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非票房收入,是所有影院的未來。
從美國好萊塢到各大國際電影節,都將衍生品視為金礦,並揮起了辛勤的礦工鏟。他們不僅擁有自己完整的生產體系,還在實戰中獲得了遠超票房的收入。
但對於藝術院線來說,衍生品的開發中少的是資本,多的是從熒幕之上延伸下來的情懷。光影倏忽而逝,總需要些紀念品替人留下感動。
今天我們帶著大家,來看一看各大藝術院線的電影衍生文化。這裡不僅包括了電影的各種周邊,還有書店、創意生活館、咖啡廳、餐廳、電商等等,全面展示了豐富的藝術院線文化。
在香港,有三所藝術院線格外突出:香港電影資料館影院、油麻地百老匯電影中心和香港藝術中心Agnes.b影院。
其中香港電影資料館影院最為權威老牌,以專業的素質、豐富的館藏贏得觀眾,更被《時代》周刊評為25項「不容錯過的亞洲體驗」之一,他們出品的紀念品多以歷史感滿滿的明星照禮盒、電影海報集錦、電影主題月份牌和記事本等文具周邊為主,走的是復古路線。
▲ 香港電影資料館
而油麻地百老匯電影中心和香港藝術中心Agnes.b影院則更加洋氣。前者擁有自己的商店——庫布裡克書店,店內售賣與電影相關的書籍、CD、海報周邊和其他藝術商品,有時還會邀請導演或作家來和影迷見面聊天。後者從屬於香港藝術中心,所以在藝術中心的商店內,就有為影院衍生品開闢出的一方天地。
▲ 香港藝術中心的衍生品商店
臺灣的藝術院線不輸香港。北部兩家藝術院線都有著二十年的歷史,分別是「藝術電影的舵手」真善美影院、導演侯孝賢一手打造的光點臺北電影院;中部的萬代福影院創立於1981年,一直專注於電影文物收藏;南部以影展為經營重點的高雄市電影館,非常自信地稱自己為「臺南藝術院線第一指標」。這些影院都在自主生產電影衍生品,同時也積極地與藝術、設計相結合,經營著自己的創意生活館甚至咖啡店。
表現最突出的當屬光點臺北,開設有光點生活、光點咖啡時光、光點紅氣球三家藝文空間,「在電影之內之外,與生活自然對話」,以電影為原點,向藝術、文化與生活延伸。
臺北光點電影院由導演侯孝賢經營,只有88個座位,每日從中午12點到晚上12點放映六場,內有書店、展覽館、藝文廳、咖啡館等設施。
▲ 光點生活會定期組織線下活動,圖中是一個名為「戀戀造字」的活字印刷體驗活動
目光放遠到國際,脫穎而出的是國際藝術院線中的佼佼者——位於塞納河左岸的MK2。法國的藝術電影環境與MK2的影響力都不必多說,只要看看MK2商店裡被各色書籍、碟片、海報和紀念品填充得滿滿當當的貨架,就能知道,在這裡,藝術電影早已深入生活。
MK2是法國最大的藝術院線,擁有58家影院,共計9500個座位。圖中是MK2的電影周邊商店,商品種類繁多、內容豐富。
成立於1960年代的柏林軍火庫(Kino Arsenal)藝術影院,位於德國電影博物館地下,是德國的第一家藝術影院,被看做是德國電影文化的驕傲。
歐洲有MK2和軍火庫,美國則有Miramax。這家創建於1979年的獨立片商,始終致力於發行冷門的小眾電影。《殺死比爾》、《低俗小說》、《英國病人》等大家耳熟能詳的文藝片皆出於此。
他們的衍生品路線與上文提到的院線都有所不同。從銷售渠道上看,Miramax不僅在線下銷售,官網上的電商頁面也經營得十分完備。產品內容上,Miramax不像上文提及的院線以傳遞電影知識為重,各種電影角色的手辦玩偶佔據了網站的大部分版面,讓人覺得「沒錯,這很美國」。
▲ Miramax官網上的電子商鋪
▲ 《低俗小說》中Vicent Vega的13英尺人偶
▲ 《低俗小說》的電影海報
不過美國的藝術院線也不全都是「很美國」的那種,紐約一家名為Metrograph的藝術影院,走的就是十足的小清新路線。不知道這裡的老闆是不是個吃貨,總之,這家影院擁有一間相當講究的餐廳,還有滿滿一牆零食。作為藝術院線常設空間的書店,當然也是這家影院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 位於紐約的Metrograph,看起來更像是一間私人畫廊
▲ Metrograph的自營餐廳,裝潢精緻有格調,菜品豐富,菜單設計也很精美
▲ 書店的一角
以上的藝術院線都有著豐富的創意與設計,形成了別具一格的文化生態。這些個性化,讓藝術院線的「文藝範兒」得以延續,也讓藝術電影在熒幕之外衍生出各種可能性。
文中圖片來源:官網公開信息
本文轉載自YAWP(ID:yawpout)
轉載已獲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