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心海《元·禾下兒童攝影實驗》: 一次回歸本心本性的影像實驗

2021-02-06 影像國際

2017麗水攝影節暨第二屆國際攝影研討會11月15日至19日在浙江省麗水市舉行。在攝影節上,著名藝術理論家藏策作為策展人,策劃了賈克、陸心海、牛恆立、孫君媚、方三勤等作者的作品和組織的展覽。

藏策策展,陸心海攝影項目《元·禾下兒童攝影實驗》展覽現場

策展人藏策提到,陸心海攝影項目《元·禾下兒童攝影實驗》是一次回歸本心本性的實驗。通常我們的視覺邏輯都是超越理性的,通過理性思維過濾之後的,但兒童的視覺邏輯基於興趣點出發,非常本能。兒童攝影實驗與之前的農民攝影實驗相似,培養兒童認識色彩,自由表達的能力。並培養和激發他們對於藝術與生俱來的審美感受。陸心海的這次影像實驗,可以看做是一場行為藝術,而在麗水攝影節上的展覽,只是這場藝術探索的一部分。

《元·禾下兒童攝影實驗》展覽現場

策展前言|CURATORIAL PREFACE

復    調

策展人  藏策

復調(polyphony)也叫"多聲部",本是音樂術語,著名文論家M·巴赫金借用這一術語,用以概括陀斯妥耶夫斯基小說的詩學特徵,並提出了復調小說與狂歡節化兩個基本概念。復調小說不同於獨白型(單旋律)的傳統小說模式,具有「多音共鳴」的對話性,在敘事上也有意打破日常生活的既定結構,以「狂歡節」似的鬧劇效果,去顛覆權力話語的正襟危坐。復調理論不僅是對一種小說藝術特徵的研究,更是一種對人類認知和思維方式的發現。復調理論已從一種文學理論走向了美學,並最終融入了哲學。作為一種跨界理論,復調理論不僅可以用於分析文學文本,也同樣可用於圖像研究。就當代藝術而言,從架上的二維平面繪畫發展到現成品裝置等方式的「眾聲喧譁」,即可視為是走向復調的一種表徵。如對廢舊物品的利用,就是打破藝術神話的策略和對互異性的強調。具體到攝影,應該說傳統的攝影作品之間也存在互文關係,但一般只限於題材、圖式等層面,不具有互異性、超文本等深層的對話關係。而當代影像則已不僅僅是對現實物象的單一指涉或形式語言的探索,更需要像當代藝術那樣進行語言轉換,於是復調便成為了當代影像的一個重要特徵。復調不等於多媒體,而是觀念本身,是思想與媒介的交匯,是基於互文關係的語言轉換。

《元·禾下兒童攝影實驗》展覽現場

孫君媚的作品《遠方的遠方》,以個人化的心路歷程,重建了全球化與地域性之間的張力關係。陸心海的《元·禾下兒童攝影實驗》,其整個項目即可視為是一個觀念性的作品,探索的是視覺邏輯本身的各種可能性。牛恆立的《白馬·相》,將面具、身份、族裔等問題從所謂民俗攝影中抽離了出來,轉化為特定的肖像。賈克的《鄉紳之後》則利用畫中畫的視覺形式,在鄉紳群體與其歷史語境之間建立了聯繫。李維立的《隱城》,應用了最新的3D列印技術,讓媒介本身成為了一種觀念。方三勤的《漢正街》源自城市改造的紀實,但其最終的影像卻介入了歷時性與共時性關係的思考。

為什麼「兒童」,而且「攝影」

陸心海

攝影在進入「當代」語境之後,更趨理性,且學術化。赫爾穆特·紐頓說:「知識分子熱衷於討論攝影的意義,於是攝影師按下快門的手越來越猶疑,這種情況發展下去,可能導致攝影兩極分化,到最後只剩下兩種人:新聞攝影師和哲學家。」攝影作為一個不斷演進中的媒介,總是豐富著藝術的語言和可能性。

兒童對於世界的關照是直接的開放的,毫不遲疑的,今天的攝影術正可以讓這種直接的關照形成最快捷的映射和反饋。兒童的經驗中需要大部分的「試錯」,今天的攝影術恰可提供這樣的最為安全又低成本的試錯手段。兒童了解世界的方式,依賴直覺,依賴觀看,依賴興趣,攝影作為他與他者之間一個既簡便又迅速的媒介,真的是再合適不過。

