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8年談判,東亞地區也有了自己的自貿協定,且是全球最大的自貿協定。
11月15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第四次領導人會議通過視頻方式舉行。會上,在15國領導人共同見證下,各國貿易部長籤署了RCEP。值得注意的是,作為最初談判方之一的印度並沒有出現在此次協定籤署國的名單中。
去年11月,印度就以在關稅減讓及非關稅壁壘方面難以達到要求為由,退出了在做最後衝刺的部長級談判,令其餘15個談判方措手不及。
彼時,儘管印度國內一片叫好聲,但也有印度網友表示,「自由貿易是讓產業得到創新和發展的唯一途徑。否則,它只會滋生自滿情緒,損害經濟的長期發展。」
「事實是,印度這麼做是想保護大企業,而非為了維護國家利益。基本上是保護大企業的所有者,而不是通過獲得更便宜的商品來造福普通人。」
要不要挽留印度,成為了擺在15個談判方面前的難題。好在本次RCEP籤署時給印度留了「後門」——隨時歡迎「歸隊」。領導人聯合聲明中再次確認,印度可以觀察員身份參加RCEP會議以及和RCEP籤署方舉行的經濟合作活動。
在15日RCEP籤署後,印度媒體紛紛表示很遺憾,稱「印度在過去幾年裡變得極端保護主義,印度承擔不起如此做的後果」。
日本瑞穗研究所高級研究員菅原淳一(Junichi Sugawara)在此前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就多次提到,對今年年底前籤署沒有印度加入的RCEP感到樂觀,而對於督促印度回歸的策略可以是「15國儘快籤約,讓印度認識到不加入的壞處,以促進其改變方針」。
深度捆綁的印度與日本
自2012年RCEP開始談判後,日本就一直積極拉印度「入夥」,一度將自己的立場與印度深度捆綁。因此,不難理解,在去年底印度退出RCEP談判的消息公開後,當時日本(安倍)政府的態度也頗為堅定:日本不會籤署RCEP,除非印度回到RCEP談判中。
日本時任經濟產業大臣梶山弘志還在2019年12月出訪印度時與印度方面負責RCEP談判的官員進行了會談。菅原淳一此前也表示,日本原希望以印度為踏板,進而加強與非洲等地區的經濟聯繫,如果印度拒不參加RCEP,日本參加該協定的動力和意義將大受影響。
而日本政府一度堅定地與印度「選邊站」,與東協(ASEAN)當時對待RCEP的態度產生了分歧。今年以來,越南、印尼、馬來西亞等東協國家均表示,「東協一致同意優先推動RCEP在今年年底前如期籤署」、「RCEP協議的進展不應被印度阻礙」。
而作為區域重要經濟體,新加坡的態度也很重要。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新加坡華僑銀行大中華地區研究主管謝棟銘表示,在新冠肺炎疫情特殊時期,更加需要加深地區化協作,所以新加坡會一如既往地推動RCEP進程。
一邊是鐵了心地要在今年內完成RCEP籤署的東協,一邊是拒不參與的印度,日本對於RCEP的立場在最後時刻終於明晰了:在7月初世界貿易組織(WTO)對日本的第十四次貿易政策審議會議上,日本外務省官員表示,日本將爭取在年底前籤署RCEP。
這是自去年底印度表態退出RCEP後,日本對加入這一區域協定給出的最明確表態。
當日本選擇擁抱RCEP後,印度依舊堅持自己當初的決定。在RCEP籤署前幾天,印度外交部高級官員達斯(RivaGangulyDas)在11月12日老調重彈稱:「就印度而言,我們沒有加入RCEP,因為它沒有解決對印度來說重要的問題和擔憂。」而印度所認為的「問題和擔憂」是,過去其認為自身具有很強競爭力的銀行、服務業和網際網路創新行業,在面對外國企業競爭時很快就敗下陣來,而印度本就競爭力較弱的其他產業更是無法經受住市場開放的衝擊。
菅原淳一也表示,印度對開放其農產品和製造業市場方面十分猶豫,加之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重創了印度經濟,使得印度參與RCEP的可能性進一步降低。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中國與南亞合作研究中心秘書長劉宗義也表示,印度此前與東協、韓國及日本也籤署過自由貿易協定,但是在籤署之後,與這些國家或地區的貿易逆差不僅沒縮小反而有所擴大,「換言之,印度認為加入自貿協定,未必對印度是件好事」。
日本的折中考量
