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探義烏吸管廠:禁塑令實施在即,老闆們卻陷入轉型迷途……

2020-12-25 每日經濟新聞

疫情疊加禁塑令讓在義烏開吸管廠的李毅(化名)很頭疼。

「疫情期間基本就沒有接到單子,租的廠房剛好到期。做了近二十年,十幾個員工,關了(工廠)捨不得員工和設備。現在禁塑令下來,搬新廠做紙吸管,大家接受度又不高……」對企業下一步的發展方向,李毅有些迷茫。

今年以來,國家對塑料汙染愈發重視,相關法律、規定密集出臺。今年1月,國家發改委、生態環境部發布《關於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的意見》,明確提出「2020年底,全國範圍餐飲行業禁止使用不可降解的一次性塑料吸管」。

現在離「禁塑大限」只有4個月時間。

8月初,《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來到吸管產銷重鎮義烏隨訪發現,銷售塑料吸管商家數量仍舊最多,紙質吸管次之,少數門店有PLA(聚乳酸,生物可降解材料)吸管。不過,義烏國際商貿城多名店主告訴記者,7月中旬後,詢問紙質吸管的客戶開始變多了。國際疫情形勢仍不明朗,禁塑令之下,國內市場成為他們新的希望。

雙童吸管博物館中的定製吸管 圖片來源:實習記者 舒冬妮 攝

紙吸管第二春來了?

在吸管生產行業,義烏佔據非常重要的地位。

根據啟信寶信息,全國共有2311家從事吸管相關經營的企業,其中浙江省441家佔近20%,而義烏一地就佔浙江省的20%。紙吸管制造商浙江安倩紙製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浙江安倩),以及全國最大的吸管生產商義烏市雙童日用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雙童日用)就位於此。

日前,記者在浙江安倩駐地見到了企業創始人周小玲。她的辦公室並沒有多整潔,辦公桌上有半杯插著紙吸管的奶茶和兩個泡著紙吸管的水杯,牆角還堆放著一堆物料。

一個半小時時間,周小玲接了3個電話,中途離開近30分鐘。起身進出辦公室時,高跟鞋聲聽來有些疲憊。不過,在聊到「紙質吸管的春天來了」時,周小玲兩眼放光:「等了這麼久終於等來了機會。」

近來,周小玲每天都要在辦公室與十幾個詢價紙吸管的客戶見面。她會給每個客戶點一杯奶茶,讓客戶體驗自家的紙吸管。

2016年,周小玲在義烏以兩臺機器起家,2018年初有了8臺機器。2018年4月,周小玲一口氣添置了22臺機器,成為有30臺機器的大廠。周小玲清楚地記得,2018年9月25日,30臺機器到貨擺在工廠。

在吸管行業,冰火併存的2018年一定是繞不開的。當年,不少國家宣布禁用塑料吸管,一時間,紙質吸管紅極一時。雙童日用總經理李二橋用「群魔亂舞」形容彼時的狀態,「當時對產品的質量要求不高,品種也單一,只要你做出來就被收走,沒有太多的技術門檻,跟前段時間口罩一樣。」

雙童日用駐地 圖片來源:實習記者 舒冬妮 攝

吸管的價格以分為單位,單支利潤很薄,賺錢靠薄利多銷。李二橋給記者算了一筆帳,一支吸管成本3分,售價1毛,淨賺7分,300%的利潤,而且當時的訂單量以千萬支甚至億支為單位,100萬元的貨淨賺70萬元,利潤相當可觀。

「三月份是賣得最好的,四五月是訂單爆發期,但經過3個多月海運,大概9月第一批貨到達國外,客戶發現吸管放在水裡會開膠,甚至打開包裝就發現有發黴長蟲的……」一哄而上後,紙吸管行業一地雞毛,國外陸續出臺紙吸管相關標準,整個行業慢慢暴露在陽光之下,國外客戶採購也變得更加專業,隨即訂單急轉直下,一些人開始退出。紙質吸管也由春直接入冬。

「現在他們都還在處理設備和庫存,有的紙吸管標價1分,甚至兩三釐,當廢紙賣,一箱一萬支吸管14千克10塊錢,不就相當於8毛一斤的廢紙嗎?機器設備也是當廢鐵賣掉的。」以可降解吸管為主的經銷商、堯勝日用品創始人張勇軍說。

