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南山隱士的修行經驗:養成大拙方為巧,學到如愚始見奇

2020-12-20 心法無上秘教學

十年前在終南山遇到一位隱士,請教他修行的方法,他說:「養成大拙方為巧,學到如愚始見奇」,當時並不知道這句話的意思,只是用心的把它記了下來,後來在生活當中,越來越多的經驗告訴我,此話確實具有非常高深的含義,並不是一般人所能輕易理解和做到的。

「大智若愚」這個成語大家都很熟悉,基本上是要人們掩藏自己的鋒芒,鋒芒畢露的人很容易處處受到打壓,而「養成大拙方為巧,學到如愚始見奇」更是期盼那些擁有高度智慧的人,能夠真正的成為像笨拙和愚蠢的人那樣過好自己的生活。

老子在《道德經》第二十章裡由衷地發出感慨:「我愚人之心也哉!」大致的意思就是「我是一個愚笨的人」,就像一個億萬富翁說他是一個窮人一樣,太上道祖都這樣評價自己,我們這些普通人豈不是智慧更加的低劣!老子為什麼會這樣講呢?難道僅僅是因為自謙嗎?

愚笨的人給人的感覺就是反應遲鈍、不靈巧,這也令我們想到了莊子不願意去做楚國宰相的事情,楚王派人來請,莊子卻說自己寧願做在泥巴裡打滾的王八也不當供桌上的犧牲品,這在常人的思維裡面簡直就是大傻子或者精神病呀!還有就是莊子自己老婆去世了,別人都勸莊子要痛哭以示哀悼,可莊子根本反其道行之,居然坐在那裡鼓盆而歌,我的天哪!這真的是腦子出問題了嗎?

深入研究莊子不願做官和鼓盆而歌的理由,想想也是,做了大官,很多事情都會「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這還不算最重要的,莊子將當宰相比作和擺在廟堂上受人瞻仰的千年老龜殼一樣,龜因長生被殺掉取殼,人因位高權重也會隨時身陷「人在江湖飄,哪能不挨刀」的危機裡面;人生於自然,死後亦回歸自然,正所謂「生又何歡,死又何哀?」這樣想一想,莊子那是真聰明,而我們卻是大糊塗!

《易經》的第一卦「乾卦」對於事物的發展規律大致有六個階段的區分,我們拿一個人的成長來作為比喻:「初九:潛龍勿用。」小孩子應該安安生生地成長自己,實力還弱,不要想著做大事;「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年輕人出來求學或者做事情,重點在於要得到貴人的指導和幫助;「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通過學習和實踐,稍微有了實力,這個時候更要謹言慎行,以免犯下嚴重的過失;「九四:或躍在淵,無咎。」基礎紮實,再加上把握好機會,就可以「鯉魚跳龍門」,贏得翻身的機會;「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一飛沖天的時候,切記「強中更有強中手,一山還比一山高」,必須要謙虛、低調,這樣才可以得到更多的助力;「上九:亢龍有悔。」「人怕出名豬怕壯」,事業達到巔峰狀態的時候,運勢自然會往下走,如果還是一心向上,必定會給自己埋下隱患。人生就是這樣,愚人相反還少些禍患,而那些依仗自己聰明才智、敢打敢拼的人卻處處都是危機!

小時候聽人家講「懶人有懶福」,當時還不理解,現在才知道,「人生事,十有八九不如意」,多做多錯是規律,懶人正因為做的事情少,所以走的冤枉路和犯的錯誤當然也就少很多,受到的懲罰也就會少一些,更何況,他懶了,他周圍人自然就勤奮了,當然他是很有福氣的了。

小時候,我們總以為很多事情長大就好了,可事實上,成人的壓力遠比小孩要大很多。原先總想著讓自己可以更加的聰明,現在才發現,的確需要把自己的聰明儘可能完全的消減掉,才算得上是真聰明;做個愚人吧,不再輕易評判,也不過分貪求,只是能夠經常和清靜呆在一起,不管外面有多喧囂,而心裏面卻總是那樣如如不動。

