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的健身常識都是錯的,BBC教你科學地偷懶

2020-11-19 澎湃新聞

原創 外灘君 外灘TheBund

健身其實沒有很高的門檻

有時候連健身房和健身教練都不是必需

BBC一檔記錄片曝光健身真相

教你如何花最少力氣達到最佳健身效果

作為BBC播放時間最長的紀錄片,《地平線》科普欄目自1964年以來,已經連續播出1000多集。

其中真相系列,更是顛覆三觀之作,每部不超過50分鐘,看完卻能讓你覺得「白活」20多年。

廣為流傳的體檢真相、清潔飲食真相、美容真相等,大都是這個系列作品。

豆瓣上大部分為高分之作

而和我們日常息息相關的話題——健身,也被聚焦到了鏡頭前:

跑步不傷膝蓋,散步才最傷;一周鍛鍊2分鐘就能徹底改變身體;運動的功效有時候會像「吸大麻」…..

這些讓人難以相信的「事實」,在名為《健身的真相》的記錄片中統統被揭露出來。

此外它還是零基礎健身小白的必看之片。

片中主持人Mike很乾脆的表示自己不愛鍛鍊,也沒這個意願。但是他想知道究竟能不能花最少的力氣,達到最大的健身效果。

為此Mike親自上陣,通過實踐,幫我們得出了一系列關於鍛鍊的驚人真相。

01

一天一萬步真的有用麼?

沒有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每天萬步走,活到九十九」成了人們掛在嘴上的健康準則。

但在視頻開頭,Mike直接告訴我們:一天一萬步能健身?不,這只是廣告口號。

事實上,這個備受推崇的鍛鍊竅門,是1964年東京奧運前夕,某公司為了賣一款「萬步計」的儀器,施行的營銷廣告。

所以看似神奇的一萬步,並非出於健康考慮,也完全沒有任何科學考究。

走一萬步這個數字不靠譜,那每天走多少步才最合適?

其實沒必要那麼累,每天3次短時間快走,完全就可以達到1萬步的效果。

為了證明這個結論,記錄片中,Mike找來兩批人PK。一組需要每天進行「1萬步」運動, 一組則是每天「3次10分鐘」的快走。

一天實驗結束,「萬步隊」的組員叫苦不迭,表示這不僅比預期的更花時間,而且真的很累,有一位成員直接沒完成任務。

另一組「10分鐘隊」成員則完全相反,不僅全部完成任務,而且都覺得輕鬆、有趣。

最後公布實驗,結果也讓人大吃一驚。快走10分鐘的組比「每日萬步」的組的成員多出30%的運動量。

科學表明,走路確實能燃燒卡路裡人,但並非走得越多越好,而是應該控制速度達到燃燒熱量的目的。

」必須達到身體最高心率的65%到70%,才能大幅提高你的健康水平並燃燒嚴重的卡路裡」。

有規律的快走就能滿足這個條件。

折算下來,一天只要 2.5千米,30分鐘的快走,就能超過萬步走的效果。

而且這種方式還更有趣,更能降低時間成本,簡直是懶人的福音。

02

是跑步比走路傷膝蓋?

並不是

接下來,Mike又提出來第二個問題,許多人不喜歡跑步的原因之一,是認為跑步比走路更傷膝蓋,這是不是真的?

Mike親自試驗,往身上貼滿了傳感器,然後在電腦的監控下開始跑步。

實驗結果是腳掌在跑步時承擔的衝擊力大於走路,中間甚至差了一倍多。

看起來,跑步相比走路傷害更大。

不過別著急下定論,我們忽視了一個變量——時間。

雖然跑步會讓膝蓋承受更多,但想要走路達到跑步的鍛鍊效果,要走更長的時間,所以膝蓋被損傷的時間也會更長。

不僅如此,片中的科學研究顯示:競技跑步者的關節炎發生率為13.3%,久坐不動人群的關節炎發生率10.2%。並且對於休閒式健身跑步者,關節炎發生率僅為3.5%。

所以 「跑」永遠都比「不跑」要更利於健康。

跑步帶來的規律性衝擊會反覆擠壓與舒張軟骨,進而刺激血液流動,將更多氧氣與養分輸送到軟骨促進軟骨自我修復、成長和發育,這些對關節都有好處。

其實只要注意跑步前做好熱身,跑步時注意姿勢,跑步時長別太久,就不太會對膝關節造成太大傷害。

當然,嚴重過胖或身上有傷的人,建議還是改騎腳踏車或遊泳。

03

舉重20kg比10kg更有效果?

