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今日 他曾和梅蘭芳齊名,從窮孩子到一代藝術大師

2021-02-08 央廣網


1968年12月26日,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荀慧生逝世。也許今天說起苟慧生,會有些許陌生。但是你知道嗎,他曾和梅蘭芳、尚小雲、程硯秋並稱為京劇「四大名旦」。他如何從一個一字不識的農村的窮孩子成長為一代藝術大師?


幼年家貧入梨園


荀慧生生於1900年,原名詞,字慧聲,號留香,藝名白牡丹,後改名荀慧生。


作為三代梨園世家「荀氏家族」的掌門人,與子承父業的梅蘭芳和貴族落魄的程硯秋不同,「苦孩子」出身的荀慧生並非梨園之後,卻誤打誤撞進入梨園行開宗立派,創立了一個著稱於世、數代宗習的荀派藝術,繼而以長子荀令香、長孫荀皓為代表的梨園三代戲曲情緣也因此展開。


他幼年家貧,迫於生計,他的父親將時年7歲的荀慧生和哥哥荀慧榮以50元賣給小桃紅梆子戲班學戲,不久其兄不堪忍受打罵私自逃走,只剩下慧生。後慧生又被賣給河北梆子花旦、俗稱「龐剝皮」的龐啟發為私房徒弟,自此,荀慧生淪為家奴,過著牛馬一樣的生活,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伺候師父師娘生活起居,練習蹺功、站磚、踩缸沿、撅腰、頂碗等絕活,時不時還要忍受師傅用「懶愁驢」的鞭打和責罵。


荀慧生幼年殘酷的坐科待遇堪比西洋戲劇《黑奴恨》中的黑奴小露西,以至於後來他一演《黑奴恨》以及一些苦情戲就哭成了淚人,能把全場觀眾唱哭。幼時的荀慧生對師父充滿仇恨,他用「七年大獄」(後又續了兩年)「刑期已滿」來形容賣身學藝的「煉獄」 生活,每每想起就不寒而慄。


1918年,荀慧生19歲時加入喜群社,與梅蘭芳、程繼先合演《虹霓關》,從此專演京劇,先後與楊小樓、餘叔巖、王鳳卿等合作。


成名:轟動上海灘



1919年9月,上海天蟾舞臺約請楊小樓組班南下,老生約定譚小培,青衣尚小雲,刀馬花旦一角,楊小樓力排眾議,指定了荀慧生,認為唱梆子的白牡丹(荀當時的藝名)「很有前途,是青年中的佼佼者,將來會不亞於梅蘭芳的」。時稱「三小一白下江南」,這是荀慧生頭一次到上海,年紀也不過19歲。

  

「三小一白」於9月9日在天蟾登臺,頭天打炮戲開鑼及前場由上海方面的班底承當。演出極為轟動,其他劇院紛紛動足腦筋,爭取觀眾。新舞臺排出了描寫歐戰的時裝戲,大舞臺則約請了老生名家劉鴻聲唱對臺戲。

  

四十天期滿,楊小樓於10月19日至21日貼出臨別紀念,留下「二小一白」一直演到四個月期滿。荀慧生卻因「在上海有特殊號召力」,被天蟾「園主依為臺柱,堅留訂約」,一直演到1920年6月15日。除了演出傳統的刀馬花旦戲外,受上海觀眾和海派的影響,荀慧生還排出了一系列的新戲,其中《荀灌娘》、全本《拾玉鐲》(又名《雙姣緣》,荀前飾孫玉姣,後飾宋巧姣,兼演花旦、青衣)、《西湖主》等均成為他後來常演的劇目。


氣節凜然 退出舞臺一年半


荀慧生為人是非分明。"九一八事變"之後,他曾為支持抗日而參加過捐獻飛機的活動,後來,溥儀在東北建立偽滿洲國,邀請北京「名角兒」赴東北為其「登基大典」舉行慶祝演出,有些藝人因為畏懼權勢而被迫前往,但荀慧生決心抵制,聲稱:「絕不與漢奸為伍!」


他知道不能硬抗,便以養病為名悄悄躲到天津一位友人家中,退出舞臺達一年半之久,表現出凜然的氣節。


「四大名旦」稱號從何而來?



