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元好問對金代詩壇比較失望,所以他是想要以一己之力引導詩壇走向,復歸從《詩經》風雅一路下來的漢魏樂府、建安風骨等作品,主張詩歌是要有內容,有風骨,有雄渾慷慨之氣,欲將宋朝以來詩歌求練字、奇語、微情的弊端革新。所以在「兒女情長英雄氣短」的晉朝詩壇橫空出世的陶淵明,以真實的生活寫照,真摯的情感表達,再加上藝術與天然的結合,讓元好問驚為天人,愛到無法自拔,不由感嘆「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詳情可見往期文章)
與元好問一起讀詩4: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
唐詩,是中國詩歌史上的一座高峰。唐人將詩歌的藝術境界拔高完善,寫作手法豐富,寫作題材拓寬,幾乎讓後人無路可走。所以接下來的要麼蹈襲前人之作,亦步亦趨學個大概模樣,要麼求變求新重新開闢一番天地。於是,我們看到晚到、宋以來的詩壇,學杜甫的、學李商隱的、學韓孟的紛紛湧上岸來,然後除了三兩個,沒有多大的成就,更別提超越。而另外的如蘇軾、楊萬裡、陸遊等人,學而有新,獨創自己一番境界。
眼處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總非真
對於這樣的閉門造車或者蹈襲前人之態,元好問無疑是反對的,畢竟不是自己親身經歷,情感就往往不夠真摯。所以他這樣評論這等現象:
論詩三十首·十一金·元好問眼處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總非真。畫圖臨出秦川景,親到長安有幾人?
元好問說親眼所見,親身所感油然而生的情感支配下寫出來的詩句才會好,不去親身經歷只是閉門造車、暗中摸索並非真實的情感表達。就好比照著圖畫描摹出秦川巍峨壯美之境,然而只是空談空想,又有幾人真正到過才長安去觀摩遊覽呢?
元好問是在這首詩批評了那些缺乏現實體驗的館閣之作和模擬文風,指出了詩歌創作的源泉是生活現實,真情必然來自詩人的切實生活感受。他認為文學作品不能只是詩人頭腦中苦心孤詣去虛構,而是有著現實生活來源,有著動搖你內心的人或事物。只有像杜甫那樣「親到長安」,對寫作對象有了實際的接觸和體驗,才能激發內心的感受,情真意切才會寫出出神入化的動人詩句。
《詩經》的序言《毛詩序》這樣寫道:「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大意是說:詩,是人的情感意志的一種表現,深藏內心則為情感意志,用語言把它表現出來就是詩。情感在心裡激蕩,就用詩的語言來表現它,用語言還表達不盡,便用諮嗟嘆息的聲音來延續它,諮嗟嘆息還不盡情,就放開喉嚨來歌唱它,歌唱仍感不滿足,於是不知不覺手舞足蹈起來。說的是:詩是人內心情感的外顯之物。
而鍾嶸在《詩品》開篇說「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蕩性情,形諸舞詠」,大概是說天地靈氣感動了萬物,萬物又觸動了人類,讓人的內心情感發生變化,展現出來就是舞蹈歌詠。說的就是外物引發內心情感波動,然後人又把這樣的內心感受用舞蹈、詩歌等形式表達出來。觸景生情、睹物思人大概如此。
所以你看,不獨元好問,自古以來人們都更注重「詩言志,歌詠情」這樣的理論和實踐,很注重詩歌是真實的內心情感表達,是要有寄託,言之有物的。也是如此,即便在宋以後詩歌出現了許多變革,但是人們還是最重視正統的詩與其他的形體的區分,文人士大夫更甚。
所以你看,李清照是婉約派大家,但她也可以寫出豪情之語的。
漁家傲宋· 李清照天接雲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仿佛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九萬裡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天接雲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 詞一開頭,便展現一幅遼闊、奇幻、壯美的海天一色圖卷。這樣的境界開闊大氣,為唐五代以及兩宋詞所少見,更別說是一位女詞人所作。「彷佛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靈魂仿佛到達天庭,天帝殷切地問我:你打算到何處去?顯示中無人理解,所以依託世外。在「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時代,這樣的驚人之才在一個女子身上難免讓人生出距離感、自卑感,從而轉過來諷刺排斥女子。「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所以李清照作為一介女流,也是希望有所作為的,可惜時代不給她機會,她只能說我如同屈原上下求索,但是除了能寫點驚人之語,還能做什麼呢?「九萬裡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九萬裡長空大鵬鳥正展翅高飛,大鵬帶起的風啊,千萬別停息,快將這一葉輕舟直接送往蓬萊三島,好讓我在這仙境悠閒自由地生活。
看吧,不要認為她只會「一種相思,兩處閒愁」「人比黃花瘦」和「尋尋覓覓冷冷清清」這樣的哀婉。她在這首詞把真實的生活感受融入夢境,把屈原《離騷》、莊子《逍遙遊》等加入自己的夢境,使夢幻與生活、歷史與現實融為一體,構成了氣象宏大、格調雄奇、情感悲壯的意境,別具一格。但是,不過要表現心志,她還是用了正統的詩歌,如《夏日絕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畫圖臨出秦川景,親到長安有幾人?