相關焦點

  • 佛說:人生不要太急於求成,須知養成大拙方為巧,學到真愚始知賢
    若在人生的道路上失去了平常心,急功近利,等於鑽進了死胡同,越努力越出不來,所以人生不要太急於求成,須知養成大拙方為巧,學到真愚始知賢。02養成大拙方為巧,學到真愚始知賢相傳曾有一位和尚非常刻苦的專研佛學禪道,時常結跏趺坐一整夜不睡覺,整日不分晝夜的參禪念佛,以望可以早日頓悟
  • 終南山「隱士」多達上萬,是真的看破紅塵,還是譁眾取寵?
    ——《終南望餘雪》祖詠 希望隱居的人多,中國名山大川也有不少,而人們熱衷的修行「聖地」卻只有一個——終南山。人們集體選擇終南山作為隱居之地,並不是什麼不約而同突發的奇想,而是因為這座山有著足夠的宗教和文化的底蘊。 終南山地帶作為十三朝古都京畿,是儒釋道的發展和合的天然的環境。
  • 養成大拙方為巧,學到如愚才是賢:國畫清談
    不學書法,無筆即無書法線條,中國書法是中國畫之骨,人無骨,不成為人,中國畫無書法之內蘊,不成為中國畫。 朱常棣國畫:龍香湖的金秋 中國畫最核心最本質的,不是在於用墨作畫還是用色彩作畫,而在於以書法入畫「書寫」,還是拋棄書法「塗抹」。
  • 第一個關注到秦嶺終南山隱士的人
    所謂空谷幽蘭,字面意思指山谷中優美的蘭花,實際指代一個人人品高雅,正所謂「蘭生空谷,不為無人而不芳」。提到隱士,大部分人都知道。「隱居在山上的修行人,秦嶺終南山裡面多得很!」而比爾波特,就是第一個關注到中國現代隱士的人,《空谷幽蘭》就是根據他1989年尋訪秦嶺終南山隱士寫成的一本書。- 1 《空谷幽蘭》-《空谷幽蘭》,一本寫終南山隱士的書籍,尋訪和成書的時間大約是1989-1993年。
  • 終南山隱士:萬人「隱居」的背後是逃避工作,一場大雪就原形畢露!
    終南山位於陝西省秦嶺中段,其地形地貌被認為有王者之氣,是自古以來盛產隱士的名山。從西周的姜子牙開始,到秦時「四皓」、漢時張良、隋唐孫思邈、呂洞賓、金代王重陽等等,都是從終南山中走出來的著名隱士。「他們都是在逃避工作,而不是來修行的。」一名在終南山待了10年的隱士如此認為。
  • 仙翁洩天機:探秘終南山隱士,深入最神秘群體的,隱居生活與傳統
    而隱士們最嚮往和青睞的地方,便是「修行聖地」終南山了。終南山裡的隱士傳統,至少已經延續了三千年了,但是隱士有幾種:道教隱士、佛教隱士和知識分子隱士。然而這只是大體上的分類,因為即使在佛教裡,也有不同類型的隱士。
  • 陝西西安終南山為什麼那麼多隱士?
    中國文化的核心,是以封建帝王專制和等級制度為中心,以儒釋道三教為基礎,官僚和文人言行為主要載體的封建式文化,但中國文化並非只有這麼一個唯一的視點,還存在著從主流文化中派出出來的另外一種,即「隱士文化」。隱士的內心是十分複雜的,首先從隱居的動機來說,隱士有真有假。真隱士追求個性獨立、精神自由,尋求詩意的地棲居,是人性的一種自然回歸。
  • 終南山第一女隱士,85歲時連續打坐108天,自稱能與佛祖交流!
    三、常伴古佛,潛心修行 王芝霞的小廟修行在終南山的半山腰上,遊客們在爬山之餘,總是會注意到這間特別的小廟,以及在裡面坐著參禪的老人。遊客們逐漸也對她生出了許多好奇,此後了解到,原來她叫做王芝霞,已經在這裡打坐超過四十年,未曾見過一次家人。更有甚者說,她儘管已是85歲的年紀,但卻可以堅持連續打坐108天,期間就連食物和水都不曾攝入。她已經超出旁人的想像,終南山上的修行無比艱苦,這裡條件簡陋,物資也極其匱乏。 王芝霞居住的地方,沒有照明的燈具,每到夜晚只有微弱的燭火。
  • 終南山第一女隱士,85歲時連續打坐108天,自稱能與神明交流!
    她被稱為終南山第一女隱士,在85歲高齡之時,竟連續打坐108天,還說自己可以與神明交流。那麼這位隱士到底是誰呢? 少具慧根,與神結緣  她就是王芝霞,在1932年出生於陝西的普通家庭中,儘管出生平凡,但王芝霞和神結下了深厚的緣分。她的父母都只是普通人,對道法更是沒有認知,就連經書都沒有看過。
  • 他被稱作「終南山第一隱士」,在山裡生活30多年,家人相見不相識
    他被稱作「終南山第一隱士」,在山裡生活30多年,家人相見不相識隨著現在社會的不停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對於快節奏的生活都有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大家都喜歡通過旅遊來緩解自己的生活壓力,或者說是工作壓力,順便還能一睹自己喜歡的風景,但是有一些年輕人卻有自己的想法,他們覺得現在的生活並不適合自己,他們需要找一個安靜環境來讓自己度過餘生,這就導致了終南山上有非常多的隱居的人。
