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元好問一起讀詩14:出處殊塗聽所安,山林何得賤衣冠

2020-12-28 小白讀詩文

01前言

唐詩,是中國詩歌史上的一座高峰。唐人將詩歌的藝術境界拔高完善,寫作手法豐富,寫作題材拓寬,幾乎讓後人無路可走。盛唐時期,大詩人湧現,孟浩然、王維、李白、杜甫、王之渙、王昌齡等等,在各自擅長的領域作出無可匹敵的建樹。他們的詩作即便是山水田園詩,受盛唐風貌影響,境界也相當開闊。

「安史之亂」後,唐朝國力衰弱。至於晚唐,社會動亂,士人不僅政治上沒有出路之人比比皆是,許多人還要擔心自身安全。於是許多詩人將觀照現實轉為只寫自身,或者轉向山水田園。隱逸之風再度興起,與晉代時類似,卻無晉人的灑脫,更多了愁苦;也與盛唐時為了「終南捷徑」的隱逸不同,他們真是把功名看淡了,是政治和思想上的避世。此後時期,一部分人常在飽受戰亂之苦或者對功名厭倦之人走入山林田園,形成了一種淡泊的詩風。

02出處殊塗聽所安,山林何得賤衣冠

以往,出仕或隱居大部分是個人志向的選擇。但是在動亂年代,可能文人空有一腔熱血,理想抱負無處施行、實踐,反而為了生命躲入山林田園。這樣逼不得已的「隱逸」會使得一部分人更加憤懣、孤寂、苦悶。而一些原本有隱逸之心之人,因為所處環境和心境,詩歌所描摹的內容局限於自身周圍。而相對的,一些文人進入仕途,進入宮廷館閣,詩作難免有不少歌功頌德、應酬唱和之作。所以一些隱士文人以此為攻訐入口,從「言由心生」等來批判否定館閣詩人之作。對此,元好問這樣看:

論詩三十首·十四金·元好問出處殊塗聽所安,山林何得賤衣冠。華歆一擲金隨重,大是渠儂被眼謾。

詩歌大意是說出仕與隱居的態度各不相同但各取所需,要安於自己id選擇。隱居山林之人何必輕賤有官之人。當年華歆與管寧鋤地發現金子撿起來才扔掉這事,大概是他(渠儂:方言的他)一時間心被眼睛所欺騙了,他本心是不愛虛榮、財物的。

這裡涉及到一個人物華歆,關於他,有兩個小故事可以看看:

割席分坐:管寧和華歆原本是好友。剛開始,兩人一起在園中鋤菜,看到地上有片金子,管寧依舊揮鋤,就像看到瓦石一樣。華歆卻揀起來,瞥見管寧的臉色,於是又扔了金子離開。倆人還曾坐在一張席上讀書,有人乘華車經過門前,管寧像往常一樣讀書,華歆卻丟下書,出去觀望。管寧就把蓆子割開,和華歆分席而坐,並對華歆說:「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由此是推重管寧,然而華歆也不算品格低下之人。後來做了高官,還與魏明帝舉薦管寧。

臨別還金:華歆被曹操舉薦即將去京城赴任,聽說此事,他的朋友同事趕來相送,並贈送了「數百金」的巨額錢物。華歆當面一一收下,暗中卻在贈金上作了標記。臨行之日,他把那些全擺出來,對送行者說道:「本來沒有拒絕諸位饋贈之心,所以收受的禮品很多。想著我這次是孤零零地單車遠行,本來是無罪之身,但懷藏壁玉就有被殺的理由,望賓朋好友為我想一個萬全計策。」眾人只好收回原來的贈予,並佩服他高尚的品德。

