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小吃,您最喜歡哪一絕?

2021-02-27 北京城市播報

提到北京,您能想到什麼?是高樓林立, 是上下班匆忙的人們, 還是生活的快節奏?其實, 能代表一座城市特色也讓您念念不忘的是那些特色小吃。



驢打滾又稱「豆面糕」。可以說是聽的最多的一個,一說起北京小吃,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它,是北京小吃中最古老的品種之一。但是為什麼又叫驢打滾呢,這是一種很形象的比喻,做好後放在黃豆面中滾一下,就像是驢在打滾時揚起灰塵似的,故而得名。





艾窩窩歷史悠久,最早時是宮廷糕點,因為有一個皇帝很是愛吃,後在明代流入民間。



它是由糯米洗淨浸泡後蒸熟,晾涼後揉勻按成圓皮,然後包上已經炒好過的桃仁、芝麻仁、瓜子仁、白糖再加入青梅、金糕拌成餡。也是深受群眾喜愛的小吃之一。




糖卷果可以算是北京小吃裡的名品了,深受外來食客的喜歡,尤其是女性朋友。它主要是用山藥和大棗,再配上青梅、瓜仁、桃仁等輔料製作而成。





豌豆黃也算是大家都很喜歡的一種小吃,是春夏時節時的應時佳品。但是現在不管哪個季節也能看到各家小吃店依然有供應。





糖耳朵又稱「蜜麻花」,也是很常見的一種,叫做糖耳朵是因為形狀類似於人的耳朵得以此名。1997年被評為"北京名小吃"和"中華名小吃"。



它是由麵粉、紅糖、花生油、鹼、飴糖、蜂蜜製作而成。做出來的糖耳朵色澤光亮,吃起來鬆軟甜蜜。最好是在春、秋、冬時節吃,夏季太熱,糖會脫落,會影響到口感。





麵茶是個老北京傳統風味了。說是叫茶,但它是呈糊狀物,是由黍子面或小米麵煮成,表面再淋上芝麻醬。



老北京人喝麵茶從不用勺筷,而是拿手端著碗,吸溜著喝。要的就是這種每喝一口都是醇醇的麻醬香味和麵茶味的感覺。




焦圈算是男女老少都喜愛的一種小吃,顏色深黃,小巧可愛,吃起來又酥又脆,風味獨特。早上吃個早點喝個豆汁兒,都少不了它。




但它是由高溫油炸出來的,是高熱量高油脂的食物。糖尿病,高血脂的人群和孕婦不宜食用。




饊子麻花算是北京清真小吃中的精品了,很受歡迎。顏色看起來呈棕黃色,吃起來酥脆可口。據說在戰國時代就有了,而且它可以久存不壞,就算擱上個十天半個月,吃起來依舊酥脆。但它也屬於高熱量食品,不宜多吃。




奶油炸糕是屬於富有營養的小吃了,它使用上好的麵粉為原料,再加入白糖、香草粉、奶油等原料製作而成,做出來的炸糕顏色金黃,外焦裡嫩,還有濃鬱的奶香味兒。既有營養又好消化,很受孩子們的歡迎。




蛤蟆吐蜜也叫「豆餡燒餅」。其實就是燒餅裡加上豆沙餡。在烤制的過程中,燒餅會因加熱而裂開來,從而露出裡面的豆沙餡,樣子就如同吐出來蜜一樣,所以人們就稱之為「蛤蟆吐蜜」。



