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曾比秦國還強,為何沒有一統天下?難道是君王不行

2020-12-26 民國史學天地

它曾比秦國還強,為何沒有一統天下?難道是君王不行

大家都知道,春秋戰國,各國紛爭不斷,但是都被秦始皇一掃而光,統一了天下,當然這其中包含無數的巧合和必然,秦國經過一百多年的準備,統一天下自然也是必然的事情,但是其實在秦國強大的過程當中,位於東邊的齊國也是有統一天下的機會的。

首先是齊國的人才和文化非常的強大,當時世界上最好的學府便是在齊國的稷下學宮,無數的學派大家都曾在這裡學習和講授過,這裡也是春秋戰國百家爭鳴的中心,所以一旦有什麼非常突出的人才,齊國肯定是能夠第一時間就能得到的。

其次就是齊國的經濟,齊國是戰國七雄裡面最富裕的國家,據說當時的齊國國都臨淄人口就已經超過了百萬,而整個齊國其實是一個靠商業支撐起來的國度,他的經濟水平非常的高,完全能夠支撐起戰爭的費用。

還有就是齊國的軍隊,在戰國有四支軍隊的戰鬥力是非常強大的,他們分別是秦國的銳士、趙國的邊境騎兵、魏國的魏武卒和齊國的齊技擊,齊國的這一支軍隊其實是用錢財培養起來的僱傭軍,它通過大量的錢財招聘武術高超的人進入軍隊當兵,這樣的人戰鬥力非常的強悍,曾經在桂陵之戰和零陵之戰中大敗魏武卒。

在齊國強大的時候,就連但是已經很強的秦國也得讓齊國三分,但是如此強大的齊國到最後卻沒有統一天下,甚至到最後秦國的軍隊抵達臨淄城下的時候,齊國人直接放棄了抵抗,開城投降。

而其中的原因首先君王的昏聵和貪婪,齊湣王即位之後就一直致力於對周邊小國的蠶食,而面對秦國的計謀的時候卻又不能清楚的分析,最後貪心不足一口氣想要滅掉宋國,最終雖然宋國被滅掉,可是齊國的這種做法引起了諸侯的不安,最終導致了五國伐齊,樂毅更是率領聯軍連下齊國七十多座城池。

雖然後面齊國僅靠兩座城池復國,但是經此以後,齊國的實力很大程度上的被削弱,再也沒有了和秦國爭霸的可能性。

其次是齊國的地理因素,不像秦國,有函谷關在,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攻可攻、退可守,但是齊國呢?一面環海,其他三面都是平原,敵國的軍隊可以長驅直入齊國的腹地,根本不適合防守。

最後一點就是齊國的外交政策,要知道秦國之所以能夠統一全國,範睢提出了"遠交近攻"的外交策略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想當初,秦國要滅掉趙國的時候,相約和燕國一起攻打趙國,結果趙國滅亡,燕國人這才反應過來,趙國滅亡之後,自己就成為了秦國的下一個目標。

而齊國呢?貪婪而無度,為了眼前的小利便可以拋棄盟友,又捨不得大利來套住敵人,如此的外交政策,是極其失敗至極的。

總而言之,齊國雖然強大,但是君王昏聵、外交失敗導致了齊國無法統一天下!

