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從西陲附庸到統一天下,三十六代君王極少出現昏君,堪稱奇蹟

2021-02-15 香茗史館

秦國自秦非子被周孝王封為附庸開始,到前771年正式位列諸侯,再到秦穆公稱霸西戎,位列「春秋五霸」,後經百年中衰,又於孝公任用商鞅變法後再度崛起,終至前221年攻滅六國,統一天下。

都說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而統一天下,事實上秦國從地圖上一個小點,之所以能夠最終一統天下,離不開秦國三十六代先君的努力。而在這長達六百餘年的奮鬥史中,秦國幾乎沒有幾個昏聵之主,無論與山東六國相比,還是與後世王朝相比,都堪稱奇蹟。

01.起步階段秦非子至秦襄公:共歷六代

秦國最早只是就封於西陲周朝附屬國,於戎狄夾縫之中求生存,在爭取生存空間的過程中,有多位秦君在與西戎的交戰中戰死。歷經數代秦君的努力,秦人才艱難站穩了腳跟,並在西周滅亡前後因擁戴周天子,而最終得以位列諸侯。

1、嬴非子(?——公元前858年)

成就:受封秦地,秦國始封君

伯益之後,商朝重臣惡來五世孫,周朝諸侯國秦國開國君主,西周犬丘人。秦非子因善於養馬,又盡職盡責,受周孝王賞識,獲封秦地,延續先祖伯益的祭祀,成為秦國始封君,號稱秦贏。不過此時的秦國只是封地不足五十裡的附庸國,既不是諸侯,也算不上卿和大夫。

2、秦侯(前857—前848年在位)

秦國第二任君主。《史記》僅記載他在位十年,現存各類史書均無記載其他事跡,也無法考證其本名。只知道其為嬴非子之子,其子為公伯。

3、秦公伯(前847年—前845年在位)

秦國第三任君主,史書很少關於他的記載,只知道其為嬴非子之孫、秦侯之子,其子為秦仲。

4、秦仲(前844年—前822年在位)

成就:獲任大夫,攻打西戎,秦國逐漸崛起

名不詳,秦公伯之子。在位前期,因周厲王姬胡殘暴無道,導致諸侯反叛,西戎趁機侵入周王朝。周宣王元年(前827年),周厲王之子周宣王姬靜繼位,並於周宣王四年(前824年)任命秦仲為大夫,令其率軍進攻西戎。周宣王六年(前822年),秦仲在與西戎交戰中,戰敗陣亡。秦仲在位時期,秦國得到車馬、禮樂和服侍的臣子,從此使秦國開始逐步強大起來,秦國逐漸崛起於西陲。

5、秦莊公:嬴其(前821年—前778年在位)

成就:夜襲獫狁老巢,擊敗西戎,獲封西陲大夫

周宣王七年(前821年),周宣王召見秦莊公兄弟五人,派給他們七千士兵,讓他們率領前往討伐西戎,秦莊公一戰擊敗西戎。周宣王於是封秦莊公為西陲大夫,並將原大駱之族所居住的犬丘(甘肅天水市西南禮縣一帶)之地賜給秦莊公。周幽王宮涅四年(前778年),秦莊公被犬戎所殺。

6、秦襄公:嬴秦開(前778年—前766年在位)

成就:擁戴平王,遷都汧邑,列為諸侯

秦莊公去世之後,其長子世父繼續率軍與犬戎作戰,而將國君之位讓給了弟弟嬴秦開。秦襄公即位之初,鑑於秦國在周天子和犬戎夾縫中求生存的危險局面,審時度勢之下,秦襄公遂將其妹繆嬴嫁給戎人豐王為妻,以分化戎人。秦襄公二年(前776年),秦襄公遷都汧邑(今陝西隴縣)。秦襄公與犬戎和親的同時,也加強了與周王室的關係,從而使秦國獲得了難得的發展空間和時間。

前771年,申侯聯合犬戎攻破鎬京,殺周幽王於驪山之下,秦襄公以兵救周。周平王東遷,秦襄公出兵護送,以功封諸侯,並將王室無力控制的岐山以西土地賜予秦國,自此秦國開始成為西周諸侯國,秦襄公則成為了秦國被正式列為諸侯的第一任國君。秦襄公十二年(公元前766年),秦襄公在討伐西戎的途中去世。

