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可維:「中華」與「夷狄」——古代東亞的諸民族與國家 | 甲骨文...

2020-12-20 澎湃新聞

劉可維:「中華」與「夷狄」——古代東亞的諸民族與國家 | 甲骨文譯想沙龍No.4

2020-05-21 04: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長期的封建割據和連綿不斷的戰亂,中國內外諸民族間的抗爭與流動,足與西方日耳曼民族大遷徙時代相匹敵,甚至超過其規模。

與中原王朝的接觸使周邊民族逐漸「漢化」,同時,隨著北方民族的遷入,中原王朝內部也出現了「胡化」「蠻化」現象。這種雙向的「中華化」讓一個迥然異於秦漢社會的「新的中華」最終形成。遲至隋唐,漢民族確立了其世界最大民族的地位。

漢民族的形成、「舊的中華」的崩潰與「新的中華」的確立,這一進程是如何進行的?一個不同於秦漢社會的「中華帝國」是如何在與諸民族互動形成的?

日本東洋史學名家川本芳昭教授在其鴻篇專著《東亞古代的諸民族與國家》中對此進行了詳盡的分析和研究。

5月23日(周六)晚7點,甲骨文譯想沙龍No.4,我們邀請到了師從於川本芳昭教授,同時也是《東亞古代的諸民族與國家》譯者的劉可維副教授,以新書為引,帶來主題為「『中華』與『夷狄』——古代東亞的諸民族與國家」的分享。

活動信息

「中華」與「夷狄」——東亞古代的諸民族與國家

時間:5月23日(周六)晚7點

嘉賓:劉可維

你將聽到

① 東洋史學視野下的中華與周邊

② 漢民族發展成為世界最大民族的過程

③ 漢化與胡化

④ 中華的崩潰與擴大

⑤ 前近代中華帝國的構造

參與方式

掃碼添加文獻君備註「譯想」入群

(已在文獻君和甲骨文新書沙龍群的朋友不用重複加入,譯想沙龍會在各群同步放送)

問題徵集

關於譯想沙龍No.4,關於《東亞古代的諸民族與國家》,如果你還有其他想要了解的疑問,請掃碼填寫活動提問徵集表單,我們將篩選出部分問題,在主講內容分享完畢後,集中解答。

嘉賓介紹

劉可維,畢業於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學專業,獲學士、碩士學位,後赴日本九州大學人文科學府留學,師從川本芳昭教授,獲文學博士學位。現任南京師範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副教授,主要從事漢唐間歷史學與考古學研究。專著有《絲路的最東端——從倭國到日本國》(商務印書館,2019年);譯著有川本芳昭《東亞古代的諸民族與國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0年)、三崎良章《五胡十六國——中國史上的民族大遷徙》(商務印書館,2019年)。

相關圖書

東亞古代的諸民族與國家

[日] 川本芳昭 著

劉可維 譯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甲骨文 | 2020年4月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內外諸民族間的抗爭與流動,足與西方日耳曼民族大遷徙時代相匹敵,甚至超過其規模。與中原王朝的接觸使周邊民族逐漸「漢化」,同時中原王朝內部也出現了「胡化」「蠻化」現象。這種雙向的「中華化」讓一個迥然異於秦漢社會的「新的中華」最終形成。

漢民族乃世界上最大的民族,川本芳昭一直關注其形成過程極其與周邊諸民族的互動關係。上至漢唐,下至遼、金、元,川本芳昭從比較史的視角出發,考察鮮卑、烏丸等北方民族,獠、羌等西南民族,以及朝鮮與倭國的「中華化」,以宏大的視野展現了東亞古代的民族與國家。

關於譯想

「譯想」是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倡議發起,由甲骨文主辦的的大型公益性計劃。譯想將通過軟體支持、資金援助和交流互動等方式,以翻譯大賽、沙龍活動為線下互動模式,促進翻譯人才培養和翻譯體系構建,推動中國翻譯事業更好發展。譯想沙龍以譯者為主要沙龍嘉賓,以書店的微信讀者群為主要目標,結合語音、視頻等多種直播形態,以書為引,對相關話題進行深度分析和觀點闡述。

聯合主辦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甲骨文

新京報·文化客廳

國家人文歷史

歷史研習社

新譯科技

戰略合作

SKP RENDEZ-VOUS、鍾書閣、無用空間、青苑書店、亞朵·竹居、扶光書店、北京外研書店、鹿森書店、朝花晚酒、野百合書店、大夢書屋、陸上書店、一葦書坊、泊堓空間、成都三聯韜奮書店、三合書店、二樓南書房、南昌美書館、松社書店、南京圓桌派讀書會、暖樹光年書房

