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的外交一把手姚賈:遊說列國,縱橫天下,可抵百萬雄師!

2020-12-25 通曉天下事

在中國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我個人認為最精彩的一段就是春秋戰國,尤其是戰國末期,秦國行將一統天下,關東六國在秦的逼迫之下或奮起合縱,或苟安求和。

既有韓非子這樣一心「存韓」的愛國才子,也有鄭國這樣的「舍小家為大家」的修渠義士,當然,也有郭開同志這種禍國殃民的帶路黨,這都是大家津津樂道的人物,但今天要出場的這位同志,他身上的光環並不強烈,但在我心目中,他是個專業素養極強的外交官,堪比秦相張儀。那麼就有請大秦第一外交官,姚賈同志閃亮登場。

姚賈何許人也?戰國時期魏國人,魏國不愧為大秦的專業人才培養基地,業務能力極強。《戰國策》中記載到:姚賈出身「世監門子」。也就是說,他的父親是一個看管城門的監門卒,純正的草根出身。

史書當然不會記載一個小卒的歷史,但《戰國策》中有記載:賈曾為盜於魏。由此可見,他的家庭並沒有給予他良好的教育,這導致青年時期的姚賈成為了妥妥的不良社會分子,去當盜賊還被官府抓到並且記錄在案,可以推測他的偷盜技術並不好。沒有良好的出身,沒有良好的家教,還有犯罪的前科,在那個時代是很難得到別人賞識的,甚至連表現自己的機會都沒有,為了謀求生計,姚賈決定出國去闖一闖,因為戰國時期各國都在招攬外客,想成為外客的條件相對寬鬆,因為外客不看出身,不重過往,只看你有沒有本事,所以這條路特別適合一無所有的姚賈。

姚賈雖然沒有接受過正規的教育,也沒有鬼谷子那樣高明的師父,但他天生就有一副三寸不爛之舌,尤其是善於說服別人,所以很快他就在趙國當上了聯絡官的位置。此時的秦國已經有了一統天下之勢,頻頻東出欺負韓趙魏,一點點蠶食它們的土地。

韓趙魏三國不願坐以待斃,想要聯合齊燕楚三國再次合縱抗秦,但齊國因為和秦國的生意往來比較頻繁,再加上齊國官員受了秦國很多賄賂,所以不願意參加合縱。趙國於是派遣姚賈出使齊國遊說齊王,姚賈到齊國後,對齊王遊說六國合縱的必要性,並且以五國商賈的往來作為要挾,這使得齊王頗為動搖。

秦國這邊當然也不能閒著,他們發現姚賈是個大威脅,於是派出了使者離間姚賈和趙國的關係,時任丞相郭開害怕姚賈立功之後搶奪了自己的光環,於是查清楚了姚賈曾經的盜竊行為,以此為理由下令把姚賈逐出了趙國。

聽聞姚賈被逐出趙國的消息,秦王政大喜過望,這不就是我大秦需要的外交一把手麼!於是趕緊派遣李斯邀請姚賈入秦。此時的姚賈正在人生低谷期,一聽說最強大的秦帝國邀請自己去當外交部的一把手,欣然前往,並且立志要助秦王政一統天下。

姚賈到達秦國後,秦王政給予了他極大的信任,直接就讓他參與到了滅國大戰的討論之中,這讓姚賈大為感動,他深深感受到了秦國朝堂清明,君臣一心,和趙國那種勾心鬥角的官場很不相同,將來一統天下者必秦國也,這也更堅定了他為秦國效力的決心。

此時的趙國雖然趕走了姚賈,但姚賈出使齊國的目的已經達到,韓趙魏齊四國的合縱之勢已成,如果不加以阻止,一旦再把燕楚拉進來,秦國想要發動滅國大戰基本上就無望了。《戰國策》中記載到:秦王曰:「四國為一,將以圖秦,寡人屈於內,而百姓靡於外,為之奈何?