△位列諸侯後的秦國

02.創業階段秦文公至秦穆公:共歷八代

在位列周朝諸侯之後,秦國開始迅速進入發展快車道,歷經數代秦君努力,秦國不僅領土得以迅速擴大,其國家政治建設也日趨完善,逐漸擺脫了粗放式的管理模式,並最終於秦穆公時稱霸西戎,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7、秦文公(前765年—前716在位)

成就:擴地岐山以西,設史官、建刑法,營造汧渭之會,收編周朝遺民

名不詳,秦襄公之子。秦文公在位期間,下令在汧水、渭水的會合地營造城邑;擊敗西戎,收編周朝遺民,擴地至岐(今陝西省寶雞市東)以西;設史官以紀事、制定罪誅三族的刑法。此後,秦人開始逐漸擺脫遊牧習俗,開始定居,從事農業。周桓王四年(前716年),秦文公去世,葬於西山(今陝西省寶雞市)。

8、秦憲公:嬴立(前715年—前704年在位)

成就:奪取蕩社,俘虜芮君,消滅蕩氏,遷都平陽

秦憲公因其父秦靜公早逝,被祖父秦文公立為繼承人。秦文公去世,秦憲公繼位,居於西新邑。後於秦憲公二年(公元前714年)遷居平陽,同年派兵攻打亳戎(西戎的一支)的蕩社,次年亳戎首領亳王戰敗逃往西戎,秦國奪取蕩社。秦憲公七年(前709年),芮國國君芮伯萬因姬妾太多,被其母趕出芮國,秦憲公於次年趁機進攻芮國,秦軍因輕視而戰敗,同年冬在周桓王幫助下俘虜芮伯萬。秦憲公十二年(前704年),派兵消滅西戎小國蕩氏。同年,秦憲公去世,終年二十一歲。

9、秦出子:嬴曼(前703年—前698年在位)

秦憲公(《史記》中稱秦寧公)的幼子。秦憲公去世後,大庶長弗忌、威壘和三父廢掉太子秦武公(秦憲公長子),改立五歲的秦出子為國君。周桓王二十二年(698年),大庶長三父等人又將秦出子殺死,葬於西山墓區(今陝西寶雞北陵原),復立舊太子嬴說(即秦武公)。

10、秦武公(前697年—前678年在位)

成就:平定三父之亂,大肆對外擴張,建立縣制

名不詳,秦武公即位之後,於秦武公三年(695年)以暗殺秦出子為由,將三父等人誅殺,夷滅其三族,集大權於王室。在位期間,秦武公先後徵服、吞併了綿諸、鄴戎、冀戎、義渠戎、狄和貘等戎族,初設縣制管理攻佔之地。通過一系列的擴張,秦國勢力達到關中渭水流域。秦武公於周僖王四年(前678年)去世,死後葬於平陽,首開活人殉葬制度之風,陪葬之人多達六十六人。

11、秦德公:嬴嘉(前677年—前676年在位)

成就:梁芮朝貢,設立伏日,遷都雍城

秦武公去世後,群臣擁立其弟秦德公即位,秦德公則封秦武公之子公子白於平陽(今陝西省岐山縣西南)。秦德公元年(前677年),秦國遷都雍城,此後數百年雍城始終為秦國都城,秦國遷都後,大臣梁伯、芮伯迫於壓力而前來朝見秦君。秦德公在位雖只有兩年,但秦國的各項制度卻在其與兄長秦武公手中大體有了雛形,國力也開始迅猛發展,這為秦穆公時期秦國的興盛並進而與中原各國爭霸奠定了堅實基礎。

12、秦宣公:嬴恬(前675年—前664年在位)

成就:韜光養晦、擊敗晉國

秦德公長子,即位之初便碰上了周王室政變,鄭、虢等國參與其中,秦德公則選擇了韜光養晦,不參與其中,從而為秦國贏得了四年的發展時間。而在秦國高速發展的同時,晉國也進入了發展的快車道,晉獻公在位期間多次入侵秦國,導致秦國反抗情緒日益高漲,秦宣公見時機成熟,遂於秦宣公四年(前672年)向晉國宣戰,並擊敗晉軍。至此,歷經近兩百年發展,秦國終於擁有了和東方諸侯國交戰的實力。秦宣公十二年(公元前664年),秦宣公去世,他雖然有九個兒子,但卻最終選擇了傳位於二弟嬴載。

