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元好問一起讀詩11:眼處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總非真

2021-01-10 小白讀詩文

前言

元好問對金代詩壇比較失望,所以他是想要以一己之力引導詩壇走向,復歸從《詩經》風雅一路下來的漢魏樂府、建安風骨等作品,主張詩歌是要有內容,有風骨,有雄渾慷慨之氣,欲將宋朝以來詩歌求練字、奇語、微情的弊端革新。所以在「兒女情長英雄氣短」的晉朝詩壇橫空出世的陶淵明,以真實的生活寫照,真摯的情感表達,再加上藝術與天然的結合,讓元好問驚為天人,愛到無法自拔,不由感嘆「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詳情可見往期文章)

與元好問一起讀詩4: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

唐詩,是中國詩歌史上的一座高峰。唐人將詩歌的藝術境界拔高完善,寫作手法豐富,寫作題材拓寬,幾乎讓後人無路可走。所以接下來的要麼蹈襲前人之作,亦步亦趨學個大概模樣,要麼求變求新重新開闢一番天地。於是,我們看到晚到、宋以來的詩壇,學杜甫的、學李商隱的、學韓孟的紛紛湧上岸來,然後除了三兩個,沒有多大的成就,更別提超越。而另外的如蘇軾、楊萬裡、陸遊等人,學而有新,獨創自己一番境界。

眼處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總非真

對於這樣的閉門造車或者蹈襲前人之態,元好問無疑是反對的,畢竟不是自己親身經歷,情感就往往不夠真摯。所以他這樣評論這等現象:

論詩三十首·十一金·元好問眼處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總非真。畫圖臨出秦川景,親到長安有幾人?

元好問說親眼所見,親身所感油然而生的情感支配下寫出來的詩句才會好,不去親身經歷只是閉門造車、暗中摸索並非真實的情感表達。就好比照著圖畫描摹出秦川巍峨壯美之境,然而只是空談空想,又有幾人真正到過才長安去觀摩遊覽呢?

元好問是在這首詩批評了那些缺乏現實體驗的館閣之作和模擬文風,指出了詩歌創作的源泉是生活現實,真情必然來自詩人的切實生活感受。他認為文學作品不能只是詩人頭腦中苦心孤詣去虛構,而是有著現實生活來源,有著動搖你內心的人或事物。只有像杜甫那樣「親到長安」,對寫作對象有了實際的接觸和體驗,才能激發內心的感受,情真意切才會寫出出神入化的動人詩句。

《詩經》的序言《毛詩序》這樣寫道:「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大意是說:詩,是人的情感意志的一種表現,深藏內心則為情感意志,用語言把它表現出來就是詩。情感在心裡激蕩,就用詩的語言來表現它,用語言還表達不盡,便用諮嗟嘆息的聲音來延續它,諮嗟嘆息還不盡情,就放開喉嚨來歌唱它,歌唱仍感不滿足,於是不知不覺手舞足蹈起來。說的是:詩是人內心情感的外顯之物。

而鍾嶸在《詩品》開篇說「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蕩性情,形諸舞詠」,大概是說天地靈氣感動了萬物,萬物又觸動了人類,讓人的內心情感發生變化,展現出來就是舞蹈歌詠。說的就是外物引發內心情感波動,然後人又把這樣的內心感受用舞蹈、詩歌等形式表達出來。觸景生情、睹物思人大概如此。

所以你看,不獨元好問,自古以來人們都更注重「詩言志,歌詠情」這樣的理論和實踐,很注重詩歌是真實的內心情感表達,是要有寄託,言之有物的。也是如此,即便在宋以後詩歌出現了許多變革,但是人們還是最重視正統的詩與其他的形體的區分,文人士大夫更甚。

