李楊導演首次嘗試自導自演,塑造片中的「落魄大叔」趙亮一角。從官方發布的海報看,作為主人公的盲女晶晶雙膝跪倒,面前是乞討用的破舊瓷缸和盲杖。畫面有意只保留了晶晶的下半張臉,反而讓主人公有了一種更廣義的流浪兒童群像的代表意義。

打開李楊導演的微博,赫然在目的是「劍客李楊」這個導演自選的稱謂。所謂劍客,在《現代漢語詞典》中解釋為「面對強大對手,即使不敵,也要毅然亮劍」。李楊的對手,是社會底層群體的現實困境。譬如前作《盲井》、《盲山》兩部影片,都是聚焦底層的現實主義作品:《盲井》根據真實的黑煤窯偽造礦難、殺人詐保案改編,並寫實地記錄了煤礦業底層工人的生存現狀;而《盲山》依舊改編自真實事件,講述了女大學生被販賣至山區、慘遭強暴的故事,這在當時一度引爆社會輿論。時至今日,買賣婦女的案件在中國部分落後的農村地區,仍時有發生。

因為真實,所以震撼。《盲井》最終收穫了53屆柏林電影節「最佳藝術貢獻銀熊獎」,並助力當時年僅19歲的王寶強一舉奪得當年金馬獎最佳新人獎,後因種種原因無緣內地。而四年後的《盲山》則入圍了60屆坎城電影節一種關注單元,並為主演黃璐開啟了文藝女王之路。

此次李楊導演睽違十年,終攜《盲·道》回歸「盲系列」。其間辛酸不言自明,《盲·道》因題材原因,只劇本審查階段就經歷了長達一年的修改。但是這些都改變不了李楊關注底層的初心,繼礦工生存與拐賣婦女之後,《盲·道》將鏡頭轉向因人口拐賣與民工潮而產生的百萬流浪乞討兒童。電影人要不忘初心,李楊坦言:「接下來可能會拍商業片,但我拍攝的電影永遠都會關注底層,關注小人物,關注弱勢群體。」

如果說《盲井》講述了底層男性的悲歌;《盲山》描摹了弱勢婦女的困境,那麼《盲·道》所要講的就是「弱者中的更弱者」——社會流浪兒童。

據民政部估計,全國流浪乞討兒童數量在100萬-150萬左右。在一些鄉村地區,買賣兒童幾近市場化,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地下黑色利益鏈。

《盲·道》的女主晶晶就是這百萬孩童中的一員。從概念海報中可以看到:衣衫襤褸的晶晶跪地乞討,正如我們上下班經常會在地鐵站裡遇到的那個群體。可是她為什麼會流浪?她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暫時不得而知。流浪兒童的現實與夢想之間的距離是如此遙遠,而李楊有感於此,花了大量時間研究關於留守兒童、流浪乞討兒童的報導,並親自走訪救助站和福利院尋找第一手的資料,最終完成了電影《盲·道》的劇本。

「不要因為電影小,就輕視了它的力量。」這句李楊導演對《盲山》的評價,也同樣適用於其它電影。在他看來,一部電影成就的大小,不僅僅看它的票房,還要看它是否引發大眾的思考。李楊14年間只拍了三部電影作品,但「盲」字一脈相承,是講人心靈中的盲點,李楊自己曾言「視而不見即為盲」。而能將這些「視而不見的現實」搬上大銀幕,則是李楊拍盲系列電影最大的願望。

李楊導演的「盲」系列電影脫胎於現實並反哺於現實,對現實社會有著深刻的警示意義。《盲井》成為了偽造礦難殺人詐保案的代名詞,推動了社會對礦工生存現狀的關注;《盲山》則是女大學生畢業後必看的電影,提醒她們時刻注意個人安全;而到了電影《盲·道》,導演李楊與出品方旗幟傳媒將會用實際行動來幫助弱勢群體。據悉,他們將會聯合華揚聯眾公益基金會、上海聯勸公益基金會發起一系列公益活動,推動社會對盲人兒童、流浪兒童的更多關注。

掃一掃更進一步接觸影視行當!

