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埃!」佛教在人的心中一直是一方淨土。曾經也有人疑問,佛教到底是不是中國自己的宗教?其實並不是,佛教起源於印度,所以有很多的詞彙並不是我們所理解的那樣。
「佛」字的含義
比如:佛教的「佛」字,現代社會把這個字定義為是一個很高貴的字符。但在古時候,並非如此,中國的漢字都是有它自己的偏旁部首的,有時部首決定了一個漢字的含義。「佛」字的部首是單立「人」,右邊是一個「弗」,「弗」的意思表否定。所以兩個部分組合在一起,它的含義就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高尚了。
「佛」字最早是在《禮記》中出現的。曾有有這樣的一句話:「獻鳥者佛其首,畜鳥者則勿佛也」意思就是,如果想要給別人送禮,根據你的財力不同,收禮者的身份不同,要奉獻不同等級的物品。其中有一個比較常見的禮物就是禽類,把鳥或者鴨子作為禮物,送給他人。
但是禽類也是有講究的,如果隨便抓了一隻野鳥送給別人,一定要把鳥頭給擰過來,才能送出去,目的也是為了防止它啄傷別人。但如果是自己家養的禽類,就不必這樣做了。所以大家都說「佛」的本意其實應該和「擰」字有關。為了美化它的本意,才有了後來的「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佛)屠。」
「白馬寺」的含義
「寺廟」一詞與我們理解的含義也相差甚遠。其實「寺」「廟」和「佛」一點關係都沒有。「寺」它代表的是一個行政機構,在古代什麼樣真的場所是行政機構呢?想必大家在電視劇中都聽過「大理寺」這個詞,「理」是刑法、法律的意思,大理寺則是專門主管法律的行政機構,所以跟佛教一點關係都沒有。
為什麼通過不斷的演變,佛教的住所都是以什麼寺命名的呢?其實在古時候,國外來往的使者眾多,招待外國人的住所叫做寺。當年印度的佛教徒牽著白馬來到中國,在中國久居,當時的官員就專門給他們修建了一個建築,來專門招待外這些印度佛教徒。這個建築叫做「白馬寺」,也是中國第一座佛教類的寺廟。
「廟」的含義
寺廟的「廟」跟佛教的關係就更遠了。在《孫子兵法》中廟是國家最莊嚴和神聖的地方,在中國古代是用來進行祭祀的場所。祭祀,是一個家族和民族傳承的象徵,每年都會通過不同的形式,傳承自己族類的文化,在當時,它是國家非常看重的一項活動。廟,也就成為了特別莊嚴神聖的地方。
綜述:
隨著時間的變化,很多詞語的來源已經被人家所遺忘了,更迭出了新的含義。但作為中國人,學習中國漢字。我們有必要了解它本來的面目,了解漢字背後的中國文化,我想,這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參考資料】《孫子兵法》;《禮記》;《中國佛教百科全書》
【圖片來源網絡】
【文案編輯】目海志小花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