所以這首詩是批評晚唐以後一些重山林隱士詩輕賤臺閣仕宦詩的現象,比如方回《瀛奎律髓》崇尚「格高」,即古代知識分子所謂嶙峋傲骨、孤芳自賞的精神風貌。只有他們從「言由心生」等文學理論出發,認為「臺閣體」「西崑體」等為代表的這些詩人,詩中多是歌功頌德、阿諛上峰、宴會唱和的內容,加上詩風濃豔或纖麗,過於注重詩律和辭藻。所以推論臺閣仕宦都是腦滿腸肥、道貌岸然、功名利祿薰心、假仁假義之輩,他們的詩作是賣弄學理、琢句雕章以欺世盜名,給自己臉上貼金。元好問借質疑三國時華歆擲金的典故對這種現象提出了質疑,認為高官也不是爭名好利之人,同樣有清廉高潔之風。

03山林與館閣,就詩論詩最為妙

晚唐,如皮日休、陸龜蒙、司空圖等人的避世淡然表現詩作之中,平安閒逸、山林終老成為生活追求,精神上儘量追求內心閒適,不受外在幹擾。當時他們隨寫山林田園,然而與陶淵明的純真自然相比顯得斧鑿痕跡明顯,也缺少陶淵明對人生意義的思考。不過唐詩人畢竟在唐詩高峰之下,受到更多好的影響,不至於蕭條枯槁。

牡丹唐·皮日休落盡殘紅始吐芳,佳名喚作百花王。競誇天下無雙豔,獨立人間第一香。

這是皮日休詠牡丹的作品,直接誇獎牡丹這百花王的美豔天下無雙,是人間獨一。簡單直接,與劉禹錫「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類似。

春夕酒醒唐· 皮日休四弦才罷醉蠻奴,醽醁餘香在翠爐。夜半醒來紅蠟短,一枝寒淚作珊瑚。

這首詩寫宴會歡樂沉醉。以及酒後醒來孤獨之感,色彩明麗,斐然多彩,這比館閣體也不多讓。

詠螃蟹呈浙西從事唐·皮日休未遊滄海早知名,有骨還從肉上生。莫道無心畏雷電,海龍王處也橫行。

這首歌詠螃蟹的詩,抓住螃蟹「橫行霸道」的特點來寫,藉以寫出人的骨節錚錚,不畏雷電、龍王這樣的強大勢力,不會順從屈服與人同流合汙。但也有人認為此詩對螃蟹形象的刻畫,是塑造了一個橫行無忌、為非作歹的反面典型形象,入木三分地諷刺了社會上一些橫行霸道之人。

春曉唐· 陸龜蒙春庭曉景別,清露花邐迤。黃蜂一過慵,夜夜棲香蕊。

陸龜蒙這一首《春曉》抓住春天繁花盛開之境來寫,直接寫花的華美邐迤,側面從蜜蜂慵懶停駐在花朵上襯託花的美麗芬芳。但是對比孟浩然《春曉》,就顯得沒有那麼自然清新。

離騷唐· 陸龜蒙天問復招魂,無因徹帝閽。豈知千麗句,不敵一讒言。

這首詩是詠懷詩,借屈原的事跡抒發自己的內心不滿。你看屈原寫出《天問》《招魂》這樣膾炙人口的佳作,卻仍無法將他的心意傳達至君王面前。他哪裡知道再多奇麗的詩句,終究抵不過那小人的一句讒言中傷!引入議論,宋詩似此風格。

宋初一部分人轉學晚唐賈島、姚合,推崇其苦吟、推敲的精神,用來描繪山林景色和枯寂淡泊的隱逸生活。然而詩歌內容狹窄,常常有好句無名篇。

池上鷺分賦得明字宋·釋惠崇雨絕方塘溢,遲徊不復驚。曝翎沙日暖,引步島風清。照水千尋迥,棲煙一點明。主人池上鳳,見爾憶蓬瀛。

這是詩僧惠崇描寫風雨初歇之後池水上鷺鳥之詩,全詩清新,能見鷺照水自憐的形象。「照水千尋迥,棲煙一點明」一句尤其工整。但全詩意境卻不夠完整渾融。

相傳當時的進士許洞會同詩僧九人(「九僧」)賦詩,閱讀不得犯「山、水、風、雲、竹、石、花、草、雪、霜、星、月、禽、鳥」等字,於是諸人都擱筆不能作。這個故事雖然主人公是僧人,限定又多了一點,用來說明過於偏頗一些,但也可以看出其詩歌內容的狹窄。