由媒體人李星文創辦的影視行業垂直媒體。我們的四項基本原則:堅持原創,咬定採訪,革新文體,民間立場。

點擊「閱讀原文」獲得更多信息

↓↓↓

相關焦點

  • 導演李楊就電影《盲·道》向影迷致歉
    繼《盲井》、《盲山》之後,柏林銀熊獎導演李楊「盲三部曲」收官之作《盲·道》目前正在全國熱映中。
  • 頭條丨李楊《盲·道》北京盛大首映 底層三部曲公益收官
    ▲「EYE明天」公益行動大合影日前,由柏林銀熊獎導演李楊執導的《盲·道》在京舉行盛大公映發布會暨EYE明天公益行動啟動儀式。導演李楊攜主演杜函夢、于越、胡明等,不走紅毯走盲道,引人矚目。屆坎城電影節一種關注單元,修改結局後,在北京和廣東兩地區域放映;「底層三部曲」收官之作的《盲•道》,作為李楊首部全國公映的電影,舉辦盛大首映禮。
  • 電影《盲•道》首曝海報定檔2月2日 「盲三部曲」正式收官
    繼前兩部引發社會普遍反響的《盲井》、《盲山》之後,此次李楊攜新片《盲•道》歸來,已是砥礪十年,才有此收官「盲系列」的力作。此次李楊導演睽違十年,終攜《盲•道》回歸「盲系列」。其間辛酸不言自明,《盲•道》因題材原因,只劇本審查階段就經歷了長達一年的修改。但是這些都改變不了李楊關注底層的初心,繼礦工生存與拐賣婦女之後,《盲•道》將鏡頭轉向因人口拐賣與民工潮而產生的百萬流浪乞討兒童。電影人要不忘初心,李楊坦言:「接下來可能會拍商業片,但我拍攝的電影永遠都會關注底層,關注小人物,關注弱勢群體。」
  • 電影《盲•道》曝三部曲海報特輯 底層故事十年絕響
    《盲·道》三部曲海報日前,由柏林銀熊獎導演李楊自導自演、聚焦都市流浪/乞討兒童真實困境的電影《盲•道》發布「盲三部曲」導演特輯及「盲系列」海報。不論是之前的《盲井》、《盲山》還是十年後終於回歸的《盲•道》,三部曲一以貫之以「盲」字。特輯中李楊首次向大眾闡述了自己做「盲三部曲」的初衷。按李楊的話說:視而不見即為盲,把底層人的命運忽略了,這本身就是「盲」。在海報中,疲憊的「少年礦工」王寶強、絕望的「被拐女大學生」黃璐,手持盲杖挽手並行的「流浪失明女童與落魄大叔」組合,盡顯社會底層眾生相。
  • 新片推薦|《盲·道》讓每個孩子都讓光芒環抱!
    終於等到你由柏林銀熊獎導演李楊自導自演聚焦流浪/乞討兒童真實困境的電影《盲·道》明日上映"盲三部曲」完美收官繼《盲井》、《盲山》以赤裸裸展現社會底層生存狀況震撼無數觀眾之後,作為「盲三部曲」收官之作的《盲•道》更走溫情畫風。
  • 【綠芽推薦】電影《盲·道》:每個孩子,都該回家
    繼《盲井》、《盲山》之後,「盲系列三部曲」收官之作《盲•道》確定將於2月2日全國公映。
  • 頭條丨電影《盲·道》曝先導預告海報 流浪女童碰瓷落魄大叔
    繼《盲井》、《盲山》之後「盲系列三部曲」收官之作《盲·道》
  • 影片熱薦||《 盲 · 道 》只為扒開現實 直戳人心
    ——李楊電影《 盲 · 道 》聚焦底層乞討兒童,講述了以乞討為生的盲女晶晶(杜函夢飾)由於一次地鐵 「 爭地盤 」 事件,偶然 「 碰瓷 」 假扮盲人的落魄搖滾大叔趙亮(李楊飾),而引發的一段冒險與救贖的故事。
  • 下過《盲井》上過《盲山》,這次一起過《盲·道》還欠李楊的那張電影票吧!
    這部電影歷經一年時間與電影審查部門不斷溝通、修改,終於拿到公映許可證。李楊導演為電影《盲·道》籤名,留檔中國電影資料館,這是個紀念性的時刻!一個裝瞎的落魄大叔,一個真看不見的流浪乞討女童,一段騙中有騙的中國式「碰瓷」,一段冒險與救贖之旅;浮華都市的燈下黑,地鐵裡的乞討江湖,從農村到帝都的千裡摸黑,近在身邊的流浪蘿莉小史詩!
  • 《盲·道》導演李楊:流浪兒童,多年來一直放不下 | 一刻 · 專訪
    ▼talk君想請你去看《盲·道》,要看到最後喔~
  • 《盲·道》導演李楊:所謂「佛系」,不過是新時代的阿Q | 專訪
    這幾天,您在為《盲·道》的宣傳奔忙,經受著大量振振有詞,又千篇一律的發問;日子久了,實在會讓人生厭。我從遠方來見您,因此也不想談太多近處的事物。在一意孤行時,是否有時會覺得自己被時代耽擱? 李楊:絕對沒有。有時我會覺得自己跟蘇東坡挺像,只有「滿肚子不合時宜」,蘇東坡是我最喜歡的詩人之一。