特別支持

得到

譯想沙龍近期計劃

原標題:《劉可維:「中華」與「夷狄」——古代東亞的諸民族與國家 | 甲骨文譯想沙龍No.4》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夷狄亡我華夏之心不死--文化篇之中醫、甲骨文、漢字
    有人說夷狄是對少數民族的蔑稱,但我這裡說的夷狄是指那些對我們整個中華民族有著叵測之心的國家。這些國家尤以美帝和倭寇為首。歷史上倭寇對中國的大侵小擾頗有不可兩立之勢,近些年美國對中國的明槍暗箭亦防不勝防。加之中國的迅速崛起,讓這兩個不希望中國強大的夷狄開始狼狽為奸。
  • 中華文明的至暗時刻!論古典中華帝國遭遇到的最大挑戰
    前段時間,大伊萬和朋友討論明清易代時期古代中國周邊的地緣政治格局問題時,意外地引出了一個全新的話題:古代中國、或者說以古代中華帝國為核心、由中央農耕民族與周邊遊牧民族共同構建形成的華夏文明集叢,到底有沒有遭遇過根本性的挑戰與危機?或者說,古代中國是否有真真切切的「亡國」、被完全異質的文明或民族國家所威脅、從而讓中國的政治版圖乃至文明集叢發生根本改變的危險呢?
  • 清華美院博導用甲骨文設計表情包 「單身狗」在古代長這樣
    漢字是我們民族的文化基因,是中華文化脈絡不斷的保證。」1月23日,陳楠就表情包的設計初衷與思路接受澎湃新聞記者專訪。「甲骨有表情」表情包。本文供圖:陳楠工作室陳楠賦予古老文字時代氣息 這套甲骨文表情包叫《甲骨有表情》,它的主體恰是若干個以「漢儀陳體甲骨文」為標準字體設計的文字擬人擬物角色。
  • 歐洲為什麼沒像秦漢一樣建立統一國家
    它們都源於甲骨文和金文。從甲骨文、金文到秦漢文字, 不管字形發生多大的變化, 文字的結構總是以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為共同原則的。在西周時期, 中原諸國共同認同的文化即華夏文化已經成熟。儘管中原各國之間的紛爭不斷, 但在維護華夏文化這點上態度卻是一致的。例如, 西周末年, 夷狄的侵犯對華夏諸國造成巨大的危害, 以致有「中國不絕若線」之說。
  • 我讀論語小記:八佾第三·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孔子說:夷狄有君主不如中國沒有君主。】夷狄是指當時周朝轄地之外的地方,春秋時期沒有高樓大廈,皇宮也是竹籬笆加土屋,可想而知其他蠻荒之地的狀況,古代被貶之人去處多是這些地方。
  • 歐美人接受阿拉伯文化,甚至是印度文化,為何不接受東亞文化?
    西方文化(西北歐,美)寧把中東當親戚,也絕不會接受(甚至容納)東亞文化(人,國家),包括日韓!!!因為中國文化足骨子裡的平等〈不是表面,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科舉而不是推薦,包括現在的高考……),與一神教的歐美(橄欖狀的層級社會,層級之間很難跨越)頂層特別是資本的頂層完全不相容。
  • 一場跨越千年的「三國演義」——古代東亞關係史
    作為一個崛起中的大國,中國和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關係究竟如何呢?本欄目將結合科普性論述和嘉賓訪談,為大家提供一個較為學術和客觀的視角。這次我們推出歷史篇,講古代東亞世界的國際關係變遷。接下來還有經濟篇和時尚篇,請持續關注哦!
  • 古代日本朝鮮為何熱衷搞東亞鄙視鏈
    兩國在唐朝還算客氣,都還把彼此當做是文明國家,都把彼此的使者當作是人。到了高麗王國時期,因為高麗王氏和元朝的特殊關係,日本人就直接把高麗開出人類範疇。古代朝鮮對日本人的觀點也好不到哪裡去,從新羅以後,朝鮮歷代政權都利用各種條件大肆搜羅中華的書籍和文化,認為自己沾染了中華文明也是文明人,除了中國外就朝鮮最文明,而日本人在他們眼中就是夷狄。
  • 湯殷權《論語》講義:《八佾第三》篇「子曰夷狄之有章」
    【原文】3.5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翻譯1】夷狄乃荒蠻不化之地,且有君長,不似諸夏之僭亂,反無上下之分。【翻譯2】夷狄雖有君長,而無禮義;中國雖偶無君,而禮義不廢。【注釋】夷狄:《爾雅.釋地》九夷、八狄、七戎、六蠻謂之四海。註:九夷在東,八狄在北,七戎在西,六蠻在南。
  • 世界的演變 | 甲骨文2021年出版計劃