而至於其他隱士詩人,有些更加不可堪,而且有「仇富敵權」心理,所以才會有輕賤館閣詩人、詩作的現象。諸如臺閣體、西崑體等詩人詩作模仿多於創新、唱和多於由心而發,選材狹窄而又缺乏時代和生活氣息。(與元好問一起讀詩12:詩家總愛西崑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但是,這些詩人追求詩歌的聲韻、形式、辭藻的美,是詩歌自覺的藝術追求,對提高詩歌的表達技巧和手法是很有意義的。而且身居高位只作館閣唱和之詩之人,也不都是為富不仁全無良心之輩。

元好問其實對二者都不太喜歡,因為他們都失卻了真淳,失去了有感而發、由心而發的感動。但是他作為一個詩評家,也看到各種體例和題材的詩作,也都有其可取之處,不能一概否定。

讀詩|某個瞬間觸動了內心的詩句

讀詩|李白杜甫的20歲:宣父猶能畏後生,丈夫未可輕年少

讀詩|王維的20歲: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前一句平平無奇,後一句驚豔無比的詩詞,有你心中那句嗎?

相關焦點

  • 與元好問一起讀詩16:切切秋蟲萬古情,燈前山鬼淚縱橫
    與元好問一起讀詩13:真書不入今人眼,兒輩從教鬼畫符而對於「日後誰來讀我用竹簡寫下的這編書,不使它被蠹蟲蛀成粉屑和洞隙?這思想牽扯著,今晚我的肚腸也要愁直了,雨滴冷颼颼,像有古詩人的靈魂來慰吊我。秋夜墳場上,鬼魂吟唱著鮑照的詩句,他們的怨血歷經千年在土中化作碧玉。詩裡陰風悽悽,鬼影綽綽,但是詩所要表現的並不是「鬼」,而是詩人通過香魂來吊、鬼唱鮑詩、恨血化碧等形象,來表現自己的懷才不遇的苦悶與愁緒。
  • 與元好問一起讀詩1:暫教涇渭各清渾
    或者我們怎麼可以讀到更多的好詩詞?通過比較,我決定花一些時間,寫一個系列「與元好問一起讀詩」,元好問的《論詩絕句三十首》相當全面地評價了從漢魏到宋朝這一千多年間的重要詩人及詩派,不僅點評了詩人詩派的特點,還明確地表露出自己一貫的文學主張,是中國詩論的重要人物,一直為後世所看重。我想通過這位金代文壇領袖的《論詩絕句三十首》與大家一起來認識一些詩人,讀一讀他們的詩。
  • 與元好問一起讀詩11:眼處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總非真
    (詳情可見往期文章)與元好問一起讀詩4: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唐詩,是中國詩歌史上的一座高峰。唐人將詩歌的藝術境界拔高完善,寫作手法豐富,寫作題材拓寬,幾乎讓後人無路可走。所以接下來的要麼蹈襲前人之作,亦步亦趨學個大概模樣,要麼求變求新重新開闢一番天地。
  • 與元好問一起讀詩18:東野窮愁死不休,高天厚地一詩囚
    與元好問一起讀詩13:真書不入今人眼,兒輩從教鬼畫符與元好問一起讀詩16:切切秋蟲萬古情,燈前山鬼淚縱橫東野窮愁死不休「韓孟詩派」部分詩人因為刻意追求用詞用語的晦澀、新奇,甚至是險怪醜陋,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詩歌的節奏美和形象美,不是元好問所喜的純真、直率、蒼涼悲壯,所以由此批評。前面重點說了韓愈、盧仝、李賀,接下來元好問要談的是孟郊。
  • 與元好問一起讀詩6:千古第一美男文不如人?