  • 國內最被低估的導演李楊:視而不見為「盲」
    42歲的導演李楊安慰大家「沒事兒,繼續拍」——這是電影《盲井》的拍攝現場。主演之一是當時才17歲的王寶強。《盲井》讓李楊拿到臺灣金馬獎、柏林銀熊獎。但李楊並不出名。他最近一次引起媒體的廣泛關注是在今年7月27日。那天,他在新浪微博上曬出其電影《盲道》的公映許可證。經過與電影審查部門長達一年的溝通和修改,電影終於拿到了「出生證明」,可以在電影院與廣大觀眾見面了。
  • 《盲井》之後,《盲·道》真就不行了???
    能被一直想起,也是因為這樣的電影,確實有其存在的社會意義。另一方面,說明它是稀缺的。所以,當拍了《盲井》與《盲山》兩部良心華語片之後,我們對李楊導演的期待自然會高了太多。當他的第三部「盲」電影——《盲·道》上映之後,自然是吸引太多人關注。只不過,這一次的評價,實在有點可怕:
  • 看完《盲·道》,我想說不是所有現實題材電影都要打高分 | 沸騰
    ▲電影《盲·道》劇照文 | 西坡拍過《盲井》、《盲山》的導演李楊又拍了一部《盲·道》。這三部電影講述的都是底層故事,反映的是底層的粗礪、殘忍、艱辛。 相比前兩部,中間加了點的《盲·道》更溫暖一些,但也缺少了不少「盲味」。 首先我必須說,其藝術成就大大低於前兩部,任何一個完整看過這三部電影的人都會認同這個結論。 看了一眼《盲·道》的豆瓣評分,竟然只有4.5,還不如《小時代》。
  • 首發丨導演李楊:劍客不老
    曾經,李楊在時運不濟時深受李安的故事感染,幾年後金馬獎偶遇,他激動地上前道謝。幾年後,李楊的《盲山》與李安的《色戒》同時在國內上映,他說,不介意大家拿兩部影片比較,那時的李楊意氣風發。可誰都沒料到,這個始終以影像為劍的導演,居然搖身一變,成了《盲·道》裡的「老趙」。李楊老了,這或許是許多人在《盲·道》上映後達成的共識。李楊沒作太多解釋,但還有話要說。
  • 李楊:與現實死磕的十幾年
    2007年《盲山》將鏡頭對準拐賣婦女的鄉村,國內上映和國外電影節兩個版本的結局好像一條分叉道,人們不知道李楊下一部會走向哪一邊。等再見李楊已經是2018年,這位在這些年銷聲匿跡,但始終帶著「中國最被低估導演」印記的導演帶著《盲·道》回來,他終於「名正言順」上了院線,依然關注底層,流浪兒童題材聽上去就擲地有聲,卻實在算不上「三部曲」的一個「完美收官」,無論是市場,還是影迷口碑,都不如人意。
  • 導演李楊:一部好電影的價值比抄10萬遍金剛經有用得多|導演公開課
    李楊導演多年來一直堅持現實主義題材電影的創作,從電影處女作《盲井》到第二部作品《盲山》,他的電影曾多獲得過柏林電影節、坎城電影節、臺灣電影金馬獎的提名和獎項。暌違10年,李楊再次回歸,完成「盲」系列三部曲影片《盲·道》。 1月27日的公開課上,我們有幸邀請到柏林電影節銀熊獎導演李楊來分享「要表達還是要控訴,新現實主義題材怎麼拍?」
  • 「二盲」系列,國產電影當年有這樣的佳片,也是感動!
    一般來說,有創造力的電影往往有某些特質,其中的一個特質總會體現在電影的結尾,和平庸而寡淡的電影相比,它從來不追求大團圓,或者影片中發生的任何事情都能妥善得到解決。它總會讓觀影者思考,這個人物在電影結束後會怎樣延續生活?這個故事在影院亮燈後會有何種發展?這就是所謂的「引起思考」,而李楊的兩部「盲系列」電影可謂是國內的代表作。
  • 《盲·道》:白天裝瞎子,晚上找樂子,是恬不知恥還是浪子回頭?
    之前,我們聊過了李楊導演「盲系列三部曲」的前兩部,今天我們來說說第三部《盲·道》。如果說《盲井》是個體性的失智,那《盲山》便是群體性的淪陷,而我們今天要說的《盲·道》卻是真正意義上的眼盲帶動心盲的失真。故事的男主角趙亮(李楊飾)是一個過氣歌手,當年的他意氣風發,事業有成。
  • 《盲井》導演李楊:我希望更多人聽到我的聲音,哪怕聲音支離破碎
    這位曾經的獨立電影製作人四十歲才拍出了第一部電影,十八年的導演生涯竟然只完成了三部作品。雖然身為製作人,卻長期游離在影視圈之外。最知名的一次新聞,是在質疑某一線流量女明星所獲的不知名國際獎項有水分時,被其粉絲圍攻,稱之為「野雞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