不一定

BBC的第三個實驗,是關於力量訓練。

人的肌肉訓練對人很重要,如果不好好鍛鍊,那麼35歲之後就會出現萎縮等情況,直接後果就是明顯感覺手臂提不起重物,或者腿部爬不了太高的樓層。

同齡運動愛好者和不運動的人,肌肉會完全不同

在健身房裡,你能看見不少人為了更好鍛鍊肌肉,拼了命的增加砝碼,擼鐵舉重。

但如果我告訴你,舉重20公斤和10公斤沒區別,越重的砝碼並不會讓你的肌肉越強壯,你會信麼?

同樣是一組試驗來證明。Mike讓試驗的人左手和左腿做輕量的訓練,右手和右腿做重量的訓練,但有個前提:必須要做到做不下去為止。

實驗結束,大家害怕的「左右胳膊和左右腿粗細不同」的結果並沒有發生。專家的數據表明,不同舉重重量的效果實際上是一樣的

但要問大家更願意做哪組訓練,所有人都一致認同,要舉更重的。

顯然,在同等做到力竭的情況下,重的啞鈴更節約時間,也能更快讓人感到疲憊。

04

鍛鍊堅持幾個小時才有效?

不,一周兩分鐘即可

看到這裡,你是不是已經get到了一個鍛鍊的竅門,那就是短時間內,想要快速達到鍛鍊效果,高強度的健身訓練似乎更高效!

是的,這種粗暴但有用的健身方式,在紀錄片中有一個專屬的名詞——HIIT高強度間歇訓練法(High Intensity IntervalTraining)。

HIIT不僅高效,它還會帶來一個不可思議的效果:一周只鍛鍊2分鐘就能徹底改變身體。

為此Mike聯合醫學專家,在倫敦一家辦公室裡裝了一臺健身腳踏車,並邀請了6位平常沒時間鍛鍊的白領參與試驗。

實驗很簡單,只需要試驗者們每天抽出40秒,在腳踏車上拼勁全力完成一次鍛鍊。堅持一周內3次,總共不過2分鐘。

五周過去了,效果如何呢?測試結果6位員工的體能狀態令人吃驚。

醫生宣布參與實驗的人每個人身體都變得更好了,6人整體的體能數據平均提升了 11%,心臟病風險降低20%。

HIIT運動也改變了人深層肌肉,降低了肌肉裡糖的含量24%。

其實原理也很簡單,如果將我們的肌肉比做一塊海綿,那麼HIIT能最大程度的將海綿裡的糖原擠壓出來。

同時肌肉還會讓向血液發出信號,「我需要更多的糖」,從血液中取走糖分。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HIIT的特性,它的效率比普通有氧運動要高。

而且它不用花太多時間,身體就可以達到超強的燃脂狀態,非常適合既想減肥又想偷懶的朋友。

05

教你在家也能練HIIT

既然HIIT有這麼多的好處,你肯定心動了,但在開始前,不妨先對自己的身體素質做一個評估。

記錄片中也為我們提供了兩個方法。

首先你需要一個找一個椅子,背靠它,雙手抱胸,快速下蹲起立10次,記錄時間。

如果你花費的時間越長,代表你體能越差。

這個運動主要是測試大腿的股四頭肌、背面的臀大肌,它們是人體肌肉最大塊的地方。如果你平常缺乏鍛鍊,用這個動作一測便知。

以下是合格標準(只有達到了時間內才算合格)

35歲(含以下)

女12 s

男10s

35-55歲

女15 s

男13s

55歲及以上

女19s

男18s

另一個方法是有氧體能測試。也很簡單,只需要你在一個臺階上,上下踏步,連續3分鐘。

結束後可以檢測一下心率,越低體能越好。

以下是標準。(在小於的範圍內才合格)

35歲(含以下)