13、秦成公:嬴載(前663年—前660年在位)

嬴載在位三四年,史料中卻僅記載梁、芮兩國國君於秦成公元年(前663年)時來朝見,未記載其餘相關事跡。秦成公四年(前660年),秦成公去世,他雖有七個兒子,但最終選擇了傳位於三弟嬴任好。

14、秦穆公:嬴任好(前659年—前621年在位)

成就:稱霸西戎,拓地千餘裡,春秋五霸之一

春秋時期秦國第九位國君。秦穆公繼位後任用百裡奚、蹇叔、由余為謀臣,擊敗晉國,俘虜晉惠公,滅梁國、芮國、滑國等。秦穆公曾幫助晉文公回到晉國奪取君位,實現秦晉之好。晉文公死後,聯盟瓦解,秦晉對抗。秦穆公本欲向東擴張,稱霸中原,但卻在秦穆公三十三年(前627年)的「崤之戰」和秦穆公三十五年(前625年)的「彭衙之戰」中兩次被晉軍擊敗,秦國東進之路被晉國牢牢掌控,無奈之下秦穆公只好繼續向西發展。此後,秦穆公先後滅掉西方戎人所建立的國家12個(另說20個),後又攻打蜀國和其他位於函谷關以西的國家,開闢國土千餘裡。因功,周襄王時任命秦穆公為西方諸侯之伯,遂稱霸西戎。作為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無論是為秦國此後一統天下,還是對秦國的發展和古代西部的民族融合都做出了一定貢獻。

△秦穆公時期的秦國

03.守業階段
秦康公至秦出公:共歷十五代

自秦穆公稱霸之後,由於秦國東出之路被晉國斷絕,秦國對外擴張空間被壓縮,再加上長年與晉國交戰和「四代亂政」,而「三家分晉」後晉國雖已不再,但又迎來強鄰魏國,秦國開始進入百年衰落期。然而,即使在艱難的守業期內,秦國國力雖然日衰,但相對其他諸侯國來說,秦國昏庸之主仍然較少,這為秦國最終保留了一絲重新崛起的機會。

15、秦康公:嬴罃(前620年—前609年在位)

主要事件:多次與晉國交戰

秦穆公之子,秦康公元年(前620年),晉襄公去世,晉國因新君人選而動蕩,秦國負責護送公子雍回國即位的軍隊,在令狐(今山西省臨猗縣西南)遭遇晉軍埋伏,慘遭戰敗,史稱「令狐之役」。次年,秦康公派兵攻打晉國,奪取晉國的武城,以報「令狐之役」。秦康公四年(前617年),晉國攻打秦國,奪取秦國的少梁。秦康公六年(前615年),秦康公派兵攻打晉國,奪取晉國的羈馬(今山西永濟南),晉國出兵救援,兩軍在河曲(今山西芮城)交戰,秦軍大敗晉軍。秦康公在位期間,由於秦國與晉國多次發生戰爭,秦國開始逐漸從西戎霸主走向衰落。

16、秦共公:嬴稻(前608年—前605年在位)

主要事件:救崇國出兵攻晉

秦共公,《史記索隱》記載名貑,《左傳》名稻,秦康公之子,前後在位四年(《史記》誤作五年)。秦共公元年(前608年),晉國趙穿攻打秦國盟國崇國,次年秦共公派兵包圍晉國的焦(今河南省三門峽市陝縣),以解崇國之圍,晉國只得又派趙穿回軍救援。

△麻隧之戰

17、秦桓公:嬴榮(前604年—前577年在位)

主要事件:「麻隧之戰」敗於諸侯聯軍

秦桓公二十三年(前581年),與剛剛繼位的晉厲公沿黃河結盟,但秦桓公歸國後便即背盟,並與翟族、楚國合謀進攻晉國,結果楚共王不僅拒絕出兵,而且回頭就把秦國賣了。秦桓公二十五年(前579年),晉國宣布與秦國絕交,並聯合齊、魯、宋、衛、鄭、曹、邾、滕等諸侯國進攻秦國,秦軍戰敗。

18、秦景公:嬴石(前576年—前537年在位)

