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電影的「借力打力」,為什麼中國影人就是學不會呢?

2020-09-10 精神食糧生產者

最近,由美國華特迪士尼影片公司出品的真人版電影《花木蘭》即將在中國內地上映,主演則是我們非常喜愛的劉亦菲、甄子丹,還有特別出演的李連杰和鞏俐。暫且不管影片上映後的評價如何,但這部影片背後的模式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這部影片到底有什麼特別的地方,相信大家從預告片或發行海報上稍微一看就能發現:首先,在演員陣容上,主演都是華人演員,而且是影響力比較大的華人演員;其次,在影片情節上,改編的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木蘭從軍」的故事。

這說白了,其實就是:美國影人借用華人文化和資源,加以包裝和修飾,再銷售給中國觀眾的一部影片。

只要我們仔細想一想,美國影人借用我們文化拍片的實例實在太多。

比如,1998年的《花木蘭》動畫版便是,而且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再有就是2008年的《功夫熊貓》,可以說是名利雙收,連中國觀眾都為之驚嘆與喝彩。需知,功夫可是我們的國粹,熊貓更是我們的國寶,美國電影卻將二者運用得如此淋漓盡致,怎能不讓我們羞愧!

另外一個就是借用我們的資源,其中最為明顯的就是演員。

起初,美國電影裡安排華人演員,多數只是配角或客串的地位,後來則直接演變成了用華人演員做主角,包括鞏俐、李冰冰、章子怡、劉亦菲、景甜等都曾或多或少地在美國電影裡擔當過主演(這裡且不說成龍,李連杰等功夫明星,因為他們本身的電影類型是美國不具備的),而這些電影的主要輸出地就是中國!這樣的模式,難道不是為了中國電影市場這塊大蛋糕嗎?這次即將上映的電影《花木蘭》便是如此!

電影說到底,背後始終承載的是一個國家或者地區的文化。多年來,美國一直在用電影向我們輸出美國價值,屢試不爽。而反觀中國電影,卻很難向美國輸出中國價值。難道是因為中國影人拍的電影不如美國影人嗎?難道是因為中美文化差異嗎?如果是作品質量問題,那中國電影在國際上獲獎的作品也比比皆是;如果是文化差異,那對於美國來說也是一樣,為何美國電影就能衝破這種差異呢!

問題的關鍵就出在模式上!美國影人善於變通,懂得「借力打力」,敢於開拓,敢於輸出。而中國影人則是多年來故步自封,題材重複,模式老套,不懂變通。如果想要中國電影走向世界,中國影人就必須懂得變通,學會「借力打力」。俗話說得好:「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要敢於利用國外的文化和資源。

本土文化為主,國際視野開路,核心價值輸出!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中國電影一定會是世界電影的領導者!