所以你看,李清照是婉約派大家,但她也可以寫出豪情之語的。

漁家傲宋· 李清照天接雲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仿佛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九萬裡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天接雲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 詞一開頭,便展現一幅遼闊、奇幻、壯美的海天一色圖卷。這樣的境界開闊大氣,為唐五代以及兩宋詞所少見,更別說是一位女詞人所作。「彷佛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靈魂仿佛到達天庭,天帝殷切地問我:你打算到何處去?顯示中無人理解,所以依託世外。在「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時代,這樣的驚人之才在一個女子身上難免讓人生出距離感、自卑感,從而轉過來諷刺排斥女子。「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所以李清照作為一介女流,也是希望有所作為的,可惜時代不給她機會,她只能說我如同屈原上下求索,但是除了能寫點驚人之語,還能做什麼呢?「九萬裡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九萬裡長空大鵬鳥正展翅高飛,大鵬帶起的風啊,千萬別停息,快將這一葉輕舟直接送往蓬萊三島,好讓我在這仙境悠閒自由地生活。

看吧,不要認為她只會「一種相思,兩處閒愁」「人比黃花瘦」和「尋尋覓覓冷冷清清」這樣的哀婉。她在這首詞把真實的生活感受融入夢境,把屈原《離騷》、莊子《逍遙遊》等加入自己的夢境,使夢幻與生活、歷史與現實融為一體,構成了氣象宏大、格調雄奇、情感悲壯的意境,別具一格。但是,不過要表現心志,她還是用了正統的詩歌,如《夏日絕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畫圖臨出秦川景,親到長安有幾人?

在中晚唐時代,皇帝在經濟、政治、軍事上已無實權,致使藩鎮割據局面形成。社會和文化都相對收縮、壓抑。這樣的背景下,一部分詩人不再直面現實,眼光從高山大漠轉向自身,以苦吟的態度作「清新奇僻」的詩。這裡有不少還是學自杜甫的練字,詩壇上出現不少「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唐· 盧延讓)的現象。著名的例子是賈島的「推敲」的故事,然而我們記住了故事,記住了「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卻不一定記得或者說見過全詩。

題李凝幽居唐·賈島閒居少鄰並,草逕入荒園。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過橋分野色,移石動雲根。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

此詩雖寫了詩人去探訪友人而沒有遇到友人,所以目光轉向描繪友人居所的環境,草徑、荒園、宿鳥、池樹、野色、雲根等尋常景物經過詩人的精細安排組合成了別樣的意境,道出了人所未道之境界。「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是千古名聯,「過橋分野色,移石動雲根」對仗也很是精妙。這首詩明顯看出編排痕跡。他的另一首同題材的作品更有前人意境。

尋隱者不遇唐· 賈島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這首詩多用白描,簡單的問答顯得樸實無華 ,但是實際上也是經過詩人的裁減的,把可能更多次的對話精選放在這裡,感覺到詩人的平常之心,也看出童子的天真可愛。其餘的,是等是留,全憑讀者想像。

宋以後,這樣的例子更多了,出現許多有名句無名篇的詩作,甚至只有句而構不成詩篇的。「江西詩派」黃庭堅提出「點石成金」「奪胎換骨」之說,即或師承前人之辭、或師承前人之意的一種方法,目的是要在詩歌創作中「以故為新」,做到「無一字無來處」。黃庭堅在創作實踐中比較有效地運用了這種方法,取得了一些成績。

病起荊江亭即事·其八宋·黃庭堅閉門覓句陳無己,對客揮毫秦少遊。正字不知溫飽未,西風吹淚古藤州。

黃庭堅畢竟是作為宗派開山人物,他是能成功實踐而且寫出新意的。這是悼念秦觀,懷念陳師道的詩。一、三句寫陳師道,二、四句寫秦觀。詩人抓住兩位朋友創作時的不同表現的細節,一個閉門覓句(陳師道),苦心孤詣;一個對客揮毫(秦觀),瀟灑而又多情。一靜一動,一隱一豪,各有特色。這是模仿杜甫的《存歿絕句二首》所寫的十首。