    甲骨文ioracode轉載任何甲骨文微信公眾號ioracode所推送的文章,請事先與本公眾號取得聯繫。  甲骨文的2021  溫馨提示:計劃往往趕不上變化。  世界古代史·歐洲  (25種)  橫濱中華街:1894~1972  [美] 埃裡克·C.韓 著;尹敏志 譯  世界近代史  (共計33種)
  • 陳徐瑋:「古代東亞的都城與墓葬國際學術研討會」紀要
    2017年8月27~28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陝西省考古研究院、日本山口大學東亞比較都城史研究會三方聯合在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舉辦了「古代東亞的都城與墓葬國際學術研討會」。山中章指出,都城與都城制是受中國的影響,在中國的周邊國家發展起來的,由於各國自然環境、歷史、文化、社會狀況以及政治成熟度等方面的制約,呈現出了不同的特徵。都城制是東亞各國共同擁有的一種政治制度,但又表現出各具特色的形態,因此,在研究中需將構成都城的要素細分化,如復都制、宮城與皇城、都城與市場、監獄、宗教設施、禁苑、離宮等,從不同角度探討其異同。
  • 古代軍隊中的弓箭手是怎樣射箭的?其實東亞和歐洲的方法不一樣
    冷兵器時代,人類所使用的很多武器都是由生產生活工具所演化的,比如標槍,斧頭等,當然,最著名的就是弓箭了,早在人類還沒有創造出文明之前,原始人就學會了使用弓箭來狩獵,世界各民族的先祖均有過使用弓箭的記錄。
  • 所謂中原夷狄之分,意義並不大
    .mp310:20來自京彩臺灣第38節·夷狄觀念「所以,嚴格說來,我們老祖宗流傳下來的那種夷狄觀念,是根本就弄錯了的,到今天誰是中國人,可難說了。回溯中國五千年的歷史,回溯到五千年前,回溯來回溯去,若是回溯的範圍只限於河南、山西等地方,而置其他中原以外的地方於不問,或一律以夷狄視之,這種做法,不是看小中國和中國民族,又是什麼呢?當時住在河南、山西等地的,固然是中國民族,但是在這些中原地區以外的,又何嘗不是中國民族呢?
  • 西周之前的華夷觀念一、後世夷狄觀念產生的背景
    徐旭生先生在《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中,結合當時的考古發現和一些傳世文獻,提出古代的中國人實有華夏、蠻、夷三個不同的來源,這是中國早期的三個民族集團。其中華夏集團分為兩個大的亞族,即黃帝和炎帝亞族,共工氏包含在華夏集團中;而東夷集團以太皞、少皞、蚩尤等人為主;所謂的苗蠻集團,則主要以祝融體系為主。
  • 甲骨文上的輝煌九-殷墟甲骨名人堂
    作為中華文明的裡程碑,甲骨文在三千多年前讓中國成為世界的搶跑者和領先者;而在二十世紀初國弱民貧、屢受欺辱的中國,甲骨文的出現讓中華上古文明重新煥發生機,讓民眾找回了些許民族自信,其意義遠遠超過文字本身。
  • 千年甲骨文還能這麼玩?
    安陽師範學院甲骨文文化創意設計大賽掀起了甲骨文活化利用的創作熱潮一起來欣賞大賽的優秀作品吧古老、時尚、高雅、呆萌穿越時空的表情訴說著中華文明的根魂傳承著民族的創新與奮進「甲骨文表情包大賽」,通過有趣而生活化的甲骨文表情包創意設計,充分展現漢字的藝術價值和美學價值
  • 從「不齒夷狄」到正視清朝,18世紀朝鮮王朝為何出現「北學派」?
    17世紀前半期,東亞地區出現重大變局,傳統霸主明朝國運日衰,最終滅亡;而取代這一王朝的則是由關外建州女真所建立的清朝,這不僅在地緣政治上影響巨大,在思想上同樣造成巨大的衝擊,要知道古典時期,中國不僅是東亞地區的政治中心,同樣也是文明中心,滿清入關,神州陸沉給周邊各國帶來極大的震撼,這其中受影響最大的,莫過於朝鮮王朝。
  • 讓中華真正擁有五千年文明史的良渚古城(上)
    根據發掘出來的文物和甲骨文,可以確認那裡應該是「盤庚遷殷」之後的商朝都城。憑著安陽殷墟的甲骨文,挑剔的歐美學界總算是承認了商朝的存在。雖然歐美的這個「夏朝虛構說」,在中國和日本從來是不被承認的——日本同樣承認本國文明最初起源於中國,如果東亞的上古文明被貶低,那麼對於日本來說也是打擊民族自信心的。但是,即使夏朝是真實存在的,也不過是將我國的文明歷史增加到了四千年(四捨五入之後)而已,跟五千年中華文明的概念之間,依然存在著不小的差距。這樣的發展程度,也能算是文明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