秦王的意思是,四國合縱之後我大秦難以東出,因此要找人出使四國去妨礙四國的聯合。用現在的話來說,這種事情應該屬於外交範疇,外交部的一把手義不容辭。秦王政這是在給姚賈立功的機會,同時也隱含了另外一個意思:你去破你自己造就的合縱。好傢夥,我打我自己,這個玩法在戰國期間恐怕也僅此一例。

姚賈領會了秦王的意思,很識趣地回答到:「賈願出使四國,必絕其謀,而安其兵。」一切都在秦王計劃之內,姚賈身負重命出使四國。並且秦王給姚賈的出使規格很隆重:乃資車百乘,金千斤,衣王衣、帶王劍。給他幾百輛車做隨從,附贈千斤黃金,穿著秦國王族的衣服,佩戴秦國王劍出使四國,就這樣,剛被逐出趙國落魄姚賈搖身一變,變成了郭開同志必須要低頭哈腰迎接的上賓,真不知道郭開同志當時心裡是什麼滋味。

姚賈出使四國之後,和齊王遊說與秦通商之利,和郭開遊說獨霸趙國廟堂之策,恫嚇韓國不得合縱,誘導魏國與強秦結盟,憑藉著巧舌如簧,再加上重金賄賂,終於瓦解了四國合縱之勢。要知道,四國之所以願意合縱,是因為強秦讓他們感覺到了滅國的危險,在秦國壓倒性的統治力下,其餘各國除了聯合抵抗之外,根本就沒有別的方法,這個道理應該是死的,是絕不能更改的。可是竟然被姚賈打消了他們想要聯合的主意,這是何等令人匪夷所思的口才和智慧呀,居然能夠同時忽悠住四國之君,讓他們心甘情願地葬送本國。我在這裡誇一句口:一個好的外交官可抵百萬雄師,姚賈要更勝於此。

姚賈破四國合縱之後,秦國基本上做好了滅國大戰的準備,此時一心「存韓」的韓非子正在秦國,他看出了姚賈對關東六國的威脅,認為只要姚賈在,六國就無法再次合縱,於是他向秦王諫言,說姚賈是:子監門子,梁之大盜,趙之逐臣,不堪大用。韓非子希望秦王不用姚賈甚至是誅滅姚賈。秦王雖然不傻,但韓非子口才不錯,這讓秦王對姚賈的信任也動搖了,於是他就問姚賈:汝曾為大盜,今入秦,為六國竊秦否?

你說,你是不是為六國來盜竊我秦國秘密的?都說伴君如伴虎,更何況秦始皇的脾氣確實不太好,這句話答不好,那姚賈怕是就要入鹹陽獄待罪了。但姚賈不愧為善辯之士,他說:太公望,齊之逐夫,朝歌之廢屠,子良之逐臣,棘津之讎不庸,文工用之而王。管仲,其鄙人之賈人也,南陽之弊幽,魯之免囚,桓公用之而伯。百裡奚,虞之乞人,傳賣以立革之皮,穆公相之而朝西戎。文公用中山盜,而勝於城濮。此四士者,皆有詬醜,大誹於天下,明主用之,知其可與立功。

簡單翻譯一下:姜太公,管仲,百裡奚和一個中山國的盜賊,都是因為出身不良而沒得到本國重用,不過遇到了獨具慧眼的君王賞識,從而幫助帝王成就了一番霸業,大王若是明主,又豈會因為區區不良過往而捨棄賢臣,聽信小人讒言,而絕滅一統天下之大志呢?

你看看人家這說話技巧,救自己的同時還不往拍馬屁,不愧為我大秦第一外交官,韓非子的誹謗非但沒有成功,反而加深了秦國君臣的信任,姚賈更是被拜為上卿,完成了一個底層家庭通往權力中心的逆襲,也完成了一個不良少年到國之棟梁的轉換,真乃是我輩楷模呀!

不過話說回來,外交是一門藝術,一個優秀的外交官在關鍵的時刻真的可以創造奇蹟,使弱國變強,使強國縱橫,我心目中最好的外交官當是我們的周總理,他在新中國初建的時候,在千難萬險之中突破重圍,出使列國揮灑我中華文化,使天下諸國親善我中國,讓我中華屹立於世界之東方,從而有了今日的榮光。

古有張儀,姚賈,今有周總理和一眾優秀的外交官們,所以屏幕前的諸君們也當努力,人生短短幾十年,當如古人,縱橫天下!