存歿絕句二首·其一唐·杜甫席謙不見近彈棋,畢曜仍傳舊小詩。玉局他年無限笑,白楊今日幾人悲。

第一首詩開頭兩句「席謙不見近彈棋,畢曜仍傳舊小詩」緊扣題目和詩的內容敘寫事實,近來都沒有見到善於彈棋的席謙,畢曜雖已離去但人們仍然傳誦他生前創作的詩歌。「玉局他年無限笑,白楊今日幾人悲。」想起以前與席謙一起彈棋時的那些帶來無限快樂的事,而如今面對畢曜墓地上的白楊樹能有幾人悲傷呢?

但是,這種方法忽略了文學創作的唯一源泉即社會生活,加之後輩詩人沒有黃庭堅的眼界和才氣,所以過於片面追求用典、翻新,卻很少人能創新,所以也產生了較大的弊端。這是江西詩派長期以來受人批評的主要原因。

與元好問一起讀詩7:中洲萬古英雄氣,也到陰山敕勒川

與元好問一起讀詩8:論功若準平吳例,合著黃金鑄子昂

與元好問一起讀詩5:老阮不狂誰會得,出門一笑大江橫

與元好問一起讀詩2:曹劉坐嘯虎生風,四海無人角兩雄

相關焦點

  • 與元好問一起讀詩13:真書不入今人眼,兒輩從教鬼畫符
    著有《韓昌黎集》等,存詩400多首。韓愈多長篇古詩,有許多揭發現實矛盾、表現個人失意之作,都是佳品。也有近似盛唐清新自然的絕句作品。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唐·韓愈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這首小詩是寫給水部員外郎張籍的一首描寫和讚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絕句。詩的風格清新自然,明白如話。
  • 楊萬裡飽含哲理的一首詩,無一生僻字,卻令人讚不絕口
    下面介紹楊萬裡飽含哲理的一首詩,無一生僻字,卻令人讚不絕口。過沙頭宋代:楊萬裡過了沙頭漸有村,地平江闊氣清溫。暗潮已到無人會,只有篙師識水痕。詩的大意是:過了沙頭就漸漸地看到了村莊,這裡地勢低平、江水廣闊,氣候涼爽。一股暗潮悄然到來,卻很少有人發覺。蒿師長年累月在江上撐船,對水的深淺和流速都一清二楚,才會明察秋毫。 詩人有一次乘船南下,到廣州辦差。一路上風景如畫,詩人也心情舒暢。
  • 與元好問一起讀詩1:暫教涇渭各清渾
    或者我們怎麼可以讀到更多的好詩詞?通過比較,我決定花一些時間,寫一個系列「與元好問一起讀詩」,元好問的《論詩絕句三十首》相當全面地評價了從漢魏到宋朝這一千多年間的重要詩人及詩派,不僅點評了詩人詩派的特點,還明確地表露出自己一貫的文學主張,是中國詩論的重要人物,一直為後世所看重。我想通過這位金代文壇領袖的《論詩絕句三十首》與大家一起來認識一些詩人,讀一讀他們的詩。
  • 與元好問一起讀詩16:切切秋蟲萬古情,燈前山鬼淚縱橫
    與元好問一起讀詩13:真書不入今人眼,兒輩從教鬼畫符而對於「與元好問一起讀詩8:論功若準平吳例,合著黃金鑄子昂與元好問一起讀詩7:中洲萬古英雄氣,也到陰山敕勒川與元好問一起讀詩4: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
  • 元好問:論詩絕句三十首
    第十一首眼處心聲句自神,暗中摸索總非真。畫圖臨出秦川景,親到長安有幾人?如果一味去「暗中摸索」,臨摹前人的作品,是永遠不可能在詩中真實地描繪出現實對象的(「總非真」)。這樣,元好問就在杜甫和杜詩的影寫者們中清晰地劃出了一條真、假詩人地界限。
