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網絡歷史圈比較熟悉的朋友們都知道,蔣介石在網上有個代稱叫「常凱申」,還發展出了「凱申物流」的梗。而「常凱申」來源於國內某學者的錯誤翻譯。那麼蔣介石的英文為什麼會被翻譯成「常凱申」呢?
如今外國在翻譯中國的地名和人名時使用的是現代漢語拼音,比如北京翻譯成英文就是「Beijing」。但是現代漢語拼音是新中國成立後的1958年頒布的,而成為世界各國通用的翻譯標準則在1982年。
在現代漢語拼音出現之前,外國對中國地名和人名的翻譯標準並不統一,其中最常見的翻譯標準是威妥瑪式拼音法(威氏拼音法)。威氏拼音法是十九世紀後期由曾任英國駐華公使的威妥瑪發明的。
因為威妥瑪是英國上層貴族,所以威氏拼音法在英語國家被廣泛應用。而威氏拼音法與現代漢語拼音有很大的不同,比如北京用威氏拼音法翻譯成的英文是「Peking」,功夫則被翻譯成「Kungfu」等等。
按照威氏拼音法,蔣介石的英文名為「Chiang Kai-shek」。結果有些對威氏拼音法不了解的學者按照拼音把「Chiang Kai-shek」錯翻成了「常凱申」。類似的情況還有把孟子(Mencius)錯翻成「門修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