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學藝術的人來說,對巴洛克時期並不陌生,大致為17世紀。這是西方藝術史上的一個時代。「巴洛克」是「形狀不規則的珍珠」的意思。和文藝復興時期的較為和諧藝術相比,這個時代的藝術在各種矛盾、對比中,充滿了張力。
繼續讀《蘇菲的世界》。
很多時候,藝術是時代的寫照。金碧輝煌的建築之下,是尖銳的矛盾。
17世紀的歐洲可謂是烽火遍地。基督新教與天主教之間的衝突,為了爭奪政權而產生的衝突,席捲了大半個歐洲。在戰爭中受害最深的是德國,而法國則逐漸成為歐洲最強大的國家。
這也是一個階級差距很大的時代。華麗宏偉的宮廷建築之下,是法國貴族的極為奢華的生活與法國人民的貧困生活,所形成的鮮明的對比。
在精神方面,一些人繼續保持著文藝復興時期而樂觀精神,而另一部分人卻退隱山林、過著禁慾修行的宗教生活。
那時候最流行的兩句諺語是「把握今天」和「不要忘記你將會死亡」。戰亂的歐洲,使人感受到人身無常,一部分人選擇退隱,禁慾修道。而另一部分人選擇張揚,及時行樂。這是兩種迥異的心態。
與此相應,巴洛克時期的藝術也充滿了矛盾衝突。那時候的一幅繪畫,很可能一方面描繪極其奢華的生活,但卻在畫的角落畫上一個骷髏頭。
巴洛克時期最具有象徵意義的藝術形式就是戲劇。戲劇中的各種布景與舞臺機關等就是在這個時期誕生的。莎士比亞是橫跨文藝復興時期與巴洛克時期,他的劇作中很多都是講人生如戲。比如。在《皆大歡喜》中他說:
世界是一座舞臺,
所有的男男女女不過是演員。
有上場的時候,也有下場的時候,
每個人在一生中都扮演著好幾種角色。
當艾伯特念完這段臺詞,蘇菲覺得很悲觀。那個時代類似的劇作臺詞還有很多,或許「人生如戲」,能讓戰亂衝突中的人們心理上稍微好過些吧。
挪威天才詩人達斯,在著意描寫現實生活的同時,也強調:「上帝仍為上帝,即便天地盡荒;上帝仍為上帝,縱使人人皆亡。」這是巴洛克時期文藝創作的典型特徵,一方面描寫現實生活,另一方面描寫天上與來世。令人聯想起柏拉圖將宇宙分成具體的感官世界與不變的概念世界的理論。
巴洛克時期的哲學也同樣是兩種完全相反的思想模式並存。一些人認為生命基本上具有一種崇高的特質。而另一些人認為生命中所有的自然現象都是從肉體感官而來的哲學。前者被稱為「理想主義」,後者被稱為「唯物主義」。雖然整部哲學史都可以看到兩者的蹤影,但是像在巴洛克時代這樣明顯共存的現象還是很少見的。
在十七世紀最偉大的兩位哲學家是笛卡爾和史賓諾莎,他們絞盡腦汁思考的問題是靈魂與肉體的關係問題。的確,對於戰亂中的歐洲,還有什麼問題比這個問題更重要嗎?
不知從何時起,西方哲學從「我是誰」,「世界從哪裡來」等根本問題走了下來,開始有了與時代結合的傾向。而東方的哲學,秉承一貫的傳統,從來沒有降低它的高度,更沒有因此引發社會的矛盾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