女<110次

男<105次

35-55歲

女<115 次

男<110次

55歲及以上

女<120次

男<115次

對於日常想要用HIIT鍛鍊的人,可以根據以上的測評指標,制定適合自己的健身練習。

另外你也不用專門去找個腳踏車或去健身房,片中教了我們一招,在家就做可以做簡易 HIIT。

正式開始前,需要你原地鍛鍊一下,讓身體發動起來,進行1分鐘的開合跳。

這裡記住:動作要快。

接下來便是1分鐘的深蹲。

雙掌支撐身體,用力下蹲,注意蹲下時膝蓋幅度別超過腳尖。

最後是一個1分鐘原地加速跑,雙臂帶動身體,儘可能快的擺動起來。

之後,重複第一個和第二個動作,總共堅持5分鐘,1周保證能做3次,我們的身體能夠更健康。

除了教你如何正確健身,在《健身的真相》一片中,Mike還談起了健身不少好處。

比如人們運動完後,血液中會加強分泌一種類似大麻一樣效果的化學物質——「內生性大麻「。這種物質不具備成癮性,但會讓人覺得非常的愉悅。

另外大部分的運動都對人認知能力有正面影響,讓人更聰明,舞蹈尤其明顯。

片中受試者們進行30分鐘的快速舞蹈後,專注度提高了13%,工作記憶力提升了18%。

其實許多健身方式並沒有很高的門檻,像快走,舉重這些只要掌握好方法,就能夠真正幫助我們。

就像主持人說的那樣,永遠有一批人無法真正愛上運動,但他們至少得知道如何以最少的努力,獲得最大的效果。

也希望大家新的一年裡,多多鍛鍊。因為運動不不光為了好身型,更是為了健康。

文 / 圈圈

圖/視頻截圖、網絡

以上內容來自「外灘TheBund」(微信號:the-bund)