成就:兩敗晉軍,諸侯和談

秦景公在位早期,秦國與晉國仍然時常交戰。秦景公先後於秦景公秦景公十三年(前564年)和秦景公十五年(前562年)兩敗晉軍。晉軍則於秦景公十八年(公元前559年)為報仇而聯合魯國、齊國、宋國、衛國、鄭國、曹國、莒國、邾國、滕國、薛國、杞國、郳國等進攻秦國,結果晉軍不勝,秦軍不敗。晉悼公去世後,鑑於兩國長期交戰,秦國和晉國皆國勢衰退,於是兩國經過和談,最終於秦景公三十年(前547年),秦晉結盟。

題外話:秦景公的秦宮一號大墓,乃是迄今為止中國發掘的最大古墓,而且公然採用了天子葬儀

19、秦哀公:嬴籍(前536年—前501年在位)

成就:派兵救楚,擊敗吳軍

《秦記》稱秦畢公,《史記索隱》稱秦璟公,秦景公之子,楚平王正妻孟嬴之父。自前546年,晉楚等國舉行「弭兵會議」後,諸侯國之間再也沒有發生大規模戰爭。直到「柏舉之戰」爆發,吳軍在伍子胥和孫武的率領下,大敗楚軍,攻陷楚都。後楚國大夫申包胥向秦國求援,秦哀公為其賦《無衣》,發兵救楚,擊敗吳軍,幫助楚昭王復國。

20、秦前惠公:嬴寧(前500年—前492年在位)

成就:穩定秦國發展

嬴寧為秦哀公之孫,因其父在即位之前便已經病故,故秦哀公去世後,由嬴寧即位。秦哀公在位十年,秦國穩定發展,並未發生什麼大事件,也未發生大規模戰爭。

21、秦悼公:嬴盤(前491年—前477年在位)

成就:築都城雍

《史記•秦本紀》和《十二諸侯年表》誤作為14年。秦悼公在位期間,在雍城(今陝西鳳翔縣南)築城。

22、秦厲共公:嬴刺(前476年—前443年在位)

成就:派兵攻魏城,伐西戎大荔

秦悼公之子,稱秦伯刺。《史記•秦本紀》作秦刺共公,《史記正義》作秦利共公。統治期間蜀國、楚國、義渠等諸侯國先後來貢,又派兵在黃河邊修築護城河;派軍隊兩萬攻打西戎大荔(今陝西渭南大荔縣東),奪取其王城。厲共公二十年(前457年),嬴刺親自率軍討伐綿諸,後於厲共公三十三年(前444年)派兵攻打義渠,俘虜其國王。在位期間,還發生了一件大事,那便是「三家分晉」。

23、秦躁公:嬴欣(前442年—前429年在位)

成就:擊退義渠

又稱秦趮公,前430年(秦躁公十三年),義渠向秦發起大規模的進攻,直至渭水蒿域,被秦軍擊退。前429年,秦躁公卒,其弟公子封從晉國歸來繼位,是為秦懷公。

24、秦懷公:嬴封(前428年—前425年)

秦躁公去世後,庶長將其從晉國迎回。當時國政被舊貴族所操縱,秦懷公無實權,無政績。秦懷公四年(前425年),秦庶長鼂聯合其它貴族逼秦懷公自殺。由於太子秦昭子早卒,次年大臣立懷公之孫為君,是為秦靈公。

25、秦靈公:嬴肅(前425年—前415年在位)

主要事件:與魏戰於少梁

又稱秦肅靈公,未知其名,一說名肅。在位期間,晉國魏氏在少梁(今陝西省韓城市西南)築城,秦國派兵進攻,兩軍在少梁交戰兩年。秦靈公八年(前417年),魏軍擊敗秦軍,再次在少梁築成。秦軍則沿黃河修築防禦工事,阻止魏軍西進。秦靈公十年(前415年),派兵修補繁龐(今陝西省韓城市東南),在籍姑(今陝西韓城市北)築城。

27、秦簡公:嬴悼子(前415年—前400年在位)

成就:推行改革,允許官吏、百姓帶劍,承認「私田」合法性

又稱「悼子」,有人懷疑他就是秦國的悼太子,根本就沒有當上君主。一般認為他是:秦懷公嬴封之子、秦昭子之弟、秦靈公之叔父。秦簡公在政治、經濟上有一定改革,他允許官吏、百姓帶劍,打破了只有貴族才能帶劍的特權;實行按土地畝數徵收租稅的政策,則是承認了「私田」的合法性,表明秦國開始向封建制度轉化。與此同時,面對強鄰魏國進攻,為保證國內改革,秦簡公組織軍民在東境修築長城。

