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倒三角似的身材幾乎是型男的標配,這其中,少不了背闊肌的貢獻。發達的背闊肌號稱張開的翅膀,能讓背部看起來更寬,但它也是最難練的肌肉之一,有些訓練者一直在做高位下拉或者引體向上,它們的確會增加背部的寬度,但大都把壓力集中到了上背部,這也是很多人感覺背闊肌到背部的中間位置就截止的原因。下面就介紹一種常見的練背動作——單臂啞鈴划船。
說到這,相信大家對此都不以為然,認為單臂划船對背部厚度的增加有很大好處,但對寬度的貢獻幾乎沒有,或者是在做單臂划船時根本找不到背闊肌發力的感覺,這是因為沒有掌握正確的技巧,首先,我們就要從背闊肌的功能和位置入手。
背闊肌的功能以及位置
背闊肌是全身最大的闊肌,呈直角三角形,上寬下窄,兩側背闊肌組合起來恰好就是倒三角,所以練好背闊肌對背部寬度的增長有很重要的意義。
背闊肌與脊骨棘突相連,也就是脊柱上的小突起,一直到最下面的腰椎,側面一直到大臂的後側,所以,當你拉伸背闊肌的時候,要儘可能的讓大臂遠離脊柱;向下通過筋膜連接到骨盆上方,當骨盆向遠離大臂的方向移動時,背闊肌也會有明顯的拉伸感;上部接近脊柱的部位會與斜方肌相連。
為什麼單臂划船找不到發力感?
1、軌跡偏離
如上文所說,背闊肌與斜方肌相連,甚至有一部分會被後者覆蓋,所以,當動作軌跡偏離時,主要發力部位會從中下背部轉移到上背部,而上背部的肌肉眾多,其中斜方肌的體積大、力量大,並且直接與背闊肌相連,甚至會覆蓋其一部分,所以,當中下背部沒有發力感時,很有可能是斜方肌代償發力。當然,這種做法不是完全錯誤的,它雖然不能針對背闊肌,但卻可以增加背部的厚度。
如何判斷?
在訓練過程中,當大臂與軀幹位於同一平面時,兩者夾角比較大,可以看見明顯的空隙;在訓練完成後,上背部會有明顯的酸痛感。
2、拉伸不充分
在大部分訓練動作中,都是通過目標肌群的收縮-拉伸來達到訓練目的,所以,收縮和拉伸同樣重要。而對於背闊肌的有效拉伸,是需要手臂儘量遠離脊柱,也就是說,當手臂過頂時,背闊肌的拉伸感應是最強烈的。將這一點帶到單臂划船中,過頂很難實現,但我們可以通過一定的技巧讓手臂儘量遠離脊柱,很多人忽略了這一點,實際上是在做半程動作。
如何判斷?
在離心階段,手臂的運動幅度太小,啞鈴沒有運動到最低點就停止,這時的單次動作持續時間比較短。
3、用手臂去拉
無論哪種形式的划船,都需要手臂的配合才能完成,需要其從伸直狀態逐漸變為彎曲狀態,而在這個過程中, 肱二頭肌會參與進來,如果不注重細節,就會使主要發力肌群改變,導致整個動作的目的都改變了。需要注意的是,完全避免肱二頭肌的發力是不現實的,我們要做的就是儘可能的把壓力集中到背闊肌上。
如何判斷?
在訓練過程中,手臂彎曲程度過大,有類似於彎舉的動作;在訓練完成後,肱二頭肌會有明顯的酸痛感。
解決方法:
1.手臂內收
如果訓練目標是增加背部的寬度,那麼就應該讓壓力集中到背闊肌上,這時在動作的最高點,手臂應內收,儘可能的靠近脊柱,這一點可以通過兩個方面來實現,一是讓肘部在水平方向靠近脊柱,也就是要縮小大臂與軀幹之間的空隙;二是讓肘部在豎直方向靠近脊柱,也就是要在頂峰收縮時肘部向斜上方運動,縮短與脊柱之間的距離,在做單臂划船時,背闊肌會有很強烈的擠壓感。
一個技巧:
改變握法:在手臂自然下垂時,將手心朝向軀幹改為朝向前方,此時肩膀處於外旋狀態,肘部會更加接近軀幹,我們恰好可以利用這一生理特點,將中立握法也就是手心向內,改為手心向前,這樣可以在客觀條件上使肘部更接近脊柱,避免向心階段的外展。
2.增大動作幅度
這一點可以在動作的最低點實現。在離心階段,當啞鈴下落到手臂與地面垂直時,不要停止,而是要繼續通過手臂的旋轉使啞鈴向前方運動,如果在站立狀態,手臂的位置就相當於過頂,當然,這跟肩膀活動度有很大關係,訓練者可以根據個人情況進行調整。
3.以肘部為引導
在向心階段,將注意力集中到肘部,而不是啞鈴;以肘部為引導,讓啞鈴儘可能的向後向上,同時手臂彎曲角度不要小於90度,也就是說,前臂在整個動作過程中都是垂直於地面的,肘關節彎曲角度的改變僅僅是因為大臂的旋轉。
一個技巧:
向心階段,當肘部移動的同時,胸部有意識的向反方向運動,這樣做可以最大限度的加大脊柱與手臂之間的距離。
注意事項
一般來說,大部分人都會採用單膝和單臂支撐在訓練凳上的方式來做單側划船,但這樣的姿態並不是最好的,還會導致一些列問題。因為為了保持穩定,非支撐腿通常會與另一條腿形成一定的夾角,而這樣做很容易導致腹股溝的受傷。所以,我們要對單臂划船做一些改良——雙腿稍稍分開,單手扶住訓練凳,形成三點支撐的狀態,這樣做既能保持穩定,又能避免將壓力集中到腹股溝。
結語
背部肌群多種多樣,並且大小相差很大,找不到目標肌群的發力感是很多人的問題,即便是訓練完後背部有明顯的酸痛感,也可能沒有真正的實現訓練目標,所以,我們要從細節入手,尋求一些便於我們找到發力感的技巧,這遠遠比盲目的增加訓練重量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