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麗水攝影節暨第二屆國際攝影研討會11月15日至19日在浙江省麗水市舉行。在攝影節上,著名藝術理論家藏策作為策展人,策劃了賈克、陸心海、牛恆立、孫君媚、方三勤等作者的作品和組織的展覽。
藏策策展,陸心海攝影項目《元·禾下兒童攝影實驗》展覽現場
策展人藏策提到,陸心海攝影項目《元·禾下兒童攝影實驗》是一次回歸本心本性的實驗。通常我們的視覺邏輯都是超越理性的,通過理性思維過濾之後的,但兒童的視覺邏輯基於興趣點出發,非常本能。兒童攝影實驗與之前的農民攝影實驗相似,培養兒童認識色彩,自由表達的能力。並培養和激發他們對於藝術與生俱來的審美感受。陸心海的這次影像實驗,可以看做是一場行為藝術,而在麗水攝影節上的展覽,只是這場藝術探索的一部分。
《元·禾下兒童攝影實驗》展覽現場
策展前言|CURATORIAL PREFACE
復 調
策展人 藏策
復調(polyphony)也叫"多聲部",本是音樂術語,著名文論家M·巴赫金借用這一術語,用以概括陀斯妥耶夫斯基小說的詩學特徵,並提出了復調小說與狂歡節化兩個基本概念。復調小說不同於獨白型(單旋律)的傳統小說模式,具有「多音共鳴」的對話性,在敘事上也有意打破日常生活的既定結構,以「狂歡節」似的鬧劇效果,去顛覆權力話語的正襟危坐。復調理論不僅是對一種小說藝術特徵的研究,更是一種對人類認知和思維方式的發現。復調理論已從一種文學理論走向了美學,並最終融入了哲學。作為一種跨界理論,復調理論不僅可以用於分析文學文本,也同樣可用於圖像研究。就當代藝術而言,從架上的二維平面繪畫發展到現成品裝置等方式的「眾聲喧譁」,即可視為是走向復調的一種表徵。如對廢舊物品的利用,就是打破藝術神話的策略和對互異性的強調。具體到攝影,應該說傳統的攝影作品之間也存在互文關係,但一般只限於題材、圖式等層面,不具有互異性、超文本等深層的對話關係。而當代影像則已不僅僅是對現實物象的單一指涉或形式語言的探索,更需要像當代藝術那樣進行語言轉換,於是復調便成為了當代影像的一個重要特徵。復調不等於多媒體,而是觀念本身,是思想與媒介的交匯,是基於互文關係的語言轉換。
《元·禾下兒童攝影實驗》展覽現場
孫君媚的作品《遠方的遠方》,以個人化的心路歷程,重建了全球化與地域性之間的張力關係。陸心海的《元·禾下兒童攝影實驗》,其整個項目即可視為是一個觀念性的作品,探索的是視覺邏輯本身的各種可能性。牛恆立的《白馬·相》,將面具、身份、族裔等問題從所謂民俗攝影中抽離了出來,轉化為特定的肖像。賈克的《鄉紳之後》則利用畫中畫的視覺形式,在鄉紳群體與其歷史語境之間建立了聯繫。李維立的《隱城》,應用了最新的3D列印技術,讓媒介本身成為了一種觀念。方三勤的《漢正街》源自城市改造的紀實,但其最終的影像卻介入了歷時性與共時性關係的思考。
為什麼「兒童」,而且「攝影」
陸心海
攝影在進入「當代」語境之後,更趨理性,且學術化。赫爾穆特·紐頓說:「知識分子熱衷於討論攝影的意義,於是攝影師按下快門的手越來越猶疑,這種情況發展下去,可能導致攝影兩極分化,到最後只剩下兩種人:新聞攝影師和哲學家。」攝影作為一個不斷演進中的媒介,總是豐富著藝術的語言和可能性。
兒童對於世界的關照是直接的開放的,毫不遲疑的,今天的攝影術正可以讓這種直接的關照形成最快捷的映射和反饋。兒童的經驗中需要大部分的「試錯」,今天的攝影術恰可提供這樣的最為安全又低成本的試錯手段。兒童了解世界的方式,依賴直覺,依賴觀看,依賴興趣,攝影作為他與他者之間一個既簡便又迅速的媒介,真的是再合適不過。
對攝影而言,這何嘗不是它繁雜生態中一股生動的充滿活力的清流呢。
1.張曦墨,男,7歲,天津,作品:《無》
2.何冠橙,男,9歲,天津,作品:《出圈兒》
3.常馨羽,女,6歲,天津,作品:《第四維》
4.向子菡,女,8歲,湘西,作品:《菡》
5.方緒渤,男,8歲,天津,作品:《雲端》
6.邊凱文,男,7歲,天津,作品:《一次雨中的旅行》
7.劉一鷗,女,8歲,天津,作品:《妞妞》
8.王宇嘉,女,9歲,天津,作品:《成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