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由美國華特迪士尼影片公司出品的真人版電影《花木蘭》即將在中國內地上映,主演則是我們非常喜愛的劉亦菲、甄子丹,還有特別出演的李連杰和鞏俐。暫且不管影片上映後的評價如何,但這部影片背後的模式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這部影片到底有什麼特別的地方,相信大家從預告片或發行海報上稍微一看就能發現:首先,在演員陣容上,主演都是華人演員,而且是影響力比較大的華人演員;其次,在影片情節上,改編的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木蘭從軍」的故事。
這說白了,其實就是:美國影人借用華人文化和資源,加以包裝和修飾,再銷售給中國觀眾的一部影片。
只要我們仔細想一想,美國影人借用我們文化拍片的實例實在太多。
比如,1998年的《花木蘭》動畫版便是,而且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再有就是2008年的《功夫熊貓》,可以說是名利雙收,連中國觀眾都為之驚嘆與喝彩。需知,功夫可是我們的國粹,熊貓更是我們的國寶,美國電影卻將二者運用得如此淋漓盡致,怎能不讓我們羞愧!
另外一個就是借用我們的資源,其中最為明顯的就是演員。
起初,美國電影裡安排華人演員,多數只是配角或客串的地位,後來則直接演變成了用華人演員做主角,包括鞏俐、李冰冰、章子怡、劉亦菲、景甜等都曾或多或少地在美國電影裡擔當過主演(這裡且不說成龍,李連杰等功夫明星,因為他們本身的電影類型是美國不具備的),而這些電影的主要輸出地就是中國!這樣的模式,難道不是為了中國電影市場這塊大蛋糕嗎?這次即將上映的電影《花木蘭》便是如此!
電影說到底,背後始終承載的是一個國家或者地區的文化。多年來,美國一直在用電影向我們輸出美國價值,屢試不爽。而反觀中國電影,卻很難向美國輸出中國價值。難道是因為中國影人拍的電影不如美國影人嗎?難道是因為中美文化差異嗎?如果是作品質量問題,那中國電影在國際上獲獎的作品也比比皆是;如果是文化差異,那對於美國來說也是一樣,為何美國電影就能衝破這種差異呢!
問題的關鍵就出在模式上!美國影人善於變通,懂得「借力打力」,敢於開拓,敢於輸出。而中國影人則是多年來故步自封,題材重複,模式老套,不懂變通。如果想要中國電影走向世界,中國影人就必須懂得變通,學會「借力打力」。俗話說得好:「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要敢於利用國外的文化和資源。
本土文化為主,國際視野開路,核心價值輸出!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中國電影一定會是世界電影的領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