對於紙吸管廠來說,還沒從2018年的瘋狂中恢復,疫情無疑又雪上加霜。今年,周小玲還嘗試過跟風生產口罩。「但也是虧。」她輕描淡寫地一句帶過,不願多談。

關於疫情對紙質吸管出口的影響,記者從李二橋和張勇軍口中得知更多的細節。「之前從來沒有遇到過老外申請延緩貨期,今年申請延遲發貨的很多。」李二橋表示。「延期還算好的,有些公司負責人出了問題,直接聯繫不上了。再者,就算付款了、出貨了,遇到國外突然疫情反覆,封港或者封城了,沒人提貨怎麼辦?」張勇軍補充道。

除了給客戶發貨,今年出口吸管的企業都多了項特殊工作——給客戶寄口罩。李二橋告訴記者,只要客戶沒失聯都是幸運的,至少先活下來,再想做生意。

5000平方米的生產車間、30臺紙吸管機器、50多個員工、日產量可達500萬支……宣傳冊上的數字顯示,浙江安倩在吸管行業規模已不算小。而記者在車間現場看到,僅有幾臺機器和十幾個員工在運作。機器運轉的聲音也不大,偌大的車間顯得更加安靜。

目前周小玲的紙吸管仍以外銷出口為主,不過隨著禁塑令的實施,國內紙吸管市場無疑是周小玲翻身的機會。她準備成立專門的市場團隊來拓展客戶,拜訪經銷商、餐飲品牌商等,參加相關展會來宣傳品牌。

「目前效果怎麼樣?」記者問。

「也很難。」

「怎麼說?」

「基本都已經有自己的固定廠商,所以我們也要一家家地拜訪,送禮請吃飯什麼的都是基本的,然後就是跟做杯子啥配套的廠商一起,讓他們幫忙推薦我們。當然也有(客戶)自己來找我們的。」

周小玲的紙吸管生產工廠 圖片來源:實習記者 舒冬妮 攝

公司產能是否排滿過?周小玲沒有直接回應。但她盼望,這次的禁塑令能讓30臺機器全部通上電。

「我不看好紙吸管」

「春天已來,大家開春了」「吸管會慢慢好起來」「下半年將是賣方市場」7月下旬,近500人的紙吸管交流微信群一掃上半年的靜寂,重新熱鬧了起來。

紙吸管交流群從業者們直呼「春天已來」 圖片來源:實習記者 舒冬妮 攝

不過有趣的是,在聊天記錄中,「工廠轉型,便宜處理,幾乎全新」等出售設備的信息也與之並存,「我就一句話,今年為止,大家還是活下去就好了……所謂『春天』,我只能笑笑。」張勇軍給紙吸管行業潑了一瓢冷水。

同樣不看好紙吸管的,還有另一家塑料吸管企業俊發吸管的創始人孔俊偉。「我2018年不做紙吸管,現在也同樣不會做紙吸管。」禁塑令下,孔俊偉依舊不選擇轉型紙吸管。「紙質吸管雖然可降解,但資源消耗多,並且衛生品質難以保證。」

俊發吸管的生產工廠 圖片來源:實習記者 舒冬妮 攝

2018年前後,孔俊偉也曾去紙質吸管工廠考察。

「十個有八個是雜亂無章的。」孔俊偉說,紙質吸管制作原料中包含油墨、膠水等,雖然是可食用級別,但仍有優劣之分。「當時一夜之間起來幾千家工廠,都在做紙吸管,一塌糊塗。發黴、變質、脫膠,甚至裡面長蟲的都有。」

孔俊偉是河南人,已經在義烏待了二十多年,一直在吸管行業闖蕩。2015年創辦了自己的企業——俊發吸管,主要生產塑料吸管,現在有近50人的規模,孔俊偉的微信朋友圈寫著「中國吸管十強,爭創世界品牌」的籤名。企業發展不錯,記者也能感受到孔俊偉的自豪,但談及禁塑令下的轉型,孔俊偉並沒有十足的底氣。

俊發吸管的塑料吸管生產車間 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孔俊偉要做的不是紙吸管,而是PLA吸管。「PLA」是聚乳酸簡稱,使用可再生植物資源(如玉米、木薯等)所提出的澱粉原料製成,是一種可再生生物降解材料。其外觀及使用效果跟塑料吸管相似,是除紙吸管外,塑料吸管另一種常見的替代品。

