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在終南山遇到一位隱士,請教他修行的方法,他說:「養成大拙方為巧,學到如愚始見奇」,當時並不知道這句話的意思,只是用心的把它記了下來,後來在生活當中,越來越多的經驗告訴我,此話確實具有非常高深的含義,並不是一般人所能輕易理解和做到的。
「大智若愚」這個成語大家都很熟悉,基本上是要人們掩藏自己的鋒芒,鋒芒畢露的人很容易處處受到打壓,而「養成大拙方為巧,學到如愚始見奇」更是期盼那些擁有高度智慧的人,能夠真正的成為像笨拙和愚蠢的人那樣過好自己的生活。
老子在《道德經》第二十章裡由衷地發出感慨:「我愚人之心也哉!」大致的意思就是「我是一個愚笨的人」,就像一個億萬富翁說他是一個窮人一樣,太上道祖都這樣評價自己,我們這些普通人豈不是智慧更加的低劣!老子為什麼會這樣講呢?難道僅僅是因為自謙嗎?
愚笨的人給人的感覺就是反應遲鈍、不靈巧,這也令我們想到了莊子不願意去做楚國宰相的事情,楚王派人來請,莊子卻說自己寧願做在泥巴裡打滾的王八也不當供桌上的犧牲品,這在常人的思維裡面簡直就是大傻子或者精神病呀!還有就是莊子自己老婆去世了,別人都勸莊子要痛哭以示哀悼,可莊子根本反其道行之,居然坐在那裡鼓盆而歌,我的天哪!這真的是腦子出問題了嗎?
深入研究莊子不願做官和鼓盆而歌的理由,想想也是,做了大官,很多事情都會「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這還不算最重要的,莊子將當宰相比作和擺在廟堂上受人瞻仰的千年老龜殼一樣,龜因長生被殺掉取殼,人因位高權重也會隨時身陷「人在江湖飄,哪能不挨刀」的危機裡面;人生於自然,死後亦回歸自然,正所謂「生又何歡,死又何哀?」這樣想一想,莊子那是真聰明,而我們卻是大糊塗!
《易經》的第一卦「乾卦」對於事物的發展規律大致有六個階段的區分,我們拿一個人的成長來作為比喻:「初九:潛龍勿用。」小孩子應該安安生生地成長自己,實力還弱,不要想著做大事;「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年輕人出來求學或者做事情,重點在於要得到貴人的指導和幫助;「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通過學習和實踐,稍微有了實力,這個時候更要謹言慎行,以免犯下嚴重的過失;「九四:或躍在淵,無咎。」基礎紮實,再加上把握好機會,就可以「鯉魚跳龍門」,贏得翻身的機會;「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一飛沖天的時候,切記「強中更有強中手,一山還比一山高」,必須要謙虛、低調,這樣才可以得到更多的助力;「上九:亢龍有悔。」「人怕出名豬怕壯」,事業達到巔峰狀態的時候,運勢自然會往下走,如果還是一心向上,必定會給自己埋下隱患。人生就是這樣,愚人相反還少些禍患,而那些依仗自己聰明才智、敢打敢拼的人卻處處都是危機!
小時候聽人家講「懶人有懶福」,當時還不理解,現在才知道,「人生事,十有八九不如意」,多做多錯是規律,懶人正因為做的事情少,所以走的冤枉路和犯的錯誤當然也就少很多,受到的懲罰也就會少一些,更何況,他懶了,他周圍人自然就勤奮了,當然他是很有福氣的了。
小時候,我們總以為很多事情長大就好了,可事實上,成人的壓力遠比小孩要大很多。原先總想著讓自己可以更加的聰明,現在才發現,的確需要把自己的聰明儘可能完全的消減掉,才算得上是真聰明;做個愚人吧,不再輕易評判,也不過分貪求,只是能夠經常和清靜呆在一起,不管外面有多喧囂,而心裏面卻總是那樣如如不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