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為何叫廟,寺為何叫寺,廟和寺其實是有區別的,別再搞混了!

2020-12-20 陳說歷史呀

不同於西方或伊斯蘭世界的單一宗教,中國的神話體系龐雜,除佛、道等主流宗教外,還摻雜原始鬼、巫崇拜,因而其布道、祭祀地點的名稱也各不相同。現代日常用語中,我們經常把宗教人員居住、生活的地方統稱之為「寺廟」。中國文字博大精深,許多漢字都有其專屬的含義,事實上「寺」和「廟」從場所功能性來說有很大的不同。現在漢語中「寺」 指的是佛教徒起居的地方或伊斯蘭教徒禮拜、講經之所,例如少林寺(佛教)、普陀寺(佛教)、清真寺(伊斯蘭教)等;而「廟」指的是祭祀鬼神、先祖的地方,例如太廟(供奉皇室先祖)、土地廟(祭祀土地神)、城隍廟(祭祀城隍神)、孔廟(祭祀孔子)等。希望通過本文的解釋分析能讓大家對中國傳統宗教文化有更深層次的了解。

《說文解字》中把「寺」解釋為「廷」,指的是政府機關的意思。先秦文獻中「寺」也通假「侍」,如現在熱播的電視劇《大秦賦》中嫪毐的角色就是「寺人」,特指王宮內的近侍。由此可見,在古代無論寺是以動詞還是以名詞出現,都和朝廷、皇室分不開。寺作為一個政府機關,從先秦至清,在歷屆王朝中均有設置。在漢朝中「九卿」辦公的地方都稱之為寺。如鴻臚寺、太常寺、大理寺、光祿寺等。大理寺,它的功能相當於現在的最高法院,執掌刑獄訴訟和案件覆核;鴻臚寺執掌朝會、祭祀、禮儀、外交,其職能相當於明清時代的禮部。那麼如此嚴肅的政府機構何時成為了佛教徒的傳教、起居地點了呢?

佛教由印度傳入中國,此前佛教徒起居傳教的居所稱之為「伽藍」,意思是「寂靜之處」。公元 65 年,兩位印度僧人前往中國傳教,使用白馬馱著佛經、佛像來到當時的東漢都城洛陽。崇尚佛教的漢明帝欣喜萬分,便安排兩位僧人居住在當時負責外交事宜的「鴻臚寺」內。翻譯經文、布道傳教工作紛繁複雜,所需人力、空間頗多,長時間居住在朝廷官衙內多有不便。公元 68 年,漢明帝下令在洛陽為高僧建造精舍,取名「白馬寺」,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座寺廟。這裡的「寺」就延用了「鴻臚寺」的官署含義,代表寺廟的官辦性質和皇帝對佛教的禮遇敬重。此後「寺」字便成為佛教徒起居、傳教之所的稱呼流傳下來。而伊斯蘭教自傳入我國後,民間稱之為「回教」、「維教」等,一直沒有統一的稱呼。到了明朝後,才有官方名稱為「清真教」,其禮拜、講經場所俗稱為「清真寺」。

《說文解字》中把「廟」解釋為「祭祀先祖之地」、「王宮的前殿」,皆有大而廣的含義。從一開始「廟」就是祭祀先祖的地方。我們在教科書上看到某皇帝死後,後世要為其取廟號,例如李世民的廟號為「太宗」,劉邦的廟號為「高祖」。這裡的廟即特指皇帝祭祀先祖的地方,被稱之為「太廟」。漢代以前,廟的使用具有嚴格的規章制度,非皇室宗親不可使用。「宗廟社稷」這個成語即把廟的等級與皇權直接對等,平民百姓是無法給自己的祖先立廟祭祀的。

東漢末年,社會動亂,鬼神之論興起,各地出現眾多龐雜的神祗信奉現象,供奉這些神祗的神社也被百姓稱之為「廟」、甚至一些世族大家也可以將自己的先祖供奉於「家廟」之內。嚴格來說「廟」與道教傳教的「觀」有很大不同。廟是民間原始的一種神祗信奉狀態,供奉的神祗有道教體系的神仙,有自己的先祖、也有鬼、怪、妖、魔,其基本沒有宗教傳播的功能性。