28、秦後惠公:嬴仁(前399年—前387年在位)

主要事件:丟失河西之地,攻佔蜀國南鄭

為與春秋時期的秦惠公區分,一般稱為秦後惠公,秦簡公之子。秦惠公時期,秦國「四代亂政」進入尾聲。秦惠公十一年(前389年),秦惠公率50萬大軍進攻河西,意圖從魏國手中奪回河西之地,結果於陰晉敗於魏將吳起,此後魏國修築河西要塞以壓制秦國,直到吳起離開魏國前,秦國都始終沒有機會奪回河西之地。秦惠公十三年(前387年),秦對蜀國發動進攻,攻佔了南鄭。

29、秦出公:嬴昌(前386年—前385年在位)

秦出公,又稱秦少主,《世本》作秦少主,《呂氏春秋》作秦小主,史上又名秦出子。前387年,秦後惠公死,秦出公即位,時方兩歲,由母親主持朝政,重用宦官和外戚,群賢不說自匿,百姓鬱怨非上。前385年,左庶長菌改發動政變,殺秦出子及其母,迎秦靈公嬴素太子公子師隰回國。

△秦簡公時期的秦國

04.崛起階段秦獻公至秦始皇:共歷七代

自秦厲公嬴刺至秦出公嬴昌,大臣專權、數易君主,國政不穩,秦國日衰。直到秦獻公即位,秦國才算正式回歸正軌,後經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歷秦惠文王、秦昭襄王兩代,秦國迅速崛起,至秦始皇嬴政即位,秦國最終統一天下。

30、秦獻公:嬴師隰(前384—前362年在位)

成就:廢止殉葬制度,收復河西,遷都櫟陽

秦獻公,《世本》作秦元獻公,《越絕書》作秦元王,《史記索隱》記載名師隰,《呂氏春秋》記載其名連。秦獻公早年流亡魏國,回國即位後在日漸衰弱的秦國推行改革,其中包括廢止人殉、遷都、擴大商業活動、編制戶籍和推廣縣制,同時鼓勵獎勵百姓生子,並吸引周邊國家和部族遷入秦地種地、放牧,待之與本國人無異。此外,秦獻公還數次發動收復河西(今山西、陝西兩省間黃河南段以西地區)失地的戰爭。秦獻公時期的改革雖不徹底,但卻為秦孝公嬴渠梁時期的商鞅變法奠定了基礎。

31、秦孝公:嬴渠梁(前361年—前338年在位)

成就:啟用商鞅,變法圖強,遷都鹹陽

《越絕書》作平王,《史記索隱》記載名曲梁。秦孝公在位期間,重用商鞅實行變法,獎勵耕戰,並遷都鹹陽(今陝西鹹陽東北),建立縣制行政,開阡陌,在加強中央集權的同時,不斷增進農業生產。對外,秦與楚和親,與韓訂約,聯齊、趙攻魏國都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拓地至洛水以東,自此國力日強,為秦統一奠定了基礎。

32、秦惠文王:嬴駟(前338年—前311年在位)

成就:改公稱王,東進攻魏,滅蜀敗楚,伐取義渠

十九歲即位,以宗室多怨,族滅商鞅,不廢其法。周顯王四十四年(前325年),自稱秦王,成為秦國第一位君王。當政期間,文有張儀連橫六國,武有公孫衍、司馬錯,北伐義渠,西平巴蜀,東出函谷,南下商於,為秦統一中國打下堅實基礎。

33、秦武王:嬴蕩(前311年—前307年在位)

成就:平蜀亂,設丞相,拔宜陽,置三川

身高體壯、孔武好戰。在政治上,設置丞相,驅逐張儀,結盟魏國,連越制楚。軍事上,攻拔宜陽,設置三川,平定蜀亂。經濟上,修改封疆,更修田律,疏通河道,築堤修橋。秦武王喜好比武角力,任用大力士任鄙、烏獲、孟說等人皆為高官。秦武王四年(前307年),秦武王嬴蕩入洛陽,將周赧王逐出王宮,後與孟說比賽舉「龍文赤鼎」,結果大鼎脫手、砸斷脛骨,氣絕而亡,時年23歲,諡號烈。

