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一壺茗茶 品一杯美酒 賞一方奇石 傳一種文化
關注賞木軒個人號「pifa2288」,查看文玩相關品
芳香之始:真正的香料並不產於中國,而遠在西域諸國。正如範曄在為《和香方》所寫的短序中說的:「甘松、蘇合、安息、鬱金、多、和羅之屬,並被珍於外國,無取於中土」,所以宋代以前,除了朝貢以外,香料來源比較有限,香料種類也較少,除了祭祀和宗教用香外,香的使用並不廣泛,是作為奢侈品而存在的。
宋明以來,在朝貢的基礎上,海外貿易極大地擴大,各種香料通過海上之舟大量運入中國,民間各種修合之香也頗為盛行,香在人們生活中起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香的使用也更為廣泛和多樣化,極大地豐富著人們的生活。
燻燃之香:中國古代的達官貴人很早就注意到了香的妙用,通過燻燃香料來驅逐異味。香大多產於西域諸國,西域離中原路途遙遠,同時中原的海外貿易還沒有發展起來,宮中僅有的香料都是通過西域諸國的朝貢得來的。
唐宋貴族的時候也是很講究的,即使不是貴族也要用香。那時候衣物還有薰香,宋代士大夫,尤其是青年軍人,貴公子,出去打獵,衣服不僅要燻,而且要異國明香。唐代地毯四角是香爐,香爐裡是燃香的,慢慢往外揮香。
一般來說,相對於北方而言,南方薰香更為普遍,原因如周邦彥《滿庭芳》裡所說「地卑山近,衣潤費爐煙」,再者南方多瘴癘,用薰香驅邪闢穢去疾的觀念非常普遍;還有就是南方多水,多水則蚊蟲易於繁殖,薰香是驅除蚊蟲的好辦法。
塗傅之香:此類香的種類很多。一種是傅身香粉,一般是把香料搗碎,羅為末,以生絹袋盛之,浴罷傅身。一種是用來傅面的和粉香。有調色如桃花的十和香粉,還有利汗紅粉香,調粉如肉色,塗身體香肌利汗。
一種是香身丸,據載是「把香料研成細末,煉蜜成劑,杵千下,丸如彈子大,噙化一丸,便覺口香五日,身香十日,衣香十五日,他人皆聞得香,又治遍身熾氣、惡氣及口齒氣」。
中國古代的人,衡量一個女性臉上最性感的東西,一個是眉毛,一個就是鬢。於是便有了香發木犀香油,亦可為面脂,烏髮香油,此油洗髮後用最妙。合香澤法,既可潤發,又可作唇脂。
唐代婦女的化妝品中,已經出現了補鬢油和潤面油,蜀地貢給宮中,也用到了烏沉香、白腦香,宮中稱錦裡油,此後經宦官之手傳到民間,富人家大多稱之為西蜀油。貴族女子用花蕊研製成的一種黃色香料,塗在額角,以增美觀,叫做額黃。
計時之香: 一般的香粉,為了便於香粉燃點,合香粉末,用模子壓印成固定的字型或花樣,然後點燃,循序燃盡,這種方式稱之為"香篆"。印香篆的模子稱為"香篆模",多以木頭製成。
香篆又稱百刻香。它將一晝夜劃分為一百個刻度,寺院常用其作為計時器來使用。元代著名的天文學家郭守敬就曾制出過精巧的"屏風香漏",通過燃燒時間的長短來對應相應的刻度以計時。
唐宋時人點香計時,以香料搗成末,調勻後灑在銅製印盤裡,一般成篆文"心"字形狀,點其一端,依香上的篆形印記,燒盡計時。
唐白居易《酬夢得見戲長齋》詩"香菸朝煙細,紗燈夕焰明",五代馮延巳《鵲涵枝》裡有"香印成灰,起坐渾無緒"都是講的這種香印。宋代熙寧年間出現了一種更為科學的"午夜香刻"。
這是中國古人的創舉,中國人仿佛有無窮的智慧,想了各種各樣的辦法來計時,用水計時,所以有銅壺滴漏的發明,沒有水了,又想起了用香計時。更能反映中國人的聰明巧智與審美情趣的是還把印香做成各種圖形,寄予對生活的美好期待,或長壽或福慶。
醫用之香:早在漢代,名醫華佗就曾用丁香、百部等藥物製成香囊,懸掛在居室內,用來預防"傳屍疰病",即肺結核病。很多香料是中國傳統中醫的重要用藥。很多醫書中或本草中有關於香料的記載。
明代醫家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就記載用"線香"入藥。李時珍用線香"燻諸瘡癬",方法是點燈置桶中,燃香以鼻吸菸咽下。除此之外,還可"內服解藥毒,瘡即幹"。
香作為醫藥之用,有香藥、香茶。《香乘》載有九種方子:丁香煎圓,木香餅子,豆蔻香身丸,透體麝臍帶,獨醒香、經御龍麝香茶,孩兒香茶,還有另外兩種香茶。宋明時出現的流行於民間的香茶可謂中國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值得進一步發掘。
此外,香也是古代藏書家的所愛。屠隆在《考盤餘事·書箋》中有這樣的記載"藏書於未梅雨之前,曬取極燥,入櫃中以紙糊門,外及小縫,令不通風,蓋蒸汽自外而入也,納芸香麝香樟腦可以闢蠹"。
客服熱線:13535522599
店址:廣州白雲區江夏北二路雲商易城B101(地鐵2號線,江夏站A出口轉右步行大概二百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