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舌尖上的新年》:鄉愁是因為饞

2021-02-14 團聚無錫


           曾創造了中國紀錄片收視率之最的《舌尖上的中國》原班人馬,輾轉中國東南西北35個地方,跋山涉水5萬多公裡,尋訪了60多種新年美食,拍攝了1萬多分鐘素材,打造了一部堪稱「史上最好吃」的紀錄電影《舌尖上的新年》,於近日在全國院線公映,豆瓣評分高達8.3分,同名書籍也於近期出版。

      再過不到一個月,所有中國人都要奔赴一個名叫除夕的夜晚。有人說「所有鄉愁都是因為饞」,從臘月開始到元宵,除了經典的餃子和湯圓,浙江溫嶺的烏狼鯗、安徽黟縣的臘八豆腐、潮汕的醃鹹、臺南的紅蟳米糕、甘肅環縣的羊肉臘八粥……這些,你都吃過嗎?

      《舌尖上的新年》電影總監製陳曉卿說:「春節是中國人心裡的一個結。而食物是他們表達的通道。」


       將「舌尖」延伸出一部大電影,是陳曉卿很早就有的想法。而為何將「新年」作為電影主題,陳曉卿說:「電影要在90分鐘內講完,需要在中國美食中找一個切面來拎起這部電影。春節肯定是被最先想起的。春節的食物最豐富,在文化上也非常重要。」

       《舌尖上的新年》的三名導演陳磊、鄧潔、李勇,都是《舌尖上的中國2》的分集導演。見慣了餃子和湯圓,陳曉卿和他的團隊們,決定來點兒新鮮的。


       從2014年10月開始,劇組先花了兩個月時間調研,包括材料收集、專家討論和實地調研。陳磊笑著對中國青年報記者說:「調研的時候是很快樂的,都能吃一遍。真正到了拍攝時,食物就和吃無關了。」

       和拍故事片不同,紀錄電影必須在臘月到元宵的這段時間內,完成所有拍攝。因此,每一個故事、一個地點、每一種食物的製作過程,都要精心計算,在最短時間內完成轉場。觀眾在電影中看到的十幾個故事,來自東西南北,這讓20個人的團隊,在2015年的春運時節,扛著80個設備箱擠火車;有時候,還得「先坐汽車,再坐三輪車,最後是農民自己家裡的騾子車」。

      陳磊透露,電影全程採用4K技術拍攝,這意味著呈現在大銀幕上,食物被放大了1000倍。劇組還專門找到了微生物學教授,研究觀察微生物的原理和方法,開創了顯微鏡攝影。一張前所未見的超高清中國美食地圖就這樣鋪陳開來:安徽霍山的鰱魚凍、廣東古勞的大餈、西北的豆面、布裡亞特蒙古族的烏日木……都在鏡頭下無比清晰誘惑。

       著名美食家蔡瀾在看到大料八角在顯微鏡下的鏡頭後,給導演組發來一段《色戒》中的激情戲,稱那就是他的聯想。再配合「舌尖」系列的「御用」作曲阿鯤為電影量身定製的音樂,「御用」配音李立宏讓人流口水的解說,有網友稱:「從來看電影不吃東西的我,準備買好炸雞、可樂、爆米花、章魚丸子、雞蛋仔等各種小吃。」還有觀眾強烈建議「電影院賣火鍋」。

       陳磊說,紀錄片的魅力在於意外之喜。團隊在廣西平樂尋訪「釀菜」時,意外地在鎮上小飯店吃到了一種名叫「松皮扣」的扣肉。製作的老人名不見經傳,被劇組找到時還在忙著打麻將。劇組和老人聊天得知,老人的兩個女兒都在南寧工作,他每年春節都要做二三十碗「松皮扣」:若女兒回家就讓她們帶走,不回來就給她們快遞過去。

      陳磊介紹,團圓依然是電影最大的主題,不過,中國人還把更多的希望寄托在了新年食物中。

      潮汕的生醃血蚶:年夜飯上吃下來的蚶殼不能馬上丟棄,要收集起來堆到房門後或床底下,貝殼在古代是貨幣,潮汕人相信這樣可以「旺財」;浙江龍遊的發糕,用糯米和粳米製作的米粉發酵製成,預示著來年一年的好運,「發起咯!發起咯!」;福建廈門的紅龜粿:紅曲米染紅的糯米粉,包上花生仁和黑芝麻,用特質的龜印壓出壽龜的圖紋,象徵著吉祥、長壽;蘇幫菜的頂級配置「七件子」:麻鴨、草雞、鴿子、鵪鶉、鴿蛋、火踵、蹄骨旁,一起在特大號砂鍋中慢火燜燉十多個小時,意味著「金銀滿缽」……