34、秦昭襄王:嬴稷(前306年—前251年在位)

成就:連敗三晉,五國伐齊,攻陷楚都、滅亡西周國,奠基統一

又稱秦昭王,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君王之一,在位五十六年,在位期間發生了著名的伊闕之戰、五國伐齊、鄢郢之戰、華陽之戰和長平之戰等大戰。秦昭王在位期間,重用白起為將,,連敗三晉、攻破楚都、大敗齊國,攻取魏國河東郡和南陽郡,楚國的黔中郡和郢都,發動長平之戰,大敗趙軍,攻陷西周公國,俘虜周赧王和西周君,遷九鼎於鹹陽,結束了周朝八百年統治。此後,山東六國再也難以對抗秦國,為秦國統一天下奠定了基礎。

35、秦孝文王:嬴柱(前251年—前250年在位)

成就:大赦罪人,善待先王功臣

又名式,亦稱安國君,秦昭襄王次子。秦昭襄王五十六年(公元前251年),秦昭襄王嬴稷去世,太子嬴柱即位,史稱「秦孝文王」。秦孝文王元年(公元前250年)十月,秦孝文王服喪期滿,正式即位,三日後為其父秦昭襄王除喪期間去世,葬於壽陵(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東北)。

36、秦莊襄王:嬴異人(前250年—前247年在位)

成就:滅東周國

又稱秦莊王,本名異人,後改名為楚,秦孝文王之子,秦始皇之父。異人早年在趙國邯鄲為質,後在呂不韋幫助下成為秦國國君。在位期間,令丞相呂不韋率軍攻滅東周國,剷除了周朝的殘餘王室,後繼續蠶食三晉,又攻佔大片土地。莊襄王三年(前247年)五月丙午病逝,享年三十五歲。

秦莊襄王后,秦始皇嬴政即位,對內平定長信侯嫪毐叛亂、除去丞相呂不韋,集大權於自己一身,後向東先後攻滅山東六國,終一統天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且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

△開始統一戰爭後的秦國

綜上,秦國曆六百餘年、三十六代先君,最終使得秦國從西部邊陲一個不足五十裡的附庸小國,成長為統一天下的強國,期間雖也曾歷經挫折,但相較於山東六國和後世王朝來說,昏聵之主極少,簡直堪稱奇蹟。