它不但是北京的傳統小吃,也是北京茶菜的一個品種。顧名思義,因為原料中含有鮮姜,吃起來也是有明顯的姜味兒,所以名叫薑絲排叉。



別看有姜味兒,但是營養價值不可小看,俗話說得好「生薑治百病」,可緩解疲勞、失眠、食欲不振、腹痛等症狀。




這最後一絕,就是炒肝,相信大家最熟悉不過了,基本上都吃過,大街上也隨處可見「包子炒肝」的字樣。也是人們早上最愛吃的早點之一。



雖說名叫「炒」肝,但其實它不是炒的而是煮出來的。主要是用肥腸、豬肝、澱粉製作而成,吃起來味濃不膩,口口醇香。



都說一道美食代表著一座城,但是最能體現出這座城市人們特色的還是這些個小吃。


北京傳統小吃歷史悠久,見證了那些歷史文化。它每一個小吃的做法,味道,特點,都包含了老北京人傳統的手藝,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


看了這「老北京小吃十三絕」您是不是立刻就想來點什麼吃?像「護國寺小吃店」、「錦芳小吃店」、「牛街洪記小吃店」、「白魁老號飯莊」、「清真白記小吃店」等這些小吃店都有賣的,而且店面也分布的很廣,各個區都有,很容易找到。