      就像電影中所說的:「春節期間的美味,外形上幾乎都要顯示出對更大、更高、更飽滿的追求,這種追求無一不寄託著人們吉祥、美好、富足的願景。」人們還通過各種祭儀表達著對自然的敬畏、對神明的虔誠、對祖先的感恩。而食物,永遠是凡塵眾生與天地神靈溝通的最樸素、最直接的通道。

      在甘肅環縣,由黃米、綠豆、紅豆、羊肉、蘿蔔、土豆等熬製成的羊肉臘八粥,食用前要先獻給「各路神靈」——餵給門神:「我給你餵臘八,你給我擋怕怕。」餵給土地:「我給你餵臘八,你給我長莊稼。」餵給果樹:「你我給你餵臘八,你給我結疙瘩(果子)。」


      陳曉卿在《舌尖上的新年》同名書中《我的新年,別人的年夜飯》一文中寫道:「過去的春節是收穫之後到下次開春忙碌之前這段時間的重要慶祝活動,是農耕社會秩序的衍生和集中展現;現在的春節主題則是民工返鄉、春運高潮、高速公路免費。從農業社會轉向工業社會的社會發展階段來看,春節已經無用。我們今天紀念、展示中國的春節,是在向記憶裡的春節味道致敬。」

      《舌尖上的新年》拍攝團隊十分年輕,最小90後,平均80後,三名總導演也不過30多歲。在拍攝之前,大家想到,如今年輕人其實挺怕過年的,「怕被問工作情況,怕被催婚,怕被催二孩」。而且一過年,整個北京中關村就沒了人,上海的街道上買不到早點,城市空蕩蕩的,城裡的年輕人無從體會年味。

      導演鄧潔對中國青年報記者說:「我們不是要把大家正在經歷的給大家看,而是要把大家過不到的年給大家看。如果你已經經歷了『空蕩蕩』,為什麼還要去電影院看『空蕩蕩』呢?」

       就如同也有人質疑,《舌尖上的新年》中為何沒有出現餃子這樣的新年招牌食物?鄧潔說:「觀眾進了電影院,得見到沒見過的東西。我們給自己定了規矩,全國各地的觀眾看這部電影,起碼有四分之三的食物是新奇的。比如,浙江的觀眾熟悉魚鯗,但很少有人知道還有烏狼鯗。」

      為了拍攝電影,2015年春節,劇組的人都沒回家過年。在擁堵的高速公路上,劇組在微信群裡開了一個「精神會餐」,每個人說一樣能讓自己聯想到過年的食物。南京的攝影師說了十香菜,山西的焦點師說了棗油糕,遼寧的副導演說了白肉血腸,鄧潔想起了家鄉上海的蛋餃……


       鄧潔說:「其實各人的心頭好像都沒有什麼稀奇,在今天隨時隨地想吃就能吃到。之所以一提就想到過年,也許都是因為與過年時某個溫馨、踏實的場景聯繫在一起。我們都是那條巴甫洛夫的狗。」

(來源:中國青年報)