被譽為中國「 四大名旦 」 的梅蘭芳、程硯秋、尚小雲、荀慧生是我國京劇旦角行當中四大藝術流派的創始人。他們的優秀藝術,給人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四大名旦的稱謂是由沙大風於1921年在天津《大風報》創刊號上首次提出。以京劇四大名旦最為知名,他們指的是梅蘭芳、程硯秋、尚小雲、荀慧生。另有越劇四大名旦、豫劇四大名旦、評劇四大名旦、話劇四大名旦、秦腔四大名旦、電影四大名旦、連環畫「四大名旦」等。


1927年北京《順天時報》舉辦中國首屆旦角名伶評選,荀慧生與梅蘭芳、程硯秋、尚小雲一同被舉為京劇四大名旦。


四大名旦的師父,被稱為「通天教主」的一代名角王瑤卿對他們的點評是:「梅蘭芳的相、程硯秋的唱、尚小雲的棒、荀慧生的浪。」


藝術成就:一生演出300多出戲


在荀慧生的一生中,一共演出了300多出戲,從20年代到40年代,他先後與劇作家陳墨香、舒舍予、陳永鍾等合作創作、整理、改編過100多個劇本,如《元宵謎》、《釵頭鳳》、《卓文君》、《杜十娘》、《紅樓二尤》、《陶三春》等。


由於他功底深厚,戲路寬廣,工於梆子,又熟悉崑曲,改唱京劇以後,博採眾長,融化京劇青衣、花旦、閨門旦、刀馬旦各工以及小生、武生行當的藝,創造人物;在聲腔方面,他根據自己的嗓音條件,大膽吸收崑曲、梆子、劇、川劇乃至歌曲的有益因素,甚至融化京劇老生、小生、老旦唱腔的旋律,創造既符合人物感情,又不失京劇特色的新腔。


他在傳統京白、韻白的基礎上創造了一種接近口語的念法,感情真實,生活氣息濃鬱,而又富有韻律美。他的做功善於提煉生活,繼承傳統,而又不受傳統程式束縛,因而身段動作具有真實感,又注重塑形美,顯得灑脫生動,婀娜多姿。他演勞動婦女時,有時從人物生活出發,甚至採用大步流星的腳步。


12月28日起,《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系列節目將推出「戲曲季」啦~想領略男旦絕代芳華?敬請關注喲!


警惕 | 前女籃國手因大腸癌去世 六類人群與這種癌關係密切!


夜讀 | 不要在最好的位置上睡覺


提醒 | 信用卡凍結後還被盜刷,咋整?