對於日本最終的轉變,全國日本經濟學會副會長、上海對外經貿大學日本經濟中心主任陳子雷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基於當前新冠疫情仍未消散、國際經濟持續衰退,再加上對與域外最主要經濟體美國關係的考量後,日本政府做出了折中的選擇。」
陳子雷認為,RCEP的籤署意味著菅義偉政府在之後與美國下屆政府就深化日美自貿協定進行討論時「更有底氣」。
「從RCEP的籤署可以看到,當前菅義偉政府依舊秉持『安倍路線』,後者對外戰略的一個主要原則就是堅持多邊主義和自由貿易。」他說道,「從日本的國家政策和發展方向來看,必須依靠外需。而RCEP的籤署,其實有利於日本經濟的復甦。」
日本內閤府11月16日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7~9月,除去物價變動影響實際調整值,日本當季的國內生產總值(GDP)比第二季度增長5.0%,按年率計算增幅為21.4%,為有可比數據以來最大增幅。
日本產業界、經濟界也在第一時間歡迎RCEP籤署,認為這一協定不僅將擴大亞洲太平洋地區的投資和貿易,還有助於強化遍布亞洲的供應鏈。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對外貿易額中幾近一半(46%)是與RCEP成員完成的,而早在2017年就與東協建立了經濟合作夥伴關係協定(EPA),日本緣何還要再投入RCEP的懷抱?對此,陳子雷表示:「不參與RCEP,不利於日本在經濟和政治上的考量。」
目前,通過RCEP,日本與中國和韓國建立了事實上的自貿關係。「其實,日本此前對與中韓分別籤署自貿協定非常矛盾。」陳子雷說道,「對中國,日本希望通過外部因素推動中國市場向日本作更大的開放;對韓國,日韓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比較接近,彼此間的競爭更多。但這一次,日本還是做出了有利於地區未來發展的表態,這是日本外交非常務實的表現。」
勾勒亞太自貿區路線圖
商務部15日發布的解讀文章表示,RCEP是目前全球體量最大的自貿區。2019年,RCEP的15個成員國總人口達22.7億,GDP達26萬億美元,出口總額達5.2萬億美元,均佔全球總量約30%。RCEP自貿區的建成意味著全球約三分之一的經濟體量將形成一體化大市場。RCEP囊括了東亞地區主要國家,將為區域和全球經濟增長注入強勁動力。
《經濟學人》智庫全球貿易領域的首席分析師馬志昂(NickMarro)告訴第一財經記者:「RCEP為觀察東北亞地區貿易與關稅的互動提供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視角,這是首個將中國、日本、韓國匯集在一起的自貿協定。三方的互動凸顯了這一協定的經濟意義。後續就看RCEP如何闖關各成員國的立法機構了。」
17日刊發的商務部國際司負責同志解讀《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之三指出,根據RCEP的規定,協定生效需15個成員中至少9個成員批准,其中要至少包括6個東協成員國和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和紐西蘭中至少3個國家。鑑於協定已籤署,接下來RCEP各成員將各自履行國內法律審批程序,推動協定早日生效實施。
陳子雷告訴第一財經記者,RCEP的成功籤署,是迄今為實現2014年亞太經合組織(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提出的「亞太自貿區」構想所邁出的最大一步。當時,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表示,會議決定啟動亞太自由貿易區進程,批准了亞太經合組織推動實現亞太自由貿易區路線圖,這是朝著實現亞太自由貿易區方向邁出的歷史性一步,標誌著亞太自由貿易區進程的正式啟動,體現了亞太經合組織成員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信心和決心。
商務部曾表示,在亞太地區存在很多正在進行或已完成的自貿區談判,「這些自貿區的發展將為未來建立亞太自貿區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