目前,PLA吸管的一大問題在於原材料供給不足。孔俊偉告訴記者,塑料的原料成本是7千元/噸,而PLA的原料成本是4萬元/噸。儘管紙質吸管的原料成本與PLA相當,但PLA的產量卻沒有紙質穩定。李二橋也提到,小的工廠連PLA的原料都拿不到。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曾致電國內較大規模的PLA生產商浙江海正生物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被告知訂單已排到明年,且價格還在飛速上漲。2019年年底PLA原料的價格是3萬元/噸,現在已漲至5萬元/噸。

「如果禁塑令實行下來,我不可能將自己原來的客戶拱手讓人。」孔俊偉已經將一半的機器換成了PLA吸管的生產設備,還以4萬元/噸的價格購買了一批PLA原料,整個投入成本近500萬元。儘管目前沒有PLA訂單和新的客戶,孔俊偉還是毅然轉型,作好了放手一搏的準備。

紙吸管vsPLA吸管,你站誰?

孔俊偉表示,從投入成本來說,塑料吸管企業轉型紙吸管和PLA吸管基本相當。所以,能否拿到訂單還得看市場的接受度。

終端市場對於替代品態度不明朗,也是企業無法明確轉型方向的原因之一。除了麥當勞、星巴克等大型餐飲企業對紙吸管定點採購外,由於紙吸管和PLA吸管的成本超過塑料吸管的三倍,現在沒有企業願意增加自己的成本。採購商目前也只在詢價階段,工廠甚至都還沒有接到預訂單。對此,張勇軍直言「轉型方向沒有數據參考」。

當然,周小玲更看好紙吸管,她桌上那幾支泡在水瓶裡的紙吸管,放了已經有半個月時間。「這是之前客戶來看吸管的時候放在水裡的,半個多月了,你看,沒有變形,硬度也沒有變化。」她翻出手機裡的聊天記錄告訴記者。

浙江安倩生產的紙吸管 圖片來源:實習記者 舒冬妮 攝

周小玲認為,PLA吸管最大的問題是不耐高溫,無法用於熱飲。另外,PLA吸管外觀看起來與塑料吸管相似,原料中容易摻入低價塑料原料,品控難以把握。

針對PLA吸管是否耐高溫的問題,孔俊偉當場做了實驗。

孔俊偉將兩杯水加熱到80℃和60℃的溫度後,分別放入一支PLA吸管。記者注意到,80℃下的PLA吸管不到一分鐘就已明顯變形,而60℃下的PLA吸管在浸泡幾分鐘後仍沒有變形。「消費者喝的飲料最高基本就60℃,不然就會被燙傷了。」孔俊偉說道。

80℃和60℃下PLA吸管的耐高溫實驗 圖片來源:實習記者 舒冬妮 攝

孔俊偉還指出,PLA吸管的製作工藝與塑料吸管相似,高溫成型,更加衛生環保。資料顯示,PLA的熔點為155℃~185℃。

喜茶產品研發方面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在茶飲行業,不同系列產品的出杯溫度要求不一樣,分為冷、溫、熱飲三種。顧客選擇後,也會根據取單方式是堂食還是外賣來調整溫度,除冷飲外,目前涉及的出杯溫度範圍為50℃~95℃,而堂食通常的溫度為50℃~60℃。

至於消費者對紙吸管的接受度,喜茶回應稱,以北京為例,從2019年6月開始上架紙吸管以來,北京門店已經有1/3的消費者習慣使用紙吸管。截至今年6月,喜茶全國門店已經減少使用塑料吸管超過1100萬支。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作為目前市場上主要的兩種塑料吸管替代品,紙吸管和PLA吸管各有利弊,但它們顯然都尚處在發展初期,遠不如塑料吸管成熟。

觀望、倒閉,中小企業轉型不易

「所以現在雙童是怎麼做的?」作為吸管行業風向標,在交談中,周小玲和孔俊偉不約而同地問到這個問題。對此李二橋直言:「其實禁塑令對雙童的影響不大。」

早在2015年,雙童日用創始人樓仲平看到公司吸管銷量增速放緩,就知道「不能只做一支吸管的生意了」,並提出工貿一體的發展戰略,貼牌、找工廠代加工、做好品控,繼而拓展其他環保品類。樓仲平認為,未來環保的最終落腳點一定是垃圾分類、可降解和可循環。

