鰻好是我吃過幾次的一家老店了。第一次知道它還是天津電視臺有美食搜索節目的時候,奶奶看電視拿本子幫我記下的。但厚厚的資歷也不妨礙它在這次提供給我一些「驚喜「。
若竹則是躺在我收藏夾裡面長達一年的相對新店。顯然這位小可愛也提供給了我一些「驚喜」。二者合力解決了我這次的主題構成問題。
面積較小,繞店一圈的吧檯為主體,僅兩三張單獨小桌。有小包間一個。
店中特色除卻鰻魚即是烤雞肉串,自然逃不過煙燻味。上次去感覺比較強烈,這次好不少,大概是取決於店中客人的菜品構成。
比較突出的一點是,吧檯頂部有電視會不間斷聯播日本綜藝或者電視劇。第一次去趕上播《孤獨的美食家》叔吃鰻魚的一集,很巧的加分項。個人覺得比大力播放二次元歌曲好。
鰻魚三吃,脫線的名古屋吃法。在一片把鰻魚做成關東甜口好歹放在飯上,淋上濃濃醬汁遮蓋一切味道的日料店中,殺出一條血路。
米飯飽滿。鰻魚口味偏鹹口,邊緣微微焦脆。軟刺不卡口。先吃原味,之後配上蔥花以及其它佐料。鰻魚醋凍清爽解膩。酥脆饅魚骨頭可以放進味增湯裡增加鮮的心理作用,也可以直接咀嚼豐富口感。最後,茶泡飯。我的摯愛。出汁倒在鰻魚飯上,攪進去一點芥末,撒上海苔。出汁在冬季帶來溫暖,芥末在夏季帶來醒神。不過芥末大概率是山葵和辣根調配的,一口太多還是上頭。像是酸辣湯泡飯,長這麼大了,還是拒絕不了呼嚕呼嚕的暢快。
更在此點名拉踩鰻鰻的愛,在做小資套餐的路上,應該明白先是飯,後是小資。軟刺的堅硬度讓人根本沒辦法大口吃。鰻魚不能和飯一起吃,我不如回家吃炸帶魚。就剩個小資套了。
沾汁很淡。星鰻本身就是很好吃的生物。炸完有明顯甜口,面衣也夠薄。但是天婦羅註定了它很油的命運。
鰻魚的價格我覺得是可以的,團購還可以更少點。
但是,但是。我理解毛利主要出在軟飲料上,但是,但是。看見二十五、三十五的軟飲料。表情難免扭曲。
不喝飲料,正合適。
位置很不好找,到附近了最好和商家電話聯繫一下。
整體是一個小庭院,除了咖喱店,似乎還有賣雜貨的小鋪子。結構滿有趣的。很整潔,比想像的面積大。裝修風格沒太多可贅述的,和這兩年新開的店大差不離。
順嘴吐槽,希望探店軟文不要再閉眼重複「店裡都是店主的收藏「這個描述了。我臥室也都是我的精心收藏,歡迎帥哥美女來探店。
牛肉咖喱
牛肉軟爛,用嘴使勁一抿就散開。不辣,後口稍稍甜。比起大部分日式家庭咖喱,比如我永恆的分居愛人coco,口味更複雜,芝士的溫柔很好穩固了香料味。
溏心蛋,狀態飽滿,固體和半固體界限清晰。
配菜,炸過的蔬菜。沒什麼太特別的。
北海道式湯咖喱
日料總是給人寡淡的刻板印象,吃一次北海道的家常菜可以很好的衝破這個記憶。湯咖喱,香辛料比起牛肉咖喱更加鮮明使嗅覺被開發得徹底,辣度更上幾個臺階,冷冬裡吃出微汗,滿滿喜悅。
然而,湯咖喱裡的配菜著實是扯後腿。完整的大雞腿軟嫩,筷子輕鬆鉗下,吃起來完全是食堂的味道。明明有醃漬過的痕跡,味道和湯咖喱完全是兩回事,甚至讓我懷疑是有意為之。扒拉兩口飯,不免讓人想起小學用筷子扒拉半天,放嘴裡一口雞腿就半盤子飯的痛苦回憶。
旁邊的土豆,虛晃一槍。你以為是薯角,筷子一夾,紋絲不動。放盤子裡發力,只有尷尬滑脫的碰撞聲。呵,土豆,拖出去斬了吧。
米飯,比較硬不太有香氣,但是咖喱嘛,可以接受。溏心蛋如上。
很小時候,我媽帶我去吃迴轉壽司。
看著不斷向前的壽司,我點了鰻魚飯。打開裝鰻魚的食盒。我從那一刻明白,我不愛任何實在的場所。廚師會離開,會老去。場所會遷移,會消失。我對調味的挑剔會與日俱增,我對食材的傲慢會不斷積聚。我對咀嚼,品味的愛會愈來愈強烈。
即使用詞刻薄,我對每一個熱情傾注,端給我食物的人還是心存感激的。但是酒水毛利超過300%的不一定。沙拉裡面放大山藥滾刀塊的不一定。土豆能砸釘子的不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