相關焦點

  • 都說秦始皇是「奮六世之餘烈」,事實上三十六代秦君幾乎沒有昏君
    秦國自秦非子被周孝王封為附庸開始,到前771年正式位列諸侯,再到秦穆公稱霸西戎,位列「春秋五霸」,後經百年中衰,又於孝公任用商鞅變法後再度崛起,終至前221年攻滅六國,統一天下。
  • 《大秦賦》中本為周王室養馬的秦人,為何能從西陲小國,統一天下
    而長江以南、黃河以北、函谷關以西的地區,基本上毫無一統的潛力,西周、東周諸子百家,最初一致認為,中原諸國才可誕生天下之主,而秦、蜀、楚、中山等國,因封地太過偏遠,地緣政治優勢不大,因此,這些國家極難出現天下霸主。 然而,取代周朝、統一春秋戰國的國家,恰巧就是不被世人看好的秦國,那麼,地處西北西陲的秦國,為何能夠在亂世中脫穎而出,最終一統天下呢?
  • 你認為在秦國的歷代國君之中,哪一位君王對統一的推動作用最大?
    戰國時期,天下戰火紛飛,各個諸侯國伐交不斷,經過一場又一場的大戰,當時的一流強國一直都在不斷的洗牌,各個強國「你方唱罷我登場」,最終,秦國以「六世之餘烈」作為基礎,完成了統一。那麼,在秦國的歷代國君之中,你認為哪一位君王對統一大業的推動作用是最大的呢?
  • 秦國在統一天下之前,為何總遭諸侯鄙視?
    毫無疑問,秦國在春秋戰國的數百年間始終是不受待見的,這不僅體現在天下即將統一之前,秦國因對其餘諸侯的損害而招致仇恨,也表現在秦國尚屬弱小之際,蜷縮西陲仍舊不被諸侯視為「同類」。在列國紛爭的亂世,依靠武力實現兼併之舉的國家比比皆是,為何獨獨秦國備受詬病?
  • 秦國最後階段的八代君王,為什麼都能勵精圖治,沒有一個昏君?
    也就是說,大秦帝國之所以能夠建起來,那是因為八代君王勵精圖治的結果。(秦獻公劇照)那麼,為什麼從秦獻公開始,秦國八代君王都沒有犯過什麼錯誤呢?第一,秦國君王們的精神一直處在高度緊張和興奮中。為什麼說秦國的君王們精神處在高度緊張和興奮中呢?因為他們在那時候,是諸侯們的公敵。大家都在仇視秦國,都在想方設法對付秦國。
  • 秦襄公丨哥,我不想當附庸了!秦國的第一次崛起
    上回說到秦非子因養馬有功,被封於秦地,正式掀開了秦國歷史的帷幕。但是秦國在那個時候只是一個附庸,周王國的一個小弟。倘若故事沿著正常的劇本走,秦國無非只是湮滅在歷史長河中的眾多小國之一,但是一個人的出現,改變了秦國的命運,他開啟了「草根逆襲」的劇本,讓這個原本偏居西陲的小國正式躋身諸侯之列,開始了一條漫漫強國路。
  • 戰國時秦國幾乎沒有昏君,為什麼秦朝統一還需要經過一百多年?
    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終於統一了天下。那麼,秦國為何經過7代國君、花費了一百多年才完成了大一統?因為秦國的統一實在是太難了,千古一帝也不是嘴上說說而已,那背後可是實打實的功績和努力。如果說秦國用武力統一六國是件簡單粗暴的事情,那麼思想、文化上的統一卻遠沒有那麼簡單。商鞅變法後制定的法律在秦國實行了一百多年都沒有問題,但秦國統一後把這套制度再用於山東六國時,則出現了問題,這不能說和各國的民俗、民情沒有關係。「撼山易,撼嶽家軍難」,統一六國易,收攏民心卻很難。如果沒有大的利好,誰會心甘情願的歡迎新的制度、新的文化和新的生活方式?
  • 從年幼君王到千古一帝,嬴政完成了秦統一天下的夙願
    在這個階段,秦孝公任用商鞅,實行變法,富國強兵,奠定了秦統一天下的制度基礎。 二、秦惠文王時代(前337—前311年) 這一階段,是秦國穩步東進的階段。 這時候的秦國,統一天下的三大戰役(伊闕之戰、長平之戰和滅楚之戰)已經打贏了兩場,統一天下的大局已經定型,攻滅六國的大勢已經難以逆轉。
  • 37代秦國君王的努力,換來了15年的大一統,秦始皇對得起先祖嗎?
    秦始皇是秦國王室裡的第37代傳人,在他這裡秦國歷經600多年的時間,實現了統一天下的夢想。正是因為如此,秦始皇才把自己稱之為千古一帝的。他覺得他的功績,歷史上的任何人都比不了。所以,他才應該叫皇帝。但是,秦始皇嬴政能夠統一天下,絕不是他一個人的功勞,是這37代秦國國君共同努力的結果,尤其值得表揚的是秦國最有作為的這三位君王。秦襄公、秦穆公和秦孝公!為何是他們呢?
  • 為什麼說秦國統一天下比歷史上任何朝代更難
    但是看一下秦國的發展、壯大、一統天下的過程,卻感覺是一段非常勵志的歷史。是經過幾代、十幾代、幾十代國君持續不懈地艱苦打拼,才成就的偉業。正如題主所言,秦朝統一天下比任何朝代都艱難。這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從立國到稱霸經歷了漫長的過程;二是統一天下時,受到強大對手頑強的抵抗。