已授權律師對文章版權行為進行追究與維權。

歡迎分享,留言交流。轉載請註明出處。

原標題:《你知道的健身常識都是錯的,BBC教你科學地偷懶》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BBC揭秘健身真相,結果顛覆常識:幾億人的健身都是錯的?
    英國廣播公司(簡稱BBC)最近發布了一部紀錄片《鍛鍊的真相》,在這部紀錄片當中給出了很多近身的結論,但是這些結論顛覆了很多人的常識,當時引起了很大的轟動。1、跑步真的減肥嗎?很多人的觀念裡面都覺得,只要我們動起來就比坐著不動好很多,所以有一些人可能並不是每天都鍛鍊,只是一周當中有固定的2~3次,覺得這樣就能夠提高身體素質,燃燒脂肪,但是真相卻是:這樣的結果和不運動幾乎沒有什麼區別。雖然在醫學上來講,久坐是人類健康的頭號殺手,但是偶爾運動,其實對於減肥這件事來說,是根本沒有任何效果的。
  • 健身的幾個小常識,知道越多越好,幫你更好地健身訓練
    健身前如果你能夠知道這些小常識,能夠幫你避開很多健身的坑。第一個小常識:健身是要堅持的,短期健身是不能夠讓你得到健身效果很多人以為進入到健身房鍛鍊出來的肌肉身材是不需要長期堅持的,那你就錯了,健身是一輩子的事,早健身能夠讓你一直保持著健康的身體以及好看的身材曲線,而健身當你獲得了健身效果後,如果你不堅持的話,很快身材就會恢復原來的模樣
  • 電影《流浪地球》裡的科學常識錯誤你知道嗎?
    科幻電影來源於想像加上一定的科學常識和推理。好的科幻一般需要在科學事實和幻想中找到一個好的平衡點。如果嚴重脫離科學事實,那就是魔幻小說了。如果只是冰冷的科學事實,沒有藝術的想像和加工,也會索然無味。我個人的感受是一般讀者能夠接受1-2個大的突破科學常識的假設和幻想。如果違背科學基本原理的場面實在太多了。就是爛片一部。
  • 運動|醫生教你科學健身1:改善駝背,放鬆肩頸
    運動|醫生教你科學健身1:改善駝背,放鬆肩頸今天是《5分鐘熱度》守護你健康的2044天為了促進全民運動增強體質,國家體育總局發布了《科學健身18法》的指導教程, 用一些非常簡單、易學、有效的方法幫助大家養成健身的習慣,隨時隨地運動起來。
  • 貓都有肌肉了,你還有理由偷懶嗎?趕快一起來健身吧~
    就連貓都有肌肉了,你還在猶豫要不要健身嗎?看這自信的樣子,握緊小拳頭,「肱二頭肌」鼓起的樣子帥炸了有沒有。慵懶地躺在沙發上的美男子,果然每個健身的貓成功的不會醜。這舉起的小拳頭仿佛在威脅主人:「你再敢打攪我睡覺信不信我揍你!」,果然健身的貓咪都惹不起,怕了怕了~坐在那裡看著都是一件完美的工藝品一樣,這肌肉線條確定是大哥沒錯了,打擾了打擾了~哇!
  • 醫生教你科學健身1:改善駝背,放鬆肩頸
    今天是《5分鐘熱度》守護你健康的2044天 為了促進全民運動增強體質,國家體育總局發布了《科學健身18法》的指導教程,用一些非常簡單、易學、有效的方法幫助大家養成健身的習慣,隨時隨地運動起來。
  • 幾個新手必看健身常識,看懂了再去健身,避開健身盲區!
    健身是一門學科,你需要學習一些基礎知識再開啟鍛鍊,不能靠蠻力。健身先掃盲,只有避開健身雷區,讓你更高效地完成訓練,提高健身效率。下面分享幾個健身常識,讓健身新手成功入門,看懂了再去健身!常識2、脂肪跟肌肉無法互相轉化脂肪跟肌肉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物質,脂肪是由甘油三酯組成的,而肌肉是由肌原纖維組成的,二者是無法互相轉化的。所以,健身也不是為了將脂肪變成肌肉,而是為了分解掉脂肪,提升肌肉量,塑造苗條緊實的身材曲線。
  • 雙人健身怎麼增加趣味性,讓健身更容易些?教你5個動作
    雙人健身怎麼增加趣味性,讓健身更容易些?教你5個動作 關於健身運動你可能想像的就是一個人的孤獨與乏味,實在沒有人來分擔你的痛苦。這時候你可以考慮一下雙人健身,一個人的煎熬兩個人來分擔,聽起來是不是更容易實現。
  • 健身的幾個概念和常識,帶你輕鬆走進健身的世界!
    匯總了幾個健身時經常接觸到的概念和常識,幫你打破健身壁壘,帶你輕鬆走進健身的世界。1、認識熱量單位1-1、大卡,千焦和卡路裡卡、千卡(大卡)、千焦,卡路裡都是常見的熱量單位。熱量單位的換算:1千卡 = 1大卡 = 1000卡 = 1000卡路裡 = 4186焦耳 = 4.186千焦1-2、RM通常健身教練會說,選擇一個8RM的啞鈴做3組。不要以為是讓你用8KG的啞鈴練,RM的意思是力竭數量。
  • 你被這些健身「常識」忽悠了多久?
    這天爆料奇聞的,多半是忽悠你的。這天躺在床上要健身的,多半是忽悠自己的。隨著年齡增長,各種愚人節套路,早已見怪不怪,也沒必要防著,畢竟那些愛和你開玩笑的人,往往是關心在乎你的人~對於健身的肌友,真正應該小心的,是那些乍聽合情合理,細品全是毛病的「健身偽常識」它們可不是愚人節的產物,有時告訴你這些知識的人,自己都對此深信不疑。
  • 這些關於健身的科普小知識,你了解嗎?教你科學健身