  • 終南山隱士日漸增多,每日只吃一頓素餐,為何當地居民卻賺翻了?
    終南山隱士日漸增多,每日只吃一頓素餐,為何當地居民卻賺翻了?我想很多人看過金庸的武俠小說《神鵰俠侶》,在這部小說中,小龍女生活的終南山一直是神秘的存在,從電視劇來看,這個地方也適合隱居,小龍女和楊過在這裡安度餘生,但是,實際上,在我們現實的世界裡,也有很多人像小龍女一樣去了南山,成為了隱士,遠離城市的喧囂。
  • 問道「終南山」,數萬人在這裡修行,辛東方說還有人在修行的路上
    「終南山是個隱士的地方,這裡藏著數萬神仙」,12月7日,西安當地的一位旅遊愛好者告訴網絡作家辛東方。從古至今,終南山一個是個謎,引發了世界各地的遊客前來「問道」,更有數萬人居住在終南山,在這裡尋得一塊淨土,淨化自己的內心。
  • 終南山上的「隱士」為何越來越多?老道士:大多「心中有鬼」
    終南山隱士聖地,川流不息終南山地處秦嶺中段,森林茂密,悠閒僻靜,由於地勢偏僻,很少有人在此定居,正因如此,自古以來,終南山就成為無數想要退隱田園的人們的最佳選擇。如今,這裡已成為隱士愛好者最嚮往的聖地,特別是近年來,城市生活壓力變大,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逃離城市,而終南山吸引了大批隱士。
  • 貧道此生清寒,不過在終南山上有套房
    終南山的修行人。圖/比爾·波特「終南山租金猛漲,3000修行人士不堪重負,很多人已經下山回家。」最近,一篇標題為《那個辭職隱居終南山的姑娘,付不起房租又回來了》刷爆了朋友圈。終南山上的修行者,懷揣一顆不為五鬥米折腰的修仙之心,卻被房租逼得重新墮入凡塵......原來,俗世阿堵才是修仙路上要渡的第一大劫。
  • 人人仰慕終南山隱士,真實的秦嶺山居生活到底什麼樣?
    密林深處竟藏著如此秘境 中國自古就有隱逸文化,從陶淵明修籬種菊、歸鋤南山開始,隱士們的山居生活總被人們寄予了某種詩意、美好的想像,令人心嚮往之。 陶淵明歸鋤的「南山」並非今天的秦嶺終南山,但倚靠著帝都長安的秦嶺終南山一帶,自古便是隱士的天堂。
  • 5萬假道士橫行終南山,工作人員無奈漲房租,反倒逼走真道士
    後在楚康王時期,一名叫「老子」的仙人駕著一簇紫色雲霧而來,西遊於秦,並在終南山修行,並創作了千字文《道德經》,傳承道家之學,因此終南山成了道教的聖地,流傳於世。 相傳唐代高僧玄奘也修行於此,著名詩人王維也曾在此隱居。 幾千年過去了,終南山的故事代代相傳,它的名氣也越來越大。如今,終南山不僅是隱居勝地,更是旅遊勝地,逐漸熱鬧了起來。 現在的社會紛繁複雜,很多人不堪社會的壓力,選擇來此避世。
  • 隱士深居躲債,道士心懷鬼胎,終南山還是那個「天下修道之冠」?
    瓶中鄠縣酒,牆上終南山。」由可以此猜測,終南山的風景,一定是天下一絕。說到終南山,它可是中華宗教文化中濃墨重彩的一筆,「天下修道,終南為冠」,古時候老子,姜子牙,張良,王維,王陽明這樣的歷史人物都曾經在終南山隱居過。同時,它又是道家文化,佛家文化以及孝文化與壽文化的發源地。人文氣息非常的濃鬱,稱其為天下第一山也不為過!
  • 終南山上的道士為什麼這麼多了?當地人:說出來可能都不相信!
    每到節假日的時候一些著名的風景區更是出現爆滿的情況,同時也有很多的外國遊客,被我們中國文化深深的吸引。我們中國作為一個宗教大國,自古以來就有非常多的人信奉佛教道教,就算是現如今仍然有非常多的人是佛教、道教信徒。特別是道教作為我國的本土宗教,在我們國內也存在著非常多的道觀。
  • 冬子:隱居終南山裡的大V
    終南山的陋室中,冬子無意中成了一位微信公號大V。採訪冬子,幾乎不需要準備問題。「像個炸彈一樣,無數個千足蟲疾走如飛革命般的速度蔓延」,粉絲一天升到1246個人,並且數據還在以更快的速度瘋長:第二天就過了10萬,「小菜園人數直奔4000」。那幾天,他「疲於揮斬各種洪水猛獸」。移動互聯的強大傳播,讓他突然被動置身於一種無形的力量裡。「個人意識與眾人意識的較量與吸納,本身就是一場戰爭,何況還有自己與自己的內戰……」幸好,用了一點時間,枝枝叉叉,他都梳理清晰了。
  • 探秘終南山隱者,走近那些深山密林中的神秘修行者
    此時不還居士修行時間尚短,定力不夠,她開始心煩意亂,心想遇到如此惡鄰居,修行是無法繼續了,一氣之下,下山而去。回到家中後,她開始反思,修行不就是要修掉自己的一些習氣嗎?自己的表現,正是心胸狹隘,不能寬容。作為一個佛教修行者,不但要包容善眾生,也要能包容惡眾生。於是她再次回到茅棚,繼續苦修。開始仍然會受到幹擾,坐禪時隔壁老太太尖銳的罵聲突然會響起,直鑽到耳朵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