  • 為什麼說秦國統一天下比歷史上任何朝代更難?
    但是看一下秦國的發展、壯大、一統天下的過程,卻感覺是一段非常勵志的歷史。是經過幾代、十幾代、幾十代國君持續不懈地艱苦打拼,才成就的偉業。正如題主所言,秦朝統一天下比任何朝代都艱難。這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從立國到稱霸經歷了漫長的過程;二是統一天下時,受到強大對手頑強的抵抗。
  • 持久戰的典型,秦國用140年統一天下
    ,使用持久戰統一天下?秦獻公嬴師隰(xí),在秦國國內進行改革,為秦孝公趙渠梁時期的商鞅變法奠定了基礎。秦國真正的壯大,立下一統天下之大志,是在秦孝公時期。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嬴渠梁繼任秦公,公元前221年,秦國滅齊國,最終完成統一。這中間,秦國用了一百四十年的時間,正是秦國七代明君長達一百四十年的堅持,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出現了,它就是秦朝。
  • 秦國、匈奴同時拉開統一序幕,倘若沒有大一統,將會鹿死誰手
    公元前234年,秦國伐韓,掀開了統一天下的序幕。同年,秦國在北方設置雲中郡,並屯集重兵,密切關注著正在崛起的匈奴帝國。直到秦國統一天下,雲中郡始終是三十六郡之一。也是這一年,在遙遠的北方草原,一名匈奴男孩出生了。誰也沒有料到,這位活了九十歲的匈奴人在長達半個世紀裡,都是中原帝國的噩夢。他的名字叫冒頓,是第一位統一北方草原的匈奴單于。
  • 為何秦國經歷無數代人,也要不斷東出和擴張呢,是什麼支撐著他們
    秦穆公之後又經過了16代秦國國君,才到了秦孝公時期,秦孝公是秦國強盛的起源,他重用比自己年齡還要大的商鞅變法,甘居幕後,把一切治國大權交給商鞅,並給予無限信任權,即使是太子犯法,秦孝公也不惜處罰太子而維護變法,這種堅持變法圖強的精神是歷任秦王所沒有的,放眼整個春秋戰國,變法如此徹底的國君,唯有秦孝公。
  • 它曾比秦國還強,為何沒有一統天下?難道是君王不行
    難道是君王不行大家都知道,春秋戰國,各國紛爭不斷,但是都被秦始皇一掃而光,統一了天下,當然這其中包含無數的巧合和必然,秦國經過一百多年的準備,統一天下自然也是必然的事情,但是其實在秦國強大的過程當中,位於東邊的齊國也是有統一天下的機會的。
  • 《大秦帝國》中為什麼就單單秦國沒有一個昏君? 答案太臉紅出乎意料了!
    從秦孝公以來,秦國經歷了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4代人!《大秦帝國》電視劇中為什麼就單單秦國沒有一個昏君?武王贏蕩,性格暴戾,窮兵黷武,長久統治定然對秦國國力不利,但是上天很有意思,武王在完成了自己的任務:奪取了韓國宜陽,獲得了出山東的前進基地以後就掛了,在位不過四年,沒有終斷秦國上升的趨勢。
  • 戰國時期,為何秦國的變法最為徹底,其他國家的變法相繼夭折?
    文/貝勒說史 春秋與戰國時期,天下割據五百年,三晉分家,標誌著進入戰國時期。進入戰國後,隨著兼併戰爭的越來越頻繁。大國兼併小國,各大國之間戰爭攻伐戰爭也非常頻繁。春秋時期,各諸侯之間的戰爭多數局限於展示武力,達到稱霸讓他國臣服的目的。
  • 在齊桓公稱霸天下的過程中為什麼很少看到晉國、秦國的身影?
    終於,曲沃一宗經過三代的努力,殺掉了幾代晉國國君,終於得到了晉國國君的寶座。等到晉國處理完自己的內政,回頭再看天下局勢,齊桓公已經如日中天,天下已然沒有晉國爭霸的可能,所以此時的晉國只能夠暗地積攢勢力而不能輕舉妄動。所以,在齊桓公大殺四方,徵戰天下的時候,晉國卻處在戰火連天的內戰之中,自然是無暇開疆拓土的。
  • 華陽夫人是怎麼縮短秦國統一天下的時間的?
    宣太后表侄孫女華陽夫人,如何縮短秦國統一天下的進程?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 秦國滅亡時,為何曾經統一六國的百萬雄師沒有出現?他們去哪了
    所有罵秦始皇是暴君的人,因為你根本就不懂歷史的真相,秦始皇乃中華民族第一英雄,沒有秦始皇就沒有今天的中國版圖,你要明白當年七國紛爭啊,秦始皇為了統一華夏老秦人死了何止上百萬,24代秦軍,24代秦軍的將領和秦王,為了統一天下而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