發展到後期,封建統治者為了褒揚先賢,也會為那些功績卓著的文臣武將立廟。如孔廟又稱文廟、先師廟(祭祀孔子),關帝廟又稱武廟(祭祀關羽),嶽廟(祭祀嶽飛)等等。後世也常把佛教的「寺」俗稱為廟,但請注意這裡只是俗稱,「寺」與「廟」從神祗的信奉到宗教功能性方面都有著嚴格的不同,廟基本只具備祭祀功能。由於廟的產生摻雜了宗教信仰、原始崇拜、社會風俗、先祖祭祀等多種因素,使得其名稱、性質尤其多變,甚至一間廟可以容納多個不同體系、不同宗教的神祗。

其他表述名稱

「觀」,多指道教徒的傳道起居場所。觀」原為王宮內天文官員觀測天象的高臺,自東漢以後,五鬥米教(道教的前身)興起,天文觀測多由道士、方士充任,「觀」則成為皇帝敕封道教傳道場所的固定名稱。除了「觀」以外,「宮」也是道教廟宇常見的名稱。古代只有皇室居住的地方才稱之為宮,明朝崇尚道教,「宮」也經常被用於敕封皇家廟宇。

「庵」,本意為不對外人敞開的小草屋,因女性修行者的特殊身份,其起居地便以「庵」為名,今日多指比丘尼的修行道場。「祠」,古代通假「司」,原意為執掌祭祀業務的官員,《漢書》中將祭祀鬼神的場所稱之為「祠」。可見「廟」和「祠」的基本作用是一致的。南北朝之後,為活人興建廟宇之風盛行,稱之為「生祠」。從現代漢語來說,「祠」指祭拜家族先輩的場所,同義詞為「家廟」。

結語

隨著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當代中國人對神祗、宗教的依賴度有所降低,而漢語也隨著人民生活習慣的改變在不斷的演變,現代人對上述場所的具體表述含義也漸漸模糊,但歷史文化的傳承不能忘記,除了正文中對寺、廟的詳細介紹外,其他宗教場所名稱的背後都有著深受的歷史積澱,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查閱。

