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浙江衛視熱播的大型清宮劇《多情江山》因《中國好聲音》總決賽停播一天後,再奪黃金檔收視第一。
但是昨天這部劇上了微博熱搜榜的卻是這個詞,這是為什麼呢?
我們先一起看一下這部《多情江山》的劇情簡介,絕對能把你嚇得坐到地上:
該劇講述了一段清世祖順治與漢人歌女董小宛的唯美愛情故事。意氣風發的少年順治不顧清廷禁律,將漢女董小宛毅然帶入宮中並封為「董鄂妃」,引起了前廷與後宮的軒然大波。天性聰慧的董小宛用自己的善良與真心逐漸感化婆婆孝莊皇太后,巧妙的化解了一次又一次危機。
看起來完全是一部八點檔的地方臺婆媳劇的節奏,只是你為啥要披著歷史人物的真名真姓來狗血?
再看董鄂妃的介紹:
江南名妓,有著沉魚落雁之容,傾國傾城之貌,身陷困境之時遇到微服私訪的順治帝,與其墮入情網,她與順治皇帝生死相許,進入宮中。此舉觸痛清廷嚴禁漢人女子入宮接近皇室的鐵律宮禁,愛情遭到孝莊皇太后的強烈反對,歷經磨難,終二人於走到一起。
堂堂皇妃一秒鐘變成了江南名妓
要知道,董鄂妃和董小宛完全是兩碼事。
董鄂妃,姓董鄂,名烏雲珠,並非姓董。她是順治爺的寵妃,順治十三年(1656年),董鄂氏入宮,深受順治帝寵愛。同年八月二十五日,封為賢妃。僅一月有餘,順治以「敏慧端良、未有出董鄂氏之上者」為理由,晉封她為皇貴妃。升遷速度之快,中國歷史少見。
雖然董鄂妃寵冠後宮,但她和順治有過一個兒子,但幾個月就夭折了。
順治十七年(1660)八月十九日,董鄂氏在承乾宮病逝,年僅22歲。董鄂氏是順治帝一生最鍾愛的女子,死後追封為皇后,合葬清孝陵。
而董小宛則是明末清初著名的「秦淮八豔」,本是南京的名妓,遇到來青樓尋歡的名士冒闢疆,董小宛對他一見傾心,並有意嫁給他脫離風塵,於是董小宛苦苦「倒追」冒闢疆,後來終於如願以償,嫁給他做妾。
董小宛多才多藝,能詩會畫會刺繡,而且做得一手好菜,是古代著名的美食家。最難得的是她對冒闢疆全家死心塌地,伺候冒闢疆可謂無所不至,但即使如此李自成攻佔北京,清兵人關南下的時候,冒闢疆逃跑只帶老母和妻子,一度想扔下董小宛,最後就連公婆都看不下去了,讓冒闢疆一定要帶小宛逃走。
就是這樣的一個男人,董小宛仍然把他看得比自己還重要,冒闢疆後來生病,董小宛就夜夜抱著丈夫,讓他靠在自己身上安寢,自己則坐著睡了整整一百天。最後冒闢疆的病好了,董小宛卻累倒了,而且再也沒有醒過來……
南京博物院掛著一張冒闢疆為董小宛畫的像,她是長這樣子的:
所以董小宛和董鄂妃,一個是明末時士大夫的妾,一個是順治的愛妃,完全不沾邊的兩個人……大家紛紛表示:明明是秦淮八豔之一的董小宛偏偏要寫成了孝獻皇后董鄂妃,我已經感受到了濃濃的雷劇氣息。
其實把歷史人物混淆,毫無忌憚的篡改歷史名人的基本經歷,以及歷史劇裡的常識混亂,已經成為今天古裝劇的主流,幾乎每一部古裝劇,都是一部穿越劇,家庭倫理劇甚至科幻劇……
其實作為電視劇,合理的藝術加工是必要的,完全終於歷史勢必帶來枯燥沒看頭,但也不能一點常識都沒有的瞎編亂造,今天我們就來一起818古裝劇中那些常見的讓人無語的錯誤。
首先是大肆篡改人物的基本經歷,而且都是一些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大人物,也完全不顧一切的瞎編亂造,毫無節操。
比如《楊貴妃·王朝的女人》裡面楊玉環的第一個老公,壽王不但為了跟唐玄宗做交易,給楊玉環餵墮胎藥。而且安史之亂時,還主動請纓去戰場殺敵,戰死沙場……
其實壽王李瑁一直活到了大曆十年(775年),也就是唐代宗李豫時期才去世,並非電影中,比唐玄宗還早領便當。而且根本就沒去上戰場打過叛賊。
還有誰能告訴我:電影中叛軍一瞬間殺上來的時候,壽王怎麼有時間用狗尾巴草編了一直汪的?