    大多數時候我們都會自然地認為健身和運動是一回事,但是健身不單指運動,而運動卻包含在健身之中。健身指的是,通過一些方式是我們的身體變得更加健康,所以叫做健身。健身的目標就是為了有個好的體魄,後來大家的思想慢慢轉變成健身是為了減肥。
  • 工作很忙沒有時間,健身誤區要知道,幫你克服健身瓶頸
    導語:對於很多的健身的人來說,他們健身的目的就是為了減肥增肌和強身健體。不過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取自己想要的結果,有的人可能會出現相反的情況,反而身體素質或者抵抗力反而下降了,你知道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除了必要的技巧,在健身的時候,我們還應該學會科學、系統的健身方法,並且需要學習相關的健身知識是很有必要的。千萬不要盲目地自己訓練,這樣很容易就會導致你受傷,而且還會導致其他的情況發生。這幾個誤區要避免,你有幾個呢?
  • 反邪教 | 這些常識你要知道!
    反邪教 | 這些常識你要知道! 邪教的基本特徵:①具有被神話的教主,存在嚴重的教主崇拜;②實施精神控制,對入教者「洗腦」;③宣揚具體的「末世論」;④秘密結社;⑤反科學、反社會、反人類。
  • 在肩部和胸部訓練當中,這些常識分享給你,健身小白來看一看
    導語:說到健身,100個人有100個說法,對於健身小白而言,都不知道該去相信誰的話了。其實並不是誰說的對誰說的錯,而是每一個健身人士在經歷了一段時間的健身之後所總結出來的適合自己的健身方法,可能這些方法並不一定是適合你的。我在這裡建議健身小白在了解健身的基礎常識的時候,先學習一些大眾化的健身方法以及訓練技巧。只有這樣才能夠保證我們在健身過程當中少走彎路,那麼關於想要了解的方面是有很多種的。
  • 中年肥宅健身必備,20本書給你科學指導,一個月練不硬你打我!
    最近身邊的人不少加入了健身和減肥打卡的大軍,壕不客氣地說,花了幾千塊辦卡的我,連健身房怎麼走都忘了。於是了解自己作為一個死肥宅,在家可以做到的事情絕不出門,何況可以省下當牛做馬賺來的血汗錢,在家健身不要太開心。決定減肥增肌的第一步,當然就是買東西,瑜伽墊、啞鈴、跳繩、健身球、阻力帶、伏地挺身架、健腹輪、健身服等,滿足購物慾,花錢又少,而且滿足了各部位的鍛鍊。
  • 背部訓練作為難啃的骨頭,了解更多健身動作,這幾個你知道嗎?
    導語:因為背部訓練的話題一直以來在健身領域當中的熱度還是相對高一些的,而且背部訓練一直以來被廣大健身人士稱之為最難練的一塊肌肉部位,所以關於背部訓練的常識會更多,也有更多。而且正是因為如此,背部訓練的動作也有很多,那麼面對成千上萬個的背部訓練動作,作為健身新手在這種情況下就會迷茫,不知道應該如何選擇,不知道怎樣的訓練動作是比較適合自己的。在這種狀況下,我們就需要將經典的背部訓練動作都了解一下,然後選擇真正適合自己的健身動作。很多人都不清楚背部肌肉鍛鍊的動作都有哪些,那麼接下來就給大家說一下關於背部肌肉鍛鍊的一些常見動作。
  • 這幾個健身謠言,你知道哪些?早知道讓你遠離健身的坑
    我們都知道謠言止於智者,但是現實生活中又有多少智者呢?不少健身的人因為相信了健身的謠言,導致自己越健身越傷身,不僅沒有達到自己想要的健身效果,反而搞的自己一身傷。這幾個健身的謠言,你都相信哪個了?早知道是謠言的話,就可以避開健身的坑,如果健身期間相信這些謠言,認為對你的健身訓練有好處,那就錯了。
  • 珍惜讓你偷懶的人
    所以從回家後我就一直纏著他問:你明天真的會請假嗎?他的回答都是:大概吧,看情況吧.這種模稜兩可的回答分明就是告訴我:我只是想想而已啦!大概每個人都知道應該減少工作量,讓自己更親近生活。直到睡前,我都還在婆婆嘴勸他裝病請假。他終於反擊了:你不應該讓我再堅持一下嘛?怎麼教我學壞啊?我在心裡默念了一句:只是不想你那麼辛苦啊!嘴上卻用「隨便你啦,累死你拉倒」敷衍了過去。其實不僅是對男朋友。我覺得每個人都不必那麼辛苦,我真的是一個經常勸別人偷懶的人。
  • 挽回中的心理學常識你知道多少?
    所以在挽回中具備一些基本的心理學常識,可以幫助你有效的鑑別機構的專業性,也能幫助你更好的挽回情感獲得幸福。你知道什麼是真正的科學心理學嗎?首先,我們應該了解下目前世界對心理學最主流的定義:心理學是研究心理現象與行為的科學。
  • 了解健身中的經典訓練動作,提高你的訓練常識,了解一下槓鈴深蹲
    導語:說到槓鈴深蹲訓練動作,想必每一位健身人士都不陌生,作為健身領域當中的黃金動作,槓鈴深蹲動作在健身領域當中的熱門度一直很高,無論是使用頻率還是討論度,一直以來都是居高不下的。在健身領域當中並不會要求我們強制性地去學習某一項健身動作,但似乎大家不謀而合的都想要更多地了解槓鈴深蹲動作。想要充分地了解某一項訓練動作,我們應該先從基礎的內容開始了解,比如說該訓練動作的發力方式是怎樣的,以及該訓練動作的標準教程是怎樣的。只有了解這些,才能夠真正地著手到日常健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