相關焦點

  • 《舌尖上的新年》:鄉愁是因為饞
    ,打造了一部堪稱「史上最好吃」的紀錄電影《舌尖上的新年》,於近日在全國院線公映,豆瓣評分高達8.3分,同名書籍也於近期出版。有人說「所有鄉愁都是因為饞」,從臘月開始到元宵,除了經典的餃子和湯圓,浙江溫嶺的烏狼鯗、安徽黟縣的臘八豆腐、潮汕的醃鹹、臺南的紅蟳米糕、甘肅環縣的羊肉臘八粥……這些,你都吃過嗎?《舌尖上的新年》電影總監製陳曉卿說:「春節是中國人心裡的一個結。而食物是他們表達的通道。」將「舌尖」延伸出一部大電影,是陳曉卿很早就有的想法。
  • 王玉 舌尖上的鄉愁
    文:王玉 | 圖:網絡久居異鄉,想念的不僅是故鄉那片遙遠的土地,更讓人戀戀難忘的還是味蕾上的故鄉。翻出央視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重溫一遍, 許許多多的味道和記憶塵封已久,卻一下子都被這部紀錄片喚醒,那些生命中最新鮮的味道以不可阻擋之勢撲鼻而來。
  • 舌尖上的鄉愁 回望
    (攝影師戚曉雲作品《信仰》轉自大揚影像)舌尖上的鄉愁水靜無論他們的腳步怎樣匆忙,不管聚散和悲歡,來得有多麼不由自主,總有一種味道,以其獨有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著我們,認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來處。這是去年央視黃金強檔播出的《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第一集裡的解說詞。每每想起,都有一種莫名的衝動,幾度試圖邁開我的雙腳,去尋找那份久違的食物和情感。今年3月中旬的一次旅行,似乎成全了我的夢想。
  • 【電影沙龍活動預告】BOOKBOOK咖啡電影俱樂部新年專場—《舌尖上的新年》
    2月6日周一下午鈕一善老師帶您走進電影《舌尖上的新年》,和志趣相投的影迷,一起觀看美食電影,觀影結束後,共談感悟理解,在交流中豐富知識、學習思想。報名方式:登陸三孝口店官方微信,回復「舌尖上的新年+性別+年齡+聯繫方式」即可參與報名。報名成功,我們將簡訊回復您。
  • 【美食】炭步洞天粉,守住舌尖上的鄉愁
    了解花都從這裡開始有人說:所有的鄉愁都是因為饞。
  • 「最好吃」的電影《舌尖上的新年》來啦!「美味」花絮搶先看
    1月7日即將上映,由電視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原班人馬打造的電影《舌尖上的新年》製作精緻,娓娓道來,通過展現中國廣袤大地上的奇絕春節食物,串接起一個個新年故事,用鏡頭帶觀眾重尋舊日的習俗和年味。在不到一個半小時時間內,《舌尖上的新年》為觀眾展現了幾十種年貨食物:蘇州七件子、湘西臘肉、安慶雞湯泡炒米、平樂釀菜、黟縣臘八豆腐、潮汕滷頭老鵝、臺灣金棗、玉林茶泡…….從南到北,從主菜到甜點,大氣粗獷的,精美雅致的,活潑繁盛
  • 所有的鄉愁都是因為饞 大生活家
    快過年了,小編先提前祝福大家新年快樂,萬事如意,猴年大吉! 本期內容特別鳴謝公眾號:所有的鄉愁都是因為饞【wochan321】給予的素材創意支持以下圖片由餵馬劈柴讀者提供 「01」 ▲食客/山東 餵馬劈柴 用戶 ‍‍偷了小豬的心● 食客說 ‍‍我的家鄉在山東,現在因為工作的原因來到了南方,在這裡我最懷念的就是奶奶做的五花肉燉酸菜,記得以前小時候爸爸媽媽因為工作的原因
  • 《舌尖上的新年》:以美食的名義,讓春節在中國人的餐桌上綻放
    2016年,《舌尖上》系列唯一的一部大電影《舌尖上的新年》在各大院線上映,這部由陳曉卿擔任意識指導,陳磊、鄧潔等指導的紀錄片,聚焦農曆新年,從東到西,跨越南北,用食物串起了每個人對家的眷念和歸屬。美食在味蕾間傳承,家人的關懷在心間流淌,所以,這部《舌尖上的新年》最讓人回味的,不僅是佳餚美饌,還有團聚那一刻的幸福,和家裡的那個味兒。1.
  • 舌尖上的鄉愁,普洱人都懂!
    在我們味蕾深處的生活中,總有一種鄉村味道,在悠悠時光中和故土,鄉親,念舊等情感融合在一起,醞釀出濃厚的鄉愁,才下舌尖,又上心間,讓我們一時間分不清哪一個是滋味,哪一個是情懷。木瓜