來源:綜合網易娛樂、苟慧生百科等

本期編輯:朱虹

相關焦點

  • 那年今日 黃遠生:從末代進士到開山記者
    他先後主編過梁啓超創辦的《庸言》月刊,擔任過上海《時報》、《申報》、《東方日報》和北京《亞細亞報》特約記者,同時為《東方雜誌》、《論衡》、《國民公報》等報刊撰稿。據李傳梓《反袁之勇士報界之奇才》一文統計,從他留下的《遠生遺著》所收239篇文章看,他的通訊幾乎對每一個時期民眾矚目的重大問題都進行了及時而深入的報導。
  • 京劇大師梅蘭芳誕辰125周年:四大名旦之一 曾蓄鬚明志
    家人為這個孩子取名為瀾,字畹華,寄託了美好的寓意。資料圖:梅蘭芳漢白玉塑像由雕塑大師劉開渠雕塑。 泱波 攝8歲那年,他被家裡人送去學戲。剛開始,梅蘭芳在「唱戲」這條路走得並不順當,即使學上幾個小時,簡單的四句老腔都難以唱下來。氣得先生說「祖師爺沒給你這碗飯吃」。這番話對年幼的梅蘭芳觸動很大,他立志一定要學出個樣兒來。
  • 風華絕代梅蘭芳: 他走後,再無「一代完人」
    今年是京劇大師梅蘭芳先生走的第59年。在這個亂花漸欲迷人眼的燥熱時代,我們依舊懷念淡然如梅蘭的他。12年前,陳凱歌拍攝電影《梅蘭芳》時曾感慨:「我們覺得自己做得還不錯的一些事,梅先生多少年前就全都做過了。」梅郎、梅老闆、梅博士、梅先生,他人生不同階段的幾個稱呼,標誌了他人生不同的追求與選擇,也見證了京劇藝術的時代走向。
  • 他是他……那些京劇舞臺之外的「梅蘭芳」
    著名京劇大師梅蘭芳先生以嗓音圓潤、唱腔柔婉、身段優美、表演細膩位列「四大名旦」之首,是國粹京劇藝術的代表人物之一,對京劇的傳承與發展有著巨大的影響和作用
  • 致敬一代宗師梅蘭芳!
    之前楊小樓先生曾演過根據這段故事編演的《楚漢爭》,戲很長,要演兩天才能演完,也不是很成功。梅蘭芳他們重新排演後去掉了一些武戲和慢板,縮短為一天就可以演完。▲梅蘭芳(左)與楊小樓(右)表演《霸王別姬》梅蘭芳在虞姬的服飾設計方面很有創意,他設計了虞姬戴如意冠、穿魚鱗甲的舞臺形象。
  • 京劇大師梅蘭芳的精湛書法
    除了舞臺表演之外,他愛好十分廣泛,特別值得一提的他在書畫等多方面的造詣,讓他不僅僅是一位京劇大師。他的畫是很有名的,曾經師從陳師曾、陳半丁、齊白石 等諸位書畫大家。在抗戰時期蓄鬚銘志,曾以賣畫為生計。梅蘭芳先生書法功底深厚、清靜雋秀,以行楷書 為主,小楷尤精。
  • 梅蘭芳女弟子、京劇大師杜近芳,是孟小冬和梅蘭芳的女兒?謠言!
    1933年9月5日,孟小冬在天津《大公報》的頭條上發布了和梅蘭芳離婚的公告,她說道:「經人介紹,與梅蘭芳結婚。冬當時年歲幼稚,世故不熟……是我負人?抑人負我?世間自有公論,不待冬之贅言。」冬皇孟小冬和京劇大師梅蘭芳這段為期七年的婚姻,至此,就正式宣告分手。
  • 「渣男」梅蘭芳
    梅蘭芳,中國京劇表演藝術大師,也被視作民國時期最負盛名的四位美男子之一。而前些天,是他誕辰125周年的紀念日。 那時,梅蘭芳還未大紅大紫,梅家也並不富裕,王明華勤儉持家,把梅家打理的井井有條。 她還給梅蘭芳生了一兒一女,取名大永和五十。 彼時的王明華不滿足於賢妻這一重身份,她還身兼丈夫的「造型師」和「經紀人」,女扮男裝出入戲臺,幫梅蘭芳化妝,設計髮型和服裝。梅蘭芳到外地演出,她也親自跟隨,形影不離。
  • 那年今日 其實,梅蘭芳才是最懂女人之美的男人
    1912年的今天,梅蘭芳首演了根據這古樂府《木蘭辭》改編的京劇《木蘭從軍》。根據故事情節的需要,梅蘭芳既唱旦角,又反串小生。劇中的花木蘭六易服裝,長槍扎靠,英姿威武。他把沙場女英雄調兵遣將、氣度非凡的巾幗之美演繹得頗為生動。
  • 【人物】民國大家之梅蘭芳:京劇表演藝術大師
    中國京劇表演藝術大師。 梅蘭芳8歲學戲,9歲拜吳菱仙為師學青衣,10歲登臺。後又求教於秦稚芬和胡二庚學花旦。1915年4月至1916年9月,新排演了《宦海潮》、《牢獄鴛鴦》、《思凡》等11出戲。於1949年前先後赴日本、美國、蘇聯演出,並榮獲美國波莫納學院和南加州大學的榮譽文學博士學位。
  • 名人系列故事——梅蘭芳
