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有很多建功立業的開國皇帝,每一個的才干預能力都是萬中無一的。然而大部分開國皇帝都是貴族出身,起點最低的也是亭長(亭長相當於鄉鎮的一把手)。但是,有一位皇帝,他的起點卻相當低下,開局一個碗,天下全靠撿。說到這裡,想必很多小夥伴都猜出筆者說的是哪位皇帝了,沒錯,他就是明代洪武皇帝,太祖朱元璋。當然,今天故事的主角並不是他,而是他英年早逝的兒子––太子朱標。朱標若是不死,朱元璋不會殺死那麼多功臣,靖難之戰也不會發生,有人說:朱標就是一個寬厚仁慈的老好人。《明太宗實錄》記載「懿文太子以柔弱牽制文義,不稱太祖意。」筆者覺著,寬厚仁慈只是表面現象,寬厚外表下那顆王者之心才是朱標的厲害之處。為什麼這麼說呢?今天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01歷史形勢決定朱標地位
朱標的母親,就是那位歷史上大名鼎鼎的,以賢德著稱的馬皇后,所以他是正兒八經的嫡長子。朱標出生時,朱元璋正在攻打南京,嫡長子的出生使得朱元璋精神為之一振,興奮地在一座無名山上刻下了:「到此山者,不患無嗣」的語句。畢竟,每個男人當上父親都會興奮得像個孩子。朱標出生於戰火紛紛之中,朱元璋對自己的長子報有很深希望,甚至請來了很多大師來教導朱標。其中就有高中課本上那篇折磨了無數學生的《送東陽馬生序》的作者宋濂。
可以說,朱標從小就是被朱元璋按照繼承人的標準來培養的。公元1364年,朱元璋在應天府,也就是今天的南京自立為王,國號為「吳」,並將朱標冊封為世子,參與處理政務。到了1368年,也就是洪武元年,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冊封朱標為太子,馬氏為皇后。讓李善長作為太子少師,徐達為太子少傅,常遇春為太子少保。話說中國歷史上,太子少保真是個躲不開的魔咒,要麼英年早逝,要麼含冤而死,要麼被人軟禁。比如嶽飛,含冤而死;常遇春,英年早逝,年僅四十;鰲拜,囂張跋扈,被康熙軟禁一生。好了題外話不多說,各位讀者請看太子的師資團隊,無一不是當時最頂尖的人中龍鳳,朱元璋對太子的期望之深一目了然。
02我和我爸用一套班子,卻和睦非常
很多網友都拿英國的王儲——查爾斯王子開涮:天下豈有六十年之太子?這句話的原型是清代康熙皇帝的太子,胤礽的抱怨之詞。自古以來,一把手和繼承人之間的關係總是微妙而尷尬。太子管得多了,皇帝疑心太子要造反。太子管得少,皇帝嫌棄太子不理政務。總之,很多太子難以找到工作上的平衡點。比如漢武帝因「巫蠱之禍」殺死太子,康熙皇帝二次廢太子,歷史上有太多這樣的事情發生了。然而朱元璋和朱標這對父子的關係卻非常和睦且融洽。自古以來,皇帝的領導班子和太子的都是兩套,太子有自己的行政體系。而朱標處理政務卻直接使用朱元璋的班子,這也是朱元璋信任朱標的其中一點。在朱標22歲的時候,朱元璋讓太子直接處理政務,文武百官可以直接向太子匯報工作,給了朱標一個極佳的實習單位。
朱元璋對太子說:「朕讓你每天接觸這些大臣,就是為了鍛鍊你的處理政務的才幹。你面前跪著的這些人,有人想的是錢,有人想的是色,有人想的是名,你今後要時刻注意各種政治勢力的訴求。平衡各方,你才能巋然不動。你要記住做皇帝的幾個要點:首先是要寬厚仁慈,這一點朕並不擔心,因為你天性如此,但是也要注意不能一昧寬仁,導致法無可依。其次是勤奮,你自幼生長軍中,未曾享受過富貴,我擔心你會沉迷於溫柔鄉,不理朝政。最後是決斷,處理政務,要聽取別人的意見,然而最後終究如何去處理,還是要英明果斷。」朱標從此開始協助朱元璋處理政務,並保住了很多人的性命。《明史》記載:「太子為人友愛。秦、周諸王數有過,輒調護之,得返國。有告晉王異謀者,太子為涕泣請,帝乃感悟。帝初撫兄子文正、姊子李文忠及沐英等為子,高后視如己出。帝或以事督過之,太子輒告高后為慰解,其仁慈天性然也。」
03腦洞大開,若是朱標活著,會有哪些不同?
公元1391年,朱標生了大病,一年之後便病死了。朱元璋非常悲痛,追封為「懿文太子」。並且愛屋吉屋,立自己的長孫朱允炆為皇帝,史稱建文帝。朱元璋怕年幼的建文帝即位之後難以壓服手下那些身經百戰的功臣。在晚年大開殺戒,大肆屠戮曾經的戰友,「洪武三大案」共殺死文武百官上萬人。並且將其他的兒子都趕回封地,不準留在京城。朱元璋死後,建文帝迫不及待地開始削藩,終於引發了永樂靖難,失去了皇位,不知所蹤。
在此我們可以開一下腦洞,如果朱標活到了朱元璋去世,那麼歷史會如何發展呢?我們不妨設想一下,如果朱標沒有去世,朱標生前的威望使得文武百官都一致擁護。因為朱標生於戰火,大部分武將都是和朱標並肩作戰過的戰友,感情非比一般。就連藍玉這種桀驁不馴的將軍都對朱標心服口服,甚至對朱標說過:我看燕王(朱棣)有紫氣加身,恐其日後作亂。朱標卻不在乎地說:我看著老四長大的,他對我也十分恭敬,無妨,無妨。
在這裡筆者要說一下自己家的一件小事,筆者的哥哥比筆者大八歲,從小看著筆者長大,以至於筆者至今不敢守著哥哥的面抽菸喝酒耍心眼。因為如果人有一個比自己大很多的兄長的話,那種畏懼感是發自內心的,你從小在人家手裡長大,打不過他,吵不過他,玩兒心眼兒也鬥不過他。此時不只是朱棣,所有的皇子都對朱標恭恭敬敬的。且不說朱標登基之後會不會像建文帝一樣鐵腕削藩,就算朱標真的採取削藩的措施,以他寬厚仁慈的性格,一紙推恩令即可把兄弟們收拾得服服帖帖的,根本不會有靖難之戰的出現。因此,我們可以確定,如果朱標登基的話,明代歷史也會為之改寫。
然而,歷史是不會重來的,朱標不會復活,建文帝仍會削藩。朱標這個寬厚仁慈的太子,也只能留下很多遺憾給我們品味了,這也是歷史的魅力,不是麼?
參考文獻:
《明太祖實錄》《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