    所以以此為對照,對潘嶽等人的所透露出來的矯飾就更加不滿,實際上元好問對於潘嶽的評價是從詩到人了。今天我們先來看元好問《論詩絕句三十首》(《論詩三十首》)的第六首,論潘嶽。潘安,就是今天我們所說的潘嶽,字安仁,滎陽中牟(今河南鄭州市中牟縣)人。潘安的名字,大概始於杜甫《花底》詩「恐是潘安縣,堪留衛玠車。」他到底有多美?多帥?史書記載「嶽美姿儀,辭藻絕麗,尤善為哀誄之文。少時常挾彈出洛陽道,婦人遇之者,皆連手縈繞,投之以果,遂滿車而歸。
  • 元好問:論詩絕句三十首
    元好問否定了這種詩歌風格,認為這種創作是「鬼畫符」。第十四首出處殊塗聽所安,山林何得賤衣冠。華歆一擲金隨重,大是渠儂被眼謾。  這首詩批評重山林隱士詩輕賤臺閣仕宦詩的現象。方回《瀛奎律髓》崇尚「格高」,即古代知識分子所謂嶙峋傲骨、孤芳自賞的精神風貌,認為臺閣仕宦都是腦滿腸肥、道貌岸然、功名利祿薰心、仁義禮智滿口之徒的賣弄學理、琢句雕章以欺世盜名,往往偏重江湖道學,或有藉以自重。元好問借質疑三國時華歆擲金的典故對這種現象提出了質疑。
  • 與元好問一起讀詩13:真書不入今人眼,兒輩從教鬼畫符
    著有《韓昌黎集》等,存詩400多首。韓愈多長篇古詩,有許多揭發現實矛盾、表現個人失意之作,都是佳品。也有近似盛唐清新自然的絕句作品。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唐·韓愈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這首小詩是寫給水部員外郎張籍的一首描寫和讚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絕句。詩的風格清新自然,明白如話。
  • 元好問的一首詩,短短20字,描繪了8種景物,更深蘊哲理
    而詩人生性淡泊,更愛青山綠水,所以當他離開喧鬧的都市,再次聞到鄉村中荷風送香、聽到露滴清響之時,頓時就將煩惱和惆悵拋到了九霄雲外。元代一位才子也曾仕途失意,更經歷了家國的變遷,心中更有無盡的憂愁。下面介紹元好問的一首詩,短短20字,描繪了8種景物,更深蘊哲理。
  • 詩人元好問:滄海橫流中的文化崑崙
    七言樂府不用古題,特出新意……」元好問在詩、詞、曲、小說上皆成績斐然,他迄今流傳下來的作品有詩1380餘首,詞380餘首,是金代作品最多的詞人,散曲6首,散文250餘篇,小說《續夷堅志》4卷202篇……此外元好問還是一位優秀的文學評論家,他的《論詩三首》、《論詩三十首》等,採用類似杜甫所開創的以詩論詩的模式,概括了漢朝以來的各種詩歌風格與重要詩人,獨具慧眼,點評獨到精準。
  • 和孩子一起讀詩 |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
    月落烏啼霜滿天,冬天也是讀詩天~央廣新聞公號和娛樂廣播《睡前故事》節目共同推出一檔新欄目——和孩子一起讀詩。
  • 秦觀的這首芍藥詩,為何遭到元好問的譏諷
    詩題叫做春日,因為是在春夏之交,叫春日夏日都可以的。這是七絕,首句用了一個「絲」字,就是指雨,雨像絲線一樣,這是一個非常恰當的比喻。杜甫有詩說「雨腳如麻未斷絕」,這裡卻只能用「絲」,如果用「麻」,那芍藥這麼鮮嫩,這麼文弱,它怎麼能夠承受得了那麼大的衝擊。當然杜甫那是寫的秋雨。
  • 元好問:曾問這世間情為何物,卻心懷大義,不曾風流
    元好問天資聰穎,四歲開始讀文章,七歲就可以寫詩,被人譽為「神童」。元好問11歲的時候,家裡給他物色了一個家教。不過他實在是太聰明了,沒多久,就把老師的學問都學完了。14歲時,家裡又給他找了老師,這個老師是當時的文壇大牛郝天挺。此後,元好問作詩填詞的水平開始突飛猛進。天生聰明加上名師教導,很快,元好問便在當地小有名氣。