相關焦點

  • 沒有那麼多「您猜怎麼著?」老北京最地道、最正宗的小吃長這樣!
    說完這句話就開始瞎咧咧,我就納了悶了,懂北京文化,深諳北京小吃您發沒問題,您這半瓶子晃蕩還在這現眼,是不是太給那些京黑話茬兒了?今兒大磊子就給各位網友正正名,真正的老北京小吃是什麼?是文化!而不是那麼多「您猜怎麼著」的譁眾取寵! 北京的風味小吃歷史悠久、品種繁多、用料講究、製作精細,有口皆碑。
  • 老北京地道小吃,豆汁兒,灌腸,炸醬麵,驢打滾你吃過哪幾種呢
    要說起老北京,應該有很多人對它有深厚的情誼吧。老北京人說話的兒化音應該也是很多人都喜歡聽的吧,反正小編是很喜歡的。老北京是對古都北京的傳統風俗的叫法,北京作為七大古都之首,無論是老百姓還是官員們,對衣著打扮都相當重視。
  • 吃也不能落下,老北京寒食十三絕了解一下?
    但事兒君看來,這跟姆們老北京「寒食十三絕」一比,同樣是用涼食墊補墊補,真是小巫見大巫了。何謂十三絕?咱們一起來數數!01焦圈提到焦圈,就不得不說說豆汁兒了,作為老北京,有焦圈兒了,就必須得來一碗豆汁兒,這一對兒搭檔誰離開誰都不是個滋味兒。拿燒餅給焦圈兒一夾,就著一碗豆汁兒,嚯!
  • 認真評測一下肖戰嘗的老北京小吃
    至於選擇三樣小吃,除了這三樣本來也都挺經典,還有:豌豆黃:我自己感覺,現在常常可以在北京風味飯館吃到它,但味道不敢恭維,有些豌豆黃甚至做出了「凍兒」的質感,與小時候吃的相去甚遠。驢打滾:糯米、豆餡,都是最常見的北京小吃食材。炸糕雖然做法不同,但也是使用這兩樣。沒有選擇炸糕,是因為很多北京炸糕都已參考了天津做法,與老北京做法略有區別。
  • 小吃大藝 | 「扣碗不灑」的老北京宮廷奶酪
    尋找關於老北京小吃宮廷奶酪的記憶總覺得味道缺少層次,不夠驚豔。然後我就用心總結了經驗,發現如果找到一款合適的糯米酒,那麼這個宮廷奶酪,就成功了一半。我研究了好幾年,嘗過了市面上所有的糯米酒,覺得都差點意思。於是,發酵的時候,單加了酒釀和桂花。經過測試,發酵到有些過的時候,那個湯做成的奶酪,糯米酒的底味兒特別足。這個奶酪的香氣就有了層次。先是奶香,然後是桂花香,喝完回味出來有若隱若現的糯米酒香。
  • 老北京著名小吃:麻醬燒餅,烤箱和平底鍋都能做,香酥又多層
    大家好,今天給大家分享麻醬燒餅的家庭做法,一款老北京著名的小吃,香酥又多層,香!麻醬燒餅北京人叫它燒餅,是一款大眾化的小吃,燒餅的外皮大多都帶有一層芝麻,也有沒有芝麻的,但是它的中間都塗抹麻醬,可能這就是叫麻醬燒餅的原因吧!
  • 小吃大藝 | 老北京杏仁茶 屬於童年的甜蜜時刻
    是無數人難以忘卻的童年回憶今天,讓我們跟隨一代小吃大師馮懷申的講述尋找關於老北京小吃「杏仁茶」的記憶七八十年代的時候,小朋友們都唱一首兒歌:「我在馬路邊撿到一分錢,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裡邊。誰要是丟了一分錢,那沒準丟了一頓飯。 我記得長椿街食堂的鮮肉大包子,六分錢一個,一咬滿嘴流油。最棒的是致美樓的鮮肉大包子,裡面實實在在的一個大肉丸子。六分錢就能跟過年一樣解饞。最讓我惦記的不是大肉包子,而是杏仁茶。 三分錢一碗,潔白爽口,回味無窮。要是丟了一分錢,可就吃不著啦!
  • 這些年,被肯德基下架的經典小吃有哪些?你當年最愛吃的是哪一款
    推薦語:據說國外有段時間有過川味的辣醬,但其實這個辣醬和咱們的完全沒啥關係,但國外很火下文轉載自作者:一食之家呀這些年,被肯德基下架的經典小吃有哪些?你當年最愛吃的是哪一款還記得,小時候的我,為了吃一頓肯德基,簡直戲精上身,不是提前三天在家裡一鬧二哭三上吊,就是在地上滾來滾去,打十幾個滾不起來,才能賴上一頓。
  • 老北京清真館兒有「四大順」之說,不知道您吃過幾家兒?
    尤以涮羊肉相傳至今,獨具特色,具備"選肉精、刀工細、調料絕和食具講究"四大特點。京城有歇後語叫:「東來順的涮肉——真叫嫩」。南來順在西城區南菜園街、緊挨著著名的大觀園,是一家經營炒菜、海鮮、烤鴨、涮肉和小吃的清真餐飲老字號。如果非以百年老店來衡量的話,南來順也不算太老,不足百年,創建於1937年,前身是一家小吃店,不過在老北京也頗為有名,就是天橋「爆肚石」。
  • 老北京傳統小吃「驢打滾兒」
    「驢打滾」是老北京傳統小吃之一,又稱豆面糕。 成品黃、白、紅三色分明,煞是好看。 因其最後製作工序中撒上的黃豆面, 猶如老北京郊外野驢撒歡打滾時揚起的陣陣黃土。