  • 散文丨趙志虎:舌尖上的鄉愁
    玉米面疙瘩舌尖上的鄉愁趙志虎
  • 成都濃園舉辦「臺灣家宴節」 :為臺胞留住「舌尖上的鄉愁」
    11月7日,一場以「舌尖上的鄉愁」為主題的「臺灣家宴節」在成都天藝·濃園藝術生活體驗館舉行。活動吸引了70多位在蓉臺胞、臺商及成都市臺聯理事、臺盟成員代表參加。成都市臺聯會長、臺盟成都市支部主委潘裕萍出席活動並致辭。
  • 福利 舌尖上的新年,忘不掉的家鄉美食
    《舌尖上的新年》 帶你重尋舊日的習俗和年味兒 ▲久等·備年貨 🐟魚鯗(xiǎng)對於海邊長大的人來說,是過年後離家一定要帶上幾條回城的思鄉吃食。嗣後在異鄉,平常日子,當陽臺上飄起鹹腥味的時候,心上皺起的鄉愁也被熨帖撫平了。靠日照或風吹,將鮮魚自然脫水,製成幹品,稱為「鯗」。在沒有冰箱的時代,沿海的人們發明了這種最自然的保存海鮮的方法。
  • 什麼叫「所有的鄉愁都是因為饞」?看完這部年夜飯紀錄片你就懂了
    看完這部紀錄片,你不想回家吃年夜飯,算 我 輸!和《舌尖》系列類似,這部紀錄片以地域特色作為切入點,從南到北,跨越海峽兩岸,介紹了中國各地各式的新年美食。因篇幅有限,本文只能簡單介紹幾處特色美食了。這樣的滋味要一家人團團圓圓吃起來才算完美,他們坐在庭院前椅子上眺望,等待著遠方兒女的歸期。
  • 【美食】泉州小吃麵線糊 潤餅有望亮相央視《舌尖上的中國2》
    牛肉羹 面線糊  兩年前,央視紀錄頻道推出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風靡全國,牽動著無數人的味蕾與鄉愁。經過一年多的拍攝製作,《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以下簡稱《舌尖》第二季)將於本周五晚開播。  與第一季相比,第二季將呈現更多地域的美食,其中包括攝製組來泉拍攝的面線糊、潤餅、牛肉羹等泉州名小吃。據透露,泉州名小吃等元素有望在第二季的第一集和第七集中得以呈現。
  • 讓人饞得流口水的江西特產,被稱為舌尖上的美味,你吃過幾種呢?
    讓人饞得流口水的江西特產,被稱為舌尖上的美味,你吃過幾種呢?說到江西,相信有很多小夥伴們第一個想到的是江西獨特的歷史文化。相信大家都知道「老表」這個詞,指的就是江西人。這是江西人對同省老鄉的稱呼,聽起來比較親暱。
  • 舌尖上的鄉愁:漸行漸遠的重慶殺年豬習俗
    它是兒時新年裡的鞭炮聲聲;是鄉親鄰裡圍坐一桌的熱鬧和諧;是媽媽在大鐵鍋裡烹出的濃濃豬肉香;是日子越過越好,年味卻越來越淡的鄉愁。本期麻辣探,探秘重慶農村殺年豬習俗。殺年豬是大事 養豬系農民主要收入來源每到農曆新年之前,重慶農村都有「殺年豬」的習俗。可以說,鄉下人家過年,是一定要殺豬的。「家」字的下半部分是「豕」字,「豕」是豬的意思,有豬才能為家。
  • 舌尖上的霞浦再上《風味人間》!全中國都饞哭了!
    還記得2012年風靡全國的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嗎?當時霞浦紫菜是入選CCTV《舌尖上中國》的福建美食哦!同時也讓出鏡的霞浦紫菜好好火了一把曾經央視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俘虜了萬千中國吃貨的心現在,《舌尖上的中國》第1、2季總導演陳曉卿又帶著新紀錄片來了這一次,他走出了中國拍出了一部
  • 趙薇黃曉明「封面同學會」:共同祝福網友新年快樂|封面用戶節
    2021-01-02 17:20:24 來源: 封面新聞 舉報
  • 舌尖上的新年
    | 新年美食特輯之姑蘇魚、年糕 · 舌尖上的新年 |
  • 《舌尖》導演新作《風味人間》開播,眉山瓦屋山冷筍入鏡!饞哭網友!
    曾經《舌尖上的中國》俘虜了萬千吃貨的心《舌尖》導演陳曉卿出新品了與團隊推出大型美食紀錄片《風味人間》昨晚第一集開播四川眉山市洪雅縣的瓦屋山冷筍入鏡鮮掉眉毛,饞哭了無數網友▲《風味人間》馮玉先夫婦入鏡昨晚,由陳曉卿導演的美食紀錄片《風味人間》開播,不僅《舌尖》導演和主創團隊回歸,連解說配音都是《舌尖上的中國》御用配音李立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