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
豆瓣9.0分的《我不是藥神》
令中國電影界倍感振奮
然而還有這樣一部中國動畫
35年後,還能讓豆瓣打出9.0分的高分
這就是1983年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的經典作品
《天書奇譚》
還記得看守天書的袁公嗎
本意造福人類卻又觸犯天條
偷吃仙丹的三條狐狸
成精下凡騙人錢財
還假扮仙姑和官府勾結禍害人間
而主角「蛋生」,由蛋而生
在「天書」的指引下替師傅袁公守護人間
90後的話匣妹印象最深的情節
是縣太爺的父親掉進聚寶盆
爬出了無數個「爸爸」
在《天書奇譚》之前,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已經成功地製作拍攝了《小蝌蚪找媽媽》(1960)、《大鬧天宮》(1961-1964)、《哪吒鬧海》(1979)、《九色鹿》(1981)以及《三個和尚》(1981)等一大批膾炙人口的動畫電影,贏得了廣泛的國際聲譽。《天書奇譚》的拍攝初衷,就是應英國廣播公司(BBC)的合作意向而立,儘管最終因各種原因合作未能成功,但最終上海美影廠的獨立製作又一次獲得了滿堂喝彩。
《天書奇譚》改編自羅貫中《平妖傳》部分章節。在經歷了《大鬧天宮》《哪吒鬧海》裝飾味道極濃的美術風格之後,《天書奇譚》採用了更為細膩的工筆畫的藝術風格,更有「吳門畫派」的影響貫穿始終。畫面構圖極大地發揮了國畫的形式美:仙氣繚繞的雲夢山,雨霧蒙蒙的江南鄉野,還有如同《清明上河圖》一樣壯闊的市集街道。
然而過了35年
當現在的孩子們都看著熊大熊二長大
在熒幕上重溫這樣一部動畫電影
幾乎成了頗為奢侈的事情
這個周末在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
由上海夏季音樂節製作的
《天書奇譚》交響電影音樂會
將這個願望實現了
70後、80後牽著孩子的手
為他們講述著爸爸媽媽小時候的回憶
上海交響樂團現場配樂
嚴絲合縫地烘託故事發展和場景情緒
但觀眾不知道的是
為了實現這場音樂會
上交和美影廠花費了多少功夫
35年前,《天書奇譚》配樂由著名作曲家吳應炬先生創作,當時就是由曹鵬指揮、上海交響樂團錄製的部分配樂。作曲家幾乎為電影裡絕大部分的人物都安排了相應的音樂,尤其是主人公蛋生的主題更是貫穿整部電影,從單純悠揚的竹笛到婉轉明快的琵琶,從流暢的木管組樂器到恢宏的樂隊齊奏。
但因吳老先生早已故去,上交此次委約了新生代作曲家沈逸文進行作曲改編。由於原來電影中對白和配樂的音軌無法分離,所有的音樂需要重新編譜。而吳應炬老先生留存下來的手稿只有原先的三分之二,也需要重新進行增補、擴充。
遺失樂譜的部分需要將原來電影裡的音樂一遍一遍反覆聆聽、扒譜,這個過程沈逸文花費了將近半年。由於當時作品裡運用了很多民族樂器比如嗩吶,沈逸文用帶弱音器的小號和雙簧管,保留了原先嗩吶演繹的韻味。
更難能可貴的是,影片再次聚齊了丁建華、蘇秀、曹雷等當年紅遍上海灘的配音藝術家。由於畢克等老藝術家已經過世,還有一些老演員退休了、出國了,所以一些上譯廠的演員也重新分補到了隊伍裡。
「蛋生」的配音丁建華時隔35年被邀請重新配製時,第一反應是,這回得配「老狐狸」的角色了。當聽說還是配「蛋生」這個孩子時,丁建華笑著說:「這可真是『天書奇談』了!」
藝術家們此次重新配製的,是當年有配樂的對白部分。當年是怎麼發聲的?現在怎麼能夠把聲音跟當年對接?藝術家曹雷,當年是40多歲配六歲的「小皇帝「一角,如今已經78歲了。
(圖為沈逸文、曹雷、導演錢運達、丁建華)
「這小皇帝有點不懂事,又很驕橫。當年我配的時候,蘇秀老師是配音導演,她讓我配橫一點。我那個時候就放開了,就像男孩一樣來配。畫面上小皇帝在流口水的,蘇秀說「你去倒半杯水,到時候配的時候嘴裡含半口水」,這樣我說話就不利索了,老要流口水。現在來配的時候,我還是倒了半杯水在邊上。我現在這個歲數,再過兩年就八十了,我再配當年六歲的小皇帝,這賴勁兒還是可以出得來的。」
「說實在的現在我七十多了,劉廣寧八十了,蘇秀老奶奶已經九十多了。在我們這個年紀還能夠童心大發,重新來配這部片子,大家都是非常高興的!」
沉著穩重、聲音帶著磁性的袁公
慢聲細語的老狐狸
細聲細氣、帶著點媚態的女狐狸精
無論主角配角
都被聲音塑造得生動鮮活
與當年的聲音嚴絲合縫
而夏季音樂節「《天書奇譚》動畫電影配音挑戰賽」,在短短的兩周內,在網絡上吸引了全國近3千人報名參賽,提交了1542個作品,其中有英語、日語等多語種配音,且不乏多個專業水準的配音作品,顯示出《天書奇譚》這部作品深厚的群眾基礎。
演後談環節,有觀眾表達了更多期待:每個夏天都會帶女兒去聽宮崎駿動畫音樂會,而中國動畫電影音樂會卻屈指可數。希望讓女兒知道,曾經有這樣的優秀動畫片,出現在媽媽的童年。
此前,BBC星球三部曲、皮克斯動畫都曾亮相上海夏季音樂節,《鐵達尼號》、《哈利波特》電影音樂會,也經常出現在上海劇場。這樣具有濃鬱中國風又具有相當藝術水準的「上海製造」,也應該通過這樣的方式,生動有趣地走近一代又一代中國觀眾。
(部分圖片來源:上海夏季音樂節)
-本文完-
版權聲明:轉載前請聯繫後臺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