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聞網消息(李華 歐陽志珏)一個真正熱愛生活的人,是不可能不逛菜市場的。這裡的誘惑不僅有新鮮的食材,還有大城小鎮中最具人氣的獨特吸引力,深吸一口氣,仿佛都能嗅到每道美食經製作後散發出的人間煙火的香氣。
中心市場開業
菜市場裡的叫賣聲、討價還價聲,處處人聲鼎沸,無不體現著一方水土和在此生活的人民的風土人情,足可以稱得上是一種獨特的社交藝術了。
四川省樂山市沙灣區銅河街道的農場社區,結合自身獨特的地理優勢,將老百姓的菜市場變成了社區群眾的搖錢樹。一起去逛這裡的菜市場吧,在生雞活鴨、水果瓜菜、彤紅辣椒中,熱熱鬧鬧地體會一場入世之旅。
「這個菜市場高大上哦,還有音樂階梯!」
「這裡買菜都是一種享受,而且買的舒心安心放心開心。」
菜市場的音樂階梯
做活「後半篇文章」打好前行戰
農場社區地處沙灣區中心城區,幅員面積約2平方公裡,農業人口1331戶2987人,與城區3個社區交織,可謂「城中村」、「村中城」,一攬沙灣發展黃金地段。在村級建制調整改革中,銅河街道和農場村大膽嘗試「村改居」做法,打破原有結構布局,對地域、人口、結構進行仔細梳理和有效整合,將徵地拆組進行整體合併,拆除部分「空殼」小組,由原15個小組調整成12個村民小組。此舉有效解決了原建制中結構混亂、村民身份「模糊」的管理瓶頸,為後續集體經濟發展打好了「前戰」。
把握髮展先機敢於先行先試
經濟是生活和發展的命脈。乘著改革的春風,農場村一般人用活用足處於中心城區的獨特區位優勢,2017年5月成立農場村經濟合作社後,努力探索適應新時期、新形勢下發展集體經濟的新途徑、新方法,積極推進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不斷增強集體經濟自身的「造血功能」和綜合實力,在「菜藍子」和「安居」兩項民生工程上大刀闊斧、大膽嘗試、大做文章。經三年探索前行,集體經濟培養出了兩個「寶藏」企業:將原設施簡陋、存在安全隱患的PVC大棚忍痛整體拆除,自籌資金1500多萬元,建成佔地面積7485.5平方米、交易面積4410平方米,集購物、飲食、娛樂於一體的標準化農貿市場,擁有攤位180個,門市35間,配置標準化食品檢測室。改革既改出了民生,也改出了效益,2019年收益在2018年基礎上實現翻翻,收入400多萬元。發展了沙灣區銅河旅館,面積約3000平方米,房間54間,2019年收入達100多萬元。在沙灣區城區建設日新月異和區委、區政府「以人為本」治理的今天,兩個企業在凸顯政治性和公益性的同時,前景萬丈光芒。
菜市場一角
打破管理壁壘革新體制機制
改革就會有陣痛,但「刮毒才能療傷」。在農場村集體經濟合作社成立前期,村兩委仍然面臨著成員難以界定、企業管理不善、利潤公益支出不科學等三大難題。銅河街道建立起「街道吹哨,部門報到」的社區治理模式,通過住建、市場監管、綜合執法、衛健等部門共同參與,讓這個住在城中心「農村味」最重的社區改頭換面。在合作社成員界定方面實行股份制改造,對村民身份進行核實,確定成員2867人;為有效解決以前存在的集體經濟成員身份模糊問題,在原始股份9461100股的基礎上新增配股5668000股,共計股份15129100股,每股價值0.38元,真正實現了科學配股。2019年,經濟合作社成員年人均分紅330元。在市場管理方面,為徹底根除農貿市場不良「頑疾」,推進農貿市場規範化建設,建立健全了《市場文明經商公約》、《市場攤區管理制度》、《市場食品安全制度》、《市場環境衛生制度》等;合理設置攤位攤點,合理確定收費標準,維護市場經營秩序。在利潤公益支出方面,凡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有考入大專本科的,各補助500人/元、800人/元;對高齡老人,每年補助600人/元;對重病家庭補助1000元/戶,累計補助資金110萬元;公開公正招募管理、保潔、治安巡邏等崗位,解決了38人的就業,實現了村民在家就能當老闆、在家就能就業。
清掃市場衛生機關隊伍集合
這裡是一座城市裡最有溫情的地方,旅途中最地道的風景,也是充滿人間煙火氣所在。這裡沒有風花雪月,沒有咖啡紅茶、詩和遠方,菜市場有的,只是腳踏實地的一飯一蔬,以及人和人之間雖然不知根知底,卻願意釋放那善意的人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