相關焦點

  • 大秦賦:韓非客死秦國,並非李斯毒殺,而是韓非主動求死
    秦王是想以此逼迫韓王,把韓非交給秦國。為此,韓王在接到秦王停戰條件後,派韓非來到了秦國。韓非到秦國,是做好了死的準備的。到秦國後,韓非仍不停地與列國暗中聯絡,交換情報,並把自己在秦國的形勢判斷,傳達給列國,給秦王殲滅六國製造了一定阻力。
  • 姚賈,大秦賦中被忽視的大佬
    最近大秦賦熱播,嬴政和他爹一路過五關斬六將,最終要兼併六國,一統天下,過程緊張曲折,一不留神就得遺落到歷史角落,好在秦國領導英明,留得住大才,各種大佬慕名而來,終於有一天讓嬴政成千古一帝。這些大佬中有一個從出身到落幕都不起眼,卻在合縱連橫中長袖善舞,為秦國滅六國立下大功,這個人就是姚賈。
  • 縱橫家們如何憑三寸不爛之舌縱橫天下?
    張儀師從鬼谷先生學成縱橫之術後,開始遊說各國,希望受到重用。他先抵達楚國,遊說楚王未能奏效。出師不利的張儀暫時寄居在楚相府下,成為一名門客。沒過多久,他又遭到了楚相的懷疑和侮辱。一次,他曾跟隨楚相一起宴飲,楚相在宴飲中不慎將自己的玉璧弄丟了。這時,楚相的一個門客懷疑是張儀所為,對楚相說:「張儀出身貧寒,品性不好,您的玉璧肯定是張儀偷走的。」
  • 張儀兩為秦相,以連橫破六國合縱,為何落得出逃秦國的下場?
    秦國在商鞅變法後實力大增,但仍然為列國看不起,但秦國對人才的需要更為迫切。 戰國是一個群雄並起的時代,社會階層流動性強,諸多有才之士依靠才學奔赴他國謀取功名,張儀就是其中的一個。張儀所學既不是兵家、法家,也非儒家、墨家,而是不為人所知的縱橫之術,縱橫之術是什麼?說白了就是外交術,縱就是聯合一幫弱者打強者,橫就是強者聯合弱者打弱者。
  • 秦國滅亡時,為何曾經統一六國的百萬雄師沒有出現?他們去哪了
    打下以後要班師回朝,王翦跟秦始皇發了一封書信:「皇帝陛下,臣不能回去,因為這裡全是蠻主,這裡全是少數民族,只要我們的部隊回去了,馬上這個地方就不是我們秦國的地方,更不是我們華夏族群的領土,怎麼辦?我不但這40萬人不能回去,你還要從老秦人裡面再給我遷100萬人過來,跟當地人通婚,漢化他們」。
  • 呂不韋到秦國,為什麼不直接找華陽夫人,而是先遊說陽泉君羋宸
    電視劇《大秦賦》中的羋宸就是歷史上的陽泉君,呂不韋就是通過他,打開了異人回秦國的道路。那麼呂不韋為什麼不去直接找華陽夫人,請她收異人為養子呢?而是要繞這麼大的圈子呢?呂不韋這麼做有三個方面的原因。他一面資助異人,讓他結交賓客,壯大名聲,一面要去秦國遊說,想讓異人回秦國,繼承王位。可是他怎麼去秦國遊說呢?他決定從華陽夫人開始遊說。但是他只是一個商人,沒有任何秦國朝廷的背景,在這種情況下,他根本見不到華陽夫人,就更別提遊說了。
  • 張子一怒而諸侯懼,居而天下息,秦國「戰忽局」才是頂級的戰忽局
    他雖然足不出戶卻能夠輕易左右天下大勢,他的弟子遍布列國,孫臏、龐涓、商鞅,蘇秦、張儀、毛遂,幾乎每一個弟子都是攪動天下風雲的大人物,尤其是今天要出場的這位張儀同志,不但深得鬼谷子縱橫之術的精髓,而且真正詮釋了「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絕佳技藝,這個技藝用一句時髦的話來說,叫做「忽悠」,所以很多網友戲稱張儀乃是「秦國戰略忽悠局的首席局長」。和其他國家動起嘴來根本「不講武德」,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勢利之徒。
