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麗江的大冰說,像我們這樣的內地小城青年,青春期幾乎是由香港娛樂圈撫養的。印象中的香港,是螢屏裡維港的夜色,廟街的江湖、石板街的歲月、叮叮車的風景,是《歲月神偷》裡濃濃的老人情味…在那些枯燥苦悶的少年歲月裡,萬幸我們知道,有一個地方叫香港。
是的,有很長一段時間,我很是喜歡香港熙熙攘攘的街道,密集的城市空間,還有那些看過電影裡的鏡頭。步行走過軒尼詩道,密密麻麻的廣告牌,只看著來來往往的叮叮車就足以讓你駐足。
從軒尼詩道到百德新街
軒尼詩道和百德新街兩條原本平淡無奇的香港街道,因為《月滿軒尼詩》和《下一站天后》變得浪漫起來。軒尼詩道是主幹道,貫穿灣仔和銅鑼灣。百德新街是條充滿小資情調的小街,全長不過520米(連長度都這麼浪漫)。從軒尼詩道176號走到百德新街1.8公裡,步行20分鐘,如果你不拍照(of course you will)。
從軒尼詩道到百德新街有很多地方可以拍照。過往的人群,叮叮噹噹路過的電車,廣告牌林立的街道,還可以拍路過的愛侶櫥窗裡的美食拍天上半明半暗的雲。
我們去軒尼詩道的時候沒有月亮和太陽,正小雨淅瀝。可離開百德新街的時候是華燈初上,天空放晴,我拍了一張避風塘的晚霞,還有百德新街的夜色。
第176號是家餐廳。看過《月滿軒尼詩》的話你應該猜到176號就是湯唯和張學友一起喝咖啡吃蛋撻的那家餐廳,也是湯唯一個人坐在卡座看一下午推理小說的餐廳,也是最後兩個人坐在一起對著笑的家餐廳,最後張學友看湯唯的那個眼神真的迷死人。
月滿軒尼詩
其實《月滿軒尼詩》這類電影並不是讓人驚豔的佳作,充其量只是一部淡淡的小品。但卻意外的和其中不斷出現的茶餐廳非常契合,淡淡的,瑣碎的,隨意的,舒服愜意的,市井煙火的,充滿回味的。
張學友飾演的阿來與湯唯飾演的愛蓮,最喜歡在茶餐廳見面。點一杯咖啡或者奶茶,吃一份蛋撻或者豬扒包,讀小說,閒聊一些有的沒的:
她和他說,我已經沒有蛀牙了。
他和她說,我看到推理小說的67.4頁就會知道誰是兇手。
看的時候就在感慨,茶餐廳果然適合這樣的對話啊。不是目的明確的商務談判,不是優雅精緻的談情說愛,只是這樣膩在生活裡的瑣事,就足夠讓人幸福滿足。
而這家茶餐廳,名為檀島。
檀島咖啡
據說是香港第一間茶餐廳,開業時間早於1940年,招牌是蛋撻和咖啡,蛋撻192層酥皮,還多加了Cheese粉及奶粉,口感松、滑、香。
最有趣的還是這家茶餐廳的規矩:「單飲雙倍算,不吃不喝三倍算。」
意思是只點飲料要付雙倍的價錢,什麼都不點,則要付三倍價錢。
「你們兩個人點一份餐,坐上半小時,那我們不就賠本了?不吃不喝很影響我們的聲譽的。如果每個人都是這樣,很快網上就會有人傳,我們這裡吃的有問題,對不對?」
不明覺厲的解釋。
其實現在的香港年輕人約在茶餐廳裡喝咖啡並不常見,港式的咖啡較之意式、美式咖啡也有很大的不同,因為是和淡奶撞在一起的,所以和馥鬱白或者拿鐵比起來,港式咖啡裡的咖啡味和奶味就顯得不那麼純粹了。
可以說一切食物到了香港都染上了香港的味道,月亮到了這裡,就是軒尼詩的月亮。
我和S先生就約在三點十五分在檀島咖啡見,先點了蛋撻和一杯熱鴛鴦,又點了蒸鳳爪,一杯凍華田,我們坐的卡位恰好就是就是電影最後一幕湯唯坐著看小說的地方,一側貼著電影的海報,一側是彩色的藝術玻璃牆。
我說「電影裡他們還要了豬扒包,可是我剛吃過午飯根本吃不下。」
S先生說「你可以點一份看。」
事實證明豬扒包和蛋撻都很美味。蛋撻酥皮的火候剛剛好,酥而不焦;一口咬下去吃不出砂糖的味道,甜的很含蓄。裡面的蛋飽滿緊緻有熱度,是一隻上成的蛋撻。
我說:「知道我為什麼約這個時間嗎?因為《月滿軒尼詩》裡說三點三這裡蛋撻剛好出爐」。幾點幾是廣東話的計時方法,三點三不是三點零三分而是三點十五分,以五分為一個單位,三個五分就是十五分。
S先生:「都是騙人的,我們三點十四分坐進來,你看幾乎每一個桌子上都有幾隻蛋撻。」
我堅持:「也許三點十五會新出爐一批,我們現在吃的就是新出爐的那批。」
S先生給了我個白眼說你趕緊吃你的豬扒包。
黃金時代
《月滿軒尼詩》裡有這樣一段對白:
「只要你不走過軒尼詩道,你就碰不上我,我討厭去你們那邊」
「是嗎?為什麼?」
「你們那邊近稅務局,還不夠討厭?我們這邊好多了,起碼有電車」
「電車有什麼好?」
「天剛亮的時候,你睡不穩,遠遠傳來電車 叮叮的聲音,馬上便可以安安穩穩再做夢去」