對攝影而言,這何嘗不是它繁雜生態中一股生動的充滿活力的清流呢。

1.張曦墨,男,7歲,天津,作品:《無》

2.何冠橙,男,9歲,天津,作品:《出圈兒》

3.常馨羽,女,6歲,天津,作品:《第四維》


4.向子菡,女,8歲,湘西,作品:《菡》

5.方緒渤,男,8歲,天津,作品:《雲端》

6.邊凱文,男,7歲,天津,作品:《一次雨中的旅行》

7.劉一鷗,女,8歲,天津,作品:《妞妞》

8.王宇嘉,女,9歲,天津,作品:《成成》

相關焦點

  • 一齊墜入寺山修司的實驗影像世界
    55 寺山修司的實驗影像世界:短片特輯I《猜拳戰爭》(1971) 12min《蝶服記》(1974) 12min14:55-15:00 休息15:00-15:50 寺山修司的實驗影像世界:短片特輯II《迷宮譚》(1975) 17min《皰瘡譚》(1975) 17min15:50-16:00 休息
  • 攝影師|謝人德:消費主義下的魔都影像實驗
    攝影師|謝人德:消費主義下的魔都影像實驗 澎湃新聞記者 梁嫣佳 2020-06-13 12:48 來源:澎湃新聞
  • 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 展覽|「異見」——實驗影像展
    大家本著對實驗影像藝術的熱愛聚到一起。目前組織剛剛成立,其成員多半來自各專業在讀的學生。這場開放性的影像實驗展是小組成員的一個開始,也是對未來的展望前言互生異見文 李玟玟「異見」實驗影像展在此更像是一次發問和探討,參展的藝術家們用多元的意識與開放的心態結合對生活的思辨去回答自己對「異見」的解讀,讓所有對「異見」不確定的闡述以及潛在可能性通過實驗影像表達出來。
  • 彭浩丨讓攝影回歸生活
    1050影像實驗是攝影人白文浩、彭波、彭浩共同發起的實驗攝影項目,倡導以"觀看、記錄、表達"的影像方式實現"記錄身邊 關注當下"的影像目的,攝影人在拍攝出發點1000米範圍內,用紀實的手法限時行走,記錄現場瞬間,以開放性的影像,多層次
  • 曹愷:東亞實驗媒體源流考古 下
    「映驗場」(EX-CINEMA)作為一個意象性的專欄名詞,穿越了從電影(Film)到錄像(Video)、從新媒體(New Media)到動態影像(Moving Images)一系列歷史語彙,以窮究於理、正本清源為欄目的既定目標,以達成一次媒體考古學的文本預演。
  • Edward Ressle 與 布魯斯·瑙曼的影像實驗
    時間:2020年8月16日~9月20日 地點:黃浦區北京東路205-215號本次由Edward Ressle所舉辦的《布魯斯·瑙曼:影像實驗》展覽來自美國著名藝術家布魯斯·瑙曼(Bruce Nauman),這是他在中國⼤陸的⾸次個展。
  • 「視覺神話」實驗藝術系列展之「手機攝影」在渝開幕
    主辦方供圖  中新網重慶新聞7月26日電(李婭)7月25日下午,重慶鐵山坪雲嶺藝術中心「視覺神話」實驗藝術系列展之「手機攝影」在重慶鐵山坪森林公園雲嶺藝術中心舉行。本次展覽匯集了來自具有中外不同學習經歷的古孝國、黃靖博、黃以柔、李亭葳等13位藝術家的作品,主要以手機攝影圖片展示為主,兼有個別裝置和手機影像作品。圖為重慶鐵山坪雲嶺藝術中心「視覺神話」實驗藝術系列展。
  • 影響兒童教育的心理學實驗
    在上世紀20年代,心理學家就開始嘗試通過實驗幫助、發展兒童,為教育做指導。這些實驗通過特定的情境設置來獲取兒童的真實反應,並對其反應、行為背後的動機、原因作出分析。因此,對於老師、家長們,了解這些實驗,才能找到更適合的教育孩子的方法。
  • 寺山修司70年代實驗短片特輯與寺山影像中的材料性討論會
    ▼▲《迷宮譚》(1975) 劇照由 Image Forum 提供迷宮譚The Labyrinth Tale (Meikyū-tan) /1975 /17 min /數字 Digital導演:寺山修司 /攝影:福元文一 /音樂:田中未知 /剪輯:大島知世 /副導演:森崎偏陸 /
  • NHK兒童科普系列《自然科學實驗百科》全100集
    《自然科學實驗百科》由日本NHK電視臺精心製作拍攝的兒童科學知識全集益智節目,利用影視特效結合了精彩的鏡頭、漂亮的電腦繪畫與活潑的歌曲,不但趣味橫生而且極具教育效果。整套100片VCD,分為上下二部分,讓孩子輕鬆學容易記。做為給孩子做自然科學普及的電視片,非常到位,不得不佩服日本在孩子早期教育方面做的比我們好的多。
  • OvO art首場實驗舞劇《開啟第壹視野》
