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網訊 2020是極不平凡的一年。在新冠肺炎疫情這個變量的驅使下,單邊主義、保護主義甚囂塵上,民粹主義裹挾種族主義沉渣泛起,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東協10國和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紐西蘭於2020年11月15日正式籤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世界上最大自貿區就此誕生,為面臨重重困境的全球經濟打上了一針「強心劑」。
全球發展失衡問題難解、全球經濟萎縮已成定局,亞太地區的經濟體則逆勢而上,邁出了大膽而堅實的一步。在即將到來的「後疫情時代」,這個涵蓋人口最多、經貿規模最大的自由貿易區,將給國際社會交出一份怎樣的答卷?
全球最大自貿區誕生
東協於2012年發起RCEP協定談判,歷時8年談判後由15國正式籤署(印度中途退出),形成了佔全球經濟總量近三分之一、約佔全球貿易總額27.4%、約佔世界人口30%的全球最大自貿區。
與其他自貿協定相比,RCEP在很多方面實現了高水平開放。在貨物貿易方面,協定生效後區域90%以上的貨物貿易將最終實現零關稅;服務貿易方面,中國總體開放承諾顯著高於成員國間現有自貿協定水平;在投資方面,RCEP協定是我國首次在自貿協定項下以負面清單形式對投資領域進行承諾。
RCEP將填補亞太經濟體之間經貿合作的多個「空白」。協定籤署後,我國首次與世界前十的經濟體——日本籤署自貿協定,日本也首次聯通了中國市場和韓國市場。日本NHK電視臺稱,RCEP降低甚至取消了部分工業產品領域的關稅,有望促進貿易投資擴大,對日本來說具有重要意義。韓聯社也指出,RCEP使韓國企業的外銷之路進一步拓寬。
亞太國家聯繫越發緊密
美聯社指出,RCEP具有重大象徵意義,表明在川普推出「美國優先」政策近4年後,亞洲仍然致力於多國一道爭取更自由的貿易,人們認為這是實現未來繁榮的途徑。
美國《外交學人》評論稱,RCEP的籤署標誌著東亞致力於維護自由開放的經濟秩序和貿易體系。德國《每日鏡報》評論指出,亞洲國家繼續加強彼此之間的經濟聯繫,歐洲和美國也應致力於使自己在該地區的合作夥伴多樣化。俄羅斯《側面》周刊網站刊載文章稱,中國做成了美國沒能做成的事——將亞洲除印度外的大型經濟體凝聚在一起,打造新的地區一體化議程。
RCEP籤署後,各國如何共同推動協定早日生效落地備受關注。根據規定,RCEP需15個成員國中至少9個成員國批准後方可生效。為推動協定早日落地生效,2020年12月1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作為協定成員國,中國要以自身行動積極推動協定落地生效,並作出具體部署。此外,中國商務部國際司副司長楊正偉2020年12月16日表示,中方已經啟動對RCEP的國內核准程序,將努力在6個月之內完成生效準備工作。
■專家點評
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RCEP成員國為全球經濟復甦提供動力
在RCEP籤署前,各成員國之間互相存在一些自貿協定,但彼此的聯繫並不完整。RCEP彌補了經貿關係的空白,結合部分國家籤署的CPTPP,使亞太地區形成以兩大自貿協定並行的「雙循環」格局,滿足了各成員國提升產業鏈、供應鏈影響力的實際需求。
在RCEP成員國中,中日韓三國是影響力最大的組成部分。三個國家的GDP佔15個成員國GDP總量的80%以上,其中中國就佔55%。從產業鏈角度看,製造業發達的中日韓三國在產業結構最具競爭力,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循環。RCEP為三方構建規模更大、基準更高的貿易合作關係構建了基礎。
未來,RCEP成員國間將相互構成相對獨立但齊全的國際分工體系。例如,在製造業各個領域,將形成一個兼具高、中、低端的完整產業結構,既滿足了各國的內循環,也實現了在15個成員國之間形成循環的「小全球化」。
2020年,疫情的發生給全球經濟帶來巨大衝擊,不過亞太經濟圈受疫情衝擊相對較小。在全球「後疫情時代」,RCEP成員國之間的經貿合作將為全球經濟恢復提供動力,亞太經濟圈也將變得更緊密。區域內各國可以取長補短,為世界經濟全面復甦創造條件,同時也將不斷提高亞太地區的經濟地位。
南方日報記者 泠汐 實習生 方安然
策劃 趙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