  • 與元好問一起讀詩18:東野窮愁死不休,高天厚地一詩囚
    與元好問一起讀詩13:真書不入今人眼,兒輩從教鬼畫符與元好問一起讀詩16:切切秋蟲萬古情,燈前山鬼淚縱橫東野窮愁死不休,高天厚地一詩囚對於「韓孟詩派」元好問認同了他們的在詩歌題材和風格的開創,但是對於詩歌藝術的雄奇險怪,他是持批評態度的。
  • 與元好問一起讀詩14:出處殊塗聽所安,山林何得賤衣冠
    元好問借質疑三國時華歆擲金的典故對這種現象提出了質疑,認為高官也不是爭名好利之人,同樣有清廉高潔之風。簡單直接,與劉禹錫「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類似。春夕酒醒唐· 皮日休四弦才罷醉蠻奴,醽醁餘香在翠爐。夜半醒來紅蠟短,一枝寒淚作珊瑚。這首詩寫宴會歡樂沉醉。
  • 與元好問一起讀詩6:千古第一美男文不如人?
    所以以此為對照,對潘嶽等人的所透露出來的矯飾就更加不滿,實際上元好問對於潘嶽的評價是從詩到人了。今天我們先來看元好問《論詩絕句三十首》(《論詩三十首》)的第六首,論潘嶽。潘嶽悼亡詩感情深沉,筆觸細膩,頗為感人。
  • 秦觀的這首芍藥詩,為何遭到元好問的譏諷
    詩題叫做春日,因為是在春夏之交,叫春日夏日都可以的。這是七絕,首句用了一個「絲」字,就是指雨,雨像絲線一樣,這是一個非常恰當的比喻。杜甫有詩說「雨腳如麻未斷絕」,這裡卻只能用「絲」,如果用「麻」,那芍藥這麼鮮嫩,這麼文弱,它怎麼能夠承受得了那麼大的衝擊。當然杜甫那是寫的秋雨。
  • 詩人元好問:滄海橫流中的文化崑崙
    縱觀元好問的一生,似乎處處坎坷波折,他卻找到了可以相依相伴的精神支柱——詩詞歌賦。清代學者趙翼在他的《題遺山詩》中曾這樣評價元好問的一生:        「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在苦難中和詩詞為伴,元好問完成了自己在亂世中的修行。
  • 元好問:曾問這世間情為何物,卻心懷大義,不曾風流
    元好問天資聰穎,四歲開始讀文章,七歲就可以寫詩,被人譽為「神童」。元好問11歲的時候,家裡給他物色了一個家教。不過他實在是太聰明了,沒多久,就把老師的學問都學完了。詩裡雖然有淡淡的失落,但字裡行間都有著對仕途的熱情。當時北方的文壇領袖趙秉文老爺子看到這首詩以後,驚嘆不已,連連轉發點讚。
  • 【金】元好問《摸魚兒·問蓮根》
    上一次我們解讀了元好問的千古名作《摸魚兒·問世間情為何物》,今天我們要品讀的同樣是元好問的一首《摸魚兒·問蓮根有絲多少》,其實這兩首詞一直被後人認為是元好問為數不多的情詞作品之中的姊妹篇。詞曰:      問蓮根、有絲多少,蓮心知為誰苦?雙花脈脈嬌相向,只是舊家兒女。
  • 元好問的一首詩,短短20字,描繪了8種景物,更深蘊哲理
    而詩人生性淡泊,更愛青山綠水,所以當他離開喧鬧的都市,再次聞到鄉村中荷風送香、聽到露滴清響之時,頓時就將煩惱和惆悵拋到了九霄雲外。元代一位才子也曾仕途失意,更經歷了家國的變遷,心中更有無盡的憂愁。下面介紹元好問的一首詩,短短20字,描繪了8種景物,更深蘊哲理。
  • 除了「問世間情為何物」,或許我們更應該讀讀元好問的其他詩詞!