相關焦點

  • 清平樂:張妼晗快完了,許蘭苕打頭陣,張茂則借力打力,敵人太多
    張妼晗快完了,許蘭苕打頭陣,張茂則借力打力,她敵人太多了。歷史上的張貴妃連失三女後便再無所出,31歲便離世了。如今張妼晗大女兒已死,二女兒正在遭人陷害,三女兒懷在肚子裡,接下來就是她自食惡果的時候了。多麼不希望看到無辜的孩子受到愚蠢母親的牽連,可是誰也阻止不了她的悲劇。她的孩子個個先天不足,都有哮喘,這是天定的沒有辦法,但只要好好養著,長大就會好了。
  • 陳凱歌借力打力,李誠儒甘當工具人開懟郭敬明
    如果說浪姐,是姐姐興風作浪的鼻祖,那演學,就是男人心機的巔峰之作。最近《演員請就位2》開播之後,導演之間的針鋒相對、唇槍舌戰,可比演員的表演精彩多了。這節目中的四位導演,針對8張最高等級S卡的評判標準有分歧,場面暗潮洶湧。
  • 只因懂得借力打力
    原因就是新羅國王金春秋及其繼位者金法敏懂得借力打力,依次藉助唐軍、高句麗殘餘勢力、吐蕃之力來對抗強敵,最終使朝鮮半島三國合一!之後,又利用吐蕃與大唐之間的戰爭牽制大唐主力,進而統一朝鮮半島,將太極中的「借力打力」用到了極致。
  • 臺灣「電影教母」焦雄屏:中國影人不缺天分,缺初心
    不過文化的差異,難免對不同國家和地區的電影造成誤讀。」包括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在內,華語地區的電影節與國際上的一些電影節如何更好地接軌實際上一直是眾多中國影人一直致力的事情。焦雄屏認為,國際電影節通常都會有自己的定義,比如說要麼支持年輕的創意,要麼支持品質。品質就不一定是創意,它可能比較講究某一種傳統的技法或者工藝標準。
  • 學中文很簡單?美國學生:我的漢語試卷,中國學生也不會
    每次在上英語課的時候,我都經常會問自己,為什麼一個中國人要學英語呢?不過,到最後為了能有一個好成績,也只能接受學英語的現實。大學裡用了3年的時間才,勉勉強強的過了英語6級,而且到現在由於好久沒用過了,英語的單詞忘得也差不多了。
  • 煮酒論英雄 當代「劉皇叔」,借力使力終獲用武之地
    他從一個賣草蓆的破落皇族起家,沒法和挾天子以令諸侯、文武都有蓋世之能的曹操相比;就是和守父兄之業、多謀善斷的孫權,似乎也不是一個重量級的。但他卻一路福星高照,過關斬將,在群雄逐鹿的亂世之中成為三分天下的一方霸主,他的過人之處究竟在哪?
  • 套牢女人的好辦法:借力
    曹雪芹說過:「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真正能夠去往高處的人,真正能夠得償所願的人,靠得並非是自己的力量,而是善於借力。借力思維被普遍運用在商業當中,但其實愛情同樣適用。當你僅憑一人之力無法戰勝愛情帶來的挑戰時,你就需要藉助外界的力量,有了外力的幫助,一切會變得簡單起來。讀者周先生告訴我,他能套牢現在的女友,靠的就是借力這個方法。
  • 聚焦中國電影走出去:國際選片人談青年影人優勢
    聚焦中國電影走出去:國際選片人談青年影人優勢 時間:2017.11.15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Kylee 分享到:
  • 再刷《甄嬛傳》細數皇后和甄嬛「借力打力」的三步升級之路
    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下,再刷《甄嬛傳》之後,皇后和甄嬛之間將「借力打力」這招用得最經典的三次,也正是通過這三步曲,甄嬛在打怪的路上不斷升級,最終成為終極大Boss。第一步 暗箭難防皇后對付甄嬛的第一步,就是「暗箭傷人」。
  • 始終學不會騎車,竟然是這個原因
    學騎車我知道是怎麼回事,所以準備辦一個培訓班,專門教這種學員,因為隨著電瓶車的普及,這個市場還是比較大的。從評論區我們能看出來,有人就不會騎電瓶車,而且還不是個別現象。如果你對此不能理解,那說明你來自小漁村。
  • 中國功夫「醉拳」的有效性原理
    中國武術博大精深,流派、門類繁多。醉拳(包括醉棍、醉劍)就是百花園中得小小一朵。在古代,武術或功夫是戰爭、搏鬥中戰勝敵人、保存自己的身體技能。醉拳也是一樣。醉拳的初始動機並不是像我們在影視作品中看到的那樣是為了「好看」。
  • 《花木蘭》第五次撤檔,美國影人羨慕中國等國影院復業
    【文/觀察者網 嚴珊珊】據ABC(美國廣播公司)當地時間23日消息,迪士尼真人電影《花木蘭》宣布第五次撤檔,該片原定於8月21日上映,如今又因疫情無限期延期。看著全球多國影院陸續回歸,有美國影人感嘆:「雖然我們認為美國是世界的中心,但實際上我們不是。」
  • 給你金箍棒,卻做攪屎棍——李安杜琪峯等兩岸三地影人痛批中國電影30大惡疾
    好萊塢電影為什麼能風靡全球,他們講的是人類故事。我們許多主旋律片,就是白給,人家都不看。因為我們的許多的所謂的「良心巨製」,完全是中國故事,跟人類沒有關係,跟人家沒有情感的相關性、文化的相關性、價值的相關性。什麼是人類故事?好萊塢戰爭片像《亂世佳人》等,往往都有反戰的靈魂;而我們的戰爭片大多是在謳歌戰爭,或者把玩。比如《金陵十三釵》。
  • 同為魔幻電影,為什麼韓國電影《與神同行》要比《長城》成功呢?
    在2016上映的《長城》可能很多的朋友還依稀記得,可是韓國電影《與神同行》作為同題材的電影,卻比它要好上了很多,這是為什麼呢?兩部都是大投資大製作大陣容,《與神同行》獲得成功,《長城》觀眾並不買帳,究竟是什麼造成了這個結果呢。首先,兩者的特效都很不錯,拉開差距的是故事內核。
  • 《八佰》破10億,助攻張譯成百億影人,卻扯下中國電影的遮羞布
    可以這麼理解——百億電影人的標籤就是從吳京開始有的,在中國商業電影體系逐漸發展健全還是在近10年的事情,這個時候觀眾才開始把商業電影的票房與電影演員掛鈎,於是便產生了一個「百億票房電影人」的稱號。且不說未達百億票房的幾位電影人,在前6名中有多位影人的電影成績就存在不少質疑聲。
  • 歐洲人:為什麼中國學生要學文言文?買菜又不用!網友:你不會懂
    歐洲人:為什麼中國學生要學文言文?買菜又不用!網友:你不會懂。相信大家都知道,在我們學習語文這門課程的時候,從小學開始就再背誦古詩,等自己的年級足夠大了以後,就開始學習文言文了,並且這些文言文都比較繞口,而且語句方面都感覺不通順一般,不過這我們也一學就得學到高中畢業,甚至很多人大學都在攻克這一方面。
  • 一面對中國狐假虎威,一面對美國假意歡笑,哪個才是日本的真面目
    這種不對等的身份錯位,造成了日本政壇的撕裂,也讓日本面對美國少了一份自信,多了幾分忌憚,很多的時候只能以美國馬首是瞻,甚至罔顧事實做出一些有違「道義」的事情。據NHK等日媒披露,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近日在記者會上再次重申了美日同盟的重要性。他表示,美國作為日本的親密盟友,雙方共享基本價值觀,事關國際間的課題仍有很多的合作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