截至目前,雙童日用非塑料吸管的銷量已經佔到了六成以上,六個塑料吸管生產車間也已調整為一個車間。對於雙童日用這樣的大廠而言,市場需要哪類吸管,它都有辦法應對。

但對於大部分中小企業來說,在決定選擇紙吸管和PLA吸管之前,轉型或不轉型才是首先要解決的問題。當然,還有部分企業可能連轉型的資本都沒有。

「餐飲行業禁止使用塑料吸管」的政策已經發布,但執行力度、消費者習慣、經銷商對價格的接受度等都還是變量。正如記者在義烏國際商貿城獲悉的情況,目前國內市場訂單仍以塑料吸管為主。

「如果縱容一些小企業遊走在灰色地帶,它們生產的塑料吸管在市場上泛濫,而大企業已經轉型,可降解的吸管又沒有市場,銷不出去,那對大企業的傷害將會非常大,大量的設備投資,技術積累都將付諸東流。」樓仲平最擔心的是執行力度。

「因為我們的產品是賣給經銷商的,如果經銷商發現塑料吸管還是可以繼續銷售,那他沒有由以三、五倍的價格賣可降解吸管。大家都在觀望,看這次禁塑是否會徹底執行。今天設備廠還在問我『你覺得這次是認真的嗎』。其實我們也算不了命,只能看明年。」李二橋補充道。

為什麼政策的執行力度如此重要?目前來看,政策只是針對下遊餐飲行業禁止使用一次性塑料吸管,但如果只對一二線城市大型餐飲企業監管嚴,而小城市、小企業監管不嚴,那塑料吸管的市場需求必然仍將存在,除了樓仲平提到的生產端大小企業的不同結果,實則影響的將是產業鏈上的所有企業。

「比如中間的經銷商,對一些小經銷商的監管難度比較大。有些小經銷商連認證都沒有,依舊可以拿到貨,整體上就會很混亂……」李二橋說道。

簡單來說,如果政策執行不嚴,吸管上下遊整個鏈條都可能產生灰色地帶,行業將進入無序狀態。

天風證券8月發布的可降解塑料行業相關研報認為,中央及地方接連發布塑料汙染治理的相關政策,表明了國家在治理塑料汙染方面的決心,為可降解塑料的發展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禁塑限塑政策全國範圍內落地在即。

不過,上述研報同時也提到,政策落地不及預期、可降解塑料產品技術突破不及預期導致成本價格處於較高水平,以及PLA原材料產能不足等都是行業將面臨的風險。

現在,吸管制造廠站在十字路口,不知道該往哪邊走,邁不出下一步。

「工廠打聽客戶要什麼,而客戶問工廠打算賣什麼、推什麼樣的產品。這是最難的。原來做這個行業的一批人,都是在行業裡摸爬打滾了幾十年,說白了,我們一家老小的生活都壓在了一個人的事業上,而現在一片迷茫……」孔俊偉感到無奈。