  • 老北京的東四,您還記得多少嗎?
    老北京的東四牌樓,當年可是響噹噹的京城繁華之地,也是老北京人的一段難以割斷的記憶。現在的東四牌樓已經沒了,經過近幾十年的改造也已今非昔比了。當年的商賈雲集、人流湧動的景象已經不再。只有那些以「東四X條」的胡同還在那裡散發著歷史的氣息。
  • 老北京到哪去淘貨?熙熙攘攘的娘娘廟「購物節」
    過去,沒有網購也沒有大商場,老北京到哪去淘貨?購物節又是什麼時候呢?毫無疑問,當屬廟市。小女孩在北頂娘娘廟的廟市上挑玩具廟會,本是寺廟對社會公眾開放的宗教活動,但求神拜佛之外,購買日常生活用品也是廟會的一大功能。衣著鞋帽、鍋碗瓢盆、兒童玩具、日用雜品,無一不可從廟會上購得。購物的同時還能聽相聲、看雜耍,再來點風味小吃,可謂遊娛購一條龍服務。
  • 博主吃播老北京美食引爭議,北京文化絕不是裝腔作勢地演!
    「嗨,您猜怎麼著,老北京起來就好這一出。就這一口,那是蓋了帽了,真地道!」最近一段時間,有幾位北京的「爺」,憑藉老北京美食題材的吃播小視頻,火了,也爭議四起。 「這能代表老北京嗎?」許多網友發出質疑。
  • 博主吃播老北京美食引爭議 網友:這能代表老北京?
    「嗨,您猜怎麼著,老北京起來就好這一出。就這一口,那是蓋了帽了,真地道!」最近一段時間,有幾位北京的「爺」,憑藉老北京美食題材的吃播小視頻,火了,也爭議四起。「這能代表老北京嗎?」許多網友發出質疑。北京晚報記者獨家專訪到老北京吃播博主中的一位——「猴爺」,也採訪了土生土長的北京大爺大媽和民俗學家,對吃播中的老北京,他們都有各自的看法。
  • 老北京小吃屆的「四大天王」,不是北京人吃得下嗎?
    北京小吃個性鮮明,特別是「四大天王」,對老北京人來說是人間至味,可是卻遭到其他地方食客的吐槽,有的甚至將它們稱為「黑暗料理」,之所以給外地食客留下這樣的印象,無非是兩種原因,一種是吃不習慣,另外一種偶入一家不正宗的店,踩了雷,自然就對這種美食不會有好感了,如果是因為吃不習慣可以理解沒有辦法
  • 「九腔十八調,棕繩撬扁擔」老北京的吆喝您聽過嗎?
    老北京的胡同深,距離大街遠,況且「坐商」大店數量有限,商品又貴,所以老百姓們都喜歡從小商、小販、小鋪子中買東西。而小商小販們為了吸引顧客,逐漸摸索出了各行各業的「廣告歌」雛形,即:叫賣調。老北京叫賣歷史悠久,京腔京韻,好聽又實用,是舊時老北京的一大特色,而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和電商的普及,如今的街頭早已經聽不到純正的叫賣聲了。
  • 老北京人最愛的「吃秋」的時候到了!
    北京這一年當中最舒服的時候兒到了,享受著秋高氣爽的同時,也將迎來豐收的喜悅,眼下這個月份兒,是老北京人最愛的時節——「吃秋」的時節。吃秋也叫秋補,為什麼要補?因為古人將夏天稱為惡季,天氣熱、出汗多、消耗大,加上過去衛生條件較差,時常是疫病叢生,老話兒說:一夏無病三分虛嘛!
  • 老北京溜24小時玩法,比長城故宮有味道多了
    一句「早啊,吃了嗎您內。」喚醒了數九寒冬刺骨頭的寒意。街巷口一大木桶的豆汁兒的推車準在那兒候著,一大勺又是一大勺,臘月裡的胃就這麼暖和起來了。北京的清晨是夾雜著酸臭的豆汁兒味的。人說豆汁兒帶著難以言喻的酸臭味,滑過喉嚨直搗腸胃,捏著鼻子都躲不過去的衝勁兒。在老北京眼裡,這發了酵的綠豆子汁兒可是帶著一股別致的酸香味,只有這個味兒最對口。沒有豆汁兒的早上那還是早上嗎。
  • 「來了您內~」講講老北京茶館的那些事兒
    而說起茶館文化,最具特色的那必然就要數老北京的茶館了,或許在選茶擇水上不及南方茶文化的細膩,也沒有茶道中諸多的流程工序,但在是這杯盞之間的人情世故味,卻是誰也比不了的。身處於老北京的茶館中,人與人之間的「親近勁兒」,以及「四海皆兄弟」的傳統理念,被展現的淋漓盡致,三教九流之人在小二的一句「來了您內~」後,便能一桌談笑。
  • 最有人情味兒的老北京地壇廟會
    因為我這個人有個習慣,願意自己出去,如果和同事一起出去倆人或仨人,上哪還得商量,自己一個人想上哪就上哪!玩的盡興。穿著高山族的服裝好看極了,主持人也是個小夥子,賣力的宣傳來臺灣旅遊和品嘗臺灣具有特色的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