相關焦點

  • 秦國最後階段的八代君王,為什麼都能勵精圖治,沒有一個昏君?
    也就是說,大秦帝國之所以能夠建起來,那是因為八代君王勵精圖治的結果。(秦獻公劇照)那麼,為什麼從秦獻公開始,秦國八代君王都沒有犯過什麼錯誤呢?第一,秦國君王們的精神一直處在高度緊張和興奮中。為什麼說秦國的君王們精神處在高度緊張和興奮中呢?因為他們在那時候,是諸侯們的公敵。大家都在仇視秦國,都在想方設法對付秦國。
  • 最有可能一統天下,卻又失之交臂的戰國四大雄主,究竟是哪四位?
    時間來到戰國中後期,經過長達一百多年的兼併戰爭和此起彼伏的改革變法,戰國七雄之中,已經有少數國家擁有一統天下的資本,在這種情況下,誕生了四位雄主,無論是從個人能力,還是國際環境來說,他們都曾有過統一天下的可能,可惜後來因種種原因,皆與統一天下的機會失之交臂……你知道,這最有可能一統天下,卻又失之交臂的戰國四大雄主,究竟都是哪些人呢
  • 從《大秦帝國》三部曲到《大秦賦》,看秦國一統天下的強國之路!
    《大秦賦》以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57年著名的「邯鄲之戰」開篇,可謂是吸引了不少影迷的關注,然而影迷們本以為《大秦賦》的豆瓣評分會一路扶搖直上,卻沒有想到該劇在維持了一段時間的8.3分後,驟然降到了7.7分。不管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大秦賦》得不到更多影迷的認可,值得肯定的是,《大秦賦》是《大秦帝國》三部曲的延續,完成了秦國一統天下的最後拼圖。
  • 為秦國立下汗馬功勞的商鞅為什麼必死不可?嬴駟這麼做是對是錯
    秦國自秦孝公時期崛起,經過六世奮發圖強,直到秦始皇橫掃六國,一統天下,可以說實現這一切的根基就來源於商鞅的變法,和幾代國君堅定不移的推行。那麼,為秦國做出如此大貢獻的商鞅,受萬民敬仰,國之柱石,本應該受到國家最高規格的待遇,享榮華富貴,卻為何在秦孝公剛剛死去,就被新即位的秦王嬴駟處以極刑?
  • 從《大秦賦》讀懂秦國一統天下的密碼
    其實,戰國七雄中秦國並非優等生,至多只能算插班生。論出身,遠不及燕國、齊國之顯赫;論地域,起於西部邊陲,不及齊之富庶、楚之遼闊;論發展,更不如鄰居魏國之先發優勢、經濟領先。這個被各國諸侯所不齒,冠以虎狼之名的秦國,是如何突圍崛起的?在《大秦賦》中,或許能找尋出秦國一統天下的密碼。戰國時期,分封制為主體的制度,已難以適應時代潮流,周王朝的衰退已成不可挽回的態勢。變法圖強,已是各國必然的選擇。
  • 秦國是陝西人的驕傲,秦始皇和秦孝公,誰是秦國最大的驕傲?
    (公元前318年)——《資治通鑑》這是秦惠王統治時的事,發生在秦始皇統一天下近一百年以前,但是秦國的此次勝利,似乎已經標誌著它統一六國是遲早的事。從秦孝公到秦始皇,中間有五代君王,在他們統治的時期,秦國侵吞六國的步伐雖然始終都沒停下,但在這百年之中,秦國並沒有滅掉六國中任何一個國家。等到了秦始皇嬴政統治的時候,這種局面得到了改寫。秦軍以摧枯拉朽之勢滅了韓國、趙國、魏國。強大的楚國被秦國逐步蠶食之後,在王翦的打擊下走向滅亡。
  • 37代秦國君王的努力,換來了15年的大一統,秦始皇對得起先祖嗎?
    但是,秦始皇嬴政能夠統一天下,絕不是他一個人的功勞,是這37代秦國國君共同努力的結果,尤其值得表揚的是秦國最有作為的這三位君王。秦襄公、秦穆公和秦孝公!為何是他們呢?後來秦國歷經八代君王, 不到百年的時間,他們在秦穆公時期,終於打敗了西戎,有了屬於自己的地盤。歷史上所說的「襄公有其名,穆公得其實」,就是說的秦襄公是立國者圖有名聲,秦穆公才是真正讓秦國,實現了有自己地盤的君王。
  • 羋月傳:張儀為何對秦王忠心耿耿?士為知己者死
    羋月傳:張儀為何對秦王忠心耿耿?士為知己者死 看過《羋月傳》的相信都知道張儀此人,張儀的確是一個人才,無論是在劇中還是在真正歷史之上,他都為了秦國開疆擴土做出了不少貢獻,當時天下大亂,六國都喜歡人才,畢竟得到好的人才才能夠稱霸天下,張儀並非秦國之人,秦王也並不是第一個為他伸出橄欖枝的人,為何張儀卻會對秦國忠心耿耿,為秦國開疆擴土出謀獻策呢?其實一方面是為了野心,另一方面也是士為知己者死的緣故。
  • 在齊桓公稱霸天下的過程中為什麼很少看到晉國、秦國的身影?
    當時,秦國得到的主要是甘肅、陝西一大片,這裡沒有豐饒的土地,沒有充足的水源,而且還常年受到外敵入侵,這就導致了在春秋初期很長一段時間之內,秦國根本無暇逐鹿中原,秦國的君王把軍事政治中心都放在了攻打西戎地區方面,就連秦襄公都死在了徵伐西戎的戰場之上。
  • 戰國時秦國幾乎沒有昏君,為什麼秦朝統一還需要經過一百多年?