第二個太早被編劇強行領便當的,是《新三國》的漢獻帝,在劇中他被曹丕逼迫禪位,貶為山陽公,然後在坐船去自己封地的行程中,自己把自己的船鑿了一個洞,然後淹死了。
事實上,漢獻帝劉協不但在禪位後沒有死,還在封地好好的活了14年,並且和皇后一起行醫給當地百姓治病,留下了很多當地的故事。
如果說劇中小喬和諸葛亮玩曖昧,眉來眼去的算是藝術加工,關羽由他殺變成自殺尚屬「不要在意這些細節」的問題。那麼讓漢獻帝早死14年就屬於原則問題了。直接讓這部電視劇打上了「如有雷同,純屬巧合」的標籤。
此外最近很多劇給一些歷史罪人洗白白的傾向已經越來越明顯了。
眾所周知,慈禧太后在清朝晚期,只知道弄權賣國,連「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這樣的話都能說出來,晚年更是混帳無比,大興頤和園,這是導致甲午之恥的原因之一,更是對各國卑躬屈膝,禍國殃民的典範,拋出了「寧贈友邦,不予家奴」的名言。
這樣的民族罪人,是怎麼洗也洗不白的,但卻有不少電視劇不遺餘力的想給她洗白。《十三格格》為國為民、為大清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形象。當然更牛的是《大太監》,此劇中慈安變成毒婦,太監化身菩薩;慈禧垂簾聽政是因為皇帝無能,選侄為帝也是因為選別人會惑亂國政。把歷史罪人慈禧太后描寫成一個善良愛民的統治者。還做噩夢說有兩個強盜,一個叫英吉利,一個叫法蘭西,慈禧憂國憂民痛恨列強,從睡夢中醒來痛哭流涕。為了國家,她甘願背上惡名。
這部神劇還把李蓮英從歷史上一個收受賄賂,幹涉朝政,中飽私囊的圓滑閹黨,洗白成男版聖母,就差說「存好心、做好事」等聖母話了。他為國為民,用盡心力匡扶大清,而且性格單純,直言進諫。
看過之後,真是讓人仿佛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至于于媽做編劇的雷劇,把歷史上的真實人物黑的寫成白的,白的寫成黑的就更是打哈哈這麼容易了。
在於媽的《王的女人》中把歷史上賢良淑德,且色藝雙全,對項羽感情極為忠貞的虞姬,描寫成一個心腸歹毒,工於心計的女人,專門欺騙別人的感情,陷害自己的姐妹。最後虞姬自刎,在歷史上明明為了不拖項羽的後腿,好讓他突圍出去,而自刎身亡。但在於媽的筆下,虞姬最後自刎的動機,居然是想讓項羽和她一起殉情。
順便提一下,這部劇中項羽的真愛是劉邦的老婆呂雉……
最讓人不能忍的是桐華的大漠謠,抹黑民族英雄霍去病,把立下:「匈奴未滅,何以家為」這句經典名言的霍去病,描寫成愛上匈奴女,最後為了愛情,果斷拋棄了國家,假死遁世的形象。
後來被抵制,也說明大家的眼睛是雪亮的。
除了人物瞎編亂造之外,歷史劇還普遍存在很多常識性錯誤:
1、服飾混亂
作為中國人拍的劇,都不願意請一個歷史顧問過來關注一下服飾,前秦兩漢唐宋元明清的服裝亂穿亂戴,有時候甚至就是從頭到腳一副網遊服裝的打扮。
在瑪麗蘇史詩劇《武媚娘傳奇》和《楊貴妃王朝的女人》中,編劇時不時的給老百姓灌輸一種:唐朝女人就是開放,胸前白花花一片的「歷史知識」。讓人誤以為唐朝就是要擠胸。
其實通過觀察唐朝的文物壁畫,以及歷史學家告訴我們:「唐朝女子胸部不會擠得這麼誇張。」其實,唐朝女性以胖為美,因為身材豐盈,胸部就會自然突出,但是她們不會刻意擠胸,唐朝服飾裡面的肚兜類似現代的抹胸。
拋胸只是這些劇的賣點之一罷了,倒成了給我們「科普」服飾歷史了。
再看《楊貴妃王朝的女人》中西方來的大使和大使夫人在唐朝宮廷裡穿的衣服更不對勁,這分明是十八世紀初歐洲才流行的洛可可式的禮服,而唐朝開元年間是公元八世紀,這足足穿越了十個世紀。
而且為了體現唐朝「萬國來朝」的天朝風範,讓各國使節穿著洛可可禮服跳交際舞。。。。。。
其實八世紀的時候歐洲人是這樣穿的。
只要服飾顧問稍加注意,就不會出現這樣的穿越場景。