本文由陳說歷史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相關焦點

  • 和尚住的到底是叫廟還是叫寺?廟和寺又有什麼區別
    從俗語「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來看,和尚應該是住的地方應該叫廟,而不是寺。但真實情況並非如此,在現在能夠了解到的和尚基本上都住在寺院內。那麼廟和寺又有哪些區別呢,今天這裡就簡單的說下二者的不同。太廟首先說廟,廟在古代最早是用來祭祀已故先祖的地方。一般人修建的是祠堂,而有權有勢的人修建的可稱為家廟,而帝王修建的則稱為太廟。在漢朝隨著鬼神的廣為流傳,在一些地方也逐漸修建起了神廟,主要用來祭祀一些鬼神。
  • 寺為何叫寺,廟為何叫廟?兩者有什麼區別?作為炎黃子孫要弄清
    ▲佛字「白馬寺」的含義「寺廟」一詞與我們理解的含義也相差甚遠。其實「寺」「廟」和「佛」一點關係都沒有。「寺」它代表的是一個行政機構,在古代什麼樣真的場所是行政機構呢?想必大家在電視劇中都聽過「大理寺」這個詞,「理」是刑法、法律的意思,大理寺則是專門主管法律的行政機構,所以跟佛教一點關係都沒有。
  • 寺人·太監
    嫪毐被送到了趙姬榻上,嫪毐和趙姬私通,因而倍加寵信,並受封為長信侯,還和太后趙姬生了兩個兒子,並自稱為秦王的「繼父」。後來因事情敗露,發動叛亂失敗而被秦始皇處以極刑,車裂而死……」這是熱劇《大秦賦》的場景。現在問題來了,宮中被閹割的男人,為何稱寺人,與後來的太監有區別嗎?
  • 除了三塔兩浮橋,當塗這三寺兩廟,不是老當塗人肯定不知道
    然而,積澱了深厚歷史底蘊的姑孰城內,不只有三塔兩浮橋,曾經還有著名的三寺兩座廟又有多少人知道呢?化城寺李白晚年可以說把當塗的風光遊玩了個遍,他所作的《化城寺大鐘銘》中所描寫的的化城寺坐落在當塗城西北隅(原縣人民醫院院址)。
  • 農村俗語:「寧睡孤墳,不進廟門」,「廟門」為何不能進呢?
    以前的交通很落後,人們外出基本上都是靠步行,比如以前的讀書人上京趕考,遠一點的地方就需要半年甚至一年時間才能走到,因此以前的人們大多都是出門在外,有句俗話叫「寧睡孤墳,不進廟門」,這也是告誡人們出門在外,晚上睡覺應該注意的事情,下面就來看看這句話有沒有道理?
  • 許效正:清末廟產紛爭中的官、紳、僧、民——1905年廣州長壽寺毀學...
    轟動一時的長壽寺毀學事件,不僅反映了清末廟產紛爭中僧界與學界的尖銳矛盾、新舊知識分子的激烈衝突以及基層官員與省撫大員對廟產興學的不同態度,更折射了近代社會轉型中的國家、宗教與社會之間的複雜關係。但學董們沒想到,伍銓萃和寺僧在背地裡合謀阻學:「詎經營至廿二日晚,忽有人到堂內,口稱三大人有要話候商,詰以三大人為何,則伍太史銓萃也。詰以究有何事,支吾不能對。各同人以堂內事忙,遂不往。而寺內僧提燈籠絡繹奔走,若有秘密運動者。」[12]在阻止開學無效的情況下,伍銓萃便指示僧人毀學:「至廿三早,忽來素服者二人,鹹指為伍之弟與子,帶同操北音之家人,率寺內兇僧,持械闖進堂內,有警兵出而攔阻,亦被毆打。
  • 柬埔寨,從Angkor到Angkar|柏威夏寺的血雨腥風(21)
    E廟,也就是柏威夏寺的廟門,寺院最標誌性的建築,現在在整修也就是說,根據條約精神,柏威夏寺應該全部位於泰國境內。但法國人耍了一個小手段,把這塊地方的邊境線向北推了推,推到了柏威夏寺的北端點,從而將整個寺院和鷹嘴地區劃給了柬埔寨。由於柏威夏寺位置偏遠,泰國人一開始沒發現這個詭計,直到1930年代自己開始勘界的時候才意識到被法國人坑了。
  • 大理寺、太常寺、鴻臚寺……到底是什麼寺?
    其實,大理寺在古裝劇中的出鏡率非常高,因此很多人都知道,大理寺是協助皇帝辦案的司法機關。那麼問題來了,一般人的印象中,「寺」都是和尚住的地方,大理寺沒有和尚為何能稱「寺」?而且不止是大理寺,太常寺、太僕寺、鴻臚寺等等,都是中國古代行政機構。原來,「寺」在古代並不單指寺廟,還是一些國家機構的稱呼。那這些「寺」都有什麼來歷呢?
  • 莊嚴勝地 | 瀋陽「八王寺」
    瀋陽「八王寺」原為「大法寺」,始建於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清崇德三年(1638年)努爾哈赤第十二子英王阿濟格來到大法寺,見到當時的寺院已破舊不堪,發心重修廟宇,塑佛金身。當時住寺僧十分感激,於是在寺內建起了八王祠以表其功,從此大法寺變成了八王阿濟格的家廟,後來人們習慣將大法寺稱之為八王寺,而大法寺的名稱漸漸被人所淡忘。
  • 長椿寺「鎮寺三寶」今何在?
    長椿街因長椿寺而得名,長椿寺不但是宣南地區重要的寺廟,而且在近代的政治活動中,也扮演過重要角色。▲敕建長椿寺 攝影:高申隱於市井的「京師首剎」其實這長椿街,本就該是安靜祥和的一方淨土才對。究其原因,便要論及長椿街的得名之地——明代古剎長椿寺了。可惜,在我小的時候,長椿寺早已被淹沒於一大片南城平民的建築之中,而變成了一個碩大的雜院了。