    梅蘭芳1894年出生於北京城內一個京劇世家。自幼父母雙亡,由伯父撫養成人。1901年,7歲的梅蘭芳開始學戲。1912年,18歲的梅蘭芳隨京劇大師王鳳卿首次到上海演出,取得了很大成功。梅蘭芳屢次拜各大名師學藝,戲路很寬,精通青衣、花旦、刀馬旦等旦行表演藝術,還掌握了生行等其他行當的表演技巧,經過充分挖掘和潛心鑽研,逐漸形成了藝術上自己的流派——梅派。1921年組建「崇林社」時,他已和京劇大師楊小樓齊名。同時,「梅派」藝術也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梅蘭芳的「舞」出神入化,形態逼真,在演《長恨歌》時,他的」舞「戲就是全劇的高潮。
  • 瞻仰梅蘭芳紀念館
    月前,曾赴京城。所居護國寺賓館距梅蘭芳紀念館很近,曾去瞻仰。梅蘭芳是近代傑出的京昆旦行演員,「四大名旦」之首,同時也是享有國際盛譽的表演藝術大師,在50餘年的舞臺生活中,精心鑽研,勇於革新,創造了眾多優美的藝術形象,積累了大量優秀劇目,發展和提高了京劇旦腳的演唱和表演藝術,形成一個具有獨特風格的藝術流派,世稱「梅派」,深受國內廣大群眾的喜愛,並在國際上享有盛譽。其表演被推為「世界三大表演體系」之一。
  • 梅蘭芳的最後一次演出:離他去世僅68天
    梅蘭芳(資料圖) 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一生演出的京劇、崑曲達數百出之多。他第一次登臺演出,是在1904年8月17日,當時梅蘭芳才9歲。
  • 打開一代藝術大師的朋友圈:真實的齊白石是什麼樣的?
    記者 | 何安安從布衣木匠到繪畫大師,齊白石的一生堪稱藝術傳奇。但當齊白石的研究越做越細緻時,人們不禁產生了一個疑問:真實的齊白石究竟是什麼樣的?正如北京畫院院長吳洪亮所說:「我們是否因為離得太近,太關心考據中的細節或『只緣身在此山中』,而越發看不清這位藝術巨匠」?
  • 坂東玉三郎:梅蘭芳是我的偶像
    △第五代坂東玉三郎「戲劇大師梅蘭芳是我們日本人的偶像,我看過他的演出資料,他對身體的控制力是非常驚人的。而且我們日本著名的歌舞伎大師坂東玉三郎先生也曾來中國學習戲曲。」△坂東玉三郎(資料圖片)他的祖父早在1926年就曾與訪日的梅蘭芳同臺演出。坂東玉三郎年少時便聽祖父和父親談及中國京劇和梅蘭芳,家中的牆上一直掛著梅蘭芳演出的劇照。
  • 戲曲大師梅蘭芳10幅書法欣賞,勁健秀雅、剛柔相濟!真藝術大家
    而今人把學書法練字更多的是當作一種自詡的文化傳承、或是藝術表現,由此方向就跑偏了。因為他們往往忽略了文化修養,以至淪為腹無經綸的書寫工匠,想要創新並超越古人的書法,無異於痴人說夢。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們已經介紹了許多近代當代的「跨界」書法家了,而今天課代表要介紹的則是著名戲曲大師梅蘭芳先生的書法作品。
  • 國難當頭的「戲子」,中國最早的「明星」,梅蘭芳做了什麼?
    在中國歷史上,民國時期可以說是中國老百姓生活最為苦難的時期,但恰恰是這個時期,反而湧現出了很多很有錢的明星大腕,梅蘭芳就是其中的一個,今天就來講講他當年有錢到什麼程度? 在民國時期,人們的文化生活遠遠沒有今天豐富,聽上兩首曲子就是很多人最開心的事,在那樣的特定環境下,成就了一代京劇表演大師:梅蘭芳。
  • 專訪梅蘭芳紀念館館長劉禎:梅蘭芳的文化自覺與歷史擔當
    梅蘭芳雖然不是最早的,但我們依然認為他是在中華文化「走出去」過程中最具影響力的一位。我們有許多思想家、文化學者也都曾與西方交流,但這種交流主要局限在知識階層、精英階層,它對西方的影響還是小眾的,不像梅蘭芳,他是用最為形象、直觀的表演藝術展現。梅蘭芳有一種文化自覺,他的表演藝術首先在國內達到了一定的高度,成為了北京的文化標識。
  • 追憶梅蘭芳:高山仰止,芳華絕代
    他是京劇界一代宗師,名滿天下,與尚小雲、程硯秋、荀慧生一起被譽為「四大名旦」。但他卻說:「我是個拙笨的學藝者,沒有充分的天才,全憑苦學。
  • 【連載】曲未終人已遠:梅蘭芳家族(三十九)
    第二天紐約報紙發表了許多評論文章,評論家吉爾伯特·賽爾迪斯(Gilbert Seldes)看過首場的演出,他認為美國觀眾能夠欣賞到的,是梅蘭芳無與倫比的精湛的演藝。他說:這位演員特殊的體質,他對身軀絕對有把握的掌握和控制能力,他那對異常敏感的眼睛和一雙靈巧的手,他那完整的表演特色,和他那一直深入角色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