8月25日,記者又撥通了李毅的電話。他還沒有搬新廠,對於轉型與否及轉型做什麼,他的回答仍是「還在想」。

相關焦點

  • 「禁塑」再加碼,紙吸管賣斷貨,原材料價格翻番
    8月28日,商務部辦公廳下發《關於進一步加強商務領域塑料汙染治理工作的通知》,公布禁塑階段性任務,再次明確要求到2020年底,全國範圍內餐飲行業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 受政策一再緊縮高壓的情勢影響,紙質吸管、可降解吸管銷售行情火箭式攀升。有廠家反映,他們家的吸管買瘋了。而部分原材料的價格也在翻番。
  • 小小吸管能否擔當「禁塑」先鋒
    年底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大限」將至—— 小小吸管能否擔當「禁塑」先鋒今年年初,國家發改委、生態環境部發布《關於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的意見》要求,到2020年底,全國範圍餐飲行業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
  • 「最嚴限塑令」下,紙吸管和可降解塑膠袋新訂單「爆了」
    進入2021年,從理論上講,在許多大城市,塑料吸管和塑膠袋應該徹底消失。禁令之下,長三角各地紛紛開始行動,推動政策落實。與此同時,長三角的生意人也看見了商機:作為替代,紙質吸管、可降解塑料製品等產品在市場上愈發受到追捧,新風口可能來了。 溫州人周小玲在義烏做了多年紙吸管生意。
  • 原來古人也用吸管,那「禁塑」後的海南用什麼吸管呢?
    又是為古人智慧所震驚的一天啊如今我們不會用這樣的吸管市面上的吸管大多是一次性塑料吸管但是,你知道嗎?自12月份海南全面「禁塑」以來對吸管提出了新的要求——今年3月,海南省生態環境廳發布的《海南省禁止生產銷售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製品名錄(第一批)》,一次性吸管也被列入其中,要求今年12月1日起禁止生產、銷售和使用。
  • 一次性塑料吸管年底前退出餐飲業 生產商在求變中觀望:看政策如何...
    頭部企業:15年前已開始布局,轉型和成本不是問題「這段時間我們在上新項目,身體感覺有點累。」面對紅星新聞記者的來訪,李二橋難掩昨晚加班帶來的疲憊。李二橋35歲,初中畢業後就進了廠,今年是他在公司的第二十個年頭。
  • 「限塑令」實施進入倒計時!紙吸管漸成南昌餐飲業「新寵」
    有南昌版「限塑令」之稱的《南昌市加強塑料汙染治理工作的實施方案》提出,2020年底,南昌市的所有餐飲行業禁止使用不可降解的一次性塑料吸管,這意味著一次性塑料吸管等塑料製品「大限」將至。 連日來,記者走訪了南昌多家飲品店和餐飲店,發現已有部分商鋪換上了紙吸管。
  • 誰淘汰了吸管廠:麥當勞 星巴克還是喜茶?
    大約一年前,張然就意識到只生產塑料吸管會很危險,那時他跑去找老闆,勸說他應該向這個行業的頭部企業靠攏,研發或引進紙質吸管技術。  老闆不同意,理由充分——不少人詬病紙質吸管,不僅喝飲料困難,且作為吸管而言,唯一的功能也成了雞肋。  「這東西不會長久的。」老闆斬釘截鐵。  但淘汰塑料吸管,看起來只是時間的問題。
  • 禁塑令下,「雙童」可降解產品引發一輪輪媒體火熱報導!
    「禁塑令」下,許多媒體輪番報導「雙童」可降解吸管。紙質吸管是「禁塑令」出臺前使用最多的解決方案,包括喜茶、星巴克等茶飲、咖啡品牌均已開始使用。「雙童」紙質吸管「最嚴限塑令」已經近在眼前,除了上述兩種最為流行的可降解吸管外,「雙童」也能提供秸稈吸管、竹子吸管、玻璃吸管、不鏽鋼吸管等可降解或可循環使用的環保吸管。
  • 星巴克和新茶飲都停用,460億根塑料吸管何去何從?
    但張平內心是矛盾的,一邊是由上至下的政策大山,餐飲行業面臨著史上最嚴苛的塑料變革,他必須轉型代銷環保產品;另一邊,是採購價格倍數上漲,傳導至下遊的小商家們依然不願自討腰包為環保「買單」,這些「昂貴」的材質,成了燙手山芋。售價最低,存在感最弱的吸管,成了最嚴限塑令的風暴眼。
  • 紙製品和塑料戰火再起:一次性塑料吸管首當其衝
    同時,體積細小的塑料吸管更加難以被垃圾處理器抓取,進而被回收再利用,因此,大部分塑料吸管的最終命運是落入垃圾填埋場或漂浮在海洋上。而且,塑料吸管禁令並不能拯救海洋,但卻能讓我們實實在在開始關注海洋中不可生物降解垃圾的含量,以及禁塑的迫切性。
  • 年底禁用塑料吸管 環保老闆歡呼:植物吸管的春天要來了