    2019年參演研究生中期專場三人舞《聽風》,編創實驗現代舞劇《邊緣》並演出,獲得星海音樂學院第三屆創新創業創造大賽優勝獎。舞蹈影像作品《啞談》入選首屆布衣舞蹈影像展、舞蹈說2020一平米舞動計劃、2020四川當代藝術演出季。張斯涵就讀於星海音樂學院舞蹈學院。
  • 班杜拉的著名實驗——波波玩偶實驗
    那時候,有一位心理學家做了一項實驗,以確定孩子們是如何通過觀看暴力影像而學會攻擊的。有一個著名的,也是最有影響的實驗,叫做「波波玩偶實驗」。阿爾伯特·班杜拉和他的同事成功地演示了兒童是如何學會攻擊性的方式的。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提出,學習是在觀察和與其他人交往之中形成的。
  • 實驗動畫「實驗」什麼?
    2.繪畫、實驗動畫和影像的真實然後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實驗動畫另外的一個特點,就是它和真實的關係。對於真實,我們可以結合繪畫和影像一起比較來看。對於真實,法國哲學家德勒茲在描述培根的畫的時候,將繪畫的職責定義為「將不可見的力量變成看得見的嘗試」。
  • 魔力科學小實驗 | 超逼真的3D立體影像,幾塊塑料片就能玩「全息投影」
    歡迎來到魔力科學小實驗欄目,讓孩子像科學家一樣思考!在很多科幻電影中,我們經常會看到下面這類畫面,主人公對著一個個懸浮在空中的半透明影像忙碌地操控著。每當看到這類畫面,我們不禁感嘆科技的神奇魅力。電影中所展現的影像,也稱為全息影像。儘管帶有誇張的成分,但是全息影像技術並不是什麼新鮮事物,因為早在上世紀40年代,就出現了全息影像技術了。
  • 陳果新片《那夜凌晨》:一次動真格的影像實驗
    要說顧客滿意度,我相信也是因人而異,畢竟這已經不是簡單的量體裁衣,而是一件張狂的藝術作品,一次動真格的影像實驗。午夜凌晨,一輛由旺角開往大埔的紅色迷你巴士上,十七個位子座無虛席,除了剛被同事從麻將桌下拉來頂班的巴士司機,其餘的乘客都是來自香港的各色人等:癮君子、佔卜女、大學生、小夫妻……迷你巴士儼然一個小社會。
  • 十項兒童心理學實驗,值得你細細品讀!
    實驗的過程很簡單。首先悄悄地在6-24個月的嬰兒鼻子上粘一小紅點,然後把他們放在鏡子前。孩子的媽媽指著鏡子裡的影像問孩子:「那是誰?」之後研究者們開始觀察嬰兒的反映。Amsterdam測試了88個嬰兒,最終只能得到16個孩子的可靠資料——嬰兒終究是嬰兒,而且很多孩子不想玩。從這16個嬰兒身上,Amsterdam發現了三類反應:▲  6-12個月:那是別的孩子!
  • 實驗電影概述
    前蘇聯的電影製作者們,也在現代主義繪畫和攝影藝術中發現了與他們的蒙太奇理論相對應的特性。很多戰前的美國實驗電影都深受歐洲實驗電影的影響,且大多是藝術家的獨立工作項目。1930年美國出版了雜誌《實驗電影》。編輯Lewis Jacobs, David Platt第一次把「實驗」與「電影」兩個詞並置在一起構成一個電影名詞。從此,「實驗電影」無論從理論還是實踐上都成為一種獨立的電影藝術形態。
  • 前沿劇評|實驗精神和實驗劇場展
    這次展覽試圖對過往三十年來實驗劇場的發展脈絡進行一次儘可能完備的梳理,嘗試用包容的視野看待體制內外、學院、民間、市場等各種力量在實驗劇場發展中的作用。但正如展覽前言中所說,「『實驗劇場』的概念和範疇還有待在進一步的討論中澄清」,這不由讓人質疑,出現在此次展覽中的都是「實驗劇場」嗎?
  • 《仕女圖》:一次韓式影像風格的突破性實驗
    1月3日,由企鵝影視、桔子醬影視出品的古裝純愛網絡電影《仕女圖》上線騰訊視頻,精緻的服化道審美、考究的攝影燈光構圖方案、網絡電影市場獨具領先的韓影質感風格,影片甫一上線便收穫諸多讚譽。 「總體來說是近年看過最精緻的古裝電影了」,對於影像風格的創新突破,觀眾亦不吝嗇溢美之詞。
  • 北京國際短片聯展 | RE:VOIR實驗影像16mm特展_眼光_澎湃新聞-The...
    BISFF·2018#RE:VOIR影像創作的邊界不斷消融,實驗電影作為原本處於交界處的主要介質,其身份在迅速模糊;實驗電影還存在嗎?它將歸於影院還是美術館?截止到目前,RE:VOIR已經出版過70餘部影像集,當中包括在達達主義,新現實主義,字母主義運動期間產生的影像,也有概念電影,美國先鋒電影,日記影像,作者電影,實驗動畫以及以膠片為媒介的手繪影像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