在中晚唐時代,皇帝在經濟、政治、軍事上已無實權,致使藩鎮割據局面形成。社會和文化都相對收縮、壓抑。這樣的背景下,一部分詩人不再直面現實,眼光從高山大漠轉向自身,以苦吟的態度作「清新奇僻」的詩。這裡有不少還是學自杜甫的練字,詩壇上出現不少「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唐· 盧延讓)的現象。著名的例子是賈島的「推敲」的故事,然而我們記住了故事,記住了「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卻不一定記得或者說見過全詩。
題李凝幽居唐·賈島閒居少鄰並,草逕入荒園。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過橋分野色,移石動雲根。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
此詩雖寫了詩人去探訪友人而沒有遇到友人,所以目光轉向描繪友人居所的環境,草徑、荒園、宿鳥、池樹、野色、雲根等尋常景物經過詩人的精細安排組合成了別樣的意境,道出了人所未道之境界。「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是千古名聯,「過橋分野色,移石動雲根」對仗也很是精妙。這首詩明顯看出編排痕跡。他的另一首同題材的作品更有前人意境。
尋隱者不遇唐· 賈島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這首詩多用白描,簡單的問答顯得樸實無華 ,但是實際上也是經過詩人的裁減的,把可能更多次的對話精選放在這裡,感覺到詩人的平常之心,也看出童子的天真可愛。其餘的,是等是留,全憑讀者想像。
宋以後,這樣的例子更多了,出現許多有名句無名篇的詩作,甚至只有句而構不成詩篇的。「江西詩派」黃庭堅提出「點石成金」「奪胎換骨」之說,即或師承前人之辭、或師承前人之意的一種方法,目的是要在詩歌創作中「以故為新」,做到「無一字無來處」。黃庭堅在創作實踐中比較有效地運用了這種方法,取得了一些成績。
病起荊江亭即事·其八宋·黃庭堅閉門覓句陳無己,對客揮毫秦少遊。正字不知溫飽未,西風吹淚古藤州。
黃庭堅畢竟是作為宗派開山人物,他是能成功實踐而且寫出新意的。這是悼念秦觀,懷念陳師道的詩。一、三句寫陳師道,二、四句寫秦觀。詩人抓住兩位朋友創作時的不同表現的細節,一個閉門覓句(陳師道),苦心孤詣;一個對客揮毫(秦觀),瀟灑而又多情。一靜一動,一隱一豪,各有特色。這是模仿杜甫的《存歿絕句二首》所寫的十首。
存歿絕句二首·其一唐·杜甫席謙不見近彈棋,畢曜仍傳舊小詩。玉局他年無限笑,白楊今日幾人悲。
第一首詩開頭兩句「席謙不見近彈棋,畢曜仍傳舊小詩」緊扣題目和詩的內容敘寫事實,近來都沒有見到善於彈棋的席謙,畢曜雖已離去但人們仍然傳誦他生前創作的詩歌。「玉局他年無限笑,白楊今日幾人悲。」想起以前與席謙一起彈棋時的那些帶來無限快樂的事,而如今面對畢曜墓地上的白楊樹能有幾人悲傷呢?
但是,這種方法忽略了文學創作的唯一源泉即社會生活,加之後輩詩人沒有黃庭堅的眼界和才氣,所以過於片面追求用典、翻新,卻很少人能創新,所以也產生了較大的弊端。這是江西詩派長期以來受人批評的主要原因。
與元好問一起讀詩7:中洲萬古英雄氣,也到陰山敕勒川
與元好問一起讀詩8:論功若準平吳例,合著黃金鑄子昂
與元好問一起讀詩5:老阮不狂誰會得,出門一笑大江橫
與元好問一起讀詩2:曹劉坐嘯虎生風,四海無人角兩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