  • 寺山修司:寫真的狂想
    作為詩人、小說家,寺山發表過詩集《死者田園祭》、長篇小說《啊!荒野》等作品。作為導演,寺山拍攝了《拋掉書本上街去》《死者田園祭》《上海異人娼館》、《草迷宮》、《再見箱舟》等經典電影,更有大量的實驗劇場作品。作為寫真家,寺山出版的《寺山修司寫真屋》、《幻想寫真館·犬神家的人》等寫真集糅合多種實驗,令人瞠目結舌。
  • 航拍國家寶藏-福建安溪清水巖寺
    名稱:清水巖寺時代:清地址:福建省安溪縣批次: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編號:7-1085-3-383清水巖寺是供奉清水祖師的地方,素稱閩臺佛教聖地。蓬萊山,古稱張巖山,因怪石嶙峋、林木蒼翠可與神話傳說中「蓬萊仙境」相媲美而得名。寺位於海拔500米的半山處,北宋元豐六年(1083)宋代名僧普足禪師(1037-1101)來此駐錫,後在旁側構庵數間。普足禪師仙逝後,安溪百姓建寺廟予以祭祀,稱清水巖廟。
  • 璧山區丁家立山寺-華巖寺宏亮老和尚中興之道場
    今自宣病重無徒、焚獻乏人,乃協同諸山房族於三月廿五,帖請正等在場□商押重收租,無幾□廟存會欵,百餘流息應償無出,□之廟宇頹敗、香燈冷落、欲興無策,甘傾將寺產交與□房經管正等訪□僧宏亮,松巖嫡派曾主席巴縣華巖方丈,現退院,僧俗兩□□能焚□正等協請承頂衣傳管業,宏亮不忍祖廟廢弛,出□銀數百兩,退押佃□租並捐置家具什物繳費等項,於前四月入廟接理,嗣再退押加租重整佛規,但僧自楞前已驅出廟,將各□攜去正等不得不
  • 大理寺、太常寺、鴻臚寺……中國古代都有哪些沒和尚的「寺」?
    其實,大理寺在古裝劇中的出鏡率非常高,因此很多人都知道,大理寺是協助皇帝辦案的司法機關。那麼問題來了,一般人的印象中,「寺」都是和尚住的地方,大理寺沒有和尚為何能稱「寺」?而且不止是大理寺,太常寺、太僕寺、鴻臚寺等等,都是中國古代行政機構。原來,「寺」在古代並不單指寺廟,還是一些國家機構的稱呼。那這些「寺」都有什麼來歷呢?「寺」是什麼機構?最早在《漢書》中就已經指明——「凡府廷所在,皆謂之寺。」
  • 被時間覆蓋的重慶華巖寺,歷經風霜,屹立不倒
    重慶華巖寺位於重慶市西南郊區九龍坡區華巖寺景區,華巖寺雄偉壯麗,全寺由大老山華巖洞、接引殿、華巖寺建築群組成;華巖寺周圍有天池夜月、曲水流霞、帕嶺松濤、遠梵霄鍾、疏林夜雨、雙峰蔥翠、古洞魚聲、寒石噴雪等八處景點,山巒起伏,山巒如蓮,素有巴山精神景觀和川東第一廟之稱,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 半調人間 寺本愛 · Collection #2 Pilgrims
    >再 有那 些 住 在 前 往 各 寺 路 上 的 居 民 們不 僅 僅 會 施 與 前 來 朝 聖 者 們 免 費 的 食 宿他 們 自 己 也 頻 繁 來 往 寺 廟,進 行 參 拜在 這 座 島 嶼 的 文 明 尚 未 成 熟 時,祈 禱 文 化 卻 早 已 繁 盛 並 確 實 地 存 在 著
  • 別只看大雁塔了,大慈恩寺沒供奉彌勒佛和韋陀菩薩的天王殿是為何
    諸多的元素都暗中契合著大雁塔與皇家寺廟大慈恩寺,建設者如此有心,為何不在北邊或者東西邊開一個門呀!堅持走到南門,取票進寺,直奔雁塔而去,因為雁塔處也需買票,也需排隊,時間緊迫,得先住重點。大慈恩寺大多數旅客都因欽佩玄奘大師的經歷和信仰,和我一樣,慕名而來瞻仰大雁塔。但寺呢?在你看完塔後,你有想過大慈恩寺為什麼沒有供奉彌勒佛和韋陀菩薩的天王殿?
  • 江西吉安縣本覺寺塔,千年古塔煥然生輝
    它邊飛邊俯瞰黑黝黝的大地,忽然看見腳下一條閃閃發亮的銀鏈和一片閃爍流動的火光,十分壯麗。寶塔忙收起雙翅慢慢降下,落到贛江邊上的永和白沙村二王廟旁。寶塔以為這就是新縣城,誰知第二天發現這只不過是個繁華的贛江大碼頭,非常失望。又是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寶塔再次振翅而飛。剛飛不到數裡,便發現一個無比繁華熱鬧的地方,寶塔收起雙翅降下。
  • 金閣·鹿苑寺:
    然後從足利義滿的戒名「鹿、苑、院、殿」中選了兩個字,此寺院從此被稱為「鹿苑寺」。1994年,鹿苑寺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金閣作為鹿苑寺的舍利殿(安置佛的骨灰和佛像的主殿)分為三層。二層和三層是在外部塗上漆後再貼上金箔作為裝飾。
  • 蹓躂 清澈又神秘,布滿禪意的天竺三寺
    許多老杭州人,會選擇在這一天,去天竺三寺上香祈福。 天竺三寺         上天竺寺、中天竺寺、下天竺寺,這讓人略覺陌生的地方,甚至有許多人不清楚它位置所在的古代名剎,距今已有千年歷史了。        三寺歷史相近,地域毗近,聲名一度蓋過靈隱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