  • 【金】元好問《摸魚兒·問蓮根》
    上一次我們解讀了元好問的千古名作《摸魚兒·問世間情為何物》,今天我們要品讀的同樣是元好問的一首《摸魚兒·問蓮根有絲多少》,其實這兩首詞一直被後人認為是元好問為數不多的情詞作品之中的姊妹篇。詞曰:      問蓮根、有絲多少,蓮心知為誰苦?雙花脈脈嬌相向,只是舊家兒女。
  • 一往情深深幾許,深山夕照深秋雨 |「為你讀詩」
    3分12秒,驚喜之聲 雨撣霜葉 撣落一地過往 遠秋作者:石光華為你讀詩:彭冠英「渴望有一聲鳥啼如訴」,不禁讓人想起金人元好問。他趕考途中,遇人捕雁殺之,卻不曾想另一隻脫網之雁悲鳴不已,竟投地而死。元好問感念鴻雁情深,將其買下,合葬在汾水之上,才寫出名篇《摸魚兒》,流傳至今:「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遠秋》裡一系列的古典意象,仿佛把我們帶入了悠遠的古風年代。
  • 【名家解讀】元好問《摸魚兒》
    元好問這位詞人,我們可能不是特別的熟悉,但他的那兩句詞:「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我想你一定也是非常熟悉的吧。而且據我所知,很多人知道這兩句詞,還多虧了金庸的武俠小說。金庸先生無疑也是元好問的鐵桿粉絲,他在小說當中多次引用了元好問的詞。比如,我印象最深的一個情節就是出現在神鵰俠侶當中的。神鵰俠侶裡面有一個不太起眼的人物,赤練仙子李莫愁。
  • 元好問: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
    作者:三罕   來源:古詩詞文苑(ID:songciba)萬籟俱寂之中,忽聽得遠處飄來一陣輕柔的歌聲這是金末元初詩人元好問《摸魚兒 · 雁丘詞》裡的一句詩。寫這句詩時元好問才16歲。這是元好問寫給他的髮妻張氏的一首悼詞。他18歲娶妻張氏,兩人舉案齊眉了24年。「閒衾香易冷,孤枕夢難圓。」張氏亡後,午夜夢回之時,元好問總是痛徹心扉。這個在16歲就寫出「問世間情為何物,只叫人生死相許」的男人對待感情格外深情。自古情深不壽,慧極必傷,髮妻的離世幾乎擊垮了元好問。積鬱在心,他的身體狀況越來越差,甚至幾度想陪著張氏一道去了。
  • 除了「問世間情為何物」,或許我們更應該讀讀元好問的其他詩詞!
    不過對於絕大多數讀者或觀眾,可能沒有興趣去讀、去背這首詩詞的原文,更懶得去了解元好問是個什麼樣的人,還有那些詩詞作品了。今天,小仙就和大家聊聊元好問,一個被我們忽視了很久的大詩人。首先就從大家熟悉而又陌生的「問世間情為何物」說起。
  • 生於亂世,一句「問世間,情為何物」盡人皆知,一代名家元好問
    這句流傳度極廣的語句出自宋金時代名家元好問筆下的《雁丘詞》。元好問是宋金時期著名文人,文學史上為了斷代方便,把他歸入金代詩人的行列。元好問出生於金章宗明昌元年,金章宗是金國的第六位皇帝,這位皇帝欽慕中原文化,好讀詩書,在他的統治下文人的生活相對寬鬆一些。元好問的父親是當時著名文人,他自幼在父親的薰陶下學寫詩文。傳說,元好問七歲就能寫詩,有「神童」的美譽。
  • 一周一詩:《聽蜀僧彈琴》
    先白話直譯這首詩:四川僧人抱彈名琴綠綺,他是來自巴蜀的峨嵋峰。現在再說詩題。題目:聽蜀僧濬彈琴。很喜歡李白的直白,題目就是聽一個叫濬的四川僧人彈琴。「濬」讀音jùn,動詞為疏通或鑿深水道,形容詞為水深的意思。