其次我們經常看明朝皇帝戴這種金燦燦的帽子,其實這是給死人戴的。
皇帝生前不會帶著金光燦爛的翼善冠上朝,當時戴的翼善冠都是烏紗的翼善冠,黑的。烏紗冠很莊重典雅,而且透氣輕便,戴著很舒適,受到君臣的歡迎。
金絲的翼善冠可能是給已故的皇帝陪葬用的。黃金是一種密度很大的重金屬,金絲編的那個好幾斤沉呢,硬邦邦的十分笨重,天天帶著不怕把脖子壓壞了才怪。
2、提前從西域、美洲穿越過來的食物
在《楚漢傳奇》中,劉邦歸鄉,坐著拉草料的車子,仔細一看,居然是玉米杆啊,導演,玉米是從美洲引種,新航路開闢之後才逐漸引入中國,這傢伙一下提前了1600年。
網友吐槽:「原來中國人最先發現了新大陸啊!你看,連玉米都帶回來了!哥倫布、亞美利哥之流簡直弱爆了!為什麼帝戰SEGA不出中國?不過我有個疑問:範增為什麼不勸項羽定都在新大陸呢?其物產豐富,又有太平洋倚為天險,此豈非王霸之基?」
同樣在《尋秦記》裡,項少龍結識了一堆山野夫婦, 而且人家把所有的地瓜都給了他。但是地瓜這玩意在明朝之前中國是沒有的。
老版《封神榜》中,蘇妲己也嬌滴滴的拿一串葡萄來餵紂王吃。
還有《步步驚心》裡面若曦做點心給康熙和幾位阿哥食用,等等,雖然若曦你是穿越,但總不會攜帶著喜之郎什錦果凍一起穿越吧。
當然歪國人拍古裝劇也好不到哪去,還記得《大長今》中請明朝的官員吃長今做的「滿漢全席」的情節嗎?
這玩意就是滿漢全席
3、歷史劇稱號混亂
首先是多部歷史劇都直呼在世的人為「諡號」,
大家都知道古代的皇宮貴族死後才有可能有「諡號」,
但比如《孝莊秘史》就直呼在世太后的「諡號」,《康熙王朝》裡面斯琴高娃更是直接說「我孝莊」。
最搞笑的是《武則天秘史》武媚娘開口說的第一句話,「皇上,我叫武媚娘,還有一個大名,叫武瞾。」額,武媚是李世民給她起的,武媚娘是後世稱的,而曌是她當皇帝後給自己起的。
還有我們的心機boy爾康,其實他的原型全名應該是富察·福康安,也就是說他的名字是福爾康,而不是姓福,名爾康……
《蒼穹之昴》中,戊戌變法失敗了,慈禧屠殺了戊戌六君子,逼迫光緒帝當著百官的面宣布回復舊制。
光緒帝明明人在,卻要拿一副自己寫的聖旨照著念,照著念就算了,最後一句還是「欽此」!
「欽此」這倆字,明明是皇帝不在的時候,其他官員宣讀是帶上的,意思是:猶如皇帝親臨下命令,皇帝在的時候,根本不加欽此。但光緒帝明明自己在卻還要欽此,這是什麼鬼?
順便8一下,古代的聖旨根本不會在封面上印上大大的倆字「聖旨」的。
聖旨應該長這樣:
影視劇中但凡聖旨出現,必然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其實不是所有聖旨都用這個開頭的!奉天承運開頭的聖旨是最鄭重的一種,一般來說,一個皇帝在位期間,除了冊封皇后、冊立太子(太子妃)、敕封諸侯王之類特殊大事,是不會用這種格式的聖旨的。
絕大多數聖旨,開頭就倆字「聖諭」或者「上諭」。
真是奉天承運開頭的聖旨,正常情況下也絕對不會派太監出去宣旨,都是部堂高官擔任宣旨欽差。
還有那雷人的滴血認親和麝香墮胎,曾經嚇得我表妹夏天都不敢塗花露水,因為裡面有所謂的「人造麝香」。
其實幾乎每一部古裝劇都會有各種和那種的錯誤,數不勝數,所以就拋磚引玉寫下了這篇文章,大家也可以談一談最讓你無語的一些電視劇中的常識性錯誤。一些小的錯誤還是無傷大雅的,但肆意篡改歷史,洗白罪人,瞎編亂造,歷史人物混淆不清,誤導小朋友的現象已經成為現在古裝劇整體的問題,很多大製作大投資的劇都是有錢加特技,沒錢請顧問和編劇……
還是希望歷史劇能多一些認真考據,少一些瞎編亂造。作為觀眾,我們發現一些比較嚴謹精緻的好古裝劇,也要多多鼓勵支持他們。
END
來源/八卦_我實在是太CJ了
責任編輯/高展
<南農青年微刊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