最初灣仔區只是一個海邊的小漁村,許鞍華近期作品《明月幾時有》裡抗日戰爭時文人逃離香港時走的就是銅鑼灣的避風塘,那時避風塘附近還沒有四通八達的立交橋,也沒有臨著立交橋的露天咖啡座。電影裡呈現的抗日戰爭時期的避風塘只是一個破敗的碼頭,周圍都是破布和竹竿。
新舊香港之間隔著一條軒尼詩道,男女主角住所之間隔著一條軒尼詩道。男女主角的關係中間也像隔著一條軒尼詩道,也許一輩子都跨過不去,跨過去了也許就是一輩子。香港的城市發展也是如此,跨過了軒尼詩填海擴地建造了今天的繁華新區很多東西也就回不去了。電影對白中提到的稅務大樓是灣仔新區核心地帶。去稅務局繳完了稅,也就多了一重納稅人的身份。稅務大樓是一個讓人又愛又恨的地方,賺的越多繳也就越高也有人通過這樣來證明自己的價值。
在香港這座繁華都市的核心地帶,在石森林的夾縫之中,一些老港味道的零碎回憶依然存在,卻也面臨被拔地而起的新樓宇淹沒的危機。
陳奕迅在《黃金時代》裡面唱「於黃金廣場來分手,在時代門外再聚」的黃金廣場就在軒尼詩道上。整個廣場在地圖上是一個鑽石的形狀,因為廣場對著銅鑼灣地鐵站F2出口,旁邊又矗立著香港唯一一家Foever 21的商店,而從Sogo走去時代廣場也總要經過這裡,黃金廣場永遠人潮如織。
Eason的整首歌也瀰漫著一種濃厚的人來人往,瞬息萬變的情緒。黃金廣場是舊的,時代廣場是新的。賣魚蛋燒麥的大排檔緊挨著著奢華新潮的時代廣場,而在時代廣場的對面一排排老樓灰舊到讓人幾乎看不見它們。新舊永遠這樣更替。黃金時代說的不是一個年代的事而是兩個廣場間的曖昧故事。
「你和誰結伴前來,是否比我精彩。」黃金廣場和時代廣場不過隔著幾條街,再聚時身邊人可能已換了幾輪。香港這麼小,時間這麼快。
軒尼詩道過了黃金廣場就改名叫了怡和街,在軒尼詩道和怡和街交接的地方有個往來5個方向的路口,分別通向Sogo,時代廣場和百德新街。如果從這裡經過,會看到雙層巴士,轎車,叮叮車,行人全都擠在那一個路口上。站在那裡看著滿街人潮,有種小人物置身於大時代不知所措的感覺。如果要我選,這裡應該是最能代表銅鑼灣的地方。
過了這個路口就是百德新街。和時代廣場和黃金廣場比起來,百德新街更像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少女,她乾淨整潔,從南向北慢悠悠延展到銅鑼灣避風塘。走在這裡的人都腳步輕鬆自如,人跟人距離可以放開很多。她因為Twins的《下一站天后》被很多人當作遊覽想到的心願單上的任務之一,如今這裡有很很多少男少女的潮牌,不知道當年Twins站在這裡看百德新街的愛侶時是不是這幅光景。
而比百德新街的愛侶更吸引我的是這裡附近Fashion walk裡的一家日式手工啤酒店。它們家最出名的是「啤酒調色盤」從左到右排著顏色由深到淺的五杯手工啤酒。有的裡面加了梨子或桃子之類的水果,有的加了咖啡和巧克力,有的酒精度數高有的酒精度數低,有的很苦,有的不是那麼苦。
Fashion walk裡聚集著幾家露天花園bar,賣啤酒和西餐。炎熱的下午零星坐著幾對外國人喝著啤酒吐著煙圈吹水。大名鼎鼎的Lady M也在這裡有一家分店,不管什麼時候去,總有一條隊伍排在門口。
喝了啤酒的我們晃晃悠悠走近了旁邊的一家日式家居店,上上下下兩層的家居用品精緻到似乎的閃著光,摸摸擺在展示臺上精緻的瓷器,在盤算著要不要給家裡買個地毯都是很幸福的事。周末就應該喝喝啤酒逛逛家居店。家居店樓下臨街的位置有花園式露天咖啡座也是屬於這個家居品牌的,那樣大方的空間在銅鑼灣這種地方是相當奢侈的。
沒力氣再去看軒尼詩的夜色,在等待回九龍的巴士時正趕上日落時分,百德新街的燈箱都亮了起來,一對情侶走進了街拐角處的日料店。
軒尼詩道的愛侶應該也在顧盼自豪,而此時月光也要溢滿百德新街了。
檀島咖啡:軒尼詩道176-178號地下及閣樓
麵包秀:軒尼詩道396-416號德興大廈地下
Coedo Taproom(手工啤酒):百德新街50-56號地下C鋪
Franc Franc(精品家居店):京士頓街8號B鋪地下及一樓全層
後記:第一次去檀島就被安排到了那個雙人卡座,後面幾次去基本上都是在圓桌。
所以有更多的視角可以看進出來往的人們:有遊客,有帶著心情進來的「少男少女」,更多的則是當地的居民。
軒尼詩道好幾家上了米其林一星的餐廳,所以帶著情懷或者心情或者什麼都不帶的人,會更多一些。服務生十幾個有故事的大叔,有些雖然穿著樸素可是帶了很多酷酷的首飾,仿佛在說:老子也是當年混銅鑼灣的.
迷子:非典型巨蟹,
內心有光,只愛用自己的眼睛看著這個世界。
wechat:womiz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