  • 大秦賦:韓國「妙計安秦國,賠了夫人又折兵」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嬴渠梁任命衛鞅為左庶長(非王族的領政大臣,也是爵位),拉開秦國變法圖強的序幕。通過商鞅變法,極大地推動秦國社會的進步與發展,軍力和國力大大增強,奠定了秦國東出一統天下的基礎。面對秦國的金戈鐵馬,在國家存亡危機之際,大國小國君臣使出「渾身解數」、各出絕活,只為「苟延殘喘」。經年累月地面對國破家亡的危機,列國君臣更是做出許多令人啼笑皆非的「政治烏龍」事件,「流芳百世」,耐心品味,讓人扼腕嘆息又捧腹大笑,成為後世之人無法理解的一種戰國式「幽默」。
  • 為什麼是秦國,開創了中國二千餘年的大一統封建王朝
    秦靈公的叔父嬴悼子在宗室內鬥中勝出,成了秦國新一任國君,是為秦簡公。這年,年僅十歲的秦靈公太子公子連被迫出走魏國,開啟其長達29年的流亡生涯。在此之前的春秋時期,秦國曾出現過像秦穆公那樣的英主。其任用百裡奚、蹇叔等賢臣,在對當時國勢強盛的晉國的外交與軍事上取得一系列的勝利。
  • 大秦賦:關鍵時刻出賣朋友,即使沒有韓非,秦國也不會放過韓
    可歷史書上卻沒有太多關於這方面的描述,只告訴我們韓國是第一個死在秦軍鐵騎下的諸侯國。難道堂堂歷史大劇,儼然要魔改歷史? 在劇中,相傳口吃不善言辭的韓非(張皓越飾演)儼然變成了以利口覆家邦的蘇秦張儀,在趙偃的喪禮上扛起了遊說諸國合縱抗秦的大旗。
  • 大秦賦:姚賈拋出誘餌,韓非被判車裂,李斯好心辦壞事氣到吐血
    李斯嫉妒韓非的才華,所以聯合上卿姚賈一起在秦王面前構陷韓非。後又趁韓非入獄,送去毒藥逼韓非自盡,韓非和李斯之間會有什麼情義可言呢?一直以來青檸也覺得是李斯害了韓非,可看了《大秦賦》後,突然對這一說法開始存疑,李斯當時只是一個廷尉,它能繞過嬴政私下處理韓非嗎?編劇改編後的情節,在邏輯上明顯更合理,而且李斯去牢裡送韓非最後一程,也顯得有情有義。
  • 戰國時,讓列國聞風喪膽的戰神——白起
    白起畫像白起指揮許多重要戰役,平生大小70餘戰,沒有敗績。楚國因此一蹶不振、元氣大傷,再也沒有與秦國正面爭雄的實力,國力日漸衰弱,淪為二等諸侯國。華陽之戰鄢郢之戰後,秦國的主要矛頭對準魏國。華陽之戰再次彰顯白起出色的指揮能力和出其不意的戰略規劃,攻魏於華陽斬首敵軍十三萬。
  • 秦國與秦帝國(一)
    秦國,作為一個西部邊陲小國,其發家在傳統上可追溯至前879年,經過了五個多世紀的時間,直至秦孝公任衛鞅為左庶長進行變法改革時,它才開始朝著統一的方向發展。一個諸侯小國,為何上蒼如此眷顧,選擇它來完成統一天下的任務?秦的優勢在哪裡?統一後強大的帝國為何在短短十幾年間灰飛煙滅?其背後的主導因素又是什麼?秦帝國雖然短暫,但其又如此輝煌的存在過,這又是為何?
  • 第三期:秦國(下)
    魏罃聽從公孫鞅的遊說開始稱王,按照天子的規格大建宮室,製作丹衣和九施、七星之旗,並召集各小國參加逢澤會盟,秦國公子少官和趙語也應邀參加,諸侯會盟後又前往朝見周天子。魏罃僭越禮制的行為引起了齊、楚等國的憤怒,諸侯紛紛倒向齊國。公元前342年,嬴渠梁派太子率領西戎九十二國朝見周顯王,顯示了秦國西方霸主的地位。公元前341年,秦國聯合齊、趙兩國攻打魏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