    看過金庸先生的小說或者電視劇《神鵰俠侶》的,可能都對其中的女魔頭赤練仙子李莫愁印象深刻,她在出場的時候,總是哀怨的念著一句詩: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託李莫愁的福,這首詩在普通讀者或觀眾心中的知名度非常之高,寫這首詩的元好問,也因此獲得了一波小小的流量。
  • 元好問詩詞裡的春天,美到心醉!
    《鷓鴣天 薄命妾辭》金:元好問一日春光一日深。眼看芳樹綠成陰。娉婷盧女嬌無柰,流落秋娘瘦不禁。
  • 【名家解讀】元好問《摸魚兒》
    這幾句詞緊緊聯繫在了一起,而且這幾句歌詞還成了貫穿整部小說的主旋律,在許多情節的關鍵點反覆出現。比如說主角小龍女和楊過,他們身中情花劇毒,自知已經時日無多,不免感慨萬千,楊過低聲吟道「問世間情是何物」頓了一頓道: 「沒多久之前,武氏兄弟為了郭姑娘要死要活,可是一轉眼間,兩人便移情別向。有的人一生一世只為一個人鍾情,有的人你可分不出他到底是真情還是假意。唉,問世間,情是何物?這一句話也真該問。」
  • 生於亂世,一句「問世間,情為何物」盡人皆知,一代名家元好問
    這句流傳度極廣的語句出自宋金時代名家元好問筆下的《雁丘詞》。元好問是宋金時期著名文人,文學史上為了斷代方便,把他歸入金代詩人的行列。元好問出生於金章宗明昌元年,金章宗是金國的第六位皇帝,這位皇帝欽慕中原文化,好讀詩書,在他的統治下文人的生活相對寬鬆一些。元好問的父親是當時著名文人,他自幼在父親的薰陶下學寫詩文。傳說,元好問七歲就能寫詩,有「神童」的美譽。
  • 元好問的《雙蕖詞》:並非「驚鴻一場」,只是「情深一往」
    元好問的這一問,令多少人為雙雁的遭遇動容,「忠貞不渝」「比翼雙飛」的美好愛情也就此被打上了烙印,《雁丘詞》也因此被代代傳唱。康熙年間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在他的詩裡說:世間事,除了生死,哪一件事不是閒事!當然,閒事也包括愛情!天地間的愛情不過「白雲蒼狗」,可是歌頌愛情的詩詞文章卻從未間斷。任何朝代,都留下了或多或少的情歌。
  • 一往情深深幾許,深山夕照深秋雨 |「為你讀詩」
    3分12秒,驚喜之聲 雨撣霜葉 撣落一地過往 遠秋作者:石光華為你讀詩:彭冠英「渴望有一聲鳥啼如訴」,不禁讓人想起金人元好問。他趕考途中,遇人捕雁殺之,卻不曾想另一隻脫網之雁悲鳴不已,竟投地而死。元好問感念鴻雁情深,將其買下,合葬在汾水之上,才寫出名篇《摸魚兒》,流傳至今:「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遠秋》裡一系列的古典意象,仿佛把我們帶入了悠遠的古風年代。
  • 元好問的一首《邁陂塘.雁丘詞》,賺足了痴情人的眼淚
    從前的人真執著,愛了就是一輩子,牽了手就是一生。相愛的兩個人即便是隔了山隔了海,只要天不老不荒就會一直等下去。「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這句詞出自金代詩人元好問的《邁陂塘.雁丘詞》一詞中。這首詞是元好問給為愛殉情的大雁寫就的一曲感人至深的生死戀歌。這是一首愛情的絕唱,它的痴婉纏綿,賺足了人世間多少痴情兒女的眼淚。公元1205年,也就是金章宗泰和五年,元好問去往山西并州參加科舉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