    那麼,秦國為何經過7代國君、花費了一百多年才完成了大一統?因為秦國的統一實在是太難了,千古一帝也不是嘴上說說而已,那背後可是實打實的功績和努力。秦朝的統一比後世封建王朝的統一更難,主要難在兩方面:其一:破天荒的創舉。秦朝是我國古代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大一統封建王朝,在此之前,周朝的分封制和維護分封制的思想、制度已經統治華夏大地將近800年。
  • 同為秦國名將為何白起自刎而王翦善始善終?
    春秋戰國,秦國屬於西部邊陲小國,被當時的中原諸侯國所嫌棄,但是誰也沒有想到最後秦掃六合,一統天下,最後建立了大秦帝國,開啟了中國帝國大一統的時代,完成了中國社會的歷史轉型,由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的轉型,由分土建國到郡縣一統的轉型,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 那麼為什麼會是秦國呢?
  • 史上最成功的變法案例,將秦國帶向繁盛的商鞅變法,為何能成功
    變法初期秦國國力弱其實歷來國弱民窮都是變法的好土壤,商鞅開始變法的時候戰國七雄已經初具一定規模,在當時中國最強的國家並非秦國魏國,但是好死不死秦國和魏國兩國又是不對頭的死敵,每每總是爭得不死不休,秦國在秦獻公時期曾經多次發兵和魏國爭奪地盤,但是沒有搶到地盤不說,每每還被魏國打回老家
  • 秦國從西陲附庸到統一天下,三十六代君王極少出現昏君,堪稱奇蹟
    都說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而統一天下,事實上秦國從地圖上一個小點,之所以能夠最終一統天下,離不開秦國三十六代先君的努力。而在這長達六百餘年的奮鬥史中,秦國幾乎沒有幾個昏聵之主,無論與山東六國相比,還是與後世王朝相比,都堪稱奇蹟。
  • 商鞅對秦國多重要?秦始皇一統天下離不開他,秦孝公變法最大功臣
    而秦國在函谷關內還要面對其他對手,比如說強大的義渠國和匈奴。對秦國來說,在夾縫中能夠生存下去,已經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了。秦孝公之前的任何一個君主,都沒有想過戰勝其他諸侯國,只希望能夠延續他們的貴族生涯罷了。
  • 席捲戰國的變法熱潮:魏國獨霸中原,秦國一統天下,創新才是動力
    導語: 席捲戰國的變法熱潮:魏國獨霸中原,秦國一統天下,韓國卻曇花一現,創新才是動力戰國風雲,周室衰微,戰爭四起,風起雲湧,各諸侯國為增強實力,紛紛變法圖強,尋找強國途徑,因而戰國時期成為我國歷史上,變法改革最為頻繁的時代,並且在整個戰國時代所涉及的變法形式也是繁多的。
  • 天下無敵的秦國,死於天下無敵
    這幾個數字裡,標識了,秦國極其強大的好戰心,和非常誇張的勝利率。 秦國能滅六國的根本原因在於它窮,直接原因在於它將窮轉變為了一股擰成繩的鬥志。秦國變法前,上至王侯,下至百姓都窮的叮噹響,論貧富差距,絕對是六國最低的。窮病像是癌症一樣,侵入了秦國的骨子裡,其他的國家都看不起邊陲之地的窮小子。
  • 秦國的外交一把手姚賈:遊說列國,縱橫天下,可抵百萬雄師!
    由此可見,他的家庭並沒有給予他良好的教育,這導致青年時期的姚賈成為了妥妥的不良社會分子,去當盜賊還被官府抓到並且記錄在案,可以推測他的偷盜技術並不好。姚賈雖然沒有接受過正規的教育,也沒有鬼谷子那樣高明的師父,但他天生就有一副三寸不爛之舌,尤其是善於說服別人,所以很快他就在趙國當上了聯絡官的位置。此時的秦國已經有了一統天下之勢,頻頻東出欺負韓趙魏,一點點蠶食它們的土地。
  • 在位56年的秦昭襄王,竟然熬死了六國14位君王
    秦昭襄王,是繼孝公、惠文王之後秦國又一位偉大的君王。秦昭襄王在政治以及軍事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在位期間也是秦國對外徵戰最頻繁的一個時期,對山東六國發動了多達二十餘次戰役,使大秦銳士的威名盛傳於世。
  • 鄭國渠的傳奇,一條包藏陰謀的水渠如何為秦國一統天下立大功?
    遠離中原的秦國,祖上是給周王室養馬戍邊的來頭,即使稱霸西戎也不為其他諸侯看好,中原列國不僅將其視為蠻夷,還欲瓜分之而後快。剛剛即位的秦孝公誓要強國雪恥,遂發布求賢令,招攬六國人才,衛國人商鞅聞聲入秦,隨即君臣合力,鐵腕變法,十數載苦心經營,一朝東出,竟把強大的魏國打得割地求和。
  • 秦孝公:讓秦國再次崛起
    歡迎點擊藍字關注我們,一起品靜美生活、多彩人生作為《大秦帝國》系列的收官之作,《大秦賦》正式開播了,主要講述秦王嬴政平定六國、一統天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