    用慣了便宜好用的塑料吸管,要換成什麼?紙、麥稈、竹子、蘆葦……當很多企業主在觀望時,一些專注環保的老闆在歡呼「植物吸管的春天要來了」。「禁塑令」之後「禁管令」 多數老闆在觀望2019年數據顯示,全國塑料吸管近30000噸,約460億根,人均使用量超過30,塑料吸管的成本平均一支為0.03元左右,卻需要長達500年的降解時間。距離禁令的最後期限還有不到半年,餐飲行業做好準備了嗎?
  • 塑膠袋 吸管 飲料杯 拜拜!
    本報訊 去年2月,我省公布了《海南省全面禁止生產、銷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製品實施方案》,宣布將於今年在全省分種類逐步推進全面「禁塑」工作。
  • 塑料吸管年底將禁用,紙吸管市場陸續啟動
    另外,據市場數據顯示,塑料吸管產量在3萬噸,約合460億根,人均使用量超過30根,業內專家表示,塑料吸管的使用時間只有幾分鐘,但降解的時間可能長達500年。紙吸管以出口為主,受海外疫情因素影響,外貿出口受阻,禁塑令出臺後,市場或陸續啟動。
  • 義烏帽廠電商部門拜訪魯班同學企業,相互交流學習
    12月18日,高普服飾朱智慧董事長帶領義烏帽廠電商部門團隊,拜訪了位於江蘇常州的魯班同學企業,並相互交流學習,分享各自關於企業做電商的方法經驗。一行人首先拜訪了威爾貝魯的電商部門,威爾布魯主營嬰兒睡袋,是典型的「工廠轉型做電商」的成功案例,參觀的魯班同學當中,包括高普服飾在內,都是有自己工廠的企業家,希望通過電商,拓展銷售渠道,在互相交流的過程中,學習到了威爾貝魯成功的許多寶貴的經驗。
  • 「特寫」紙吸管更環保是不是一個謊言?
    到去年年底,在中國的4000多家星巴克門店已經徹底禁用了塑料吸管,喜茶門店的櫃檯中同時提供紙吸管和塑料吸管的選項;麥當勞中國的包裝裡有80%都已經實現了紙質包裝;今年國慶小長假,奈雪的茶消耗的紙吸管超過100萬根,減少使用超過134萬根塑料吸管。這背後是「史上最嚴限塑令」的頒布。
  • 升級版限塑令下禁用塑料吸管背後的轉型"陣痛"
    □ 本報記者 白雪 李睿哲 王拓 2020年1月,國家發改委和生態環境部發布《關於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的意見》,明確到2020年底,全國範圍餐飲行業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2021年1月1日,升級版「限塑令」、餐飲行業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禁令生效。此舉實施效果如何?
  • 實探|塑料之鄉的禁塑令「前夜」:all in可降解=賭博?
    1禁塑大限:小作坊不打烊,大廠「訂單荒」有企業20多臺機器一兩臺開工,「怕禁塑令嚴格實施,普通一次性塑料也不敢多存」桐城市距離安徽省會合肥僅約1個小時車程,曾經的「桐城派」故鄉頭銜讓這裡小有名氣。不過,近些年,往往是「塑料之鄉」「塑膠袋大都」的標籤將其推向臺前。
  • 喝奶茶將「沒有」吸管了!「禁塑令」下的哪種材質可以代替塑料?
    在吸管還沒有被發明出來以前,人們都是直接用嘴接觸飲料的,這樣非常的不衛生,也很容易劃傷嘴唇。同時專家也建議,在新冠蔓延下,儘量不要直接接觸這些暴露在外的物品。不過,現在愛喝奶茶的人們要發愁了:因為未來喝奶茶,將不再供應吸管。
  • 解讀成都「最強限塑令」: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塑膠袋
    12月16日,成都出臺《成都市加強塑料汙染治理行動方案》(以下簡稱《方案》),該《方案》規定,到2020年底,成都市全市城市建成區的商場、超市、藥店、書店等場所以及餐飲打包外賣服務和各類展會活動,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膠袋;全市餐飲行業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
  • PLA材質吸管貴,紙吸管被顧客吐槽,限塑令下眾多飲品店咋順利「換血...
    奈雪的茶已更換的環保塑膠袋和吸管,左邊為PLA塑膠袋,右邊為普通塑膠袋【飲品界吸管消耗量驚人】接近年底,限塑令即將正式實施,飲品店即將面臨一場「大考」。店員正給消費者遞茶飲,用的是紙質吸管【不少飲品店更換成紙質吸管,但遭遇顧客吐槽】塑料吸管消耗量如此巨大,在限塑令即將到來之前,飲品店們是否未雨綢繆,做好新舊吸管的交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